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的探究式教學教案:706班人體感覺與反射實驗設計

格式
docx
大小
17.38 KB
頁數
3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12-12,离现在 2 315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單元名稱

神經系統

設計者

蔡屏玉

觀課教師

顏和民

教學對象

706

教學時間

111/12/14 10:10~10:55

教材來源

翰林課本5-2

教學資源


學生條件
分析



教學
準備



總綱
核心素養






學習表現

1. 探究能力-思考智能(t)-推理論證(r)-tr-IV-1
能將所習得的知識正確連結到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及實驗數據,並推論出其中的關聯,進而運用習得的知識來解釋自己論點的正確性。
2.
探究能力-思考智能(t)-建立模型(m)-tm-IV-1
能從實驗過程、合作討論中理解較複雜的實驗自然界模型,並能評估不同的優點和限制,進能應用在後續的科學理解或生活。
3.
科學的態度與本質(a)-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i)-ai-IV-2
透過與同儕的討論,分享科學發現的樂趣。

領綱核心素養

學習表現是希望學生能將所習得的人體神經系統相關知識,正確連結到活動所觀察的動作反應或感覺疲勞等現象,並推論其中的關聯,進而運用所習得的知識來解釋自己論點的正確性;並透過與同儕的討論,分享觀察發現的樂趣。

學習內容

主題:生物的構造與功能
次主題:生物體內的恆定性與調節
學習內容:Dc-Ⅳ-1人體的神經系統能察覺環境的變動並產生反應。

學習目標

1.本活動設計教學的學習內容是了解動物體在接受環境刺激時,能產生適當反應,藉由受器察覺身體內外變化,並經由活動體驗人體的感覺與感覺疲勞,體驗受器的功能有其侷限性。

2.相關設計理念

(1)本教學設計由數個體驗活動組成,讓學生從生活情境體驗感官知覺、神經傳導與感覺疲勞的情境,並討論發生這些現象的原理。

(2)藉由分組活動的討論,學生可以合作學習、互相討論造成各種現象的原因,培養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並達到差異化教學的目的。

學習目
標代號

教學歷程

教學時間

教學資源

教學評量


一、導入活動

神經傳導過程由受器接收刺激到動器產生反應的路徑為:環境刺激→受器→感覺神經→中樞神經→運動神經→動器→反應。其中受器包括眼、耳、鼻、舌、皮膚五種器官;動器則有肌肉和腺體兩類。而神經傳導的控制可分為意識動作與反射動作兩種,意識動作經由大腦意識控制;反射動作則非屬大腦意識判斷控制,是節省時間和腦力的訊息傳導方式。

二、開展活動

環境刺激若持續時間太長、前後差異較大或間隔時間較短長可能造成感覺疲勞的現象。本教學設計分為三個重點:

1. 中樞神經

2. 意識動作與反射動作(膝跳與瞳孔反射)體驗

3. 感覺疲勞體驗(溫覺、味覺、視覺疲勞與視覺暫留)不經大腦的反射(膝跳與瞳孔反射)

1)瞳孔反射:兩人合作,一人以手電筒光線側向照射受試者的單眼瞳孔,觀察記錄兩眼瞳孔的大小變化。

2)膝反射:兩人合作,受試者坐在桌面使腳懸空,另一人以槌子輕敲受試者膝蓋,觀察記錄膝蓋的反應。

3)討論上述兩種反應的神經傳導與控制中樞。

三、綜合活動

神經系統、神經傳遞學習單

10分鐘









30分鐘















5分鐘

ppt










網路

投影機














學習單

教師口頭詢問









分組小組討論















學習單

參考
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coC4jdL0M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