拒學症:開學季學生逃避上學的心理成因

格式
doc
大小
63 KB
頁數
11
上傳者
940727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6-04-11,离现在 19 19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拒學症仁愛醫院

各級學校陸續開學中,常見許多適應上有障礙的學生視上學為畏途,想盡各種藉口換取不上學的結果。此為身心疾患的症候群,包括所謂的懼學症(School phobia)、拒學症(school refusal)或避學症(school avoidance)。較易發生在剛開學或搬家換新環境等情況後。

拒學症可能的原因如下:
A. 個人因素
1.
自我要求太高,求完美都無法達成。
2.
能力不足,學習屢遭挫折。
3.
人際關係不佳,感情受挫。
4.
學童選擇以拒學為反抗的手段。
5.
反覆或慢性的身體疾病。
B. 家庭因素
1.
父母過度保護、溺愛,使孩子無法適應獨立生活。
2.
家庭期望過高,孩子壓力太大而放棄學習。
3.
父母蓄意不讓小孩上學。
C. 學校因素
1.
教師管教不當,孩子心生恐懼。
2.
恐懼受到同學欺負或排擠。
3.
學校中有危險、個案害怕他身體受到傷害。
D. 身心疾患
1.
分離焦慮症:害怕與父母分開。
2.
逃學:常會合併品行疾患(Conduct disorder)或行為不良的問題。
3.
通常至成人才會出現的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症、躁鬱症、泛性焦慮症、畏懼症、恐慌症、強迫症或重大精神疾患。
E. 社會文化因素:如家人同意他在家照顧弟妹,賺錢或逃避考試。
F. 其他


盛行率:三個主要的年齡層,五至六歲剛上小學階段,十一至十二歲剛上國中階段及十六、七歲國中上高中階段,男女發生的機會相當。


表現特質:
  害怕離開家或害怕到學校,渾身酸軟無力。另有以身體表現為主,頭痛、胃痛、無力、心悸等。遍訪名醫,卻無結果,但遇到假日卻症狀消失。若強迫這些小孩去學校,常會遇到以哭泣、好辯、暴怒或身體的抵抗。常見促發因子如換老師、換新學校,少了一位朋友或罹患疾病,逐漸由原本的同儕團體退縮出來。不論是初發或復發,常是在一段如假日或生病沒上學的期間後。拒學症採部分的個案,亦可能為許多潛在性精神疾病表現。而若有精神疾病,則學童表現的異常不會只在拒學的症狀上。


拒學的學童家庭易見:
1
、沒有效率的家庭組織或原則。
2
、家庭情緒過度影響小孩。
3
、少與外界有往來的家庭。

  而拒學的小孩,研究中智商與學業大約中等表現。學校課業多半不是造成拒學之主因。其常為沉默的聲音者,易被小挫折打敗或以往便有分離焦慮病史者,家庭成員中最小的小孩有較高發生的比率。


治療:

1.

行為治療:讓小孩回到學校為立即的目標,在初期或剛開始就實施,最容易成功。正向增強、負向抑制、代幣制度皆為可運用之技巧。

2.

減敏療法:小孩的焦慮過高或已經離校很久者。

3.

家族治療:協助父母建立信心,並且約束小孩行為。

4.

角色預演:病程若已慢性化,回到學校需要克服許多困難,沒有朋友,並且要對同學解釋為何許久沒有上學的尷尬,如何以微笑和藹的肢體語言重新融入團體中。

5.

教育諮商:需要有教育能力的社工及心理師協助老師。

6.

補習教育:貿然換學校多數不能解決問題。考慮補習教育與其他小孩一起唸書,是一項不錯的中途解決方式。

7.

藥物治療:新型抗鬱劑對某些併有憂鬱或恐慌的小孩會有療效。

8.

住院治療:其他方式皆無效,或父母態度對小孩拒學反而會增強,則住院治療也是一種選擇。



預後:
  治療成功率大約70%,症狀的嚴重度愈低,小孩的嚴重度愈小,處理的時間愈早,則成功的機率愈大。即使重回學校,小孩子的情緒症狀及人際關係問題仍常會持續。待其成人後,大約三分之一的個案會有情緒障礙,社會適應不良。





拒學症的定義與臨床表徵

1960年代西方有些醫師將孩子對上學有極度的恐懼,而有強烈的逃避與抗拒上學的企圖或行為稱為拒學症。King等人描述拒學症孩子在面臨上學壓力時所表現的症狀:

()心身症狀:拒學症孩子會呈現明顯的身體症狀,如:肌肉緊張、呼吸不順、臉色蒼白、頭痛、胃痛等,然而這些症狀並無身體上的病因。專家指出這種心身症狀在每日要上學前最為常見,少數在上課中發生,所以會請假不上學,或是上課中途堅持要回家。

()抗拒行為:拒學症的孩子常會有在口語上反抗上學、發牢騷或哭訴、發脾氣等現象。這類孩子拒學上學,但通常乖乖待在家裡,極少伴隨有反社會行為。

()心理症狀:拒學症孩子會有不良適應性的恐懼及過度焦慮。有的孩子害怕與父母分離;有的孩子對於學校中某些特定事物有嚴重的恐懼,如:被同學欺侮、老師的責備、考試等。

 

流行病學

接近1-5%的兒童有拒學症,男女比例相近。拒學症在每個年齡都會發生,但在56歲及1011歲階段顯得較多;社經地位上並沒有差異性。

 

拒學症的診斷與評估

拒學症在精神醫學中並不是一個正式診斷,然而拒學症的兒童通常有情緒困擾,尤其是焦慮和憂鬱症狀。拒學症兒童通常有焦慮症狀,而青少年則常伴隨焦慮和情感性疾患。

拒學症應該考慮其異質性和多重原因性,因為逃避學校對每個兒童的意義不一樣。Kearney等人認為拒學的主要行為歸因包括:(1)逃避會引發負向情感的刺激(2)逃離反感的社交或評價情境(3)獲得注意(4)獲得正向的操作性增強。也有人認為是分離焦慮、家庭功能不良等狀況造成拒學。在解釋拒學現象時,不同理論取向的觀點互異,因此亦影響評估的歷程。行為學派觀點認為,兒童拒學行為的評估包涵了行為、情感與認知的反應,以及拒學行為所存在之情境系統。具體的評量項目有環境系統的評估(家庭、學校、同儕關係)、相關刺激變項、兒童的反應模式、前置因素及行為後果、拒學行為嚴重度、發生期間及頻率等。所用的評估方法多元,如觀察法、晤談、評量表、自陳報告、自我觀察等,評估的對象亦應包括父母與教師。

 

拒學症的治療

拒學行為對孩子本人的成長有極大的障礙,因為此行為使得孩子孤離於同儕和學校的學習環境,其心理功能及人際關係無法藉由正常的經驗來發展。短期的後遺症有學業成就低、家庭互動困難,與同儕關係不佳;長期的後遺症包含低成就、工作困難,以及患精神科相關疾病的危險性增高等等。

若孩童因拒學而被允許留在家裡,其心身症狀產生的頻率會增加。換言之,被留在學校外的時間越長,要回到學校內會越困難。因此,拒學症最初始的治療目標是要使兒童早日回到學校。由於問題行為成因很複雜,治療方法必須依據評估結果,才能對症下藥。治療多採多重模式介入,需共同合作的團隊成員包含治療者、孩子、家長、學校老師等。治療方式包含衛生教育、行為治療策略、家庭諮商,以及必要時使用藥物。

 

醫師方面:有些孩子是因為健康問題而導致上學困難,須輔以醫療方面的協助。若合併有焦慮或憂鬱症狀,可以處方抗焦慮或抗憂鬱藥物。另外,也需做一些父母諮詢的工作,以減少父母的焦慮,並且增進其協助孩子的效能。

 

心理師方面:行為治療中的暴露法被證實是有效的治療方式。假若較小的小孩有一些輕微的害怕、焦慮和憂鬱等現象,此時心理師會直接與父母和學校老師一起討論如何處理個案的害怕;但假如有長期的學校缺席、有精神科診斷、缺乏社交技巧,則孩子需接受個別治療,而家長和學校老師也需學習如何幫助孩子。行為治療,如放鬆訓練和漸進式暴露法,可以減緩兒童的身體症狀和預期性焦慮,同時,角色扮演和認知訓練可以有助於建立社交技巧和降低社交性焦慮。另外,目前有愈來愈多的治療師使用正向鼓舞、尋找例外或外化症狀等後現代治療方式,試圖協助個案看到新的可能性。

 

家長方面:可以提供行為管理策略,這部分需要有清楚的規則和要求,包含護送孩子去學校、提供孩子出席學校的正增強物、減少孩子在家的正增強物(如看電視) ,以及跟孩子共同討論規則遵從的後果,包括遵從規定有什麼獎賞,沒有遵從規定有什麼後果。家長本身也應該不斷看到孩子已經有的改善,並且努力鼓勵孩子。如果評估結果顯示父母的心理健康出了問題(如:本身是焦慮症患者),或是管教方法出了差錯,那麼父母的心理治療或親職教育反而是治療的重點。

 

學校方面:學校當局及教師應該對拒學症的孩子多一些包容與彈性,以減輕孩子在學校方面的壓力源,如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課業份量、成績要求、出席問題等。心理師可以跟學校老師討論有關孩子回學校的相關事宜、如何給孩子回到學校的正向增強,以及協助孩子在學業、社交和情緒等方面的適應。

有的父母會以為孩子不去學校是學校或教師的不對,而要求換班級或轉學,然而,新班級或新學校對一般學生都還需有段調適期,對拒學症的孩子更是不小的壓力,可能會徒增孩子在適應上的困擾。

 

結語

拒學症的現象經常反反覆覆出現,需要父母、老師、治療師持之以恆地對孩子給予多方面的支持及協助,孩子的問題才能與時精進。支持與包容孩子的情緒,是孩子在面對焦慮和緊張時的力量泉源喔。



拒學源於過度保護或干涉,因此孩子欠缺思考能力而處處依賴父母,到了就學年齡時就很容易成為擾人的拒學兒。而懼學則源於孩子本身有合併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或是單純的害怕學校,對老師的轉換,或是同學的欺侮行為感到恐懼,他們不懂得如何與人建立關係,因此人際關係通常不好。

 心理學家表示,心理治療可解除孩子的拒學症,其最好的方式是用漸進療法,首先先瞭解孩子面臨的困難,然後與老師聯繫並討論,其次父母應以關心、溫馨、肯定、支持的語氣分享他的快樂與憂傷,頭兩天可由父母陪同上課,之後改成三天陪一次,七天陪一次….,漸漸的讓孩子獨立上學。對於懼學症的輔導方式可採與老師保持聯繫,讓他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形、與老師共同尋找原因,謀求輔導方法(如:減輕壓力、增加成就感)、症狀若持續未能改善,需請醫師診療。

 而且家長在決定送孩子去幼稚園以前要做好準備,可以帶孩子去那裡玩,先讓他瞭解一下新環境,熟悉幼稚園的基本概況,找幾個「知心」的小伙伴,參觀大朋友的遊戲課,激發起他的興趣和渴望。在家裡,父母的話題也要圍繞幼稚園的優點上說,一旦送入園後,家長應有心理準備,哭幾天是正常的,關鍵是堅持送幾天,孩子慢慢就適應了。每次從幼稚園接回來多誇獎、表揚孩子,提高他的興趣,如果一哭,就不堅持送,那麼永遠也不能適應團體生活。

 建議您可以帶著孩子到戶外走走,鼓勵孩子表達意見,適時引導孩子訴說委屈與不滿,將負面的情緒傾倒出來,與師長建立密切聯繫的管道,隨時探詢孩子在校的生活情形、學習狀況,以協助孩子走出困境。父母們可別忽略孩子不愛上學的壞習慣,因為慣性一旦養成,往後可能會演變成拒學加逃學,造成家庭與學校的問題。導致拒絕學習新事物的成因分析歸
納有下列幾項:

1.

複雜的家庭關係導致孩子的人格發展異常。在成長過程中由於環境因素的不穩定,組成家庭份子未能結成良好的族群。

2.

「分離焦慮」未能適時處理。孩子從小就意識到存在於自己與養育者那一份看不見的親密關係與安全感,稱之為分離焦慮。

3.

過度溺愛、縱容:來自於父母不當的教養、錯誤的示範。如因忙碌而覺得對孩子歉疚,施以補償。

4.

過度保護:

過度保護容易造成孩子對父母心理上的依賴,成為溫室中長不大的花朵。一遇到挫折就退縮迴避,不敢面對現實。

5.

家庭權威性存在、缺乏或喪失:

父母親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不是過度權威就是過於放任,使得孩子無從適從。

6..

具有完美主義卻難得如願以償而遭遇挫折。孩子通常會有「眼高手低」或「心有餘力不足」的現象。

7.

在校懷有自卑感,感到壓力過大。提早入學或心智成熟較慢的孩子,各方面的表現跟不上他人,造成挫折感與自卑感,以致於無法自我實現。

8.

無法適應填鴨式教法:

學校教育過於呆板,教育人員缺乏愛心與耐心,造成孩子畏懼上學。

9.

病後長久缺席者:

孩子因身體羸弱,而長期缺席,課業進度趕不上他人,上起課來沒有成就感。


孩子的「拒學」或「懼學」對父母而言,是一件很重的負擔,而在協助孩子突破心理困境時,可參考下列原則:

*以接納心取代強制性:

對嚴重拒學症之孩童勿強制上學、勉強孩子學習,以免造成反彈或退縮。家長應以接納的心去瞭解孩子的想法,找出拒學的主要原因,協助孩子克服困難,去除心理因素。

*觀念調整;建立態度:

家長本身應摒除以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不當的心理。接納孩子作自己喜歡做的事,過度強迫容易遭致反彈。

*重視獨立性;培育自主性:

重視孩子獨立性與自主性,並創造精緻的生活品質。讓孩子從學習中找到真正的樂趣,因此學習生活化是重要的概念。

*親子同心,齊心斷金:

家長應陪伴孩子學習,與孩子分享學習的成果,培養積極進取的精神。此外,也應經常性的給孩子一些適當、適時、適分的鼓勵與愛。


拒學或懼學的孩子通常衍自於父母或外界過高的壓力、不當的要求或期望,造成孩子不敢面對現實,畏怯退縮甚而拒絕學習,父母如能陪伴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以愛相待,拒學的孩子誰說無法去改變呢




拒學症之成因

一、心理分析論(代表人物如:Freud)

分離焦慮:兒童對母親的依賴—仇恨的矛盾情緒所轉移產生的,而學校就是一個轉移的的對象。

Bowllby認為拒學兒童基本來自四種家庭互動的類型如下:

()父母可望依賴的對象→想將孩子留在身邊,害怕孩子獨立。

()兒童擔心在校時父母會發生意外→所以想留在家中,以防止意外發生。

()兒童擔心離家會有意外發生在自己身上,故想留在家中避難。

()父母因擔心孩子在學校有意外發生,所以將其在留在家中。

二、心理動力論(代表人物如:Berg Leventhall)

『自我』與『理想我』差距太大,使得兒童在自我期許過高或要求完美,但卻無法順利完成時,難以承受失敗的挫折。

三、學習理論

認為拒學症是一種由經驗學習而得來的反應。

()孩子害怕失去父母是一種刺激。

()而另一種類型是從先前的經驗中習得對環境的害怕。

四、社會學習論

強調個人透過模仿及強化的方式使行為形成的過程。

五、感覺統合失調

〝從神經生理方面的觀點來分析,結果發現拒學者的手腳和眼睛協調上有困難,且觸覺與其他感覺過度敏感、容易激動不安。〞(鄭信雄,76)

捌、原因分析

一、身心因素

()性格障礙。

()感覺統合失常。

()心理因素。

()藥物副作用。

二、家庭因素

()分離焦慮

()偏差自我形象的促成

()家庭的情緒過度影響小孩

如:母親擔心太堅持會讓小孩反抗,而小孩的失望又是母親所擔心的,而最後甚至認為小孩整天留在他身邊反而比較好。這些小孩讓人的感覺是被寵壞的或心靈易受傷的,如早產兒。

()期待過高

()沒有效率的家庭組織或原則

缺乏一般有利的家庭規則,沒有父親或父親失能,發生機會高。

()少與外界有來往的家庭

如:難與學校溝通小孩的學業壓力或欺負的行為,或對小孩的情緒壓力不知求助。

()家庭的成員

家庭的大小不一定有相關,但最小的小孩常有比較大的危險。

三、學校因素

()課業壓力

()新環境焦慮

四、社會學習

由於拒學原因多樣化,唯有釐清確實之導因,指導者與照顧者才有處理的施力點。

玖、預防方法

於發生問題前先做預防,降低學童懼學與拒學的機會。當然是需要父母與老師共同合作。

一、提供孩子獨立的機會

父母應有彈性給孩子多一些自己決定的機會,儘量避免要求太多或期望過高的情形發生。

二、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孩子安全感愈高對其所處環境及人事愈具適應力且較不會排拒。

三、給予充份成功的機會

父母要設法讓孩子重新體驗對他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成功經驗。

四、建立教師合理的期望

師生關係分別扮演著教學者與學習者的角色,在其交互作用中,彼此存在著相互的角色期望,因此為使學生喜歡到校,則教師對學生應有合理期望。即根據兒童不同的能力、性向、興趣抱持適當的期望,以建立兒童積極的自我觀念。

五、實施成就感教學

心理學家Atkinson(1965)強調每一位學習者都有追求成功及避免失敗的傾向。也就是說,為積極促進學童上學的意願則指導者應,實施『成就感教學』。使學童在每項學習上有成功的經驗,久而久之必可提高學習意願。

拾、輔導策略(視時機、孩子的行為、環境加以配合運用)

一、心理分析取向輔導

『家庭諮商』。當家中出現拒學兒童時,首先是要輔導家長,進行家庭諮商。

()身體檢查

例如懷疑學童因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宜儘快帶至學童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加以診斷和治療。

()誘導孩子返校

學童因種種原因而拒學,若持續時間愈久,則回學校的阻力愈大,所以家長和老師在處理過程中,可找尋任何正向回饋物降低學童對上課的抗拒。

()參加聯誼會

二、操作性取向輔導行為輔導取向

()增強原理的應用(行為改變技術)

「正性的增強」。如『鼓勵孩子,好棒哦!今天自己起床準備上學耶!』

()獎懲

連續去學校一週,媽媽幫你買一樣想要的禮物……等等。

()逐步養成法

將所欲的行為予以細目化(階段)每一階段若做到,則予以獎勵,重複一段時間後習慣成自然,再進行下一階段,就這樣逐項進行,逐項克服一連串有系統地做。

()消弱原理應用(行為改變技術)

重在刺激細目化,反應固定,刺激改變的歷程。

三、反應性取向輔導

()肌肉鬆弛法

拒學者在情緒上有焦慮、恐懼現象這些現象伴隨著肌肉繃緊的症候。主要是透過各種指示,教導患者放鬆心情。如先從手腕、手、頭、肩等依序慢慢放鬆。

()系統減敏感法

若是小孩與父母的焦慮過高,或是小孩子已經離校很久,則慢慢的採用減敏感化有其需要的,如一開始先上學幾個小時,然後再慢慢延長。故是屬於較為複雜拒學症者,將其行為予以細目化,採取類似逐步養成法一樣,從最簡單的序階開始,然後進行肌肉鬆弛訓練然後逐項克服。

()厭惡制約法

利用制約抑制方法來改善,採用不適當的增強物和拒學症重複配對。出現久之,不適當行為將會逐漸消失。

四、認知取向輔導

從兒童的認知上加以調整,亦可改善其拒學行為(自然合理結果)

藉由思考其想法,而給予正確的認知,改善拒學行為。

五、社會學習取向輔導

透過學習的歷程來改善。

六、其他

()遊戲治療

()音樂治療

()藥物治療

()住院治療

()讀物治療

拾壹、結語

總而言之,拒學症是指學童對學校想去卻又無法上學以致走投無路的一種心理表現。 故應盡快找出拒學症的病源,如此一來才能有效地對症下藥。多鼓勵孩子表達意見,適時引導孩子訴說委屈與不滿,將負面的情緒傾倒出來,與師長建立密切聯繫的管道,隨時探詢孩子在校的生活情形、學習狀況,以協助孩子走出困境。父母們可別忽略孩子不愛上學的壞習慣,因為慣性一旦養成,往後可能會演變成拒學加逃學,造成家庭與學校的問題。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