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國小學生進行網路專題式學習之行動研究

格式
doc
大小
100 KB
頁數
18
上傳者
so054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3-06-01,离现在 22 14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8

引導國小學生進行網路專題式學習之研究

新和國小 陳怡潔


摘要

本研究是以行動研究的方法來探討國小學生進行網路專題式學習之成效。除了瞭解學生進行網路專題式學習所面臨的問題,與探究教師在活動進行中所面臨的困難與改進策略,並希望研究出一個指導學生利用網路完成一篇好的專題報告的教學方法。

本研究首先以文獻探討的方式,整理出網路專題式理論基礎、教學模式之意涵,再描述本校將網路專題式學習策略運用於參加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比賽之行動過程。一邊進行行動方案,一邊反思實施成效,找出困難點加以改進,並運用進度報告,再加上最後的心得分享來研究分析,做成結論與建議,希望能提供有效的網路專題式學習的教學策略,以運用在九年一貫的教學創新上。

研究結果發現,學生透過指導已擁有利用網路來蒐集各項資料的能力,但是在研究資料的整理、歸納與分析方面,最需要教師再多加引導。研究最後也提出對教學者的一些建議。希望這份研究能作為其他老師未來在施行網路專題式學習時的教學參考,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以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鍛鍊具有觀察、蒐證、歸納、研判、推理、創意思考、發現問題、多元思考的能力。


【關鍵字:網路專題式學習】





一、緒論

()研究動機

自民國九十年九月起正式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中心、以七大領域進行合科教學,培養學生帶的走的十大基本能力。

近年來國內也出現了以特定專題作為專題式的網路學習環境,「網路專題式的學習」,它正符合了上述九年一貫課程所強調的教育目標,它一改過去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而強調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學生係以瞭解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而獲致學習成果。其學習過程是以目標導向、小組團隊合作的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實作中學習。最後的研究成果在充分利用十大基本能力的第八項──運用科技與資訊,期望教育學生正確、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技,蒐集、分析、研判、整合與運用資訊,而用網頁的方式將成果展現出來。

網路專題式學習的風潮逐漸興起,但老師和學生大都沒有相關的經驗,也較少有相關的經驗和文獻可供參考,所以希望以筆者帶學生參加2003年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的經驗,整理出所可能面臨的困難,能提供往後的老師有所參考,讓大家在進行網路專題式的教學時能有更好的表現。

()研究目的

  1. 瞭解學生進行網路專題式學習所面臨的問題。

  2. 探究教師在活動進行中所面臨的困難與改進策略。

  3. 研究出一個指導學生利用網路完成一篇好的專題報告的教學方法。

()重要名詞解釋

    1. 研究對象

以新和國小六年二班八位參與「第四屆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比賽的學生做為研究對象。

二、文獻探討

  1. 專題式學習的定義

  根據專題式學習的教師手冊定義。專題是一種複雜的工作,它是根據挑戰的疑問或問題,經由學生的設計、問題的解決、決策的擬定或是研究的行動,給予學生機會,在一段時間內自主的從事相關的工作,並且完成真實的產品或發表(JonesRasmussen & Moffitt 1997 Thomas , Mergendoller ,& Michaelson , 1999 )。

根據徐新逸(90)的定義,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一種建構取向的學習方法,提供學習者高複雜且真實性的專題計畫,讓學生藉此找出主題、設計題目、規劃行動方案、收集資料、執行問題解決、建立決策行動、完成探究歷程,並呈現作品的學習方式。

  1. 網路專題式學習的定義

提供一個配合真實情境的專題主題,要求學生利用網路科技作為認知工具,採小組分工的合作學習模式,訓練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的管理專題的進行,如期的完成作品,並利用網路多媒體呈現成果。

  1. 網路專題式學習的理論基礎

筆者認為網路專題式學習的意涵包含有建構學習、情境學習、課程統整、及認知心理學等基礎:

    1. 建構學習(Constructivism Learn-ing

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與學習觀主要論點有:

      1. 學生透過一種創造個人意義的主動過程產生知識,將新的知識與先前的知識相融合;

      2. 學生會建構與修正多種表徵方式,如海報創作或多媒體作品等,來表達其對學習的理解;

      3. 學生會應用先前所學的知識、技能和資源於新情境,如規劃調查研究、採取行動、和反省思考;

      4. 學生致力解決的問題是真實的、有情境脈絡的、與其生活相連結或有關的;

      5. 運用學習社群協助學習,如與教師和同儕討論、與社區成員互動、或與他人辯論等。(Krajcik, Czerniak, &Berger, 1999Marx, Blumenfeld, Krajcik, Blunk, Crawford, Kelly, & Meyer, 1994

這樣的論點正好用以支持網路專題式學習強調知識是個人與社會互動的結果。這樣獲得的知識、技能始能有效的運用於真實世界,以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

    1. 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

情境學習理論主張知識是散佈在整個學習情境中,由脈絡環境中產生知識的意義,因此知識概念與情境是不可分離的,若我們漠視情境而只重視知識的學習,那麼我們根本無法完全瞭解知識的意義。因此,知識的學習應該是透過情境中的活動、參與及互動來獲得(徐新逸,民85)。

    1. 課程統整

依據Bean對課程統整的論述,統整課程可歸納出四項特徵:

      1. 統整課程是以問題和議題為中心的,這些問題和議題在真實世界中,對個人或社會而言是重要的;

      2. 統整課程使用適合於主題脈絡情境的知識,而不考慮學科的界限;

      3. 統整課程慣於研究當前的問題,而非某個測驗或某個年級的結果;

      4. 統整課程強調能真正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專題和活動(Bean, 1996)。

這些特徵正足以支持專題式學習在學習活動設計上跨學科領域的觀點(鄒慧英,民89)。

    1. 鷹架理論(Scaffolding Theory

維高斯基(Vygotsky)相信學習是「學習者與社會文化互動的產物」(轉引自陳曉麗等,民88),其有名的「鷹架理論」中:「好的鷹架品質與技巧能增進好的學習表現」,在其有關鷹架功能的研究,常常包含「合作學習」與「認知取向學習」。雖然少了強勢知識的灌入,但卻需要指導教師更多的引導,這些有意義的引導活動可統稱為「鷹架」,學習者得到成人的輔助或更有經驗者的互動之下,對本身的認知概念能夠建構與再建構。

而在網路專題式的學習中,雖然注重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但也不忽略老師、家長或是更有經驗的同儕對於學生的鷹架作用。

  1. 網路專題式學習的目標

根據Moursund1999)綜整許多專題式學習的研究提出專題式學習的目標如下:

    1. 發展專家知識(developing expertise):專題的目標是在幫助學生增進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包括單科的和跨學科的領域。經過操作專題,學生經常能獲得一些包括他們學習的特殊領域的高層次專門知識。學生在班上可以變成一個在某一專題領域的專家。

    2. 改進研究技能(improving research skills):專題學習要求使用研究技能,能幫助學生改進他們在這方面的技能。

    3. 增進高層次思考的技能(improving 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專題學習是在挑戰和集中幫助學生增進他們的高層次思考技能。

    4. 專題的參與感(participating in a project):專題學習在幫助學生增進他們的知識和技能,接受持續努力的一段時間的挑戰。學生團隊將會為一個專題工作,因此學生必須學習負擔個別的和團體的責任,為了團體成功的完成專題,學生必須互相的學習。

    5. 學習如何使用資訊科技(learning to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學生透過專題的學習工作,增進他們使用資訊科技的知識和技能。

    6. 導引自我評鑑和同儕評鑑(conducting self-assessment and peer assessment):學生透過自我評鑑和評量自己的工作和成就獲得技能。也學習如何去評鑑他們同伴的工作和成果,並提供他們有用的回饋。

    7. 開發一個歷程檔案(developing a portfolio):專題要求學生產出一個有歷程品質的產品、報告、或是成果。專題可能是學生全學年歷程檔案的一部份,也可能只是長期歷程檔案的一部份。

    8. 專注於一個專題(engaging in a project):學生主動且正確的專注在完成專題的工作,因此,他們是內在動機化的,是一種過程目標。老師可以每日觀察判斷學生是否努力的工作;是否顯示出合作的行為;或是否顯示出分裂的行為。也可以要求學生維持對專題的付出,且要求他們每週交出工作報表。

    9. 成為學習社群的一分子(Being a part of a community of scholars):整個教室---學生、老師、助教和義工---成為一個學習社群,工作在一起且相互學習。這個學習社群通常擴展到家長、學生、課堂外的其他人。

    10. 在一個重要的議題上工作(working on important ideas):專題必須專注在由老師、學校、或學區強調的重要觀念和持續性的議題。例如,社區、數學競賽、和跨學科的問題解決等專題目標

()網路專題式學習之PIPER (吹奏者)教學模式

圖一

在實施網路專題式學習時,徐新逸(民90)整合各家說法提出PIPER (吹奏者) 教學實施模式:準備(P)-實施(I)-發表(P)-評鑑(E)-修正(R) 等五個階段(參見圖一)

  本教學模式,適合教師在實施網路專題式教學活動規劃之參考,至於詳細課程內容、教學活動以及配合之檢核表、活動單、評量表,則需要師生共同研議設計。

三、專題學習的過程

  1. 研究計畫階段

    1. 組織團隊

      1. 過程

當筆者與另一個指導老師有意讓學生藉著參與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的競賽,以進行網路專題式學習時,首先就是要徵求參與的學生,以組織團隊。

我們徵選小選手的方式,是以另一位指導老師的班級--六年二班的學生為對象,採取自願者先登記,接下來考量其先備知識是否足夠,例如:平時的做事態度、研究態度、使用電腦的頻率和能力,再加上時間可否配合等外在因素再來做篩選,最後選出了八位學生參與此次的比賽。

      1. 反省與面臨的困難

因為這次的學習是以參加比賽作為誘因,所以我們採取同質分組,也就是選出平時表現較佳的學生來參與,但當老師們要真正將「專題學習」作為學期教學內容之一時,學生分組時,建議採異質分組,才能互補長短,完成作品。

    1. 決定研究主題、撰寫研究動機

      1. 過程

一開始筆者先和另一位指導老師,也是所參與學生的導師—鄭老師,考慮到學生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作品,所以就計畫由兩位老師先討論出幾個適合的題目,再交由學生來討論出真正想做的題目,不想讓學生在主題的決定花費太多的時間。

我們最先考量的是「距離問題」,希望能在鄰近地區找出一個主題,一方面方便學生前往,一方面也希望能藉這個機會引導學生探索自己居住的地方,把鄉土文化轉換成最貼近生活的知識。最後因青年公園就鄰近學校旁,是每位新和學生從小的最佳玩伴,所以就決議以「青年公園」作為研究的主題。

12/20決定了研究的大致方向之後,就針對「青年公園」這個大主題與學生討論出了我們參賽的主題,也就是「青年公園的晨間活動」。

因學校就位於青年公園旁,自然課已充分利用這片難得的都市綠地,常常帶學生到那兒去觀察自然生態,青年公園從民國六十六年設立開放至今也有二十六年的歷史了,我們卻較少有機會讓學生去深入了解它的人文活動,忽略了它除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之外,也匯集了各式各樣的人文活動,尤其在早晨更是熱鬧,所以就一致決議將主題定為「青年公園的晨間活動」。並共同討論出了以下的專題描述:

青年公園,提供了新和國小寬廣的活動場地,它除了有美麗的自然景色之外,更陪伴了周圍居民迎接每天的早晨。清晨的青年公園,是充滿蓬勃朝氣的,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活動來喚醒沉睡的細胞。在這個專題之下,我們打算帶著大家探訪青年公園的晨間活動族群,也為大家介紹這些活動的歷史背景與淵源,歡迎您能跟我們一起認識更不同的青年公園。

      1. 反省與面臨的困難

在實施網路專題式學習時,在符合教學目標,且時間充裕的情形之下,可由學生自行討論出研究主題,老師可再針對其提出的主題在研究動機為何、研究範圍大小、容易施行與否……等與其討論,並給予建議,可加強學生對這份學習的認同感,而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也會更有衝勁去克服困難,完成所定的學習目標。

    1. 訂出初步計畫

      1. 過程

在確定要參賽之後,考慮到2個月後就要交件,再加上期末考和回鄉過年等因素,能用來作業的時間真的很緊,所以就先共同討論我們接下來有哪些事情要做,每件事大約要花費多少時間才能完成,其中先扣除期末考的日子、與學生預定回鄉過年的時間,訂出一初步的計畫時間表,包括到青年公園實地訪查的時間,到學校的電腦教室共同處理資料的時間……等等,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有效率地順利完成工作。

因為想針對青年公園內的晨間活動作深入的了解,所以大家一致認為要先對其作一個普查,我們在1/3先將青年公園劃分為四個大區塊,再決定探訪時的分組,根據意願共分為四組:家妤和葳、采寧和品儒、聖倫和凱帆、郁雯和陳老師。

表一:初步計畫表

時間

工作內容

1/1~1/5

  1. 討論初步計畫

  2. 了解青年公園的地理環境

1/6~1/10

  1. 分配區域

  2. 討論實地探訪時預期了解什麼

  3. 設計簡單問卷

1/11~1/19

  1. 實地探訪探訪回來後,馬上驗收成果,並馬上做成紀錄

  2. 檢討並討論下次出訪計畫

1/20~1/30


  1. 開始歸納類別,分配網頁製作工作,

  2. 尋找所需補充資料、開始製作網頁

2/1~2/9

  1. 上傳網站

  2. 做最後修正

附註:1/10期末考;1/21開始放寒假。

      1. 反省與面臨的困難

其實到這個時候,學生對這個專題的向心力還不夠,還缺乏主動積極去探查這個專題知識的欲望,所以在此時與其討論初步的計畫,除了讓大家能更有效率完成工作外,也讓學生更融入這個專題,了解未來的願景,指導老師要適當的引導出學生的興趣,並鼓勵其多觀摩往年參賽的作品,以激發其思齊之心。

    1. 確定責任分工

      1. 過程

老師的部分,鄭老師對於學生的個性較為了解,所以負責注意學生學習的態度,監督學生的進度,並提供適當的時間讓學生在校期間能順利出外實地訪查與討論每天的進度。筆者負責的部分包括決定整個計畫主要的引導流程,每次活動進行的掌控,網頁製作技巧的指導……等等。

學生的部分,一開始先針對到青年公園實地訪查作工作區域上的分組,各組需調查出負責區域中每天有哪些晨間活動在進行,並利用問卷訪問參與活動的民眾,最後再利用網路搜尋資料,補充此項活動的歷史起源與相關規則。

      1. 反省與面臨的困難

明確的責任分工,與訂定明確的完成時間,可以讓專題進行的流程更加緊扣,不至於有延宕的情形產生。

    1. 進度報告

      1. 過程

筆者一開始就提醒學生「進度報告」的重要性,除了關係到比賽的分數之外,它還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是否有依照原定計畫進行,可隨時掌握現在計畫的進行情況,也能對未來的計畫及早規劃準備。

      1. 反省與面臨的困難

我們的進度報告是否準時完整的完成,受到個人負責態度、家中電腦設備、電腦上網的便利性等因素的影響。一開始常有學生延遲上傳進度報告,或甚至沒有紀錄進度,後來經由開會討論之後,我們共同找出了解決的方法,其一是由隊長作提醒的工作,其二是若當天有在電腦教室進行工作,則當天在學校就將進度報告完成並上傳,養成學生今日事今日畢的負責態度,

    1. 編製問卷

      1. 過程

在確定研究主題並完成研究動機後,我們決定主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蒐集青年公園晨間活動的活動進行的現況。要編製問卷之前,要先想清楚主題是什麼,想藉此知道些什麼,該留下些哪些基本資料來做分析,在把這些部分都討論過後,我請學生先回去擬好自己想問的問題,每人提至少三個問題,隔日再將所有的問題提出來討論,除去重複與不必要的,就成為我們最後的問卷。

      1. 反省與面臨的困難

當學生頭一次編製問卷,建議老師可以從問卷的功能、基本的問卷樣式開始向學生介紹。本校參與計畫的學生,一開始初步討論後,只擬出了三點問題,包括:最常做什麼活動?大都幾點結束?大都和誰在一起?

其實他們已經清楚主題為何,但語意的表達上和問題的深度廣度都還需要再加強。所以筆者就引導他們了解,我們是要針對晨間已經在活動的民眾進行訪問,去深入了解這個活動在青年公園的活動方式、軼事、甚至實地去參與活動的進行等等,才能為新和國小的同學詳細介紹這兒的活動。大家在討論過後,結論是:如果別人要向他們介紹或邀請參加這項晨間活動,他們會想知道這項活動的時間、地點、收費、要找誰報名參加、活動特色……等等。最後再經過語意上的修改,完成問卷,討論出了下列問題:

活動幾點開始進行?
活動大概會進行到幾點?
您已經參加這個活動多長的時間了?
參加這個活動需不需要交錢?大概多少?
青年公園內有這麼多晨間活動可以參加 ,為什麼會選擇這項?
這個活動有沒有負責人或聯絡人?
通常是誰來參加?
活動的特色?
活動如何成立?
活動的故事、淵源?

  1. 研究執行階段

    1. 實地問卷訪查過程

      1. 過程

學生們一共進行四次的實地問卷訪查的工作,四次都由筆者陪同前往。在出發之前,筆者先和學生們討論訪問的技巧,例如要面帶和善微笑,問話要有禮貌、要仔細聆聽對方的回答、有疑問但問題不在問卷內的還是可再提出……等等。也知道頭一次要訪問陌生人,總是會有一些緊張,所以先讓他們練習先打招呼再發問的禮貌。學生會後還自己討論了該怎樣作能幫助他們能清楚的將訪問紀錄下來,找出了下列方法:

因為怕紀錄問卷時會書寫不便,所以他們說好要帶一本硬一點的資料夾或本子墊在問卷底下。

因為怕被訪問者說的太快,所以還有學生帶了錄音機來幫助紀錄。

除了文字的敘述,影像的紀錄也很重要,所以有人帶了相機。

因為怕聽不懂老人家的台語,所有還有學生打算請精通台語的家中長輩或同學陪伴前往。

      1. 反省與面臨的困難

雖然之前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在模擬訪問的情形,但較內向的郁雯品儒在面對陌生人的時候,仍會有些卻步。所以在到青年公園做第二次的實地訪查時,我讓個性較大方健談的黎葳聖倫先暫停自己的工作,改陪伴較放不開的學生去訪問,到後來因為有了成功的經驗,所以訪問的進度就越來越順利。當然訪問也會有碰到釘子的時候,我們除了互吐苦水、抱怨發洩一下之外,我也跟他們討論,本來人就會有很多種個性、有很多種心情,也許拒絕你的人跟你一樣害羞,不習慣跟陌生人交談;也許他剛好心情不好,所以不想說話;也許他只想好好專心做活動……,無論如何,很和善熱情回應我們的訪問的人還是佔了大多數的。這次的專題學習,除了希望學生能採小組分工的合作學習模式,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的管理專題的進行,如期的完成作品之外,也希望他們能藉著實地訪查的經驗,培養大方、有禮、適當表達自己良好處世態度。

當筆者知道學生自行討論出幫助撰寫訪問紀錄的各種方法,發現他們已經以更積極的態度來進行學習,解決問題。

    1. 網路資源的搜尋

      1. 過程

網路資源的搜尋主要是要了解各項晨間活動的歷史背景、相關故事與規則的部分。網路搜尋的方法與技巧,對於六年級的他們早已是十分熟練,不到兩天的時間,每個人都已經搜尋到許多相關的資料。

  1. 撰寫研究報告階段

    1. 研究資料的整理、歸納與分析

      1. 過程

在讓學生做專題式學習時,筆者認為除了實地去探訪、調查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和與人溝通的技巧之外,研究資料的整理、歸納與分析,是另一項學習的重點。

筆者一開始先讓學生利用目前所有的資料畫成樹枝狀的目錄,再與其討論是否已列出所有的大項目,再檢查大標題是否適合、層級的關係是否適當……等等。等到所有大小標題都已訂定,再來整理分析其中的內容。

      1. 反省與面臨的困難

筆者發現學生們蒐集資料的能力很強,但卻無法從眾多資料中先進行分類,內容歸納整理,再分析其結論,並檢查是否有不足的資料。發現問題後,就請每個人要先將目錄訂出,與老師討論確定之後,才能進行細部內容的整理。而彼此討論目錄的過程是不能太過急就章的,因為大方向對了,整份報告才能順利正確地前進,老師也不要急著直接告訴學生你的分析,耐心地與其討論,真正讓學生將資料的頭緒理清楚,可以讓他們更加了解分析歸納的要點與訣竅。

接下來遇到的困難是要將搜集到的資料統整地用自己的話寫出來,學生一開始只是在電腦上做剪貼的工作,所以筆者再與其討論如果直接將他人的文章拿來使用,是侵犯智慧財產權的行為,所以我們要針對已經有的資料進行篩選,將需要的留下,加上自己的意見,修整為通順有原創性的內容,若真的有需要引用別人的資料,也要加註引用的出處,以尊重原作者。最後的成果雖然差強人意,但由他們的心得感想可知道,他們已經了解剪貼出來的文章,和真正將資料吸收統整過後再用自己的話寫出來的文章是有非常大的不同,但礙於時間的關係,無法再與其討論修正,所以學生們的文章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比賽過後也建議其導師可以先從讓學生觀看新聞後寫出大意和意見,加強其統整歸納的能力。

    1. 研究發現的成果發表(以網頁的形式)

      1. 過程

當學生將所蒐集到的資料都在word上做好整理後,才開始進行網頁的製作。學生先依照原本的綱要目錄個別做好各頁的內容,再教其利用超連結,將個別的網頁連結為一個完整的網站。

      1. 反省與面臨的困難

現在國小的課程中,網頁的製作對高年級學生而言可說是必修的,而且電腦的使用對學生其實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因為學生在上課時常常是忙著玩電腦遊戲,或是上網胡亂搜尋,所以網頁的基礎概念較差。筆者的計畫是先將網頁的架構和各項基本用途加以解釋,接下來再根據做網頁的順序一步教,學生再一步跟著做。因為電腦會發生的臨時問題很多,所以在這個階段,建議老師可以多尋找一些幫手,例如電腦老師、愛心家長……等等,進行起來會比較順手。另一方面是當學生開始學做網頁,會對許多炫目的特效與背景著迷,所以老師要適時提醒學生重點部份要擺在內容的清楚呈現,而不是花費太多時間讓網頁花俏,卻只讓人感到眼花撩亂,看不到主題。

  1. 評鑑階段

    1. 作品的評鑑

      1. 過程

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規定要對所分配一定數量的隊伍進行互評之後才算真正完成作品,而且筆者也認為在完成自己的作品之後,一定都覺得沒什麼大問題,但藉由對他隊作品的評鑑,必定能發現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即使是發現其不足,也會知道自己的作品下次該如何避免相同的錯誤。

在評鑑他隊作品的時候,筆者先將評分的標準一一解說清楚,並舉實例輔佐說明,盡量讓學生對每一隊的評分的標準都能保持一致。

四、教學上的領悟與建議

  1. 資料的歸納與整理方面

資料的分類、歸納、分析與整理能力,是學生在這次研究中最需要加強的,筆者的作法是讓學生利用收看新聞來做大意摘取與意見整理的工作,最後再加上自己的看法來做為練習。實際在做專題式學習時,應避免全部的大綱都由教學者規定好,教學者如果可多花些時間與學生經由不斷的討論來產生結論與作品,學生的收穫與成長會更多。


  1. 團隊合作方面

這次的學習筆者沒有依據每個學生的專長做分組,是希望每個學生都能有相同的收穫,例如都能有開口向陌生人做訪問的經驗、都能有製作網頁的概念和機會…….等等。但卻也產生了一些困擾,因為每位學生都會有相當不擅長的部份,而這些能力也不是短時間可以培養出來的,所以就造成了出外訪問時,對害羞內向的學生來說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礙較大,而在製作網頁時,有些概念太差的學生就跟的得十分辛苦,如果一開始可以針對專長先分組,例如資料組、網頁組……等等,加強各組互補與合作的功能,也許能在學習上收穫更多。

五、參考書目

  1. 徐新逸(民90)。如何利用網路幫助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式學習與教學創新。台灣教育,607期,頁25-34

  2. 徐新逸(民85)。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期,頁13-22

  3. 黃明信(民91)。國小網路專題式教學模式之設計。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4. 鄒慧英(民89)。專題學習的概念介紹與評量設計示例。發展小班教學精神宣導專書(5)─新世紀優質學習的經營,頁35-52。台北:教育部。

  5. 周裕欽、廖品蘭(91)。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專題學習的行動研究。輯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主編)。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創新(頁,919-936)。台北:揚志。

  6. 陳伯璋﹙民9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35-47。台北:楊智。


參考書目排列宜以作者姓氏筆畫為序,少在前多置後,調整如下

1周裕欽、廖品蘭(91)。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專題學習的行動研究。輯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主編)。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創新(頁,919-936)。台北:揚志。

2徐新逸(民85)。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

3徐新逸(民90)。如何利用網路幫助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式學習與教學創新。台灣教育,607期,頁25-34

4陳伯璋9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行動研究。輯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頁,35-47。台北楊智。

5黃明信(民91)。國小網路專題式教學模式之設計。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6鄒慧英(民89)。專題學習的概念介紹與評量設計示例。發展小班教學精神宣導專書(5)─新世紀優質學習的經營,頁35-52。台北:教育部。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