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潮境公園之海洋公共藝術
教學單位:基隆市正濱國民小學
課程設計及教學者:李欣怡
一、公共藝術作品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主題 | 潮境公園的公共藝術 | 教學年級 | 四年級 |
教學領域 | 藝術與人文-視覺藝術 | 教學時間 | 六節課 |
設計理念 |
| ||
教學目標 |
| ||
相對應之能力指標 | 2-1-5 接觸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建立初步的審美經驗。 2-1-7 參與社區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藝術文化,體會藝 術與生活的關係。 3-1-9 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的相 互關連。 3-1-11運用藝術創作形式或作品,增加生活趣味,美化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生活空間。 1-2-3 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1-2-5 嘗試與同學分工、規劃、合作,從事藝術創作活動。 2-2-6 欣賞並分辨自然物、人造物的特質與藝術品之美。 2-2-7 相互欣賞同儕間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作品,並能描述個人感受及對他 人創作的見解。 3-2-10認識社區內的生活藝術,並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在生活中實行。 3-2-11運用藝術創作活動及作品,美化生活環境和個人心靈。 (一)探索與創作:能透過潮境公園的公共藝術.探討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瞭解他人的作品,進而延伸為學生創作、為校設計景觀之參考。 (二)審美與思辨:能透過本單元進行對校園海洋公共藝術在創作背景的不同的描述、分析與討論;辨認藝術品的造型、材質特徵等要素,展現作者討論與觀眾之間的對話。 (三)實踐與應用:能透過描述、分析、解釋、鑑賞,說出最喜歡與不喜歡的公共藝術品。並運用本單元學習累積的藝術知能,規劃並進行美化或改造校園生活空間。 | ||
教學設計與構思 | 學生先備經驗與技能分析
教材分析
(1.1)定義:簡言之即「屬於公眾的藝術」。具體而言,在所有的開放空間裡,讓所有人能夠參與、使用的藝術活動、行為和設施,皆可稱為公共藝術。 (1.2)公共藝術與生活:公共藝術在日常生活中俯拾可見,如:運車站外的廣場空間、公園、噴水池和涼亭座椅,甚至是博物館、美術館、公共大會堂,乃至都市規劃和建設,都屬於公共藝術的範疇。這些空間都與我們的活動範圍息息相關,可見公共藝術早已融入每個人的生活當中。 (1.3)公共藝術與環境:在公共藝術推動的過程中,應與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同時進行,並且「一定要和當地文化或歷史進展有密切的關係 」、「要與當地自然環境的元素配合」、「要配合當地的人文、社會活動」。此外,公共藝術存在於公共空間,供給一般大眾欣賞和參與,設置時以安全性為優先考量。然而創作者也須配合當地民情、人文來創作出足以引發共鳴的作品,才能獲得大眾的認同感及喜愛。一件好的公共藝術作品,或規劃良善的公共空間供民眾賞心悅目,需要藝術工作者、政府機關、都市景觀設計師和其他專業人才互相配合,才能摩擦出創意的火花。公共藝術不僅止美化空間,更能提升人文素養,希望在未來,每個都市都能擁有更完善的公共空間,使生活品質更加愉悅與舒適。 (1.4)公共藝術與審美:我們平常談藝術,什麼地方可以看到藝術品?答案是美術館。意思是說,大家必須經過一段距離,進入封閉的室內,才會看到藝術品,看到美的東西。但公共藝術不是!公共藝術是人們在不經意的日常生活環境就會碰到,就能遇到一個美的東西。所以如果公共藝術放置得好,對生活在附近的小孩子,甚至讓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像是外籍新娘或是觀光客,我們就不需要透過語言的翻譯就可以溝通,藉由藝術得到共識。這就是所謂的「審美的共同體」。
(3.1)名稱來源:長潭里是八斗子四里中位在最東北側的里,里內有長潭里和望海巷兩個漁港。原來八斗島和本島之間有一東西向的狹長海溝,當地人即稱為長潭,這個長潭後來因建北電而填埋了大半,因原海溝有三分之二面積位在此處,故稱為長潭里。 (3.2)自然生態:八斗子地區海岸地形最大的特色是隆起的波蝕棚,這片廣大的台地原本是海蝕平台,但由於陸地上升影響已脫離海水侵蝕,現今只有長潭里一帶,仍能展現其風貌,海陸間孕育出優勢或特有動植物種,使長潭里擁有整個八斗子地區內最豐富的海岸生態資源。 (3.3)人文歷史:長潭里為典型漁村社區,包括八斗子漁港到長潭里漁港、望海巷漁港等,都是從早期發展至今的傳統漁村聚落;還有日據時代所建深澳線鐵路、北部火力發電廠遺址、綠色隧道等;以及每年基隆中元祭慶典最高潮的「放水燈」活動,固定在望海巷漁港舉行,皆為珍貴的文史及觀光資源。 (3.4)未來發展:即將動工的海洋科技博物館範圍廣佈整個大八斗子地區,目前在長潭里內視野遼闊的「潮境公園」廣場,已經成為濱海公路上人氣直升的新景點,未來海科館營運後所側重海洋教育、休憩功能等,皆能帶給長潭里一個全新的發展。 紙黏土的媒材與技法分析
| ||
教學策略與流程 | 單元一:公共藝術是啥米?
單元二:潮境公園的公共藝術!?
單元三:我是小小藝術家-設計校園的公共藝術。
單元四:我是小小藝評家。
| ||
教學資源 | 教師準備: 1.收集並整理本單元相關資訊。 2.利用相關圖片與資訊製作投影片。 3.備妥視訊多媒體設備及數位器材。 4.準備足夠的紙黏土、亮光漆、報紙等。 5.需實地多次進行訪查。 學生準備: 1.收集與海洋、海洋生物、海洋的藝術品等相關圖片。 2.利用假日時請家長帶領至海邊撿拾可用的素材與廢棄物,如:魚骨頭、貝殼,漂流木、魚網等。 3.準備其他工具:剪刀、黏土雕塑工具、竹籤、白膠…等勞作工具。 |
二、課程組織與架構
單元一: 公共藝術是啥米 | 單元二: 潮境公園的公共藝術!? | 單元三: 我是小小藝術家-設計校園的公共藝術。 | 單元四: 我是小小藝評家。 |
|
|
|
|
學習節數: 一節(40分鐘) | 學習節數: 一節(40分鐘) | 學習節數: 二節(80分鐘) | 學習節數: 二節(80分鐘) |
三、教學活動與過程
時間分配 | 教學內容與過程 | 指導要點 | 課程資源 | 指導與評量 |
5mins 20mins 15mins | 單元一:公共藝術是啥米? 教學引導 教師提問:Ladies and gentlemen, 有沒有人知道什麼是公共藝術?公共藝術的「公共」是什麼?並請 學生思考後回答。 發展活動 一、名詞解釋: 1、雕塑:造型藝術之一。 是雕刻和塑造的總稱。以可塑的(如粘土、泥、水泥等)或可雕刻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製作出各種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 2、戶外雕塑:雕塑應用適當材料,不怕日曬雨淋,置於戶外的為戶外雕塑。 3、校園藝術品:校園內展示或擺置的藝術品。 4、立體造型:利用各種不同的材料如紙張、金屬、等材質所購置的立體造型藝術品。 5、公共藝術:依據公共藝術設置辦法,建造公共建築時,提撥1%的建築經費,進行公開徵選所建置放置在公共空間的藝術品。 二、教師利用電腦ppt秀出與海洋有關的國內公共藝術的圖片或照片,對各項公共藝術作品說明其設置地點、周圍環境、公共藝術品設計理念進行深入導賞。並一一與學生討論照片中的作品有什麼特性,與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空間有何關係?(資料來源:文建會公共藝術網http://publicart.cca.gov.tw/home.php) 綜合活動 一、教師提問:在經過討論之後,有沒有哪位聰明的帥哥或美女替大家做個結論,公共藝術的特質是什麼?學生思考後舉手發言。 二、習寫學習單(附件二)。 <第一節課完> | 解說主題並與學生詳細討論。 | 國內公共藝術的圖片或照片 學習單 | 學生能認真聆聽並積極的參與討論(發表與討論表現評量) 學生能歸納了解公共藝術的特性及其與生活環境間的關係,並正確完成學習單的練習。(形成性、總結性評量) |
5mins 30mins 5mins 5mins 15mins 40mins 15mins 5mins 5mins 30mins 30mins 15mins | 單元二:潮境公園的公共藝術!? 教學引導 教師提問:有沒有人去過潮境公園?那裡或附近有什麼景象? 學生自由回答。 發展活動 (1)教師運用教學投影片介紹潮境公園的的公共藝術作品。並不斷提醒學生注意作品的公共性,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與海洋的關係。 學生問題發問。 (2)在基隆地圖指出長潭里的位置,並在長潭里的地圖中找出潮境公園及其藝術作品的陳設位置。 (3)配合照片介紹長潭里的名稱來源、自然生態、人文歷史與未來展望。 (4)與學生討論潮境公園作品與漁業社區文化和海洋環境的關係。 綜合活動 教師提問:在經過討論之後,有沒有哪位聰明的帥哥或美女要說說看對這些作品的感覺或感想?學生思考後舉手發言。 Homework 一、要求學生利用假日時間請家長陪同到潮境公園實際踏查,並撿拾蒐集海邊所看到可用的素材與廢棄物,如:魚骨頭、貝殼,漂流木、魚網等。 二、於實地踏查後完成學習單(附件三)。 <第二節課完> 單元三:我是小小藝術家-設計校園的公共藝術。 教學引導 學生將搜集到的媒材與素材放在桌上,教師檢視後請五位學生較有創造性思考的學生舉手發表,這些東西是在哪裡撿到的,我可以利用它來做成什麼。 發展活動 (1)學生構思題材,一個可以設置在校園內的公共藝術:可以發揮想像力、或選擇自己喜歡的題材,或參照現成的圖片來設計,完成一張草圖。 (2)經過老師的審視與建議後,學生才能開始下一歩驟。 (3)將紙黏土搓揉至彈性、濕度適度的程度。 (4)取適量的揉好的紙黏土運用各種技法捏、掐、揉、搓、壓、切、刮…,依所設計的底稿作造形,如球、面、條、柱、動物、植物、靜物、人物等造形。 (5)教師ㄧ邊提醒學生要注意有無兼顧公共藝術作品的特質,同時巡堂檢視學生的進度與作品。 (6)教師指導學生針對作品做最後的潤飾。 (7)將做好的作品放在一旁陰乾。 綜合活動 (1)清潔並收拾周圍的環境。 (2)秀出自己的作品,與同學們互相欣賞討論。 <第三、四節課完> 單元四:我是小小藝評家。 延續活動 (1)教師講解紙黏土彩繪原則及噴亮光漆的注意事項。 (2)將陰乾的白色紙黏土仔細的塗上顏料,細節部份以使用小號的水彩筆來上色為佳。 (3)待顏料全乾之後,置於室外噴上一層透明漆,讓彩會後的紙黏土顏色不易脫落。 發展活動 (1)學生們輪流上台說明作品的創作理念、創作元素、有著怎樣的海洋環境內涵,以及創作過程中曾遇到之困難及心得…等。 (2)學生適時的舉手發言,並加入自己的建議,教師從旁給予鼓勵讚許的眼神,並做簡短的解說。 (3)全班同學每人一票,票選最受歡迎的作品如最佳主題獎、最佳創意獎、最佳造型獎…等。 綜合活動 (1)教師作結論並提問:聽完他人的報告後,請問各位對我們身處的海洋環境有沒有更深入的瞭解,可以說明一下,或者也可以分享一下心得。學生舉手回答自己的看法。 (2)填寫學習單(附件四),寫下自己對公共藝術之認識,分別就教師展示之作品及同學創作之作品選出自己最喜歡之兩件作品,並說明理由並寫下自己創作校園公共藝術作品之心得。 <第五、六節課完> | 利用投影片說明並與學生詳細討論 1.解說造形的設計方式。 2.提示學童紙黏土塑形的基本技法。 3.指導工具的正確使用方式,不過度干涉學童的創作。 4. 指導學生最後細部修飾的重要性,並強調作品的堅固性。 5. 紙黏土一定要陰乾才可以上色。陰乾時間約需要三天。 6. 欣賞、發掘他人作品的優點 1. 注意色彩的明度與彩度,以及配色的原則。 2. 噴亮光漆時要注意角度和來回均勻噴灑 3.討論欣賞時應有的禮節。 4.請學生自省、自評、互評與回饋。 | 教學投影片與其他多媒體設備 1.基隆地圖和長潭里的地圖、照片或圖片 2.長潭里社區發展協會的網站 長陪同下實地踏查 學習單 1.與海洋、海洋生物、海洋的藝術品等相關圖片。 2.海邊可用的素材與廢棄物,如:魚骨頭、貝殼,漂流木、魚網等。 3.其他勞作工具:剪刀、黏土雕塑工具、竹籤、白膠…等。 1.水彩顏料或廣告顏料以及水彩用具 2.亮光漆、報紙 | 學生能認真聆聽並積極的參與討論(發表與討論表現評量) 學生能與家長實地感受公共藝術,並正確完成學習單的練習(形成性、總結性評量) 1.學生能收集約五種左右的素材(收集材料態度評量) 2.學生能沉浸在創作的喜樂中(創作過程表現評量) 3.學生能應用手邊的媒材與素材完成自己的作品(作品創作表現評量) 【兼含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 1.學生能應用手邊的媒材與素材完成自己的作品(作品創作表現評量) 【兼含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 2. 學生能描述自己的作品並仔細聆聽他人的解說,積極的參與討論(發表與討論表現評量) |
四、課程實施與評鑑之省思
學生學習結果說明 |
|
教師的綜合評價與反思 |
能運用視覺藝術的表現,涵養熱愛海洋情操與尊重海洋的 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