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題研究報告民國90年12月31日研究者曾千瑜
個案研究—一位低成就的孩子曾千瑜
序論
個案基本資料
一、姓名:○○○
二、年齡:8歲
三、性別:男
四、班級:吉峰國小二年2班
五、學前教育:曾進幼稚園一年
六、父母關係:分居
七、家庭氣氛:不和諧
八、父母管教方式:皆為放任式
九、生活適應:
生活習慣—懶惰
人際關係—合群
外向行為—好遊蕩
內向行為—情緒穩定
學習行為—被動馬虎
十、輔導紀錄:父母已分居,孩子與父同住,但不讓母回去看孩子,所以常利用上課時間來學校找孩子,母常以物質來滿足孩子。一下中就停止上安親班,字越來越潦草,學習也不認真,父親想到才關心一下,但是乎也沒盯著,所以表現退步許多。
研究動機與目的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的孩子都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但總有一部分的孩子無法達成,尤其教育環境在回歸主流的體制下,班上不免有特殊兒童—身心障礙造成學習困難者,教師教學的更為沉重了,當然也有智能正常,但其學業成績表現水準明顯低於其學習能力所可表現者,即所謂低成就學生(underachievers)。
低成就的問題,例如:「如何提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學習成效?」等等,是家長與教師均普遍關心的問題,如果能改善與提升這些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那麼教師的教學會更為順利,學生能從學習中得到樂趣,能樂於學習,這就是學習的目的。
所以,我選擇班上的一位低成就的孩子,做為個案研究,希望能從中了解低成就的成因,更能找出一些解決方式,在將來能妥善運用。
研究問題
造成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因素為何?
如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名詞解釋
學習(learning):依心理學的定義,學習就是個體透過經驗或練習而改變其行為的歷程(吳永吟等,民82)。
低成就學生(underachievers):指一特殊類群的學生,其學業成績表現低於其實際學習能力所能表現者。在此指限於無感官知覺障礙的一般低成就學生(吳永吟等,民82)。許多學者也曾經對於低成就的意義加以闡述,簡單介紹如下:
(引自http://www.dale.nhctc.edu.tw/se/low/low1-2.htm)
學 者
對於低成就兒童的定義
吳武典(民74)
所謂低成就者係指那些成就水準顯著低於能力水準者,也就是指那些在智力測驗上有高表現,而在學業方面有低表現者。通常我們所說的「夠聰明而不夠努力者」,就是指低成就者。
林美和(民66)
成就低劣者的智力正常,可以學習的很好,但是事實上他們在學業上的成就卻極為低落,因此形成潛在學習能力與實際學習效果的極大差距,這個差距通常在兩三個學年以上。
郭生玉(民66)
低成就學生,係指成就在其能力之下,亦即依據智力或性向預測其應有某種程度成就。但實際成就卻顯著低下許多。
郭為藩(民72)
所謂低成就者,係指個人之學業成就顯著低於其潛在的學習能力或智力者。造成低成就的原因可能是情緒、動機、焦慮等,而非智力的因素所造成。
黃瑞煥、詹馨(民71)
低成就學生是指那些學業成就與學習能力相較,其學業成績顯著低於其能力所應達到的水準。使得低成就學生成績低劣的原因是由於他們有某些學習障礙存在。這些學習障礙,可以透過教育診斷,然後施予補救教學而予以改進。
楊坤堂(民84)
低成就學生在學校生活上所遭遇的主要困難是學習問題,學習問題係指個體由於學習能力、學習意願、學習策略或學習機會的欠缺或不足,以及學習環境中的教學不當,而導致個體在學習過程(或活動)中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學習,並造成學習結果(或成就表現)顯著低於其實際能力的現象。
盧富美(民65)
所謂低成就兒童,係指成就在其能力之下者。亦即根據智力或性向預測其應有某種程度之學業成就,然其實際成就卻顯著地低下許多。其與成就低劣兒童有別,蓋後者僅視其表面的成績低下,而不考慮潛在能力的狀態。
R.M.Goldenson(1970)
低成就學生是指學業成就與能力相比較,學業成績顯著低於其能力的學童,亦即學習成果未達與其能力相符合的水準。
動機:動機是一種隱藏在個體內部的力量或對目標的迎拒力,在一些需要的推動和目標的吸引之下,我們就會採取某些行動,我們這種被需要驅使以及目標吸引的行為模式就是動機(吳永吟等,民82)。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分為兩部分,一為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一為如何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第一節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
一、學習動機目標導向的內涵(鄭芬蘭,民88)
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因目標的性質而有所不同;因為不同的目標促使個體採取不同的動機信念與相關的行為表現,這就是目標導向(goal orientation)概念的由來。
二、學習動機目標導向的分類(鄭芬蘭,民88)
學習的目標導向(learning orientation):學習動機來自學生想把作業弄得熟練,因此採取相關的學習策略以達到目標。
表現的目標導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學習動力來自於學生想得到好成績,證明自己的能力,以便獲得重要他人的認可與讚賞。
逃避的目標導向(avoidance goal orientation):用逃避的因應方式來面對課業要求,因此學生持著愈少費力氣愈好的學習態度,故不惜以逃避、拖延、抄襲的方式來應付教師要求。基本上這類的學生不認同也不重視學習目標的價值。持「逃避的目標導向」的學生屬於典型學習不適應的族群,因為他們不認同學習目標,對學習活動持消極被動甚至逃避的態度來因應。因此,此類型的學生正向學習的行為較少,對自己沒自信也可能有無力感傾向,學業成績也不怎麼理想,就學習輔導而言,「逃避的目標導向」的學生是最需要追蹤輔導的一群。
合作的目標導向:個人行為須配合團體目標,要互助合作支持與彼此協調,盡自己應盡的責任。
三、影響目標導向的因素(鄭芬蘭,民88)
學習活動的特性:學習活動對自己有正面的意義、富挑戰性、有趣的、有把握的,比較會激發學習動機。
評量與認可
教師的因素
學生對課室環境的知覺:瞭解課室環境對學生的「主觀意義為何」,不能忽略學習者的主觀感受與價值認定。
課室外的影響因素:重要他人與社會因素會影響學生的目標導向。
綜合上述,在學習輔導上先讓學生了解學習活動有正面的價值,故值得努力去達成目標。教學評量方面,教師不可只強調評量結果而忽略學習過程。成績除了評比排行之外,更要鼓勵學生做自我比較,肯定學生一次比一次進步。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練習參與正向的能力表現,使學生負起部分的學習責任。
四、影響學習成就的因素(吳新華)
影響兒童學習成就的因素非只一端,就大家熟知的部分便可分成七大項,即智力、健康、情緒、環境、學習行為、學習時間、以及人際關係等。許多人都拿智力作為學習能力的第一指標,歷來的研究文獻也一再告訴吾人智力高低和學業成就間的密切關聯性,具體而言,智力若偏低,可能導致兒童無法奠定充分的學習基礎,或連帶造成知識性向偏低,而不利於知識的學習,或出現注意力散漫、意志力薄弱等現象,而使兒童無法有效的進行學習;而較高的智商則可能使兒童的學習速度較快、學習的量較大,而提高了學習的效果。
因此,智力與兒童的學習成就間呈現正相關,其對兒童的學習影響之大,自不待言。
身體的健康對兒童的學習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尤其是身體的條件較差時,對學習便會造成負面的影響,例如疾病、虛弱、或營養不良,常會剝奪兒童的學習機會,特別是感覺器官或發聲器官與動作器官有了缺陷的時候,對於訊息的接受與表達造成障礙,當然是不利於學習的。所以健康的身體提供兒童一切可能的學習機會,其對學習的影響不言而喻。
情緒對於學習成就的影響,也是歷來許多學者研究探討的主題。諸多的研究結果指出愉快的情緒會促進積極的、持續的探究活動,而焦慮與恐懼等惡劣的情緒會困擾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當然對學習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甚至產生厭學、或逃避學習的行為現象。
環境因素對學習成就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關切,家庭的社、經條件對學習成就之影響的研究文獻稱得上汗牛充棟,學校的環境、設備、課程等對兒童學習的影響,所累積的研究文獻也不計其數,就是社區的環境對學童的學習之影響,有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多,這種狀況在在指出環境對學習的重要性。
學習本身的學習行為,更是其學習成就高低之所繫,一個學習者有沒有高昂的學習意願、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的學習態度、周詳可行的學習計畫,以及懂不懂得做上課的筆記、以及應付考試的方法等,莫不與其學習的效率和效果緊密關聯。
學習時間更是學習成就的必要條件,研究者一再指出:必要的學習時間不足、專注學習的時間過於短暫,以及有效學習的時間比率偏低,都是學習的致命傷,這些狀況讓兒童無法順利的完成一項學習,當然也無從談學習成就了。
至於學習者的人際關係對學習成就的影響,則指的是與兒童在進行學習活動時有密切關連的人際關係,像師生關係、親子關係、甚至於同儕間的關係等,如果這些人際關係和諧,會對兒童的學習產生正面效益;反之,便容易造成學習上的阻礙。
五、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的原因(毛國楠,民87)
動機是行為的原動力,也在學習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些學生學習表現欠佳,其原因不在於能力差,而是缺乏成就動機所致,像低成就學生就是明顯的例子。這些低成就的學生實際的表現遠低於應有的表現,潛能未能充分發揮,也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根據社會認知理論的觀點,行為是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交互影響的產物,而行為表現又進而影響環境的回應與自我效能的知覺,所以行為、自我與環境三者是交互影響的。因此在探討影響成就動機的因素時,也要從個人及環境因素加以分析。
個人因素:成就動機的高低、對行為表現的歸因解釋、與對自己能力的判斷。
環境因素:父母及師長的期待、教材及教法是否生動有趣、成績評量方式是強調彼此的競爭比較或自我比較、以及班級氣氛是否和諧等。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影響個人學習意願的高低及成就表現。
六、低成就學生的特徵與成因(吳永吟等,民82)
(一)低成就學生的特徵
低成就的學生通常並無感官知覺障礙或心理疾病,他們在學生上不能達到與能力相符的水準,是因為他不良的學習態度、習慣或行為所致,一般人甚至於自己都會認為是很懶惰,而且沒有高學習動機,常會為自己表現不好而找合理的理由。通常低成就的孩子很少有反社會的行為,其實除了功課不好外,表現出頗能適應的、輕鬆的、友善的,並無嚴重的焦慮或憂鬱的情緒。由於缺乏成就動機和內省,低成就學生很少主動想要去改變其學校表現,並對自己不好的表現找很多理由,他們往往答應老師「以後會改進」「將來會注意」,但並未身體力行。低成就的學生在這種學習上拖延的習慣常會令教師幾乎束手無策。
(二)低成就學生的成因
一般而言,低成就學生最突顯的外在表象為學業成績低落,而造成這種症候的原因顯然很多,且因人而異。
1.Mandel和Marcus(1988)將低成就的成分為四個主要類型,包括暫時性的(temporary)、永久性的(permanent)、內在的(internal)以及外在的(external)等,並以互動的型式表示成因的內容(見表一)。
表一低成就的成因
暫時性因素
永久性因素
外在因素
教師請假
父母生病
轉學
家庭破碎
家人死亡
內在因素
學生生病
營養失衡
學習能力不足
視覺或聽覺障礙
人格問題
2.Bleuer(1987)對低成就的成因分析較注重心理因素的探討,說明如下:
學生的成本效益分析
從學習經驗的過程中,低成就學生已經放棄以花費很多學習時間、挫折、減少交友遊戲活動等以獲得好成績或父母、老師的誇讚;相反的,這些低成就學生則選擇放棄學習、玩樂、看電視等作為不讀書的立即反應。
學習策略
通常低成就學生常被指責努力不夠而非能力不足,然而教師必須注意其實很多低成就者的問題並非努力的問題,而是其所用的學習策略欠佳,如這方面給予適當的輔導,低成就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內在和外在的因素
有些造成低成究的原因是學習者較不能自己控制或改變的,外在的因素如家庭環境、負向的同儕壓力、不愉快的學校環境等。低成就學生的父母較不介入子女學習,然而,父母在家陪子女閱讀、購置多量書籍、關心子女在學狀況,以及對子女的成就期望等均被證實是學生學業表現的重要影響因素。
內在的因素如學習者偏向低成就動機、人格屬外控型者、延宕成為大人前的成長期等等皆是造成低成就的主因。
第二節如何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一、激勵學生動機的策略(毛國楠,民87)
(一)提升成就動機的自我調整策略:
根據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指個人追求目標的持久而穩定特性或傾向。艾肯遜(Atkinson)的冒險偏好模式(risk-preference model)主張個人的成就行為是追求成功動機及逃避失敗二種力量的合成,個人主觀認定完成該作業是追求成功動機及逃避失敗二種力量的合成,個人主觀認定完成該作業成敗的機率,以及該作業的誘因價值,三組成分的交互作用的產物。根據該模式,追求成功動機大於逃避失敗動機者,較偏於選擇中等難度的作業,而逃避失敗動機大於追求成就動機者偏向選擇極難或極容易的目標。
底下的活動是如何指導學生辨認高成就動機者的特徵、如何設定目標及訂定達成目標的策略。
活動一辨識高成就動機者的行為特徵—努力。
活動二定目標。
目標要明確。
目標要有挑戰性。目標比上次稍高一點。
設定近程目標。
活動三達成近程目標的策略—自我調整的策略。
自我調整是指個人根據自己能力的判斷,採取有效的策略,以達成學習目標。而自我調整的歷程又包括: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強化步驟。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所作所為的監控,包括目標的設定及觀察自己的學習課程距離目標還差多少,做有系統紀錄。自我判斷是指根據自己的標準來比較自己的表現。自我強化是指個人按個人按自訂標準評判自己的行為結果之後,對自己滿意與否做獎懲,獎勵有強化作用,而獎懲有鞭策自己的意思。
(二)增進信心的策略:
歸因是個人對行為或事件發生的原因解釋的過程,會影響我們以後對該事件的期望、動機與表現。
如何指導學生做有建設性的歸因:
對學業成敗的歸因於內在而不穩定的歸因,例如努力不夠或方法不當,指導學生努力或學習策略的項目要具體,例如要把錯誤訂正好、多做額外的練習、完成作業本、使用記憶的學習策略等。
失敗時,會說正向的話。
(三)營造班級學習氣氛的策略:
作業活動方面
學習活動有意義而且多樣性—將教材的內容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經驗。
能提供有成就感而且對學生具有挑戰性的作業。
評量
能產生勝任目標的教室評量方式有下列特徵:
避免公開比較學生的成績。
注重學生個別的進步和是否精熟。
學習的自主性
在維持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支持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的進度和作業。有時可讓學生自行決定作業的題目及表現方式,如自選題目並完成一項調查報告的作業。
二、激發小朋友學習意願(劉德生等,民86)
如果小朋友上課精神散漫,學習意願低落,被動的、無奈的依據教師指示學習,凡事草率了事者,不妨試試:
建立師生關係:平日主動關心小朋友,常常和他聊聊天,使能因喜愛老師而願意主動學習。
透過遊戲了解小朋友:和小朋友玩有趣的學習遊戲,以增進其學習意願,進一步瞭解其身心發展狀況與學習困難。
自我檢視:教師檢視自己的教材、教法,是否影響學生學習意願。
學習日報表:老師指導小朋友製作個人學習圖,讓小朋友紀錄自己的學習情形,並且自我評分,老師適時鼓勵與增強。
親職教育:與家長溝通,進一步了解小朋友,並提醒家長關心子女的生活與學習。
轉介:嚴重個案轉介到輔導室請求協助。
三、鼓勵小朋友樂於學習(劉德生等,民86)
如果小朋友對任何學習活動都沒有興趣參與,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不妨試試:
可透過觀察、晤談或測驗等,了解小朋友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上的困擾。
與家長溝通,提醒多關心子女,儘可能陪伴及協助子女學習。
使小朋友學習方式多樣化
邀請家長到教室進行專長教學。事前要先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等和家長做充分的溝通與協調。
多利用各種學習場所讓小朋友在不同情境中學習,例如:資源教室、電腦教室、圖書館、視聽教室或體能教室。
媒體學習多樣化,如CAI、影片觀賞、實務操作等。
舉行班級明星秀:利用v8攝影機、錄影機拍攝或錄下小朋友的學習過程或表現,並適時放映。
連續劇:老師以「連續劇」方式敘說故事,在最高潮時暫停,要求學生達成學習目標後,再繼續說「續集」。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運用觀察學生在學校的情形與訪談教師的方式,歸納學生造成低成就的因素,以及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的方法。
研究結果與發現
影響兒童學習成有智力、健康、情緒、環境、學習行為、學習時間、以及人際關係等,本研究個案的智力正常、身體健康、情緒穩定、人際關係合群,故以學生之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作為學習行為分析,以及家庭環境略做分析:
一、學習行為分析
(一)學習方法方面:
讀書規劃:在書桌前唸書。
考卷檢查方式:段考會檢查兩遍。
(二)學習習慣方面
課業習作的寫作習慣:(1)在托育班是自己寫。(2)在家是寫完會給爸爸看。
寫功課習慣:正常,不會邊看電視或吃東西。
課業遇到困難時:哥哥或爸爸會教。
上課時的分神動作之出現次數:常不專心。
上課活動的參與度:上課活動的參與很少,偶而會舉手發言。
學用品的準備:攜帶情況普通。
(三)學習態度
喜歡上學。
學習態度方面:還好。
最喜歡的科目是:自然。
最討厭的科目是:國語。
對於學校設備的滿意度:很滿意。
對老師的評價:很喜歡老師。
與同儕互動的經驗:還不錯
家長對於孩子的課業關心程度:普通。
二、家庭環境
由輔導紀錄中可知這位孩子的父母關係是分居狀態,孩子與父同住,家庭氣氛不和諧,而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為放任式,母親常以物質來滿足孩子。這個孩子一下中就停止上安親班,字越來越潦草,學習也不認真,父親想到才關心一下,但是乎也沒盯著,所以表現退步許多。
結論與建議
結論
首先我們要探討學生的學習動機、家庭背景、學習態度、人際關係等,針對以上所述,做適當的輔導。老師方面或許要開始檢討教學方法,多嘗試些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合作學習」等等,使學生和老師雙方面的互動,不在只是當方面的講述而已。
低成就的孩子可能對自身的問題或是外界的情況讓他們無法專心於課業上,這時我們就要先了解他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問題,然後在設法解決他們的困擾,使他們能專心於課業上,若還是無法解決,就要輔導他們從事別項發展,讓他們能在其它地方得到成就。
學生程度不一最容易擔心的問題就是程度較差的學生學習速度較慢,會因此而拖慢了全班的教學進度,而且較聰明的學生學不到較深入的知識。可先以課本為準,將課本要傳達給我們的知識先教導清楚,然後鼓勵程度較好的同學如果有興趣的話,能夠往較深的知識探究,並且給予補充的資料,或者給予有關的較深入的趣味性的活動。
建議
一、給教師的建議
(一)鼓勵學生做自我競爭、同儕間的互助學習。
(二)提供適當的課程、作業及評鑑方式,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符合不同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調整課程內容,課程也應該具有挑戰性及鼓勵性。
(三)在評估學生學習成果時,因為個人的能力不一,應強調個別差異,而不該以統一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同學。在合理的期望下,學生方能有機會體驗成功的喜悅,以增強其追求成功並減少逃避失敗的動機。
(四)低成就的形成乃是因長時期學習困難的累積,建議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形成性或診斷性測驗的評量工具,並分析所得結果的資料,如此可以隨時發現學生學習上的可能困擾或問題所在,而予以適當的補救教學或其他輔導方式,而低成就學生就不會因受太多的失敗經驗而喪失學習興趣和遭受失敗的威脅。
(五)公開獎勵,私下懲罰。學習時,多給同學成功的經驗,如此可以建立學生的信心,並強化其學習的動機。並且適時地修正增強方式,並視情況隨時調整獎懲策略,但這些增強對學生需具有吸引力,且是有意義及建設性的。最後,透過增強方式,也可以使學生了解努力和成果問的關係,而將歸因由外控改為內控。
(六)遇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時,應給予個別的診斷與輔導,並適時予以協助,幫他們找出問題癥結,再針對原因,尋求解決。形成低成就的原因相當複雜,也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因此在輔導過程中實施個別診斷(如使用觀察法),儘可能地找出每一位低成就學生可能的困擾所在,告知低成就學生觀察的結果,並共同發展溝通的管道及合作關係,針對問題來對症下藥。
(七)試著去了解形成低成就學生的因素為何,主動的傾聽孩子的困難與困擾何在,有時是生理上的問題,有時是心理上的問題,生理的問題,像聽覺、視覺,只要處處留心,都可以發現他們的徵狀;心理的問題較為複雜,必須透過溫暖與適切關懷性的晤談才能使低成就學生將心中的困難說出來。
(八)營造促成順利學習的環境。如果確定並非生理因素造成的學習障礙,教師必須配合班級、學校資源和家庭環境,營造成功學習的助力,雖然不容易,但是多排除一項障礙,低成就學童獲得成功的機曾就多一點。
二、給家長的建議
(一)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的:
1.稱讚子女每一正面的成就--使子女培養自我安全感。
2.督導子女按時完成作業,每一份父母交待的工作、作業的完成,不論大小,均給予稱讚而非靜默的接受。
3.兒童需要別人接納其本人,而非其技巧。
4.計畫全家都能參與的活動,如露營、合唱、體育活動、或閱讀文學作品、與子女討論學校的事情。
5.使兒童知道他是家庭中的一份子,並能參與家庭活動、決定看電視時間、房間整齊、課餘打工的時數、甚至零用錢的標準。
6.佈置優良的讀書環境,提供文化環境與文化刺激,例如書籍與讀書場所。
7.多花點時間關心子女課業與行為上的問題、起居作息,並能適時予以協助。
8.多與學校保持聯繫,以了解子女在校學習與生活方面的情形。父母可以經由許多不同的方式協助子女經驗成功的學校生活。
9.父母親的子女管教扶養方式與教育態度直接而具體地影響子女的學習成就和表現。因此,輔導低成就學生有效學習的策略之一就是親子學習活動,讓家長積極而實際地參與其子女的學習活動。
(二)參加教學參觀日
教學參觀日可以幫助家長與學校進行的溝通,並進一步由導師瞭解其子女在校情形;並且是一種積極的父母--學校--子女連結起來的一種方法。有些學校讓母親與學童一起上課,以瞭解子女受教情形,讓老師有機會和家長共同討論學童在校及在家裏的情形。
也可以配合家長時間,將教學參觀日訂在星期日,希望家長都能利用假 日與孩子們共同參與學校生活,瞭解子女受教育情形,對於孩童人格發展、學習興趣及縮短成人與兒童的距離,幫助很大。可以舉辦的活動內容可以有專題演講、教學參觀、班級座談及資料展覽……等,此外也可以舉辦個別問題懇談,以解決特殊困難。
(三)把家庭時間轉化為學習時間
1.對子女的學習活動表示高度的興趣,並對子女的學習成就採取適度期許。
2.把子女做功課列為家中優先的事情。
3.在家庭中提供靜諡時段與寧靜地帶(如,全家禁聲:禁用電視和電話,及設備齊全的學習環境(像方便使用的書桌,檯燈等)。
4.安排與設定規律的讀書時間。
5.全家一起做功課:當子女在做功課時,父母也做自己的功課,像寫信、記帳等。
參考資料
1.毛國楠(民86)如何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載於吳清山主編有效學習的方法(台北:教育部),53-63。
2.李咏吟等合著(民82)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3.劉德生等合著(民86)愛的叮嚀—國民小學低年級輔導活動教師參考手冊。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4.鄭芬蘭(民88)學習動機目標導向在學習輔導上的應用。學生輔導(62):90-99。
5.吳新華激發兒童潛能--兒童學習問題的診斷[Online].
Available:http://home.netvigator.com/~yipsir/newpage5A-01.htm
6.低成就兒童[Online]. Available:http://www.dale.nhctc.edu.tw/index1.htm
(http://www.dale.nhctc.edu.tw/se/low/low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