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的藝術〉學習單
設計者:中壢高商 劉婉雯
一、引起動機──知名建築連連看
「建築史」是一門研究人類建築發展的學科,涵蓋了建築的演變、風格、技術、文化背景及其社會影響;它不僅回顧過去的建築型態,也關注這些設計對當代建築的啟發和影響。透過建築史,我們能理解建築與宗教、文化、科技及生活需求的互動,看見人類文明在時間與地域中的多樣表現。以下改寫自《世界手繪建築漫遊史》對知名建築的描述,請依照建築結構與特徵的敘述,填入正確代號。
1.建造這些大錐子的目的是顯示法老的偉大。【 甲】一般建在沙漠邊緣,在好幾十公尺高的臺地上。對於一望無際的沙漠來說,只有這種簡潔而又高大、穩定的形狀,才能站得住腳,才有紀念意義。
2.或許現代體育場的設計思想就是源於古羅馬的【丁】。它的平面呈橢圓形,內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為四組,觀眾席位按等級尊卑地位之差別分區。
3.【乙】占地一公頃,聳立在巴黎市區塞納河畔的戰神廣場上。除了四個角是用鋼筋水泥之外,全身都用鋼鐵構成,塔身總重量9000噸。塔分三層,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除了第三層沒有縫隙外,其餘部分全是透空的。
4.【丙】最吸引人的目光是那幾片伸向天空的白色殼片,八個薄殼片分成兩組,彼此對稱互靠,外面貼乳白色的貼面磚,閃耀奪目。遠遠看過去,好像遠航歸來的風帆。那潔白的殼片還能讓人聯想到盛開的蓮花、海灘的貝殼等。
甲 | 乙 | 丙 | 丁 |
二、認識李清志
李清志是知名的建築學者,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現任教於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研究建築歷史、都市空間文化,曾任電台《建築新樂園》節目主持人,並為《商業周刊》、《中國時報》等報刊雜誌撰寫專欄。2019年獲得廣播金鐘獎「藝文節目獎」及「藝文節目主持人獎」。
李清志酷愛旅行、攝影、電影,致力於大眾空間教育與都市文化的提升。作品以散文為主,內容包含旅行的觀察心得、空間環境的體驗與評論,其著作包含《青春不只18——大人的鐵道旅行》、《在自己的城市旅行——都市偵探李清志的台灣建築迷走》、《靈魂的場所——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讀本》等三十本。
※閱讀以下李清志著作裡的〈自序〉,回答問題。
(一)《臺灣建築不思議》自序 多年來我一直以「都市偵探」自居,到處悠遊旅行,探尋建築及城市空間裡隱含的空間文化符碼;我相信只要是有人居住存在的地方,一定有其特殊的空間文化現象,而從這些文化現象線索中,可以解讀出屬於這個城市居民的文化特質以及心理狀態。 |
(二)《在自己的城市旅行——都市偵探李清志的台灣建築迷走》自序 |
(三)《靈魂的場所——一個人的獨處空間讀本》自序 身為建築學者,我發現建築對人們心靈有極大的影響。可惜的是,這些年來我們比較強調所謂的永續建築、綠建築,以及建築工程的技術面,鮮少談論建築對於心靈的影響。因此這些日子來,我除了旅行尋找影響心靈的建築空間外,也開始在這些建築空間中體會孤獨的況味。 寫這本書,不只是要介紹建築大師們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跟讀者分享我所體驗的心靈建築,那些讓我靈魂沉澱安定的場所。一方面希望藉著這樣的分享,讀者們可以開始去欣賞孤獨寂靜的建築美學;另一方面,也一起來學習過著在物質上簡單,但心靈卻富足的生活。 |
1.根據作者介紹和自序,下列最能代表李清志對建築教育與研究的態度是:
□建築研究宜以文獻做為基礎,著重於學術觀點的整理與分析(我比較喜歡一方面在學院裡做研究;另一方面卻可以到處旅行探險考古,進行田野調查。)
■建築學者應結合理論與實地調查,從生活中獲得觀察與啟發
□城市建築在規劃上應著重景觀美化為主,簡化文化層面現象(我相信只要是有人居住存在的地方,一定有其特殊的空間文化現象)
□建築應強調生活永續與綠建築的實用層面,再論及心靈感受(我發現建築對人們心靈有極大的影響)
2.以下是李清志對於四項知名建築物外觀的描述,請依照說明敘述填寫相對應的代號圖片。
代號 | 說明敘述 |
丙 | 桃園青埔地區之前出現了一座奇怪的公共建築,幾個岩石般的塊體,全黑的建築外表,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國內公共建築的傳統印象,這座建築其實就是最近非常熱門的橫山書法藝術館。 橫山書法藝術館位於桃園一座大型埤塘旁,建築師潘天壹將埤塘作為「墨池」、藝術館則為「硯台」來規劃,主體建築更有如五方篆印,這樣的設計概念,將人帶入了書法的世界裡,的確是建築師的藝術巧思。〈墨池邊的書法藝術館〉 |
丁 | 整個境港車站有四個垂直金屬圓管,有如一座巨大的機械管風琴,呈現出一種高松伸建築的古典機械美學,他的建築一直都有某種奇特的機械感。〈搭乘妖怪列車,探訪鬼太郎的故鄉〉 |
乙 | 而大阪藝術大學藝術科學系新建築,猶如一艘白色外星飛碟降落在山丘上,螺旋狀的坡道、有機的曲線,與周圍自然山丘融為一體。妹島和世這些年的作品充滿曲線美感,強調一種屬於女性的柔和與美麗,而藝術科學系的新校舍,白色圓弧層層交疊,就像一種前衛的大蓬蓬裙,又像包浩斯學院舉辦舞會的怪異裝扮,兼具理性科幻與藝術前衛,正符合藝術科學系的精神。〈外星人降臨妹島星球〉 |
甲 | 藤森照信發揮童心,並考量與自然的結合,建造出一棟有巨大綠色植栽斜屋頂的古怪建築,「La Collina」義大利文原意就是「小山丘」,所以整個斜屋頂真的就像是一座山丘般,山坡上種植的草地,隨著季節變換,也會有不同顏色的改變,就像是大自然的景色一般。〈近江八幡的藤森怪房子〉 |
甲 | 乙 | 丙 | 丁 |
三、文章賞析
(一)讓心靈昇華的建築
段旨:泛述並評論傳統紀念碑的設置與意義,並說明對和平紀念空間的看法。
1.作者認為設置和平紀念碑的意義是: (多選)
■留下痕跡,且不忘記戰爭的殘酷 □打造觀光景點,以吸引遊客到訪
■記取教訓,珍惜和平的得來不易 □保留戰爭的遺物,撫慰死者家屬
□悼念不幸的犧牲,表達對其敬意
2.根據文本,源於十九世紀哲學家黑格爾的名言:「人類從歷史上學到的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上學到任何教訓。」所想表達的用意是:
□歷史發展具規律性,但因內容複雜難懂,不易轉化為啟示(將問題歸因於歷史難懂,未點出人類忽視教訓)
■歷史雖反覆上演悲劇,但人們總是未能真正記取相關教訓
□人類歷史如同自然循環,每階段皆呈現規律性的反覆變化(屬循環史觀,與黑格爾批判人類遺忘歷史無關)
□歷史可用科學方法研究,卻無法導出放諸四海皆準的定律(探討研究方法論,未切入歷史教訓主題)
3.作者認為紀念碑、雕像日久淪為自拍誇耀、歡笑嬉鬧的觀光景點,悖離了設置本意,其原因是:(多選)
■人們並不願意真正的面對歷史、面對過去的傷痛
□ 人們希望藉由刻意表現歡樂,掩飾對戰爭的恐懼
■人們未能對戰爭感同身受,無法體驗和平的可貴
□人們不記得歷史的細節,只留下觀光的表面記憶
□人們只是單純觀看紀念碑,將其視為藝術品欣賞
4.請完成「傳統和平紀念空間」和「完美的和平紀念空間」的比較表格。
傳統的和平紀念空間 | 完美的和平紀念空間 | |
理念 | 【 宣傳戰爭的殘酷與恐怖 】 | 面對戰爭殘酷的事實 |
結果 |
|
|
譬喻 | 有如傳教者不斷地宣傳地獄的可怕,恐嚇人們信教一般。 | 他們的空間敘事能力,根本就是【 布道家 】或是【 傳道者 】。 |
舉例 | 1.【 日本長崎的和平祈念館 】 2.【 德國柏林的和解教堂 】 |
(二)水池下的祈念館
段旨:長崎市原爆死難者和平祈念館迥異於傳統令人望而生畏的紀念空間,創造出安靜省思、碰觸到現代人心靈的場所。
1.請完成「過去紀念性空間」和「新型態紀念性空間」設計的比較表格。
過去紀念性空間 | 新型態紀念性空間 | |
設計 | 【 高大宏偉的紀念碑 】 | 創造一個空間,讓人進入安靜省思 |
成效 | 1.吸引人們目光,但望而生畏 2.【 造成地區視覺景觀的混亂 】 | 【 改變參觀者心境的果效 】 |
2.「越戰紀念碑」和「黛安娜王妃紀念空間」都符合「新型態紀念性空間設計」,請整理歸納出兩者的特色。
越戰紀念碑 | 黛安娜王妃紀念空間 | |
地點 | 美國華盛頓特區 | 【 倫敦海德公園 】 |
空間設計 | 建造一處【 下傾的空間 】 | 【噴泉及流水】環繞整個空間 |
紀念涵義 | 紀念【在越戰中服役的美國軍人】 | 紀念英國黛安娜王妃 |
追念省思 | 在牆上刻印的死歿者姓名,在沉靜中追念逝者 | 形塑出一處【 恬淡怡人 】的公園角落,紀念王妃的美麗與慈愛 |
AI 圖片示例 |
3.請依據文意,完成以下「長崎市原爆死難者和平祈念館」的統整表格。
長崎市原爆死難者和平祈念館 | |||
地點 | 日本長崎市原爆區 | 設計者 | 栗生明 |
設計特色 | 低調、安靜、坐落在水池底下的紀念館 | ||
設計描述 | (1)室外:先在基地周邊【 種植一圈樹木 】,圓形綠籬內則是【 一座水池 】,平靜的池水中有一座通往地底下的樓梯,紀念館便在水池底下。 (2)室內:□古典祭祀設施 ■玻璃柱及玻璃櫃 □亡者姓名牌位 ■書寫核爆犧牲者名字的紙張 | ||
設計理念 |
|
4.以下文字和圖片摘錄自「長崎市原爆死難者和平祈念館」導覽資料(https://www.peace-nagasaki.go.jp/zh/floormap),請結合上面的「長崎市原爆死難者和平祈念館」統整表格,判斷甲、乙文敘述的兩個位置,分別對應到下圖的數字是:
甲──(
2
);乙──(
4
)。
甲、 設有盛滿了象徵著原子彈爆炸死難者渴求之「水」。入夜後會點亮7萬盞追悼燈(該數字是至1945年12月底為止原子彈爆炸死難者的估算人數)。從設施入口繞水池逆時針方向前行(時光倒流到原子彈爆炸的1945年),意在讓來館者平靜心緒,為追悼做好準備。 乙、 這裡安放著記錄著原子彈死難者姓名的名冊。名冊櫃的方向是向著原子彈落下中心地的方向。 | |
![]() 和平祈念館外部圖 | ![]() 和平祈念館內部圖 |
5.文中說:「和平祈念館的設計,類似安藤忠雄所設計的水御堂」,請問二者共同特色是:答:(1)都將紀念館安置在水池底下。
(2)空間設計都因繞水池一圈,而有沉澱心靈的功效。
(三)「死亡帶」上的小教堂
段旨:敘述和解教堂的地理位置、歷史背景,以及新建築將昔日舊教堂碎片混入牆中,有紀念意義與對和解的盼望。
1.請依據文意,完成以下「和解教堂」的統整表格。
和解教堂 | |
地理位置 | 德國昔日柏林圍牆【 死亡帶 】的空地上 |
外觀特色 | 是一棟【 素樸簡單的圓弧形 】建築 |
建築設計 | 外層:【 木柵欄】屏障,光線得以穿透,形成光影變幻景象 內層:混合舊教堂廢墟建材的【 夯土牆】 |
設計理念 | 象徵:□ 德國人心中的創傷疤痕■ 人與上帝的和解 ■ 人與人之間的和解 □ 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
空間感受 | 溫柔光線從天窗流洩而下,【 夯土牆】隔絕了外部的喧囂,顯得十分寧靜。 |
2.文中共提到三種不同性質的牆,請完成下列關於「牆」的詮釋與比較。
牆的名稱 | 牆的性質 | 象徵意涵 | 影響 |
【 柏林圍牆 】 | ■ 有形的牆 □ 無形的牆 | 阻隔東西柏林,德國人心中的創傷疤痕。 | 拆毀後,象徵人與人間的隔閡不再 |
【 夯土牆 】 | ■ 有形的牆 □ 無形的牆 | 透過將昔日的磚瓦混入牆壁的建築巧思,讓人們可以記憶過去的舊教堂。 | 反思過去的傷害與如今【 和解的盼望 】 |
人與人之間的牆 | □ 有形的牆 ■ 無形的牆 | 人與人之間無形的隔閡。 | 期許人們 【 懷著寬恕的心情放下仇恨,心懷感恩 】,才能拆除的牆。 |
3.請根據文意並結合《以弗所書》的引文,說明「和解教堂」如何體現基督教義中的和解理念。
答:《以弗所書》提到「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象徵消除敵意,親近和睦。和解教堂拆毀了柏林圍牆,建立在昔日圍牆的「死亡帶」上,其存在本身就是對消除隔閡的祝福和感謝,體現了人與上帝、人與人間的和平與理解。
4.「和解教堂」前跪著抱頭痛哭的銅像,象徵的意涵是什麼?
答:這姿勢呈現了因過去衝突而造成的痛苦、懊悔,和之後的互相認罪、互相寬恕。表示真正「和解」的具體實踐,預示著更美好和諧的未來。
5.關於「和解教堂」建築設計的象徵意涵,下列敘述能呈現融合「紀念過去的創傷」與「展望未來的盼望」理念的選項是:(多選)
■
木柵欄的間隙光線穿透牆面,象徵隔閡的消解與開放
■
夯土牆由舊教堂瓦礫構成,象徵包容歷史與轉化傷痛
■
建築藉融合舊物與新形式,象徵從廢墟中重建的盼望
□
柵欄與夯土牆的對比,反映人們對過去與未來的矛盾
■
整體設計體現從對立走向和解,主題傳達療癒與希望
6.下列敘述,能體現作者在文末所說「和好是一門藝術」涵義的選項是:(多選)
■ 讓人們能重新省察內在,學會與自己和好
□ 幫助人們能夠忘記所有過去的傷害與仇恨
■ 引導人與人和好,與上天和好,恢復關係
■ 和好是一種美感,讓人靜心省思心靈昇華
□ 和好是處處忍讓退步,才能避免一切衝突
※以下文字改寫自「和解教堂」的介紹資料(https://gemeinde-versoehnung.de/),請結合本文和資料回答以下問題。
1894年新哥德式和解教堂建成,並根據《哥林多後書》5:19:「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再追究他們的過錯,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作為教堂的名稱由來。
此後,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盟軍轟炸,部分毀損。1961年柏林圍牆開始修建,和解教堂的入口被圍牆包圍,位於「死亡帶」中。教會曾申請繼續使用位於死亡帶的和解教堂,要求將圍牆後退或在教堂處開口,但希望落空。1985和解教堂在東德政府的命令下被炸毀。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
1999年在和解教堂的舊址上,新和解教堂開始興建,不僅承襲原教堂的名稱,部分建在舊教堂的基礎上,更使用了三分之二的舊教堂殘骸。邊界的悲劇與分裂的痛苦,和平革命的喜悅與統一的幸福,皆融入這座教堂的建築之中。夯土中混有原來新哥德式和解教堂的殘骸,許多地方仍可見過去教堂的痕跡:木屑、玻璃碎片、燒焦的石材與陶瓷片。後方祭壇(描繪最後晚餐)雖嚴重受損,仍保留在原教堂相同位置。原本的紅砂石祭壇板則嵌入夯土地面,象徵紀念與新祭壇的根基。2000年,新和解教堂致力於促進民族和平與和解。
2005年昔日「死亡地帶」再度變為穀田,象徵生命。聖經中的主禱文「求祢今日賜給我們日用的飲食,赦免我們的罪」在此更具深意。這片田地的種子亦被播撒於其他原屬鐵幕的12個東歐國家,於歷史傷痕地點播下希望。
7
.請整理「和解教堂」的歷史變遷軸線圖,完成下列圖解。
8.請分析比較「和解教堂」的命名由來與涵義異同。
在《哥林多後書》:「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與作者引用《以弗所書》:「你們從前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耶穌基督裡,靠著祂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請分析這兩段話的異同。
《哥林多後書》 | 《以弗所書》 | |
和好對象 | 人與上帝的和好 | 【 人與人間的和睦】 |
傳達信息 | 上帝赦免人的罪並託付使命 | 【 拆除分隔、融合為一】 |
共同點 | □ 都強調遵行經文,修補行為,贏得接納 ■ 都強調泯除隔閡,主動和好,恢復關係 |
9.下列最能說明「死亡地帶」重植穀田與「和解教堂」的共同象徵意義的是:
□ 皆表現對於歷史記憶的保存與文化觀光價值
□ 均是軍事設施遺址的再利用與城市空間重整
■ 皆象徵從傷痛中重生,化隔閡為和平與希望
□ 都是宗教儀式的具體實踐與信仰的延伸空間
四、全文統整
1.請完成本文的結構分析表。
讓心靈昇華的建築 | 傳統的 紀念空間 | 建築形式 | 高大宏偉的紀念碑、雕像 |
呈現目的 | 1.顯示【 戰爭 】的可怕與殘忍 2.逼使人們面對歷史的曾經與省思 3.了解【 和平 】的可貴與價值 | ||
結果影響 | 1.激起仇恨與憤怒 2.埋下更多戰爭的種子 | ||
完美的 紀念空間 | 建築形式 | 創造安靜省思的空間 | |
呈現目的 |
| ||
結果影響 | 昇華心靈,改變參觀者心境 | ||
水池下的祈念館 | 越戰紀念碑 | 建築設計 | 【 下傾的空間 】 |
紀念主體 | 【 在越戰中服役的美國軍人 】 | ||
象徵含義 | 在沉靜中追念逝者 | ||
黛安娜王妃紀念空間 | 建築設計 | 噴泉及流水環繞整個空間 | |
紀念主體 | 【 英國黛安娜王妃 】 | ||
象徵含義 | 恬淡怡人的公園角落,紀念王妃的美麗與慈愛 | ||
長崎市原爆死難者和平祈念館 | 建築設計 | 1.坐落在【 水池底下 】的紀念館 2.發亮的玻璃列柱 | |
紀念主體 | 【 核爆事件 】 | ||
象徵含義 | 碰觸現代人心靈、哀悼過去的悲劇 | ||
「死亡帶」上的小教堂 | 和解教堂 | 建築設計 | 外層:【 木柵欄 】屏障 內層:混合舊教堂廢墟建材的【 夯土牆 】 |
紀念主體 | 柏林圍牆拆除,東、西德和解 | ||
象徵含義 | 為東、西德的和解獻上感謝,也為歐洲的和解祝福 |
2.根據文本,「和平祈念館」與「和解教堂」所具備的共同建築特色是:(多選)
□空間設計採高聳紀念碑與雕像形式,彰顯英雄們的壯烈精神(無傳統紀念碑、雕像)
■ 建築風格皆低調簡約,讓參觀者能安靜沉澱、引發內在思索
■ 紀念空間都與戰爭有關,意在彰顯和平友好的可貴
□ 兩者皆位於地底,象徵對戰爭歷史的寬恕與淡忘(只有和平祈念館位於地底)
□ 皆採用通透明亮的設計,以營造出開放接納的氛圍(和平祈念館在地下,光線昏暗,和解教堂,空間樸素封閉)
3.根據文本,為什麼作者認為二者是「完美的和平紀念空間」?
答:因為二者皆是令人心靈昇華力量的空間,能讓人安靜省思,從而寬恕、感恩。
五、延伸閱讀
※請閱讀甲詩和乙文後,回答下列問題。
甲 總是在爭執過後 在心靈受到創傷後 才想到建碑 給予安慰 碑 卻標舉著創傷 在陽光下 刺痛了眼睛 如果真正以深情的愛 彌補了嫌隙 碑不再是紀念物 而是信物 李魁賢〈碑〉 | 乙 集體記憶又稱集體回憶,由Maurice Halbwachs (1980)所提出。他認為集體回憶是一個群體理或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共享、傳承、建構的概念,是一種凝聚的策略,用來增加群眾對於某群體、社會、民族和國家的認同。由於集體記憶有凝聚、認同的特色,因此集體記憶除了存在於民眾的腦海中,也可以化為具體的象徵,例如文字描述,包含論述、報章雜誌、日記、影像記錄等;以及聚落、建築物,例如紀念碑、紀念雕像博物館等;另一種為參與式的無形資產,包括參與紀念日的活動與紀念慶典、儀式等。 這些紀念物或無形慶典儀式的存在可以吸引民眾參觀,進而理解詮釋創傷事件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而紀念碑的矗立,可以把個人的記憶轉化為共同的歷史,再進入紀念的階段。換言之,在一個創傷事件的復原過程中,紀念碑的興建是為了達成療傷、原諒、警惕等目的,並呈現事件欲表達的紀念意義。事件的受難者因為紀念碑的興建,讓民眾理解並回想此種創傷事件帶來的影響,提供了詮釋的機會。 陳丹怡、林詩凱〈創傷博物館與創傷事件的再現:以嘉義市「陳澄波、二二八文化館」為例〉 |
1.在甲詩中,作者提到「碑/卻標舉著創傷/在陽光下/刺痛了眼睛」,這裡「碑」最直接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答:象徵傷痛的痕跡/對創傷的提醒/爭執後留下的紀念物。
2.根據這兩篇資料,下列最符合紀念碑所承載意義的是:
□ 為裝飾城市空間的公共藝術
□以表彰英雄事蹟的歷史證據
■ 為創傷事件的轉化與詮釋載體
□ 保留與取代歷史記憶的象徵物
3.甲詩中最後一句:「碑不再是紀念物/而是信物」與乙文中概念最為相近的選項是:
□紀念碑是悲傷歷史難忘的印記與永久見證
■紀念碑以集體記憶凝聚了認同與群體認知
□ 紀念碑是為了表達對受難者的哀悼與補償
□無形的儀式遠比具體紀念碑建築更有力量
4.比較甲詩的建碑目的與〈和好的藝術〉中提及的傳統紀念空間和完美紀念空間,請勾選它們的對應關係。
碑 | 和好的藝術 |
碑 卻標舉著創傷 在陽光下 刺痛了眼睛 | ■ 傳統的紀念空間 □ 完美的紀念空間 |
如果真正以深情的愛 彌補了嫌隙 碑不再是紀念物 而是信物 | □傳統的紀念空間 ■完美的紀念空間 |
5.如果你是設計一座紀念碑的規劃者,你會採取甲詩中「信物」的觀點,還是乙文中「集體記憶」的觀點?請說明你的選擇與設計理念。(100字左右)
答:思考方向──
甲詩觀點:設計成象徵 愛、和解、情感連結的碑,例如互相握手的雕像。
乙文觀點:設計成歷史事件的再現與警惕,例如刻上受難者姓名或事件過程。
短文寫作:真實與虛構之間
※請閱讀以下文章之後,回答問題。
賈政一日去攬看將竣工的園景,遇寶玉便拉著去題匾額對聯,幾個人曲徑通幽、奇花爛熳,不覺間:「一面說,一面走,忽見青山斜阻。轉過山懷中,隱隱露出一帶黃泥牆,牆上皆用稻莖掩護。有幾百枝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裡面數楹茅屋,外面卻是桑、榆、槿、柘,各色樹稚新條,隨其曲折,編就兩溜輕籬。籬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轆轤之屬;下面分畦列畝,佳蔬菜花,一望無際。」 賈政一見大喜,表示勾引出心內的歸農之意。極怕父親的寶玉,此時「牛了心」地忽然與賈政唱起反調:「卻又來!此處置一田莊,分明是人力造作成的:遠無鄰村,近不負郭,背山無脈,臨水無源,高無隱寺之塔,下無通市之橋,峭然孤出,似非大觀,那及前數處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呢?」當場把賈政惹得大怒。 賈寶玉可以接受其他人造的園景,反而對這試圖反璞歸真的「稻香村」有異議。他反對的原因是「違反了自然」,他說:「非其地而強為其地,非其山而強為其山,即百般精巧,終不相宜……」,暗諷的似乎就是賈政這些愛淫於富貴,偏又愛敞言歸農的人。 中國文人自元人入主中原,不得不遷至地小人稠的江南後,對自然山水的觀念逐漸改變。就像北宋山水畫一山巍然獨據畫面的氣勢,到南宋就逐漸成了畫面角落的殘山與剩水,原先實山實水的北地浩然園景,也逐漸發展成假山假水的江南園林。 明朝計成所寫的《園冶》,談的雖然是想以假亂真的回歸自然,但他還是堅持要因地制宜,得景隨形,以能「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與賈寶玉頂撞父親的說法有相似處,不知是不是寶玉已經讀過計成這本書了呢! 改寫阮慶岳〈大觀園裡思自然〉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594017&srsltid=AfmBOooFieV2ycMFB94fkAoMaH_iAWlrxRyLqxkHC2aiU5pD9tN3z2UG |
問題(一):《園冶》中提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理念,與賈寶玉的觀點有何相似之處?(文長100字以內)
參考答案:《園冶》主張園林雖是人為建造,卻應如同天成,自然合宜;賈寶玉批評「稻香村」違背地形水脈,「強為其地」缺乏真趣,他認為園景若非因地制宜,即使精巧終屬造作。兩者都強調園林之美在於順應自然,而非刻意矯飾。(99字)
問題(二):在《紅樓夢》中,賈寶玉批評人造景觀的「稻香村」不合於自然,寧願選擇更貼近自然、不刻意經營的園林設計;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面對真實與虛構、自然與造作的拉鋸選擇,例如社群媒體的修圖美化、虛擬世界的以假亂真或與人交往時的自我包裝。請以「真實與虛構之間」為題,結合自身經驗或觀察,談談你的看法與選擇。(文長400字左右)
教學設計由中壢高商 劉婉雯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