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硫穴記〉學習單:探尋地景與心靈的旅程

格式
docx
大小
400.61 KB
頁數
11
上傳者
黃至渝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3-08-17,离现在 2 6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郁永河〈北投硫穴記〉學習單

錦和高中 黃至渝

你其實是個脆弱的人,這一路上總害怕陌生寂寞,害怕迷路或遭人劫掠,害怕高山險阻林間野獸,甚至失速墜崖,各種危險困難的想法從未在你的腦海悉數撤離過,可這一切似乎都不足以超過讓你無法往前推進的懼怕,你怕錯過前方的什麼。──謝旺霖《轉山》

課前學習單

一、暖身活動

下文是小明在北投區公所網站的網路搜尋到的內容,請根據網頁說明,回答相關問題:

硫磺谷(大磺嘴)

  • 位於大屯火山群南端,為一爆裂口地形,呈東西向延伸之盆谷,谷地長約1公里,寬約80200公尺,有豐富的火山碎屑岩和沉積岩地質地形及人文景觀。其西端隔一狹窄鞍部(分水嶺)與東側之龍鳳谷(雙重溪爆裂口)相鄰,鞍部附近即為惇敘工商及遊客服務站所在。

  • 此地是清康熙36年(1697)郁永河採硫之處。谷內熱氣滾滾,白煙繚繞,……日據時代德記礦業公司也曾在此地開採硫磺及硫化鐵。

  • 盆谷內的噴氣口和溫泉相當發達,谷內設有多處溫泉集水區,此處溫泉即新北投各旅社溫泉之泉源,由水管輸出。過去一度曾有枯竭現象,後經人工鑿氣井30餘口引出蒸氣加熱地表水而成溫泉,屬酸性硫酸鹽泉,俗稱「白磺」。

  • 龍鳳谷位於紗帽山泉源路東南側,也是一爆裂口地形,谷地有許多噴氣孔、硫氣孔、天然溫泉和人工溫泉,是行義路上溫泉餐廳的溫泉來源,但範圍和湧出量都不如硫磺谷。

  • 硫磺谷可搭乘公車508535536612、小8230、小7、小25至惇敘商工(惇敘高工)站下車,步行約5分鐘即達。

  • 龍鳳谷遊客服務站提供遊憩資訊等服務,開放時間0900-1630,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一(遇國定假日順延一天)及農曆除夕休館。電話02-2893-5580















1.根據說明,遊客在硫磺谷可能看到的風景是:

夕陽煥照,紅霞滿天,船隻落寞回航,蓊鬱遠山以其恆古不變的姿態橫亙浪緣,飛魚照樣飛起,照樣衝落(廖鴻基〈鬼頭刀〉)

沿路有些石塊上有黃色硫磺的結晶析出,被陽光照得閃閃發亮,也有的石塊下有一縷縷白煙冒起,也有幾處我們聽到地動的聲音(馬以工〈幾番踏出阡陌路〉)

山野大地好像在我來不及察覺之際忽然在我腳下翻轉了半圈;上坡時一路被暗暝龐大的嶺脈遮住的東邊景觀,轉瞬間出現在我一下子舒放拉遠開來的眼底裡(陳列〈玉山去來〉)

總是有三兩隻鮮黃色的小蝴蝶在黑色的煤炭堆上輕巧起舞,牠們相互呼應地時飛時停,彷彿跟隨某種節奏韻律,又彷彿是一種親密交談,黑黃相間的光影流動,透露出一種神秘詭異的氣氛(詹宏志〈煤炭上的黃蝴蝶〉)

2.若小明想安排一日遊,根據文章,下列計劃「需要修正」的地方是:

日期

6/5(一)

時間

行程

備註

08:30-09:00

家中出發至捷運象山站

搭乘捷運

09:00-10:00

轉乘公車621號到惇敘商工,再步行抵達硫磺谷

屬於強酸性的青磺

10:00-10:30

沿步道參觀「硫磺谷」

於「郁永和採硫處」石碑旁拍全家合照

10:30-11:00

步行至「龍鳳谷」,沿步道參觀

可在遊客服務站裝水

11:00-13:00

於新北投站附近吃溫泉拉麵

人多,可能需排隊

13:00-15:00

沿路參觀周邊景點:圖書館、溫泉博物館等

綠建築的北投圖書館

15:00-16:00

溫泉旅社泡湯

體驗源自龍鳳谷的名湯

16:00-17:00

返家

搭乘捷運


答:(1)621號無法抵達,應改搭612

(2)此地屬於白磺

(3)溫泉旅社的泉源較可能源自硫磺谷

二、認識作者

(一)郁永和的臺灣之旅

閱讀以下關於郁永河的介紹,回答相關問題:

  郁永和,字滄浪,浙江仁和諸生也。性好游,遍歷閩中山水。康熙三十五年冬,省中火藥局災,毀藥五十餘萬斤,典守負償。聞淡水有磺可煮藥,欲派吏往。而地尚未闢,險阻多,水土惡,鄭氏以流罪人,無敢至者。永河慨然請行。……張大集番酋飲,告以採磺事,與約一筐易布七尺。番喜,各運磺至,命工煮之。(連橫《臺灣通史.流寓列傳》)

【語譯】郁永河,字滄浪,是浙江省仁和縣的一名秀才。生平愛好旅行,遊遍福建一帶的山水。康熙三十五年冬天,福建省巡撫府的火藥局發生火災,燒毀火藥五十多萬斤。負責人必須賠償損失,聽說臺灣的淡水有硫磺可以熬製成火藥的原料,打算派下級官吏前往採硫;然而當時臺灣北部尚未開發,交通不便,自然環境十分惡劣,是當年明鄭政權用來流放罪人的地方,因此沒有人敢冒這個險。郁永河卻豪爽地自發要求前往……(三十六年五月初二日)通事張大召集各番社酋長過來喝酒,告訴他們此行的採硫任務,並和他們約定好交易價格:一筐的硫磺可換七尺長的布匹。番人很滿意,紛紛運來硫磺,便命令工人開始熬煉。

1.根據上文,郁永河在三百多年前來臺灣的主要目的為何?這與他個性與關連性是

來臺目的

個性

關連性(推測)

開採硫礦

移民拓荒

寫書創作

性好游,遍歷閩中山水

有理由來臺,趁機旅遊,探索未知的地方


2.閱讀下列甲、乙文,歸納當時登臨臺灣有何危險?及郁永河採硫行程,所遇到的困難又有哪些?

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就是窖場(墳場)也敢去,台灣所在滅人山,台灣本係福建省,一半漳州一半泉。一半廣東人居住,一半生番併熟番,生番住在山林內,專殺人頭帶入山。帶入山中食粟酒,食酒唱歌喜歡歡,熟番元係人一樣,理番吩咐管番官。(〈渡台悲歌〉)

已而工人多病痢,廚者亦病,至無人執爨,呻吟斗室。永河氣不餒,以船送歸。顧毒蛇惡蚊,出沒戶牖,爭噬人,且苦熱,新至者亦前後病。居無何,風雨驟至,屋毀,永河自持斧伐木以支。而山水暴發,不可居,急呼蟒甲,涉水行三、四里,至巖下番人家。日暮,無所得食,乃脫衣與番易雞,煮而啖之。水退,再集工人,築屋煮磺。遂竟其事。十月初七日,乃歸,至省復命。(連橫《臺灣通史.流寓列傳》)


登臨臺灣的風險

郁永河遭遇的困難

原始蠻荒 艱險崎嶇

交通不便 □官員阻礙

罪人較多 □惡鬼橫行

生番殺人 水質惡劣

颱風侵擾 屋舍毀損

工人生病 無人炊食

蚊虺眾多 悶熱難耐

山洪爆發 豪雨不斷


3. 根據《裨海紀遊》所述,臺灣是一個未開發的地方,危機四伏,郁永河仍決心前往未見退縮,你認同他的行為嗎?對於郁永河不畏艱險,堅持前往臺灣,你的看法與解讀是?

看法

理由

認同

不認同

學生可自由發揮


(二)裨海紀遊

請整理出《裨海紀遊》的相關資料,完成表格:

郁永河將來臺經歷寫成《裨海紀遊》(或作《稗海紀遊》、《採硫日記》、《渡海輿記》)。裨海,意為小海,因臺灣四面環海,故以「裨海」代指臺灣,為書命名。全書分上、中、下卷,內容記錄各種風土民情,觀察入微,能反映當時臺灣開發的概況。

文風簡潔,扣人心弦,書中亦有詩作〈臺灣竹枝詞〉與〈土番竹枝詞〉等,樸素平易,饒有風韻。被認為是目前所存最早,也是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臺灣遊記。(改寫自「維基百科」)


別稱

採硫日記、渡海輿記、稗海紀遊

卷數

分【 上、中、下 】三卷

體裁

採【日記】體書寫方式的遊記

內容

1.反映當時臺灣開發的概況

2.詩作:【 臺灣竹枝詞 】、【 土番竹枝詞


(三)臺灣竹枝詞

「竹枝詞」是漢詩的一種,最初是民歌形式,後來多被文人用來描寫地方風俗、特色。下列為郁永河來臺所作的竹枝詞,請判斷描寫的各種何種事物,並從參考選項中選出適當答案:

【參考選項】(A)刺青紋面 (B)甘蔗 (C)檳榔樹 (D)芒果

田萬頃碧萋萋,一望蘢蔥路欲迷。綑載都來糖廍裡,只留葉餉群犀。

【語譯】萬頃的蔗田非常碧綠,一望過去青蔥茂密,路都看不見了。甘蔗採收後綑成一束一束,都載來製糖的地方,只留下蔗葉餵給牛群吃。

B

獨榦凌霄不作枝,垂垂青子任紛披。摘來還共蔞根嚼,贏得脣間盡染脂。

【語譯】檳榔只有一根主幹高聳雲霄,沒有分出旁枝,上面結了一大串垂下的青子,一顆一顆雜亂而散開。把它摘下來加上蔞根、蠣灰一同咀嚼,把嘴唇全部都染紅了。

C

胸背爛斑直到腰,爭誇錯錦勝鮫綃。冰肌玉腕都文遍,只有雙蛾不解描。

【語譯】從胸背到腰都刺上斑斕的文彩,爭誇身上的衣服勝過鮫綃;若冰雪肌膚、潔白如玉的手腕都刺青,只不懂得塗描蛾眉。

A

不是哀梨不是楂,酸香滋味似甜瓜。枇杷不見黃金果,番檨何勞向客誇?

【語譯】既不是哀梨也不是山楂果,它酸酸甜甜的香味和甜瓜頗為相似。果樹近似枇杷,但果實不是金黃色而是黃綠色,這番檨的好滋味根本不需要誇說,就會讓人愛不能捨。

D


課中學習單

第一部份、探訪緣由

閱讀引文,回答問題:

余問番人硫土所產,指茅廬後山麓間。明日拉顧君偕往,坐莽葛中,命二番兒操楫。緣溪入,溪盡為內北社,呼社人為導。

1.作者如何得知硫穴的位置:

遣人四處偵察 □翻閱文獻記載 詢問附近居民 □拜訪當地官員

2.根據引文,完成表格:(多選)

目的地

出發時間

交通工具

同行夥伴

內北社

廬山山腳

小溪對岸

茅廬後山麓間

隔天

柴車

獨木舟(莽葛)

牛車

轎子

顧君

二番兒

里人

社人

3.此段所要凸顯的是:(多選)

人多好辦事 □山高又水遠 □地僻無人煙 人生地不熟


第二部份、途中所見

(一)閱讀引文,回答問題:

轉東行半里,入茅棘中,勁茅高丈餘,兩手排之,側體而入,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鬱,覺悶甚。草下一徑,逶迤僅容蛇伏。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余與從者後,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慮或相失,各聽呼應聲為近遠。

1.根據引文,完成表格:

方向

路程

景觀(多選)

行走方式

體感(觸覺)

半里

茅草十分堅韌

茅草高度有一丈多

茅草割傷肌膚

小路彎曲蛇多難行

小路彎曲僅容蛇行

用兩手撥開側著身進入

用兩手撥開從側面進入

擁擠

2.一行人行走的順序和狀態是:

判斷依據

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余與從者後

3.文中提到,因為茅草的關係視線不佳,作者和顧君為了避免走散,所採取的作法是:

答:各聽呼應聲為近遠(以呼聲大小來判斷相隔的距離)


(二)閱讀引文,回答問題:

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而涉。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虯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又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蘗,已大十圍,導人謂楠也。楠之始生,已具全體,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筍同理。樹上禽聲萬態,耳所創聞,目不得視其狀。涼風襲肌,幾忘炎暑。

1.根據引文,完成表格:

路程

景觀(多選)

聽覺

體感(觸覺)

二三里

兩條淺溪


林木茂盛卻無法稱名

老藤纏結像虬龍

風吹落如掌大的葉

十人合抱且長出新之楠木破土而出

各種樣貌的鳥類

各種未聽過的【鳥鳴

寒氣侵肌

涼風吹拂

炎暑難耐

熱風拂肌

2.根據引文,楠木的生長特色有:(多選)

樹葉如手掌般巨大 時間愈久,材質愈堅硬

樹體始終不再加粗 剛長出來已具大樹整體


(三)根據引文,回答問題:

復越峻坡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余以一指試之,猶熱甚,扶杖躡巉石渡。更進二三里,林木忽斷,始見前山。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風至,硫氣甚惡。

1.根據引文,完成表格:

路程

景觀

體感(觸覺)

峻坡五六

大溪寬四五丈

大溪深四五丈

水面煙霧瀰漫

水和岩石均呈黃綠色

水和岩石均呈藍色

非常熱(熱甚)

二三里

林木忽斷,始見前山

未描述

陟一小巔

草色枯黃欠缺生機

草色枯黃沒有人煙

前山山腰雲霧蒸騰

前山山腰白氣飄盪

上山的路縷縷白煙

鞋底漸熱

兩手漸熱

身體漸熱


2.請根據補充資料,推測「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的原因:

硫酸銅(cupric sulfate),無機化合物,化學式CuSO 4。外觀為白色或灰白色結晶。易吸水變藍綠色的五水合硫酸銅,水溶液呈弱酸性。受熱失去結晶水後分解,在常溫常壓下很穩定,不潮解,在乾燥空氣中會逐漸風化。

答:因靠近硫穴,硫酸銅結晶融於水後呈現藍靛色,結晶附著在石頭上也呈現藍靛色。


第三部份、硫穴景觀與體悟

根據引文,回答問題:

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余攬衣即穴旁視之,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地復岌岌欲動,令人心悸。蓋周廣百畝間,實一大沸鑊,余身乃行鑊蓋上,所賴以不陷者,熱氣鼓之耳。右旁巨石間,一穴獨大,思巨石無陷理,乃即石上俯瞰之,穴中毒焰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急退百步乃止。左旁一溪,聲如倒峽,即沸泉所出源也。

還就深林小憩,循舊路返。衣染硫氣,累日不散。始悟向之倒峽崩崖,轟耳不輟者,是硫穴沸聲也。

1.根據引文,完成表格:

視角

原文

感官知覺

硫穴附近

草木不生

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地熱如炙

視覺

聽覺

觸覺

硫穴旁邊

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

地復岌岌欲動,令人心悸

視覺

聽覺

觸覺

硫穴上方

穴中毒焰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

視覺

聽覺

觸覺

2.小華讀到此段引文,對其中所描述的景象感到好奇而上網搜尋資料。請根據網站所提供的資料,解答他的疑惑:

*溫泉、噴氣孔

火山休止後,地下還潛存地熱,當地下水滲入到地熱區就形成熱水,熱水沿著裂隙噴出地表就形成溫泉,若溫度高於100℃時便成為水蒸氣,高壓水蒸氣沿著裂隙噴出地表就形成噴氣孔。乾燥季節時因為地下水減少,地下水位降低,有時只會噴出水蒸氣。

許多國家在有地熱地區利用深井抽取地下高溫高壓的熱水或水蒸氣來推動渦輪發電。陽明山地區也曾經嘗試過,但由於含有高濃度的硫酸會腐蝕機械而作罷。

(節錄自「阿山的地科研究室」網站)

(1)引文中提到的「白氣五十餘道」最可能是:

一般水蒸氣 酸性水蒸氣 □鹼性水蒸氣

(2)承上題,「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的原因,符合的有:(多選)

地下水太多 地下水稀少溫度高 □溫度低 壓力高 □壓力低

3.看到硫穴後,作者將硫穴一區比喻為什麼?他認為此區不會下陷的原因是:

比喻為

不下陷的原因(40字)

煮沸的湯

沸騰的鍋子

滾燙的刑具

人在地表上如在鍋蓋上,而地底有熱氣撐起地表,因此不會下陷。

4.下列「向」字,與引文中「始悟向之倒峽崩崖」的「向」意思相符的是:(多選)(之前、先前)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接近)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崇尚)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之前、先前)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之前、先前)

「向」時估帆所出入者,時已淤為沙灘(之前、先前)


5.依據引文,搭配以下補充資料,回答問題:

初二日,余與顧君暨僕役平頭共乘海舶,由淡水港入。……行十許里,有茅廬凡二十間,皆依山面湖,在茂草中,張大為余築也。……既坐定,聞飛湍倒峽聲,有崩崖轉石之勢;意必有千尋瀑流,近在左右,晝夜轟耳不輟;覓之累日,不可得見。

(1)郁永河所解答的疑惑是:

聽到

原本以為

其實是

倒峽崩崖聲

千尋瀑流,近在左右

硫穴沸聲

(2)郁永河來臺目的是採硫,但他卻時常做出和採硫無關的事,從「攬衣即穴旁視之」、「覓之累日,不可得見」推斷郁永河的性格可能是:

不務正業 好奇探究 □謹慎小心 □虛心求問

三、全文統整

(一)前往硫穴路線

全文以「層遞法」說明前往硫穴的路線與進程。請根據文本描述的順序,依序畫出郁永河前往採硫處途中所經過的景色,至少四標示個關鍵景物

圖片來源:邱奕霖《塗鴉吧!用視覺模板翻轉人生:6種框架x4個步驟,學習、工作、時間管理全搞定》)

途中所見景色只要依序畫出以下景色,展現出學生已能理解行經順序和各景物的關鍵字即可:(參考項目)

1、茅棘(比人高) 2、深林(十圍大樹) 3、大溪(藍靛色) 4、硫穴(冒煙、黃色)


(二)北投硫穴詩

請閱讀下列郁永河〈北投硫穴詩〉後,將詩句與相對應的句子連起來:

造化奇構,崇岡湧沸泉。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碧澗松長槁,丹山草欲燃。蓬瀛遙在望,煮石迓神仙。(〈北投硫穴詩〉其一)


五月行人少,西陲有火山。孰知泉沸處,遂使履行難。落粉銷危石,流黃漬篆斑。轟聲傳十里,不是響潺湲。(〈北投硫穴詩〉其二)

【注釋】造化:造物者。鍾:聚集。迓:迎接。陲:邊境。落粉銷危石:指岩石被硫氣侵蝕成粉。流黃漬篆斑:指山岩被硫氣薰成斑駁紋路。

【語譯】

() 上蒼創造奇異的景物,高山上湧出了溫泉。憤怒的雷聲在地心翻滾,有毒的氣焰震撼整個山巔。碧綠溪澗旁的松樹長期枯槁,丹紅山頂上的草色枯黃好像就要燃燒似的。傳說中的蓬萊、瀛洲等仙山好像遠遠可以望到,我也想修煉仙術,煮白石為糧,以迎接神仙的到來。

() 五月時節,行人稀少,臺北城西邊有一座火山。哪知泉水沸騰的地方,讓人步履難行。巨大高聳的岩石,受到硫氣的侵蝕,像粉末一般剝落,石面上受到硫氣薰染,形成了斑駁的紋路。轟隆的巨響聲傳到十里之外,並不是流水聲。


怒雷翻地軸

■ ■

更進二三里,林木忽斷,始見前山。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

毒霧撼崖巔

■ ■

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碧澗松長槁,

丹山草欲燃。

■ ■

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

落粉銷危石

■ ■

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

流黃漬篆斑

■ ■

始悟向之倒峽崩崖,轟耳不輟者,是硫穴沸聲也。

轟聲傳十里,

不是響潺湲。

■ ■

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


課後學習單

(一)遊記寫作

終於到了君山。這個小島,樹木蔥蘢,景致不差。……島的一側有一棵大樹,上嵌古鐘一口。信史鑿鑿,這是宋代義軍楊么的遺物。楊么為了對抗宋廷,踞守此島,宋廷即派岳飛征剿。每當岳軍的船隻隱隱出現,楊么的部隊就在這裡嗚鐘為號,准備戰鬥。岳飛是一位名垂史冊的英雄,他的抗金業績,發出過民族精神的最強音。但在這裡,岳飛扮演的是另一種角色,這口鐘,時時鳴響著民族精神的另一方面。

可不,眼前又出現了柳毅井。洞庭湖的底下,應該有一個龍宮了。井有台階可下,直至水面,似是龍宮入口。一步步走下去,真會相信我們腳底下有一個熱鬧世界。那個世界裡也有霸道,也有指令,但也有戀情,也有歡愛。一口井,只想把兩個世界連結起來。(節錄自余秋雨〈洞庭一角〉)


崎嶇的碎石小徑在無邊的漆黑中循著陡坡面曲折上升。我臨時隨行的一支欲登玉山頂觀日出的隊伍,自從出了冷杉林,進入海拔約三五五公尺的森林界線以後,已因成員體力的不一而斷隔為好幾截;我看到她們的手電筒或頭燈的微光點綴在上下的數個路段上,在黑暗裡搖晃。那些不時閃現的人影、岩坡和低矮的圓柏叢,全如魅影般

……經過幾小段碎石坡以後,矮樹也漸少了,風,卻更強勁,陣陣拍打著身邊的裸岩,咻咻刮叫。我斜靠在一處樹石間休息,腳下的急斜坡掩沒在黑暗裡,而很遠很遠的底下,是數公里外嘉南平原上和高雄地區依稀聚集的燈光。天空仍是濃濃墨藍,只有很少的幾顆很亮的星。

路愈往上愈坎坷,呈之字形一再轉折,沿鬆脆的石壁而上。我儘量調整呼吸,配合著放下每一個斟酌過的步伐。而就在這專注中,天終於開始轉亮,晨光漸漸,在我身旁和腳下開始幽微浮露出灰影幢幢的巉岩陡崖。驚懼的心反而加重了。

到達位於玉山山脈主脊上的所謂風口的大凹隙時,形勢大改。山野大地好像在我來不及察覺之際忽然在我腳下翻轉了半圈;上坡時一路被暗暝龐大的嶺脈遮住的東邊景觀,轉瞬間出現在我一下子舒放拉遠開來的眼底裡。大斜坡、深谷、北峯,以及從北峯傾斜東去的山嶺,都在薄薄的曙色風霧中時隱時現。寒風囂叫,從那屬於荖濃溪源頭的谷地吹掃過來,沿著大碎石坡,直向這個風口猛衝。我緊緊倚扶著危巖,努力睜眼俯瞰錯落起伏的山河,心中也一陣陣的起伏。

然後,當我手腳並用地爬過最後一段顫巍巍破碎裸露的急升危稜,終於登頂後,我就看到那場我從未見識過的高山風雲激烈壯濶的展覽了。(節錄自陳列〈玉山去來〉)

1.甲、乙文為兩篇遊記,請先整理作者描寫的內容:

篇目

時間

描寫景點

描寫角度

無法判斷

君山的【 大樹上古鐘 】、【 柳毅井

親身見聞

歷史文化

心情感受

深夜到

日出

登頂路徑:【 碎石小徑 】→【 】字形【 碎石坡 】→【 風口(大凹隙) 】→【 急升危稜 】→山頂

親身見聞

歷史文化

心情感受

2.甲、乙二文,其寫作筆法與〈北投硫穴記〉相同的是:□甲 ■乙

3.對比兩篇文章,各自呈現出的優點和寫作效果是:

篇目

優點

寫作效果

為君山的景點做歷史、文化角度的補充

增加景點深度

描述自身登玉山時,對自然景物所見、所感

加強身歷其境

(二)旅行的意義

明亡後,顧炎武即開始蒐集史籍、實錄、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關國計民生的資料,並對其中所載山川要塞、風土民情作實地考察,游蘇杭、兩淮,十謁明十三陵,足跡遍及全中國,以正得失。旅途中以一騾二馬載著應用書籍隨行,「先取一統志,後取各省府州縣誌,後取二十一史,參互書之,幾閱志書一千餘部。」約于康熙初年編定成書,名為《天下郡國利病書》,後又不斷增改,終未定稿。

該書重點在於政事,概分兵防、賦稅、水利三部份,以講究郡國利病貫穿全書。先敘輿地山川總論,次敘南北直隸、十三布政使司。除記載輿地沿革外,所載賦役、屯墾、水利、漕運等資料相當豐富,是一部地理志長編,亦是研究明代社會政治經濟的重要史籍。(改寫自(維基百科))


女孩好奇詢問你:「一個人不怕嗎?我們三人一起走,都怕。」你笨拙地回答,怕,怕啊!「怕,為甚麼還要走?」她持續認真地追問。你突然憶及了自己旅程出發前曾經的猶疑與怯懦,連續好幾個夜晚驚夢而起,苦悶得不知將這樣的焦慮對誰訴說。有一天,你果真身在路途,卻再也不去思考什麼是害怕的問題了。

堅持的你是不會失落的嗎?你其實是個脆弱的人,這一路上總害怕陌生寂寞,害怕迷路或遭人劫掠,害怕高山險阻林間野獸,甚至失速墜崖,各種危險困難的想法從未在你的腦海悉數撤離過,可這一切似乎都不足以超過讓你無法往前推進的懼怕,你怕錯過前方的什麼。

有時你會因緊張而感到即將窒息,但命運彷彿總拖著你的步伐往前近逼。多年來,你的心中始終有個「他」反覆不斷擠迫著你,你被他無止無懈的腳步急急追趕,你在他的陰影裡迷惘地想尋找一種突圍的姿態,堅決的聲音,可你成長的速度竟遠遠不如「他」。你來,無非是想從他時而轉強或漸淡的變化陰影裡,尋索一個逸出的機會。(改寫自謝旺霖《轉山》)



旅遊是很大的反省,是用異文化,去檢查自身文化很多應該反省的東西。比較裡面,才瞭解文化的不同,沒有優劣。就像寫《裨海紀遊》的郁永河,他看到原住民被抓來拖牛車,下雨他們就在淋雨。他就問:「為什麼不讓他們在屋簷下躲雨?」翻譯官就告訴他,「他們其實跟動物差不多,他們是不怕淋雨的。」郁永河就嘆了一口氣說,「亦人也。」所有好的旅遊書,都會有這個觀點。

著有《真臘風土記》,出使吳哥城的周達觀是元朝的北方人,所以他南下的時候,受不了天氣。他不瞭解當地人怎麼每天洗好多次澡。一年之後,他變了。當初他帶著大國心態,當時元朝那麼偉大,但他後來說,真臘(柬埔寨吳哥窟),一個小小的東南亞國家,可是禮儀這麼嚴整,「不可輕視也。」我覺得,人不可能沒有主觀,可是慢慢在旅遊裡面,修正自己的偏見跟主觀,才是好的旅遊。(蔣勳〈人需要出走〉)


1.閱讀甲、乙、丙文,整理顧炎武、謝旺霖、蔣勳對旅行目的的看法完成表格:

顧炎武

謝旺霖

蔣勳

旅行目的

收集資料,考證史籍得失

逃脫「他」的壓迫

反省自己的文化,修正偏見和主觀


2.對於以上三人不同的旅行目的,你認同哪一位?請說明您對旅行的期待是?(文長100字)

答:同學可自由發揮。



12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