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勞山道士〉學習單
第一段:拜師學法
1.請從本段中找出下列說明所對應的原文。
文意說明 | 對應的原文 |
說明王生的出身,暗示其嬌惰的性格 | 故家子 |
說明王生赴勞山拜師求道的原因 | 少慕道,聞勞山多仙人 |
寫道士的外貌儀態 | 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 |
寫道士的言談涵養 | 叩而與語,理甚玄妙 |
預示了王生的性格缺陷――好逸惡勞難成大器,此句為伏筆,也是貫串全文的線索 | 恐嬌惰不能作苦 |
2.【及】之形近字
負笈從師、武功祕笈、岌岌可危、汲汲營營、綆短汲深(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後比喻才力不能勝任)
3.【薄】之字義比較
義 | 例 |
迫近 | 1.「薄」暮畢集 2.「薄」暮冥冥(接近傍晚,天色昏暗) 3.日「薄」西山(太陽已經接近西邊的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殘生將盡) 4.義「薄」雲天(比喻極有義氣) |
微薄的 | 物「薄」而情厚(司馬光〈訓儉示康〉) |
刻薄的 | 鄙夫寬,「薄」夫敦(《孟子》) |
輕視 | 妄自菲「薄」(諸葛亮〈出師表〉) |
第二段:王生無法忍受勞苦,心有歸意
4.道士派什麼工作給王生做?王生對此工作有何反應?(用自己的話回答)
道士要王生跟隨眾人一起去砍柴,一個多月後,王生吃不了苦,萌生了返家的念頭。
5.王生的反應呼應了第一段哪兩個地方?(引原文作答)
故家子、恐嬌惰不能作苦
第三段:看師演法
6.本段從「日已暮」至「紙圓如鏡而已」,描寫道士表演了四項法術(詳見下表中的「法術內容參考選項」),請找出這四項法術分別對應原文的哪一句到哪一句(從「日已暮」至「紙圓如鏡而已」中的每一句,都在答案中),並用自己的話描述法術的魔幻之處。
法術內容參考選項:(A)箸化嫦娥(B)剪紙成月(C)移席入月(D)壺酒常滿 | |||
項目 | 法術內容 | 對應的原文 | 法術的魔幻之處 |
法術一 | (B)剪紙成月 | 日已暮~光鑑毫芒 | 道士先把紙剪成圓鏡的樣子,黏在牆壁上,之後月光便照亮室內 |
法術二 | (D)壺酒常滿 | 諸門人環聽奔走~心奇之 | 壺中的酒怎麼倒也不減少,眾人皆能盡情暢飲 |
法術三 | (A)箸化嫦娥 | 俄,一客曰~三人大笑 | 道士把筷子拋擲到月中,嫦娥便現身起舞唱歌,之後又變回一支筷子 |
法術四 | (C)移席入月 | 又一客曰~紙圓如鏡而已 | 道士與客移席至牆上之月,歡飲餞別,影像呈現得一清二楚 |
7.除了文中的四項法術,請發揮想像力,再自行構思一項法術。(條件限制:空間場景是在宴席上;請用白話文作答,至少50字)
可自由發揮
8.看完道士演法之後,王生的念頭有何不同?(引原文作答)
之前的念頭為:陰有歸志,之後的念頭為:歸念遂息
9.本段出現四個時間副詞,意思皆為「不久、過了一會兒」,請一一找出來。
俄頃、俄、已而、移時
10.本段有三個字運用了轉品修辭,請一一找出來,並寫出其轉品前後的字義、詞性:
運用轉品的字 | 原本的字義 | 原本的詞性 | 轉品後的字義 | 轉品後的詞性 |
月明「輝」室 | 光線 | 名詞 | 照耀 | 動詞 |
光「鑑」毫芒 | 鏡子 | 名詞 | 照見 | 動詞 |
心「奇」之 | 奇怪的 | 形容詞 | 以……為奇對……感到驚奇 | 動詞 |
第四段:師父教法
11.原文:「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當遣汝行。』」道士的「笑」意味深長,請問道士為什麼發笑?(用自己的話回答)
對王生嬌惰性格的輕蔑之笑、無奈之笑
預料應驗後的會心之笑
12.原文:「道士笑而允之。」道士的「笑」同樣意味深長,請問道士為什麼發笑?(用自己的話回答)
對王生妄想速成的嘲笑
發現王生動機不良的冷笑
設法教訓王生的竊笑
13.王生請求師父教他什麼法術?為什麼王生請求師父傳教的是這項法術?(皆用自己的話回答。引導思考:學得這項法術可以做什麼?這項法術有何用處?)
穿牆術
學得穿牆術可以向人炫耀、惡作劇、幹一些偷雞摸狗的勾當(如:偷窺、偷竊),從中可窺
知王生心術不正、動機不良
14.從「乃傳以訣」至「果在牆外矣」為道士教王生法術的過程,可分成三個層次,請找出這三個層次分別是從原文的哪一句到哪一句(從「乃傳以訣」至「果在牆外矣」中的每一句,都在答案中),並用自己的話描述王生在每個層次中的行為與行為結果。
層次 | 對應的原文 | 王生的行為與行為結果 |
層次一 | 乃傳以訣~不敢入 | 王生不敢進入牆中 |
層次二 | 又曰:「試入之」~及牆而阻 | 王生從容走向牆壁,被牆阻擋 |
層次三 | 道士曰~果在牆外矣 | 王生快速衝入牆中,成功穿牆 |
15.請找出作者在本段所安排的伏筆。(引原文作答)
歸宜潔持,否則不驗
第五段:演法失靈
16.王生演法失靈後的反應為何?(引原文作答)從中可看出王生什麼樣的人格缺陷?(用自己的話回答)
王慚忿,罵老道士之無良而已
惱羞成怒,不知自省,只會怪罪別人
17.你認為王生演法失靈的原因為何?作者如此安排有何用意?(皆用自己的話回答)
王生演法失靈,主要是因為他未能以虔敬、純正的態度對待法術。
作者藉此諷刺那些心術不正、學到一點皮毛就自吹自擂、憑藉小術招搖撞騙的人,其結果必然會自取其辱。勸人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應腳踏實地、不畏艱辛,不要妄想不勞而獲、一步登天。
18.【夋】之形近字
形 | 音 | 例 |
浚 | ㄐㄩㄣˋ | 疏□ |
峻 | ㄐㄩㄣˋ | 險□、冷□、嚴刑□法 |
俊 | ㄐㄩㄣˋ | □傑、青年才□、忍□不禁(解釋:忍不住地笑) |
竣 | ㄐㄩㄣˋ | □工、完□ |
駿 | ㄐㄩㄣˋ | □馬 |
梭 | ㄙㄨㄛ | 穿□、歲月如□ |
唆 | ㄙㄨㄛ | 教□、□使 |
逡 | ㄑㄩㄣ | □巡(解釋:徘徊不前) |
悛 | ㄑㄩㄢ | 怙惡不□(解釋:有過不改) |
第六段:仿論贊體借題發揮,揭出主旨
19.文末作者藉異史氏發論,表達了什麼樣的諷喻意涵?(用自己的話回答。引導思考:異史氏的評論中批判了哪一種人的什麼行徑?)
諷刺喜歡被阿諛奉承、害怕接受直言忠告(「喜疢毒而畏藥石」)的鄙陋之人,只貪圖近功,
肆行暴虐(「宣威逞暴之術」),其下場也會落得像王生一樣(「勢不至觸硬壁而顛蹶,不止也」)
20.請找出下表中的對應關係:
原文 | 所對應的事物 |
傖父(一個詞) | 對應「王生」 |
宣威逞暴之術(一個較長的詞) | 對應穿牆術 |
初試,未嘗不小效(兩句) | 對應王生第一次演練穿牆術成功 |
勢不至觸硬壁而顛蹶不止也(一句) | 對應王生最後演法失靈 |
綜合討論
21.本文有兩位重要人物――道士、王生,請根據文章內容分析這兩位人物的形象與性格特質。
人物 | 人物形象與性格特質 | 所根據的文章內容(請用自己的話簡述文章內容) |
道士 | 仙風道骨 | 「坐蒲團上,素髮垂領,而神觀爽邁。叩而與語,理甚玄妙」呈現出道士仙風道骨的形象。 |
法術無邊 | 道士宴客時,施展了一連串的法術(剪紙成月→壺酒常滿→箸化嫦娥→移席入月),讓王生打消返家的念頭。 | |
料事如神 | 王生前來拜師時,道士對王生說:「恐嬌惰不能作苦。」一個多月後,王生果然因為吃不了苦,而萌生返家的念頭。 道士教王生穿牆術時,叮囑「歸宜持潔,否則不驗」,但王生抵家後隨即違背師訓,致使演法失靈。 | |
王生 | 好逸惡勞、意志不堅 | 王生上山求道一個多月後,便「不堪其苦,陰有歸志」;再過一個月後,便又「苦不可忍」 |
貪好聲色之樂 | 王生偶然看到道士施展法術,被道術所呈現的聲色享受所吸引,又決定留下來 | |
欲求速成、不勞而獲 | 王生離開前請求師父傳教速成的小法術,反映其投機取巧、妄想一步登天的性格缺陷 | |
心術不正、自吹自擂 | 王生違背師訓,在妻子面前吹噓遇仙習術,反映其學到一點皮毛就自吹自擂,憑藉小術招搖撞騙 |
22.作者在情節的推演上安排了一些伏筆,頗富巧思,請在文中找出這些伏筆及其照應之處。(引原文作答)
伏筆 | 照應 |
故家子、恐嬌惰不能作苦 | 過月餘,手足重繭,不堪其苦,陰有歸志 |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並不傳教一術,心不能待 | |
今閱兩三月,不過早樵而暮歸,弟子在家,未諳此苦 | |
道士笑曰:「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 | |
道士曰:「歸宜潔持,否則不驗。」 | 王自詡遇仙(自吹自誇,不符合「潔持」),傚其作為,頭觸硬壁,驀然而踣(果然「不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