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分: | |
範圍: | |
年 班 座號: 姓名: |
壹、選擇-: (每題0分。共0.0分):
( )附圖為實驗器材的使用方法,哪幾種使用方法不恰當?
(A)方法甲和方法乙 (B)方法甲和方法丙 (C)方法乙和方法丙 (D)三種方法都不恰當。
《答案》C
詳解:(乙)應以打火機點燃,不可用酒精燈點燃另一酒精燈;(丙)量筒不可用於加熱溶液。
( )下列何者可以表現出生長、繁殖、感應、代謝等現象? (A)萌芽的種子 (B)烤雞腿 (C)鑽石 (D)木炭。
《答案》A
詳解:種子具有生命,在萌芽過程中可以表現出生命現象。
( )使用高倍率物鏡觀察玻片標本時,如果視野內的亮度適當,卻仍然看不清楚目標物,應該調整哪一項構造使目標物的影像較清晰? (A)反光鏡 (B)光圈 (C)粗調節輪 (D)細調節輪。
《答案》D
詳解:(A)(B)因亮度適當,因此不需調整亮度相關構造。(C)使用高倍物鏡不能調整粗調節輪,避免載物臺移動距離過大,碰撞到鏡頭。
( )使用複式顯微鏡時,若目標物向右上方離開視野,應該將載玻片移向何方?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答案》A
詳解:複式顯微鏡的影像為上下顛倒、左右相反,因此目標物向右上方離開,代表目標物實際往左下方移動,因此應將載玻片往右上方移動。
( )若目鏡的放大倍率為10倍,而對準目標物的物鏡之放大倍率也是10倍,則使用這臺顯微鏡觀察時,於視野中所看到的影像是原本物體的多少倍? (A)1倍 (B)10倍 (C)20倍 (D)100倍。
《答案》D
詳解:顯微鏡放大倍率=目鏡倍率×物鏡倍率=10×10=100倍。
( )小明將螞蟻標本置於解剖顯微鏡下觀察,得到如附圖的影像。若他想將螞蟻移至視野中央,他應該將螞蟻朝向何處移動?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答案》C
詳解:解剖顯微鏡的成像結果與實物方向相同,因此應將螞蟻標本朝左上方移動。
( )附圖為實驗課的兩臺顯微鏡,阿康和沛沛想利用顯微鏡觀察一束百合花,若阿康要觀察葉片細胞的葉綠體,而沛沛要觀察花瓣的紋路,則最適合他們使用的顯微鏡分別為何?
【會考類題】
(A)兩人皆為複式顯微鏡 (B)兩人皆為解剖顯微鏡 (C)阿康為複式顯微鏡,沛沛為解剖顯微鏡 (D)阿康為解剖顯微鏡,沛沛為複式顯微鏡。
《答案》C
詳解:阿康要觀察葉綠體,此為細胞內的構造,需使用複式顯微鏡;沛沛要觀察花瓣的紋路,此為較大且立體的構造,需使用解剖顯微鏡,故選(C)。
( )使用解剖顯微鏡時,若想要讓兩眼所觀察的視野一致,應該調整解剖顯微鏡上的哪一項構造? (A)眼距調整器 (B)倍率調整輪 (C)調節輪 (D)光源開關。
《答案》A
詳解:調整眼距調整器可讓兩眼所觀察的視野一致。
( )有關顯微鏡使用方法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拿取顯微鏡時,僅需以單手緊握住鏡臂即可
(B)觀察樣本時可閉上一眼,僅以單眼觀察即可
(C)使用高倍率物鏡時,可轉動細調節輪,使影像清晰
(D)若光線不足時,可轉換至高倍率物鏡以提高亮度。
《答案》C
詳解:(A)拿取顯微鏡時,應一手握住鏡臂,一手托住鏡座。(B)觀察樣本時,需同時張開雙眼,利用一眼從目鏡觀察,另一眼輔助手寫紀錄。(D)光線不足時,應調整光圈或光源以提高亮度。
( )有關不同細胞與其形狀之配對,下列何者正確?
(A)神經細胞:甲 (B)肌肉細胞:乙 (C)血球細胞:丙 (D)口腔皮膜細胞:丁。
《答案》C
詳解:甲為口腔皮膜細胞,乙為神經細胞,丙為血球細胞,丁為肌肉細胞。
( )將紅血球放在哪一種溶液中,可看到雙凹圓盤狀的外形特徵?
(A)飽和食鹽水 (B)生理食鹽水 (C)清水 (D)以上皆可。
《答案》B
詳解:生理食鹽水為紅血球的等張溶液,與紅血球的細胞質濃度(滲透壓)相近,故可維持紅血球的形狀。
( )下列何種分子可以藉由擴散作用直接進出細胞? (A)水 (B)氧氣 (C)二氧化碳 (D)以上皆是。
《答案》D
詳解:水與氣體皆可藉由擴散作用直接進出細胞。
( )請將下列物質由大至小排序:甲.碳原子、乙.澱粉、丙.葡萄糖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乙丙甲。
《答案》D
詳解:碳原子為原子,葡萄糖為由不同原子所構成的分子,而澱粉則為許多葡萄糖分子相連形成較大型的分子。
( )人類的小腸是屬於下列哪一種組成層次?
(A)細胞 (B)組織 (C)器官 (D)器官系統。
《答案》C
詳解:小腸為人體消化器官之一,由表皮、肌肉、結締等組織所組成,為消化系統的一部分。
( )下列何者僅由一個細胞便能完成所有的生命現象? (A)非生物 (B)任何生物 (C)多細胞生物 (D)單細胞生物。
《答案》D
詳解:單細胞生物只由一個細胞構成,能表現所有的生命現象。
( )下列有關礦物質和維生素的敘述,何者正確? (A)可提供人體所需能量 (B)每天攝取的量需很多,才能維持正常生理作用 (C)鈣和人體的造血功能有關 (D)缺乏維生素A會得夜盲症。
《答案》D
詳解:(A)不能提供能量;(B)少量即可維持正常生理作用;(C)鈣是建構骨頭和牙齒的主要成分。
( )利用本氏液進行檢測食物是否有葡萄糖的反應時,下列哪一個試管的呈色含有的葡萄糖濃度最高? (A)紅色 (B)橘色 (C)綠色 (D)藍色。
《答案》A
詳解:本氏液的顏色越偏紅色,代表葡萄糖的濃度越高。
( )附表為某冰淇淋的營養標示,則此冰淇淋每100公克可產生多少大卡的能量?
(A)240 (B)365 (C)440 (D)565。
《答案》B
詳解:1公克的蛋白質、脂質和醣類分別可產生4大卡、9大卡和4大卡的能量,所以此食物100公克中可產生5×4+25×9+30×4=365大卡。鈉屬於礦物質,不會產生能量。
( )有兩包未標示名稱的白色粉末,已知分別為葡萄糖與麵粉。下列哪項實驗最適合用來區分兩者? (A)取適量粉末配成水溶液,分別直接加入少量本氏液,觀察是否變藍色 (B)取適量粉末配成水溶液,分別直接加入少量本氏液,觀察是否變紅色 (C)取適量粉末置於試管,分別加入少量碘液,觀察是否變紅色 (D)取適量粉末置於試管,分別加入少量碘液,觀察是否變藍黑色。
《答案》D
詳解:(A)(B)本氏液需加熱後才會變色;(C)(D)麵粉中含有澱粉,加入碘液會變成藍黑色;葡萄糖加入碘液不會變色。
( )乳牛吃草後在體內產生牛奶,其生理作用過程為何? (A)僅有分解作用 (B)僅有合成作用 (C)先進行分解作用,再進行合成作用 (D)先進行合成作用,再進行分解作用。
《答案》C
詳解:乳牛先藉由分解作用,將草中的養分轉變成較小的分子,再經由合成作用,轉變成牛奶中較大的分子。
( )人體分泌的唾液中含有澱粉酶,但卻無法加速纖維素的分解利用,理由為何? (A)酵素的成分是蛋白質 (B)酵素的活性易受環境的溫度影響 (C)酵素的活性和環境的酸鹼性有關 (D)酵素和作用對象間有專一性。
《答案》D
詳解:澱粉酶催化的受質是澱粉,但澱粉酶無法與纖維素結合並加速纖維素的分解,此現象稱為酵素的專一性。
( )澱粉在人體內經某種生理作用後可產生多個小分子X,如附圖所示。有關此生理作用及小分子X的名稱,下列何者最合理?
【會考類題】
(A)消化作用,葡萄糖 (B)消化作用,胺基酸 (C)合成作用,葡萄糖 (D)合成作用,胺基酸。
《答案》A
詳解:澱粉為大分子物質,可經消化作用分解產生許多葡萄糖小分子,故選(A)。(C)(D)合成作用是將較小的分子轉變成較大的分子。
( )下列有關向日葵的敘述何者正確? (A)莖內維管束成散生排列 (B)莖內維管束韌皮部靠內側 (C)葉內維管束木質部靠近上表皮側 (D)不具形成層。
《答案》C
詳解:(A)(B)莖內維管束成環狀排列、韌皮部靠外側;(D)具形成層。
( )關於植物輸導組織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木質部運送養分 (B)韌皮部運送水分 (C)根向上運送水分 (D)養分均由上而下運送。
《答案》C
詳解:(A)木質部運送水分,(B)韌皮部運送養分,(D)養分可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運送。
( )附圖是某根木材的橫切面,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此木材是形成層向外生成的韌皮部 (B)甲的細胞為秋冬季節產生 (C)甲的細胞比乙的細胞大 (D)甲的功能是運輸養分。
《答案》B
詳解:(A)木材是形成層向內生成的木質部;(C)乙的細胞比甲大;(D)甲、乙皆是木質部,負責運輸水分。
( )將泡過紅色溶液的植物莖橫切,置於顯微鏡下觀察,如附圖。請問莖的橫切面中,哪一部分的組織會呈現紅色?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詳解:丁為木質部,所以會被染成紅色。
( )木棉在秋冬時葉片落盡,請問這個時候木棉的養分從何處而來? (A)莖表皮細胞的光合作用 (B)根在夏天儲存的養分 (C)根部吸收土壤中的養分 (D)植物本身的呼吸作用。
《答案》B
詳解:植物藉由葉片行光合作用產生的養分可儲存在根部,即使秋冬葉片落盡,仍可提供植物生長所需。
( )關於植物蒸散作用的敘述,下列何者不正確? (A)韌皮部負責蒸散作用的進行 (B)摘除植物葉片會減緩蒸散作用 (C)蒸散作用有助於根部對水分的吸收 (D)蒸散作用時,水分移動的方向是由下往上運輸。
《答案》A
詳解:植物進行蒸散作用時,木質部內的水分由下往上運送。
( )小雯從某植物上取了四個條件相同的枝條,分別標示為A、B、C、D,並對枝條上的葉子進行以下處理:
之後將A、B、C、D分別插入水量相同的量筒中,再把量筒開口處以膜封閉,如圖(一)。將四組實驗裝置給予相同條件的環境,一段時間後記錄量筒內散失的水分量,實驗結果如圖(二)所示。
圖(一) 圖(二)
根據實驗結果,小雯對於此植物氣孔位置分布的推論,最有可能為下列何者?【會考類題】
(A)葉片上表皮無氣孔分布 (B)主要分布於葉片上表皮 (C)主要分布於葉片下表皮 (D)平均分布於葉片上下表皮。
《答案》C
詳解:氣孔為植物體內水分散失的主要通道,由B枝條散失的水分量多於C枝條,可知此株植物的氣孔主要分布於葉片下表皮,故選(C)。
( )人體的心血管系統,不包含下列何者?
(A)心臟 (B)血管 (C)血液 (D)淋巴管。
《答案》D
詳解:(D)淋巴管屬於淋巴系統。
( )下列有關動脈、靜脈和微血管的比較,何者正確? (A)靜脈內的血液流速最慢 (B)動脈血的氧氣濃度皆較高 (C)微血管可收縮產生脈搏 (D)動脈血皆流離心臟,靜脈血皆流向心臟。
《答案》D
詳解:(A)微血管內血液流動最慢;(B)肺動脈氧氣濃度低於肺靜脈;(C)動脈隨心臟收縮而產生脈搏。
( )供應手臂氧氣養分的血液,是由下列哪一個心臟腔室所擠壓出來的? (A)左心房 (B)右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室。
《答案》C
詳解:心臟收縮,充氧血從左心室擠壓至動脈,運輸至全身。
( )下列有關肺循環與體循環的敘述,何者錯誤? (A)肺循環主要是心臟與肺部間的血液循環 (B)肺循環與體循環是同時進行的 (C)兩循環系統在心臟交會 (D)血液循環的動力來自於動脈的搏動。
《答案》D
詳解:血液循環的動力是心臟的收縮與舒張。
( )有關人體心血管和淋巴系統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淋巴管中有紅血球可產生抗體 (B)淋巴最後會注入動脈中 (C)心血管系統主要功能是運輸物質 (D)血管和淋巴管都有瓣膜。
《答案》C
詳解:(A)特殊的白血球才可產生抗體;(B)淋巴最後會注入靜脈中;(D)動脈和微血管中沒有瓣膜。
( )分別測量小軒在運動前和運動後,每分鐘的心搏與脈搏次數,結果如附表,請比較下列各數值的大小?
(A)W=Y (B)Y<X (C)W<Z (D)Y>Z。
《答案》C
詳解:心搏次數等於脈搏次數,W=X、Y=Z,運動後的心搏次數大於運動前,故選(C)。
( )附表為某人體心臟內,甲、乙兩個心室的血液中氧氣含量,請根據此表推測此兩心室所連接的血管為何?【會考類題】
(A)甲與大靜脈連接;乙與主動脈連接 (B)甲與肺靜脈連接;乙與肺動脈連接 (C)甲與主動脈連接;乙與大靜脈連接 (D)甲與主動脈連接;乙與肺動脈連接。
《答案》D
詳解:與心室連接的血管為動脈,故(A)(B)(C)不符合。左心室連接主動脈,將進行體循環,其血液中的氧氣濃度較高,可知甲為左心室,與主動脈連結;右心室連接肺動脈,將進行肺循環,其血液中氧氣濃度較低,可知乙為右心室,與肺動脈連結。
( )下列何者屬於人體的專一性防禦作用? (A)消化液的殺菌作用 (B)皮膚的阻隔作用 (C)發炎反應 (D)白血球產生抗體。
《答案》D
詳解:(D)白血球產生抗體的防禦作用對病原體具有專一性,(A)(B)(C)不具專一性。
( )在接尺實驗中,受試者接受環境刺激的受器主要分布於何處? (A)手部皮膚 (B)手部肌肉 (C)眼 (D)耳。
《答案》C
詳解:接尺實驗是由眼睛觀察尺的動向,因此受器主要分布於眼。
( )走路時不小心踢到石頭,不經思考而立刻將腳縮回,試問這樣的反應不需要經過下列哪一個部位? (A)感覺神經元 (B)運動神經元 (C)大腦 (D)脊髓。
《答案》C
詳解:不經思考立刻將腳縮回,此反應為反射作用,不須經過大腦。
( )有關意識作用與反射作用的比較,下列何者正確?
《答案》B
詳解:(A)意識行為的反應中樞為大腦。(C)兩者皆會經過動器。(D)流口水屬於反射作用。
( )在接尺實驗中,受試者體內的神經傳導途徑為何? (A)受器感覺神經元大腦運動神經元動器 (B)受器感覺神經元脊髓運動神經元動器 (C)受器感覺神經元大腦脊髓運動神經元動器 (D)受器感覺神經元脊髓大腦運動神經元動器。
《答案》C
詳解:接尺實驗受試者體內的神經傳導途徑為:受器→感覺神經元→大腦→脊髓→運動神經元→動器。
( )小明將兩手放置於如附圖的水盆中,三分鐘後移入中間的水盆,請問兩手的感覺分別為何?
(A)左手感覺熱、右手感覺冷 (B)右手感覺熱、左手感覺冷 (C)左、右手均感覺熱 (D)左、右手均感覺冷。
《答案》A
詳解:A盆溫度較B盆高,C盆溫度較B盆低,因此當右手從A盆移至B盆時,會感覺冷,當左手從C盆移至B盆時,會感覺熱。
( )下列何者不是因為「視覺暫留」所造成的現象? (A)煙火在空中呈現出絢麗的圖案 (B)卡通影片中的卡通人物表現出可愛的動作 (C)綿綿春雨如細絲般地降落地面 (D)滴入水中的墨汁逐漸均勻散布至整杯水中。
《答案》D
詳解:(D)此現象是因為擴散作用所造成。
( )下列有關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比較,哪一個錯誤?
《答案》D
詳解:神經訊息只在神經元末梢分布的區域作用,而內分泌系統可由血液送至全身細胞,故作用範圍較廣。
( )小玉於野外看到一隻青竹絲,嚇得拔腿就跑,試問此時他體內的激素將發生何種變化? (A)胰島素增加 (B)升糖素減少 (C)腎上腺素增加 (D)甲狀腺素減少。
《答案》C
詳解:當人體應付緊急狀況時,體內的腎上腺素會增加。
( )各種疾病與其病因之配對,下列何者正確? (A)甲狀腺亢進:甲狀腺素分泌過少 (B)巨人症:生長激素分泌過多 (C)糖尿病:升糖素分泌過多 (D)侏儒症:副甲狀腺素分泌過少。
《答案》B
詳解:(A)甲狀腺亢進的病因為甲狀腺素分泌過多;(C)糖尿病的病因為胰島素長期分泌不足或作用不佳;(D)侏儒症的病因為生長激素分泌過少。
( )許多動物對於環境的刺激,會產生趨向或背離的反應,試問這是什麼現象的表現? (A)趨性 (B)向性 (C)反射作用 (D)觸發運動。
《答案》A
詳解:這是趨性的表現。(B)(D)都是屬於植物的感應。(C)是人體接受刺激後,不需經大腦控制的快速反應。
( )附表為植物向性和觸發運動的比較,何項正確?
《答案》C
詳解:(A)觸發運動的刺激種類應為碰觸。(B)向光性的反應速率較慢;觸發運動的反應速率較快。(D)觸發運動可恢復原狀。
( )下列為四種植物對於環境刺激的感應,何者從接受刺激到出現反應,所需的時間最長?
【會考類題】
(A)含羞草受外力觸碰後小葉閉合 (B)捕蠅草受昆蟲刺激後葉片閉合 (C)酢漿草在太陽下山後葉片下垂 (D)朱槿植株受光刺激後向光彎曲。
《答案》D
詳解:(D)為向光性,需較長時間才能表現出來;(A)觸發運動、(B)捕蟲運動、(C)睡眠運動,三者反應皆短時間就能表現。
( )下列何者為小軒所表現出的生物恆定? (A)體育課打完籃球,都會喝掉一整罐冰冷的可樂 (B)每到生物課,都會興趣盎然、特別專心 (C)到第四節課時,肚子總是咕嚕、咕嚕地叫 (D)放學時,都會走同一條路回家。
《答案》C
詳解:(A)(B)(D)行為是小軒的習慣,而不是維持生理作用的恆定性。
( )下列哪些系統和人體恆定性的維持有關?
甲.神經系統;乙.內分泌系統;丙.消化系統;丁.呼吸系統;戊.泌尿系統。
(A)甲 (B)甲乙 (C)丙丁戊 (D)甲乙丙丁戊。
《答案》D
詳解:人體的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可協調全身的各個器官系統,共同維持身體的恆定性。
( )人體在運動後休息一段時間,運動後到休息後的呼吸和脈搏次數有何變化? (A)二者皆加快 (B)呼吸次數加快,脈搏次數減慢 (C)呼吸次數減慢,脈搏次數加快 (D)二者皆減慢。
《答案》D
詳解:人體在運動後,呼吸和脈搏次數都會加快;休息一段時間後,則會因恆定而兩者皆減慢。
( )人體在劇烈運動後,呼吸、脈搏次數和血壓的變化,對於維持人體生理作用的恆定性有何意義? (A)加速氧氣的提供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B)加速氧氣的提供,減慢二氧化碳的排出 (C)減慢氧氣的提供,加速二氧化碳的排出 (D)減慢氧氣的提供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答案》A
詳解:人體在劇烈運動時,細胞的代謝作用加快,需要更多的氧氣並排除產生的二氧化碳。
( )下列哪一類動物的體內均有調節體溫的控制系統,可以保持體溫恆定? (A)魚類 (B)兩生類 (C)爬蟲類 (D)哺乳類。
《答案》D
詳解:哺乳類屬於內溫動物,可以保持體溫恆定。
( )呼吸作用的最重要的生理功能為何? (A)使生物體獲得氧氣 (B)使生物體能排出二氧化碳 (C)提供生物體所需能量 (D)提供生物體所需養分。
《答案》C
詳解:呼吸作用可提供生物體所需的能量。
( )附圖是人體吸氣和呼氣時,胸腔體積的變化情形,其中吸氣和呼氣各為何圖? (A)甲、乙都是吸氣 (B)甲、乙都是呼氣 (C)甲為吸氣、乙為呼氣 (D)甲為呼氣、乙為吸氣。
《答案》C
詳解:甲圖中橫膈下降造成胸腔體積變大,引起吸氣;乙圖的橫膈上升造成胸腔體積變小,引起呼氣。
( )下列哪個實驗可以證明「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水分」? (A)對澄清石灰水呼氣,發現石灰水變混濁 (B)以錐形瓶收集人呼出的氣體,將點燃的火柴伸入瓶內後發現火柴熄滅 (C)對著清水呼氣數分鐘,以石蕊試紙測試水,發現試紙變粉紅色 (D)對乾燥的氯化亞鈷試紙呼氣,發現試紙由藍變粉紅。
《答案》D
詳解:氯化亞鈷試紙由藍變粉紅,表示測試的氣體含有水分。
( )沛沛比較人體血液中的尿素與二氧化碳在「流出甲器官後」的濃度變化,結果如附表所示。根據上述,推測甲器官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會考類題】
(A)膀胱 (B)肝臟 (C)肺臟 (D)腎臟。
《答案》D
詳解:由流出甲器官後尿素濃度下降,可知甲器官可過濾尿素,故最可能為(D)腎臟。(A)膀胱為暫時儲存尿液的場所;(B)肝臟可將氨轉變為尿素,流經肝臟後尿素濃度應上升;(C)肺臟為氣體交換場所,流經肺臟後二氧化碳濃度應下降。
( )下列何種構造和生物體防止水分的散失無關? (A)杜鵑葉表面的角質層 (B)桑樹莖中的維管束 (C)蛇的鱗片 (D)鍬形蟲的外骨骼。
《答案》B
詳解:植物的維管束與運輸水分及養分有關,與防止水分散失無關。
( )附圖為顯微鏡下的眼蟲照片,依圖中比例尺推算,眼蟲的實際全長約為何?
(A)25微米 (B)75微米 (C)25毫米 (D)75毫米。
《答案》B
詳解:圖中眼蟲測量後為3公分,為比例尺線段三倍,所以眼蟲全長等於25微米×3=75微米。
貳、題組-: (每題0分。共0.0分):
附圖為細胞模式圖,請依圖回答下列問題。
( )(1)下列哪一項為細胞的生命中樞,如果失去它,細胞將逐漸死亡? (A)甲 (B)乙 (C)丙 (D)丁。
( )(2)下列何者主要負責產生能量供細胞使用? (A)甲 (B)乙 (C)丙 (D)戊。
( )(3)請判斷此細胞較可能為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最合理的理由為何? (A)動物細胞,因不具有細胞壁和葉綠體 (B)動物細胞,因具有粒線體 (C)植物細胞,因具有液泡 (D)植物細胞,因細胞形狀為長形。
《答案》(1)B (2)D (3)A
詳解:(1)甲.細胞膜;乙.細胞核;丙.液泡;丁.細胞質;戊.粒線體。其中細胞核(乙)為生命中樞,若失去它,細胞將逐漸死亡。(2)粒線體(戊)負責產生能量供細胞使用。(3)圖中的細胞不具有細胞壁和葉綠體,因此合理判斷應為動物細胞。
小薇在實驗室利用複式顯微鏡觀察鴨跖草表皮細胞和口腔皮膜細胞,請回答下列問題:
( )(1)小薇應該使用何種方法取得口腔皮膜細胞較適合? (A)用咖啡攪拌棒的一端,輕刮口腔兩側皮膜 (B)用牙籤輕刮牙齒表面 (C)用滴管吸取唾液 (D)用手指輕摳舌頭。
( )(2)依照實驗觀察結果,關於鴨跖草表皮細胞和口腔皮膜細胞構造的比較,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兩者皆具有細胞壁與葉綠體 (B)兩者皆不具有細胞壁與葉綠體 (C)鴨跖草表皮細胞有葉綠體 (D)僅鴨跖草表皮細胞有細胞壁。
( )(3)小薇觀察到鴨跖草表皮細胞和口腔皮膜細胞都是扁平狀,這與他們的何種功能有關? (A)幫助體內物質的運輸 (B)具有保護的功能 (C)可進行光合作用 (D)具有支持內部構造的作用。
( )(4)觀察鴨跖草的下表皮細胞,除了表皮細胞外還會見到保衛細胞,請問下列哪一項不是保衛細胞的特點? (A)呈半月形 (B)具有葉綠體 (C)排列緊密 (D)兩兩成對。
《答案》(1)A (2)D (3)B (4)C
詳解:(1)口腔皮膜細胞位於口腔兩側皮膜上,因此輕刮口腔兩側皮膜較能取得。而牙齒表面、唾液、舌頭不一定能取得口腔皮膜細胞,因此不適合。(2)鴨跖草表皮細胞具有細胞壁,但不具有葉綠體;口腔皮膜細胞不具有細胞壁和葉綠體,故選(D)。(3)鴨跖草表皮細胞和口腔皮膜細胞都是扁平狀,均具有保護的功能。(4)保衛細胞呈半月形,兩兩成對,且具有葉綠體,因此(C)排列緊密不是保衛細胞的特點。
【細胞的發現】
十七世紀的虎克用顯微鏡觀察軟木塞所看到的小格子,是死細胞壁構成的空室,但當時虎克並不知道這些小格子是已經死亡的細胞;與虎克同世紀的荷蘭科學家雷文霍克利用改良後的顯微鏡,觀察到細菌等微小生物;西元1831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更觀察到細胞內有一球狀的構造,並稱之為「核」。
西元1838年,德國植物學家許來登提出植物體均是由細胞所組成;隔年,德國動物學家許旺提出動物體也是由細胞所組成。綜合兩人的研究,得出「生物體均由一個或多個細胞所組成,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的結論,成為細胞學說最早的雛型。後來加上德國生理學家魏修對細胞生長的研究,才確立了細胞學說:「生物體是由細胞所組成,所有的細胞均來自已存在的細胞」。
請根據上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 )(1)下列關於「細胞」的敘述何者正確? (A)虎克首先發現活細胞 (B)虎克觀察到的細胞應該是植物細胞 (C)細胞內通常有一球狀的構造,稱為粒線體 (D)所有生物都具有細胞核與細胞壁。
( )(2)下列關於細胞發現的歷史,何項敘述錯誤? (A)虎克看見的構造是已死亡的細胞 (B)雷文霍克利用改良的顯微鏡觀察到細菌 (C)細胞學說的雛型是在魏修之後才形成的 (D)許旺、許來登認為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為細胞。
《答案》(1)B (2)C
詳解:(1)(A)虎克觀察到的是死細胞。(C)細胞內通常有一球狀的構造,應為細胞核。(D)只有植物細胞具有細胞壁。(2)(C)細胞學說的雛形為綜合許來登和許旺兩人的研究結論所得出。
小姿使用複式顯微鏡觀察校園池塘中的小生物,請回答下列問題:
( )(1)小姿正準備觀察時,卻發現鏡頭髒了,他應該使用何種東西擦拭乾淨? (A)衛生紙 (B)拭鏡紙 (C)手帕 (D)抹布。
( )(2)小姿滴了一滴池塘水於載玻片上,接著蓋上蓋玻片時,卻發現載玻片上溢滿了水,此時應如何處理呢? (A)直接把多餘的水倒掉 (B)滴加亞甲藍液 (C)用吸水紙將多餘的水吸乾淨 (D)在酒精燈上加熱。
( )(3)小姿於視野中發現一隻草履蟲,請問下列何者為草履蟲具有的構造? (A)細胞核 (B)葉綠體 (C)細胞壁 (D)大型液泡。
《答案》(1)B (2)C (3)A
詳解:(1)鏡頭須使用拭鏡紙擦拭。(2)蓋玻片外多餘的水分可使用吸水紙吸乾。(3)(B)(C)(D)葉綠體、細胞壁與大型液泡均屬於植物具有的構造,故選(A)。
小藍將甲、乙兩試管內容物裝妥,並置於裝有溫水的保麗龍盒中40分鐘後,各加一滴碘液於試管中,其實驗處理及結果如附表。試回答下列問題︰
( )(1)此實驗結果可支持下列哪一項敘述? (A)唾液中含有葡萄糖 (B)水可使澱粉液呈藍黑色 (C)澱粉在高溫可轉變成葡萄糖 (D)唾液中的酵素活性會被高溫破壞。
( )(2)為何乙試管要放入煮沸後的唾液呢? (A)因為唾液中的酵素遇到高溫活性會變大 (B)因為高溫會破壞唾液中酵素活性,可以和甲試管做對照 (C)能加快和碘液之間的反應 (D)因為能促進澱粉的分解。
《答案》(1)D (2)B
詳解:(1)乙試管的碘液變色,表示澱粉未被分解,可知煮沸唾液的酵素活性會被高溫破壞,故無法分解澱粉。(2)甲試管的唾液未經煮沸,乙試管的唾液則有經煮沸,兩者可互相對照,驗證高溫是否會破壞唾液中的酵素活性。
附圖為葉的構造模式圖,試根據此圖回答下列問題:
( )(1)哪些部位的細胞中含有葉綠體,可行光合作用? (A)甲丙 (B)甲戊 (C)乙己 (D)丙戊。
( )(2)行光合作用時,所需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別會從何處進入葉中? (A)丁 (B)甲、丙 (C)甲、戊 (D)乙、丁。
( )(3)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由哪一部位釋出? (A)甲 (B)丙 (C)丁 (D)己。
《答案》(1)D (2)D (3)C
詳解:(1)甲:上表皮、乙:葉脈、丙:葉肉細胞、丁:氣孔、戊:保衛細胞、己:下表皮。其中僅丙、戊含有葉綠體。(2)水由根部吸收,經葉脈運送至葉;二氧化碳則由氣孔進入葉中。(3)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氧氣從氣孔釋出。
附圖為人體的消化系統圖,請根據此圖回答下列問題:
( )(1)食物進入人體被消化吸收,依序會經過圖中哪些消化道? (A)甲→乙→丙→丁→辛 (B)甲→丙→己→庚→辛 (C)甲→乙→己→辛→丁 (D)甲→戊→己→丁→辛。
( )(2)有關人體消化器官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乙負責食物的推進,不會產生消化液 (B)丁的管壁有很多絨毛突起,可以增加吸收的表面積 (C)丙和庚所分泌的消化液會送入己中作用 (D)辛是一個酸性的環境,能夠殺菌,防止食物腐壞。
( )(3)有關澱粉、蛋白質和脂質三種養分消化的敘述,哪一個正確? (A)澱粉的消化和戊、庚、辛所分泌的消化液有關 (B)蛋白質的消化和丙、己、辛所分泌的消化液有關 (C)脂質的消化和乙、丙、庚所分泌的消化液有關 (D)消化後的養分吸收主要在丁中進行。
《答案》(1)C (2)A (3)A
詳解:(1)甲:口腔、乙:食道、丙:肝臟、丁:大腸、戊:唾腺、己:胃、庚:胰臟、辛:小腸。食物依序經過甲.口腔→乙.食道→己.胃→辛.小腸→丁.大腸。(2)(B)辛.小腸的管壁有很多絨毛突起;(C)送入辛.小腸中作用;(D)己.胃是酸性的環境。(3)(B)蛋白質的消化和己.胃、庚.胰臟、辛.小腸所分泌的消化液有關;(C)脂質的消化和丙.肝臟、庚.胰臟所分泌的消化液有關;(D)養分的吸收主要在辛.小腸中進行。
【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十二指腸等處黏膜,受到胃液強酸侵蝕而形成的表面組織損傷。潰瘍發生在胃叫胃潰瘍,發生在十二指腸則為十二指腸潰瘍(圖一)。
正常情況下,胃黏膜對胃酸的侵襲有很好的防衛能力,但情緒容易緊張焦慮、飲食習慣不良、抽煙、酗酒、服用某些藥物等行為,都容易造成此平衡被破壞而罹患消化性潰瘍。例如長時間處於精神緊張的狀態下,就容易使胃酸分泌增加,引發消化性潰瘍。大部分患者會有燒灼感、脹痛、飢餓痛、甚至劇烈疼痛;嚴重會有解黑便、吐血或胃穿孔等症狀。
消化性潰瘍是現代人常見的一種疾病,了解它的症狀並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可以幫助我們早期發現就醫。不過預防勝於治療,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遠離消化性潰瘍的各種危險因子。
(圖一)消化性潰瘍示意圖
請根據上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 )(1)人體消化系統中,下列何種消化液分泌過多最有可能造成消化性潰瘍? (A)唾液 (B)腸液 (C)胃液 (D)胰液。
( )(2)胃液主要影響下列何種食物的消化? (A)雞蛋 (B)米飯 (C)奶油 (D)蓮霧。
( )(3)下列何種狀況較能降低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 (A)在緊張的環境下工作 (B)養成三餐定時定量的習慣 (C)有抽煙、酗酒的習慣 (D)經常以餓肚子來減肥。
《答案》(1)C (2)A (3)B
詳解:(1)消化性潰瘍是胃液強酸侵蝕形成的表面組織損傷。(2)胃所分泌的胃液主要消化對象為蛋白質,雞蛋含有較多蛋白質,米飯含有較多醣類,奶油含有較多脂質,蓮霧含有較多醣類。(3)情緒緊張、飲食習慣不良、抽菸、酗酒都可能增加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
附圖是人體的血球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 )(1)體內受細菌感染時,哪種血球會急遽增加,以抵抗侵入的病原體? (A)甲 (B)乙 (C)丙 (D)三種血球都會增加。
( )(2)受傷流血時,哪一種血球可以協助止血? (A)甲 (B)乙 (C)丙 (D)血管會自行癒合,不需血球幫助。
《答案》(1)A (2)C
詳解:(1)甲為白血球;乙為紅血球;丙為血小板。白血球具防禦作用。(2)血小板可使血液凝固、阻塞傷口協助止血。
附圖為複式顯微鏡下的小魚尾鰭血管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小動脈、小靜脈和微血管分別為圖中的哪種血管?小動脈:________;小靜脈:________;微血管:________。
( )(2)以小魚尾鰭作為觀察部位的主要原因為何? (A)血流量較大 (B)血管較粗大 (C)血液顏色較鮮豔,易於觀察 (D)尾鰭較薄且透光,易於觀察。
《答案》(1)A、B、C (2)D
詳解:(2)小魚尾鰭很薄可透光,能利用複式顯微鏡觀察到血液流動的情形。
【密閉空間的隱形殺手—一氧化碳】
身處密閉不通風的空間中,若感到疲倦、昏眩、想吐,除了可能是感冒,還有可能是發生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當含碳物質(例如瓦斯)在氧氣不足下燃燒,導致燃燒不完全,就會產生一氧化碳(CO)。
一氧化碳與紅血球中血紅素的結合力,是氧氣的200~250倍,因此人體吸入一氧化碳後,一氧化碳會搶先與血紅素結合,降低了血紅素攜帶氧的能力,使身體組織缺氧,導致細胞功能受損而死亡。一氧化碳中毒後的症狀十分容易被忽略,甚至中毒患者在不自覺的昏睡中死亡,因此一氧化碳成為潛藏於居家環境中的隱形殺手。常保持居家環境的通風,及安全安裝並定期檢修燃氣熱水器,是有效預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式。
請根據上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 )(1)下列何種物質在人體中的運輸效率會因吸入一氧化碳而急速下降? (A)二氧化碳 (B)水分 (C)養分 (D)氧氣。
( )(2)根據氣體交換的原理,當有人一氧化碳中毒時,下列哪種處理方式錯誤?
(A)讓患者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
(B)讓患者吸入大量的氧氣
(C)打開門窗使空氣流通
(D)抬高中毒者下顎,保持呼吸道暢通。
《答案》(1)D (2)A
詳解:(1)一氧化碳與血紅素的結合力比氧氣強,因此人體吸入一氧化碳會搶先與血紅素結合,降低血紅素攜氧的能力。(2)一氧化碳中毒時,應提升氧氣的濃度,而非二氧化碳的濃度,故選(A)。
【腦部的傷害】
腦傷患者中,「植物人」與「腦死」為較為嚴重的兩大類型,也是偶爾會在社會新聞聽到的名詞,兩者的狀況有什麼區別呢?植物人的生命中樞──腦幹,仍可以正常運作,病人會自己呼吸,外界只需協助餵食就可以延續生命;但病人對外界的刺激沒有反應,只會偶爾表現出如眨眼、手指彈動等無意識的反射動作。一般來說,因意外使頭部受傷的患者,受傷後3~6個月腦部細胞恢復速度是最快的,但一年後恢復速度就會趨緩,甚至停滯,這也是多數醫師不會在受傷後的第一時間就宣布患者是否為植物人的原因。
臨床上所指的腦死,是指腦幹完全壞死、喪失功能,導致呼吸、心跳完全停止的狀態。近年來,由於科技進步,腦死患者可以藉由呼吸器及藥物來暫時維持人體的呼吸、心跳和血壓等生理功能,但絕大多數的腦死病人仍會在兩週內血壓下降、心跳停止而死亡。
請根據上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 )(1)「植物人」與「腦死」是以哪個構造是否仍具有功能而分? (A)大腦 (B)小腦 (C)腦幹 (D)脊髓。
( )(2)通常腦部重創而昏迷的患者,不會立即被宣布為植物人的原因為何? (A)腦部受傷與植物人無關 (B)腦細胞恢復速度前半年較快,仍有康復的機會 (C)科技進步,病情都能藉由藥物來控制 (D)腦部受傷造成立即死亡,沒有必要宣布。
( )(3)關於腦死患者的症狀,下列何項正確? (A)無法維持正常血壓 (B)有正常的瞳孔反射 (C)患者的心跳可自行維持恆定 (D)外界只需協助餵食,患者就可以延續生命。
《答案》(1)C (2)B (3)A
詳解:(1)植物人的腦幹仍具有功能,而腦死是指腦幹完全壞死,因此是以腦幹是否仍具有功能而分。(2)根據文本可知,腦細胞受傷後3~6個月恢復速度最快,仍有康復機會,因此不會立即宣布為植物人。(3)(B)(C)(D)腦死是指腦幹完全壞死,因此不會有正常的瞳孔反射,由於呼吸、心跳完全停止,需藉由呼吸器及藥物暫時維持生命。
附圖為人體的泌尿系統圖,試根據此圖回答下列問題:
( )(1)尿液是在哪裡形成的? (A)甲 (B)乙 (C)丙 (D)丁。
( )(2)尿液排出體外的正確途徑為何? (A)甲乙丙丁戊 (B)戊丁丙乙 (C)乙丙丁戊 (D)戊丁丙乙甲。
《答案》(1)B (2)C
詳解:(1)甲為腎上腺、乙為腎臟、丙為輸尿管、丁為膀胱、戊為尿道。尿液是在腎臟中形成的。(2)尿液排出的途徑為乙.腎臟→丙.輸尿管→丁.膀胱→戊.尿道。
【含氮廢物的排泄】
生物排放含氮廢物的三種形式中,毒性的強弱分別是:氨>尿素>尿酸,毒性越大者,排放時需要越多水分來稀釋。
生活在水中的單細胞生物主要是以氨的形式來排泄含氮廢物,氨會藉由擴散作用,從細胞擴散至水中;大部分生活在淡水的魚類也是以氨的形式來排泄含氮廢物,氨會在鰓蓋一張一合之際,隨著水流排出體外。
大部分的哺乳類動物,包括我們人類在內,主要以尿素的形式來排放含氮廢物,氨會在肝臟經由代謝作用轉變成尿素。成人每日由尿液排出約30公克的尿素,此外,我們的汗液中也含有少許的尿素。
昆蟲和鳥類以尿酸的形式排泄含氮廢物,尿酸會混在糞便中排出體外,鳥糞中白色的部分(圖一),其主要成分就是尿酸。由於尿酸不需要經過大量水分稀釋,因此讓鳥類的身體更輕盈,有助於鳥類的飛行。
(圖一)鳥類糞便中的尿酸使岩石呈現灰白色。
( )(1)根據含氮廢物的形式判斷,下列何種生物排出的含氮廢物毒性最弱? (A)大肚魚 (B)變形蟲 (C)人 (D)蝗蟲。
( )(2)由單細胞生物排出氨的過程判斷,下列何者正確? (A)細胞內氨的濃度>細胞外氨的濃度 (B)細胞內氨的濃度=細胞外氨的濃度 (C)細胞內氨的濃度<細胞外氨的濃度 (D)以上均有可能。
( )(3)關於人類排出的含氮廢物,下列何者正確? (A)主要排放尿酸 (B)排出的器官包括皮膚 (C)含氮廢物形式與大肚魚相同 (D)大多混在糞便中排出。
( )(4)關於鳥類排出的含氮廢物,下列何者正確? (A)毒性很強 (B)排出時需要大量水分稀釋 (C)含氮廢物形式與蝴蝶相同 (D)大多混在尿液中排出。
《答案》(1)D (2)A (3)B (4)C
詳解:(1)大肚魚、變形蟲排出氨,人排出尿素,蝗蟲排出尿酸,其中尿酸的毒性最弱。(2)擴散作用是從高濃度的區域往低濃度的區域擴散,故細胞內氨的濃度>細胞外氨的濃度。(3)(A)主要排放尿素;(C)大肚魚主要排出氨;(D)大多混在尿液中排出。(4)(A)主要排出尿酸,毒性弱;(B)不需要大量水分稀釋;(D)大多混在糞便中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