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學期 自然領域課程計畫1100512版
◎年級:四年級 版本:南一版
◎原設計者:武秀韻◎逐年修訂者:林群和
◎教學者:
領綱核心素養 (具體內涵)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自-E-A1能運用五官,敏銳的觀察周遭環境,保持好奇心、想像力持續探索自然。 ●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自-E-A2能運用好奇心及想像能力,從觀察、閱讀、思考所得的資訊或數據中,提出適合科學探究的問題或解釋資料,並能依據已知的科學知識、科學概念及探索科學的方法去想像可能發生的事情,以及理解科學事實會有不同的論點、證據或解釋方式。 ●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自-E-A3具備透過實地操作探究活動探索科學問題的能力,並能初步根據問題特性、資源的有無等因素,規劃簡單步驟,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器材儀器、科技設備及資源,進行自然科學實驗。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自-E-B1能分析比較、製作圖表、運用簡單數學等方法,整理已有的自然科學資訊或數據,並利用較簡單形式的口語、文字、影像、繪圖或實物、科學名詞、數學公式、模型等,表達探究之過程、發現或成果。 ●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自-E-B2能了解科技及媒體的運用方式,並從學習活動、日常經驗及科技運用、自然環境、書刊及網路媒體等,察覺問題或獲得有助於探究的資訊。 ●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自-E-B3透過五官知覺觀察周遭環境的動植物與自然現象,知道如何欣賞美的事物。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自-E-C1培養愛護自然、珍愛生命、惜取資源的關懷心與行動力。 ●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自-E-C2透過探索科學的合作學習,培養與同儕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及和諧相處的能力。 ●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自-E-C3透過環境相關議題的學習,能了解全球自然環境的現況與特性及其背後之文化差異。 | |||||||||||||||||||
學習表現 |
| 學習內容 | INa-II-3 物質各有其特性,並可以依其特性與用途進行分類。 INa-II-8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能源。 INb-II-1物質或物體各有不同的功能或用途。 INb-II-6 常見植物的外部形態主要由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所組成。 INb-II-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c-II-1使用工具或自訂參考標準可量度與比較。 INc-II-2生活中常見的測量單位與度量。 INc-II-4方向、距離可用以表示物體位置 INc-II-7利用適當的工具觀察不同大小、距離位置的物體。 INc-II-8 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生物生存。 INc-II-9地表具有岩石、砂、土壤等不同環境,各有特徵,可以分辨。 INc-II-10 天空中天體有東升西落的現象,月亮有盈虧的變化,星星則是有些亮有些暗。 INe-II-11 環境的變化會影響植物生長。 INd-II-2物質或自然現象的改變情形,可以運用測量的工具和方法得知。 INd-II-8力有各種不同的形式。 INe-II-1 自然界的物體、生物、環境間常會相互影響。 INe-II-11 環境的變化會影響植物生長。 INe-II-6光線以直線前進,反射時有一定的方向。 INe-II-7磁鐵具有兩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磁鐵會吸引含鐵的物體。磁力強弱可由吸起含鐵物質數量多寡得知。 INf-II-1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技產品。 INf-II-1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技產品。 INg-II-1自然環境中有許多資源。人類生存與生活需依賴自然環境中的各種資源,但自然資源都是有限的,需要珍惜使用。 INg-II-1自然環境中有許多資源。人類生存與生活需依賴自然環境中的各種資源,但自然資源都是有限的,需要珍惜使用。 INg-II-3可利用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節約能源等方法來保護環境。 | |||||||||||||||||
學習目標 |
22.動手做創意玩具車,歸納出哪些動力能讓玩具車移動,並反推這些動力是否可應用於運輸工具。 | |||||||||||||||||||
融入議題 | *□性別平等教育 *□人權教育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家庭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 *□國防教育 *█資訊教育 □資訊素養與倫理 □行動學習 □新興科技) □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 □安全教育 □防災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戶外教育□國際教育 | |||||||||||||||||||
議題內涵 | ●環境教育 環E1參與戶外學習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環E2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環E14覺知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利用能源及資源,學習在生活中直接利用自然能源或自然形式的物質。 環E15覺知能資源過度利用會導致環境汙染與資源耗竭的問題。 ●資訊教育 資E2使用資訊科技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安全教育 安E4探討日常生活應該注意的安全 安E9學習相互尊重的精神。 ●能源教育 能E1認識並了解能源與日常生活的關連。 能E2了解節約能源的重要。 能E3認識能源的種類與形式。 能E4了解能源的日常應用。 ●戶外教育 戶E1善用教室外、戶外及校外教學,認識生活環境(自然或人為)。 戶E2豐富自身與環境的互動經驗,培養對生活環境的覺知與敏感,體驗與珍惜環境的好。 戶E3善用五官的感知,培養眼、耳、鼻、舌、觸覺及心靈對環境感受的能力。 戶E5理解他人對環境的不同感受,並且樂於分享自身經驗。 戶E7參加學校校外教學活動,認識地方環境,如生態、環保、地質、文化等的戶外學習。 ●閱讀素養教育 閱E1認識一般生活情境中需要使用的,以及學習學科基礎知識所應具備的字詞彙。 閱E5發展檢索資訊、獲得資訊、整合資訊的數位閱讀能力。 | |||||||||||||||||||
學習目標 | 教材重點 | 學習活動 (含學習任務、學習策略與融入議題說明) | 多元評量 | |||||||||||||||||
第一單元、月亮 1.學習使用指北針、高度角觀測器等工具測量月亮在空中的位置。 2.透過實際觀測,發現月亮在天空中會東升西落。 3.透過長期觀測月亮,歸納月相變化具有規律性。 4.透過長期觀察發現,相同月相大約經過30天會再出現。 |
| 【活動一】月亮在哪裡? 1.有哪些關於月亮的故事?中國有哪些?西方有哪些? 2.分組討論發表以前觀察月亮的經驗,及一天當中月亮位置變化的情形。 3.了解人類是透過火箭登陸月球,了解火箭飛行原理,並製作氣球火箭。 4.分組蒐集資料,了解月亮是怎麼來的? 【活動二】觀測月亮 1.分組討論應該如何觀測月亮及記錄哪些要點。 2.利用拳頭數測量月亮的仰角。 3.製作「仰角觀測器」並實地練習使用「指北針」測量方位,使用「仰角觀測器」測量仰角。 4.紀錄一天中不同時間月亮位置變化(包括方位和仰角)。 【活動三】認識月相 1.指導小朋友做長期的觀察月形變化並紀錄。 2.依據紀錄結果討論月形變化的規律性。 3.認識各種不同的月相,並能分辨月相。 4.從月相觀察過程中,發現可經由月亮表面明暗花紋的不同,來辨認上弦月與下弦月的不同。 【活動四】月形變化的成因
●資訊教育 資E2使用資訊科技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安全教育 安E4探討日常生活應該注意的安全 安E9學習相互尊重的精神。 ●戶外教育 戶E1善用教室外、戶外及校外教學,認識生活環境(自然或人為)。 戶E2豐富自身與環境的互動經驗,培養對生活環境的覺知與敏感,體驗與珍惜環境的好。 戶E3善用五官的感知,培養眼、耳、鼻、舌、觸覺及心靈對環境感受的能力。 戶E5理解他人對環境的不同感受,並且樂於分享自身經驗。 戶E7參加學校校外教學活動,認識地方環境,如生態、環保、地質、文化等的戶外學習。 ●閱讀素養教育 閱E1認識一般生活情境中需要使用的,以及學習學科基礎知識所應具備的字詞彙。 | ●觀察記錄 ●實做評量 ●參與討論 ●口頭發表 ●態度檢核 ●資料蒐集整理 | |||||||||||||||||
第二單元、水中生物 1.認識不同的水域環境。 2.透過探索水域環境,察覺有水中生物生活在水域環境,並記錄觀察的結果。 3.觀察各種水生植物的生長方式,將水生植物分類。 4.經由觀察及操作的過程,探討各種水生植物有哪些特殊外形或構造可以適應水中生活。 5.透過觀察,探討水生動物的形態和運動方式。 6.比較魚類以及其他水生動物的呼吸方式。 7.能察覺愛護水中生物生長環境的重要性。 |
| 【活動一】水域環境
【活動二】認識水生植物 1.觀察水生植物的生長形態及能生活在水中的特殊構造,並能將它們做適當的分類。 2.觀察大萍、布袋蓮、荷花、水蘊草及浮萍等水生植物,了解水生植物的特性。 3.知道水生植物分成四種類型及特殊的植物體構造。 【活動三】認識水生動物 1.觀察並描述魚的體型及運動方式。 2.研究其他水生動物的運動方式及其特殊構造。 3.歸納構造與功能是互相配合的。 環境教育 環E1參與戶外學習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環E2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環E14覺知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利用能源及資源,學習在生活中直接利用自然能源或自然形式的物質。 環E15覺知能資源過度利用會導致環境汙染與資源耗竭的問題。 ●閱讀素養教育 閱E1認識一般生活情境中需要使用的,以及學習學科基礎知識所應具備的字詞彙。 閱E5發展檢索資訊、獲得資訊、整合資訊的數位閱讀能力。 ●安全教育 安E4探討日常生活應該注意的安全 安E9學習相互尊重的精神。 | ●口頭發表 ●實做評量 ●參與討論 | |||||||||||||||||
第三單元、光的世界 1.知道自身會發光物體稱為「光源」。 2.察覺眼睛只能看見發光或反光的東西,有光源,眼睛才能看見物體。 3.了解光遇到不透明的物體時,會被阻擋而形成影子。 4.認識光各種特性,例:光是直線前進,光遇到較平滑的物體會反射,光由空氣中照入水中會產生折射。 5.觀察大自然中的彩虹,了解形成彩虹的條件,在戶外利用噴水器製造彩虹,並找尋生活中會產生類似彩虹色光的例子。 |
| 【活動一】光的直進 1.利用雷射光筆做實驗,如果是直的吸管,光線可以通過;如果吸管是彎曲的,光線無法通過。 2.利用投影機以及到戶外玩影子遊戲。 3.利用光柵欄瞭解光直線的特性。 4.歸納以上的實驗,知道光線是直線前進的。 【活動二】光的反射現象 1.透過『猜猜背後寫什麼字?』的遊戲體驗光的反射現象。 2.利用『陽光接力』的遊戲,觀察光線反射的方向和角度是一定的。 3.每位小朋友利用鏡子的夾角,檢查不同的角度,是否鏡子內所產生的影像數目,會是不同的,完成實驗紀錄表。 4.介紹潛水艇之潛望鏡運作原理,並實做潛望鏡。 【活動三】光的折射現象 1.在水中加入物品(手、硬幣、尺和橡皮擦等),觀察看起來有什麼不同。 2. 實作「水入錢出」的實驗,再次證明由斜上方看,池底某定點因水而向上浮出。 3. 設計並操作實驗,將盒子置於陽光下,陽光斜照並在盒中產生明暗分界,加入水後發現陰影部分縮小,亮面變大。 4. 歸納水箱的水變淺、水入錢出和陰暗部分的消長等,都是光的折射現象造成的。 【活動四】美麗的色光
●安全教育 安E4探討日常生活應該注意的安全 安E9學習相互尊重的精神。 ●閱讀素養教育 閱E1認識一般生活情境中需要使用的,以及學習學科基礎知識所應具備的字詞彙。 | ●口頭發表 ●實作評量 ●合作能力 ●參與討論 ●口頭發表 | |||||||||||||||||
第四單元、運輸工具與能源 1.認識生活中各類運輸工具和特性。 2.知道各種運輸工具的演進過程,了解運輸工具的發展除了在外形上產生轉變,選擇不同動力和能源也會促進運輸工具的演進。 3.認識運輸工具的構造和功能,且可以比較不同運輸工具的差異。 4.知道運輸工具動力的來源,並了解運輸工具使用的各種能源。 5.認知生活上使用的某些能源會產生危害環境的物質,並學習節約能源的方法。 6.動手做創意玩具車,歸納出哪些動力能讓玩具車移動,並反推這些動力是否可應用於運輸工具。 |
| 【活動一】運輸工具的種類與特性
【活動二】運輸工具的構造 1.不同運輸工具的構造不大相同,使運輸工具有不同的特性。 2.引導小朋友了解腳踏車、機車、汽車和飛機的各個構造和功能。 3.腳踏車和機車構造不同處讓它們在使用上有什麼差異? 4.比較在陸地行駛的汽車和在天空飛行的飛機在結構上有什麼不同?汽車有後照鏡可觀看後方而飛機沒有,但是飛機則有尾翼和機翼可以空中飛行。 5.了解飛機的構造以及構造的功能。 【活動三】認識能源
【活動四】製作玩具車
【活動五】珍惜能源 1.認識各種能源,以及發電的過程。 2.欣賞台灣能源再生計畫的影片,知道利用再生能源發電,既環保又可以解決能源缺乏的困境。 3.蒐集資料,討論節能減碳的方法,並與大家分享。 ●環境教育 環E14覺知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利用能源及資源,學習在生活中直接利用自然能源或自然形式的物質。 環E15覺知能資源過度利用會導致環境汙染與資源耗竭的問題。 ●戶外教育 戶E3善用五官的感知,培養眼、耳、鼻、舌、觸覺及心靈對環境感受的能力。 ●閱讀素養教育 閱E5發展檢索資訊、獲得資訊、整合資訊的數位閱讀能力。 ●能源教育 能E1認識並了解能源與日常生活的關連。 能E2了解節約能源的重要。 能E3認識能源的種類與形式。 能E4了解能源的日常應用。 | ●口頭發表 ●實作表現 ●合作能力 |
第一學期 自然領域評量項目及評量規準對照表
年級:四年級 版本:南一版
◎教學者:
評量項目 | 評 量 規 準 | 評量方式 |
能知道及理解科學概念 | 1.能知道月亮表面明暗不同的原因。 | 觀察記錄 實做評量 參與討論 口頭發表 資料蒐集整理 |
2.能知道月亮每天在天空中的方位變化是「由東向西移動」。 | ||
3.能知道月亮每天在天空中的仰角變化是「呈現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曲線變化」。 | ||
4.能知道月相變化的週期大約是29-30天。 | ||
5.能知道生活周遭水域環境的特色。 | ||
6.能知道水生植物的生長方式與特殊構造。 | ||
7.能知道水生動物的身體構造與運動方式。 | ||
8.能察覺有光才能看見東西。 | ||
9.能察覺光是直線前進的。 | ||
10.能察覺光會產生反射、折射、色散現象。 | ||
11.能察覺彩虹出現的條件。 | ||
12.能知道常見的運輸工具及其演進史。 | ||
13.能知道各種動力能源、燃料能源。 | ||
14.能知道運輸工具有不同的用途及種類。 | ||
15.能知道能源燃燒時會產生汙染。 | ||
實驗設計能具有觀察、比較分類與度量的能力 | 1.能運用現成工具或自設工具,觀測並記錄月亮在天空 中的方位及高度角變化。 | 資料蒐集 實作評量 觀察記錄 小組討論 實驗設計 |
2.能透過觀測知道月相的變化與規律性。 | ||
3.能完成實驗,證明水生植物有適合在水中生活的特 殊構造(例如布袋蓮的氣囊、蓮藕的氣室)。 | ||
4.能觀察比較不同種類水生動物的外型與運動方式。 | ||
5.能與人合作,共同調查水域環境特色。 | ||
6.能利用光源,觀察光的行進方向。 | ||
7.能運用材料,發現光折射時,物體位置或形狀會產生改變。 | ||
8.能操作鏡子,察覺光碰到鏡子角度不同時,反射的方向也會跟著改變。 | ||
9.能改變不同變因,製作出清楚的彩虹光。 | ||
10.能察覺生活中如何應用光的反射、折射現象。 | ||
察覺日常生活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 | 1.能利用拳測法、或高度角觀測器,測量觀測物的高度角。 | 口頭發表 小組討論 實驗設計 實作評量 |
2.能觀察月亮的亮面與出現時間,判斷是上或下弦月。 | ||
3.能根據月相變化判斷農曆日期。 | ||
4.能察覺生活中常見的彩虹色光情形。 | ||
5.能察覺生活週遭很多設施,利用光的特性讓生活更便利。 | ||
6.能察覺運輸工具的構造原理。 | ||
主動探討科學現象並享受其樂趣 | 1.能透過觀測月亮活動,培養耐心觀測的科學態度。 | 觀察記錄 資料蒐尋 小組討論 成品分享 口頭發表 態度檢核 |
2.能蒐集月球的相關資料。 | ||
3.能分享和月亮有關的故事。 | ||
4.能透過觀察月亮,發揮想像力,欣賞大自然之美。 | ||
5.能分享觀察水中生物的紀錄與發現。 | ||
6.能察覺水域環境面臨的危機並提出保護方法。 | ||
7.能應用光或力的科學原理來探討有趣的遊戲或玩具。 | ||
8.能知道如何節約能源並身體力行。 9.能分享自製動力車、應用的材料和特點。 |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110學年度部定課程
第二學期 自然領域課程計畫1100512版
◎年級:四年級 版本:南一版
◎原設計者:林群和◎逐年修訂者:林群和
◎教學者:
領綱核 心素養 | 自-E-A1能運用五官,敏銳的觀察周遭環境,保持好奇心、想像力持續探索自然。 自-E-A2能運用好奇心及想像能力,從觀察、閱讀、思考所得的資訊或數據中,提出適合科學探 自-E-A3具備透過實地操作探究活動探索科學問題的能力,並能初步根據問題特性、資源的有無 自-E-B1能分析比較、製作圖表、運用簡單數學等方法,整理已有的自然科學資訊或數據,並利 自-E-B2能了解科技及媒體的運用方式,並從學習活動、日常經驗及科技運用、自然環境、書刊 及網路媒體等,察覺問題或獲得有助於探究的資訊。 自-E-B3透過五官知覺觀察周遭環境的動植物與自然現象,知道如何欣賞美的事物。 自-E-C2透過探索科學的合作學習,培養與同儕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及和諧相處的能力。 | ||||
學習表現 | ai-II-1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透過不斷的探尋和提問,常會有新發現。 ai-II-2透過探討自然與物質世界的規律性,感受發現的樂趣。 ai-II-3透過動手實作,享受以成品來表現自己構想的樂趣。 ah-II-1透過各種感官了解生活週遭事物的屬性。 ah-II-2透過有系統的分類與表達方式,與他人溝通自己的想法與發現。 an-II-1體會科學的探索都是由問題開始。 an-II-2察覺科學家們是利用不同的方式探索自然與物質世界的形式與規律。 an-II-3發覺創造和想像是科學的重要元素。 pa-II-1能運用簡單分類、製作圖表等方法,整理已有的資訊或數據。 pa-II-2能從得到的資訊或數據,形成解釋、得到解答、解決問題。並能將自己的探究結果和他人的結果(例如:來自老師)相比較,檢查是否相近。 pc-II-1能專注聆聽同學報告,提出疑問或意見。並能對探究方法、過程或結果,進行檢討。 pc-II-2能利用簡單形式的口語、文字或圖畫等,表達探究之過程、發現。 pe-II-1能了解一個因素改變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而預測活動的大致結果。在教師或教科書的指導或說明下,能了解探究的計畫。 pe-II-2 能正確安全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物品、器材儀器、科技設備及資源,並能觀察和記錄。 po-II-1能從日常經驗、學習活動、自然環境,進行觀察,進而能察覺問題。 po-II-2能依據觀察、蒐集資料、閱讀、思考、討論等,提出問題。 tc-II-1能簡單分辨或分類所觀察到的自然科學現象。 ti-II-1能在指導下觀察日常生活現象的規律性,並運用想像力與好奇心,了解及描述自然環境的現象。 tr-II-1能知道觀察、記錄所得自然現象的的結果是有其原因的,並依據習得的知識,說明自己的想法。 tm-II-1能經由觀察自然界現象之間的關係,理解簡單的概念模型,進而與其生活經驗連結。 | 學習內容 | INa-II-1自然界(包含生物與非生物)是由不同物質所組成。 INb-II-3虹吸現象可用來將容器中的水吸出;連通管可測水平。 INb-II-4生物體的構造與功能是互相配合的。 INb-II-5常見動物的外部形態主要分為頭、軀幹和肢,但不同類別動物之各部位特徵和名稱有差異。 INb-II-7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c-II-1使用工具或自訂參考標準可量度與比較。 INc-Ⅱ-2生活中常見的測量單位與度量。 INc-II-6水有三態變化及毛細現象。 INc-II-10天空中天體有東升西落的現象,月亮有盈虧的變化,星星則是有些亮有些暗。 INd-II-2物質或自然現象的改變情形,可以運用測量的工具和方法得知。 INd-II-3生物從出生、成長到死亡有一定的壽命,透過生殖繁衍下一代。 INd-II-6一年四季氣溫會有所變化,天氣也會有所不同。氣象報告可以讓我們知道天氣的可能變化。 INe-II-8物質可分為電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將電池用電線或良導體接成通路,可使燈泡發光、馬達轉動。 INe-II-9電池或燈泡可以有串聯和並聯的接法,不同的接法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INe-II-8物質可分為電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將電池用電線或良導體接成通路,可使燈泡發光、馬達轉動。 INf-II-1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技產品。 INf-II-3自然的規律與變化對人類生活應用與美感的啟發。 INf-II-4季節的變化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INf-II-5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影響。 INg-II-1自然環境中有許多資源。人類生存與生活需依賴自然環境中的各種資源,但自然資源都是有限的,需要珍惜使用。 INg-II-3可利用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節約能源等方法來保護環境。 | ||
學習目標 |
| ||||
融入 議題 *必選 | *□性別平等教育 *□人權教育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家庭教育 *█生涯規劃教育 *□國防教育 *█資訊教育 □資訊素養與倫理 □行動學習 □新興科技) □科技教育 █能源教育 □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 █生命教育 □法治教育 █安全教育 □防災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閱讀素養教育 █戶外教育□國際教育 | ||||
議題內涵 | 環E1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環E2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環E3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 環E4覺知經濟發展與工業發展對環境的衝擊。 環E5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環E6覺知人類過度的物質需求會對未來世代造成衝擊。 環E15覺知能資源過度利用會導致環境汙染與資源耗竭的問題。 環E16了解物質循環與資源回收利的原理。 環E17養成日常生活節約用水、用電、物質的行為,減少資源的消耗。 生E1探討生活議題,培養思考的適當情意與態度。 生E7發展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及主動去愛的能力,察覺自己從他者接受的各種幫助,培養感恩之心。 資E2使用資訊科技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閱E1認識一般生活情境中需要使用的,以及學習學科基礎知識所應具備的字詞彙。 閱E5發展檢索資訊、獲得資訊、整合資訊的數位閱讀能力。 閱E10中、高年級:能從報章雜誌及其他閱讀媒材中汲取與學科相關的知識。 多E1了解自己的文化特質。 涯E7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涯E11培養規劃與運用時間的能力。 涯E12學習解決問題與做決定的能力。 戶E1善用教室外、戶外及校外教學,認識生活環境(自然或人為)。 戶E2豐富自身與環境境的互動經驗,培養對生活環境的覺知與敏感,體驗與珍惜環境的好。 戶E3善用五官的感知,培養眼、耳、鼻、舌、觸覺及心靈對環境感受的能力。 戶E4覺知自身的生活方式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與衝擊。 品E1良好生活習慣與德行。 安E1了解安全教育。 安E4探討日常生活應該注意的安全 安E9學習相互尊重的精神。 能E2了解節約能源的重要。 能E4了解能源的日常應用。 能E5 認識能源於生活中的使用與安全。 | ||||
學習目標 | 教材重點 | 學習活動 (含學習任務、學習策略與融入議題說明) | 多元評量 | ||
1.觀察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發現日夜、四季等時間變化都有規律性的共同特徵。 2.古人利用自然界的規律性變化,制定出年、月、日、時、分等單位。 3.認識時間的單位並知道為什麼要用不同的時間單位來表示時間。 4.認識古人應用於生活中的計時工具有哪些並發現這些計時工具都有規律性變化的共同特徵。 5.利用沙漏、單擺具有規律性來操作,並探討各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6.認識現代計時工具的特徵及用途,了解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並有效做好時間的規畫。 | 1.觀察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發現日夜、四季等時間變化都有規律性的共同特徵。 2.古人利用這些規律性的變化制定出時間的單位。 3.認識年、月、日、時、分、秒等時間的單位。 4.知道為什麼要用不同的時間單位來表示時間。 5.認識古人應用於生活中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6.發現古人的計時工具都有規律性的共同特徵。 7.利用沙漏具有規律性來操作沙漏計時器,並探討利用沙漏計時的優缺點。 8.利用單擺擺動具有規律性來操作單擺計時器,並探討利用單擺當計時工具的優缺點。 9.實作:單擺實驗 (1)擺錘相同,單擺擺長長度不同時,擺長愈長,擺動1次的時間就會愈長。 (2)擺長相同,擺錘重量不同時,並不影響擺動1 次的時間。 10.了解不同的計時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並知道在不同的情況下要使用哪一種計時工具。 11.了解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並有效做好時間的規畫。 | 【活動1-1】時間的單位 1.藉由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思考人們如何表述現在的時間或日期。 2.教師說明及歸納生活中常用的時間單位。 3.教師說明生活中常用的各種時間單位之間的關係,例如1小時=60分鐘、一個月=28~31天等。 4.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表述時間時,應如何選擇適當的時間單位。 【活動2-1】古人的計時方法 1.了解古人的計時工具如一炷香,不能精確的表示一段時間。 【活動2-2】用沙漏計時 1.認識沙漏具有等時性,可以表示一段時間。 2.統整、歸納試驗結果,發現每次的時間都差不多,知道沙漏具有等時性。 3.知道線香燃燃和沙漏漏光沙子都具有規律性可以用來計時,但不夠精確。 【活動3-1】單擺與計時 1.了解擺鐘的發明與計時原理。 2.觀察並認識單擺的構造,並運用自己的想法設計單擺、進行單擺計時試驗,並自定測量項目。 【活動3-1】單擺與計時 1.透過試驗操作,了解影響單擺擺動次數和擺動時間的因素(如擺錘重量、單擺長度等),驗證並察覺單擺的規律性和適用性。 2.經由單擺試驗察覺單擺的擺動具有規律性,可以用來計時,但攜帶不便,也不夠精確。 【活動3-2】計時工具與生活 1.知道計時科技由古至今的發展與進步,且應用在不同的用途。 2.藉由分享生活中的經驗,認識生活中常見的計時工具,並能善加利用在不同的生活用途中。 【科學閱讀】搖晃的吊燈─單擺 了解伽利略發現單擺擺動具有等時性和發明計脈器等過程,讓學生了解影響單擺擺動時間的因素。 環E1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生E1探討生活議題,培養思考的適當情意與態度。 資E2使用資訊科技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閱E1認識一般生活情境中需要使用的,以及學習學科基礎知識所應具備的字詞彙。 閱E5發展檢索資訊、獲得資訊、整合資訊的數位閱讀能力。 閱E10中、高年級:能從報章雜誌及其他閱讀媒材中汲取與學科相關的知識。 多E1了解自己的文化特質。 環E1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資E2使用資訊科技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閱E1認識一般生活情境中需要使用的,以及學習學科基礎知識所應具備的字詞彙。 涯E11培養規劃與運用時間的能力。 涯E12學習解決問題與做決定的能力 | 實作評量 實驗設計 課堂表現 習作 學習單 觀察記錄 口頭發表 資料蒐集 | ||
1.察覺水能經由縫隙移動到各處,並以實驗驗證。 2.觀察用水管換水的情形,說明虹吸現象的規則。 3.探索虹吸現象時,能觀察變化的過程,思考其中用到了連通管原理。 4.觀察連通容器中的水位高度必定相等。 5.發現日常生活中利用連通管原理的實例。 | 1.從生活經驗得知,水會由高處往低處流動。 2.將餐巾紙和報紙一端接觸染色的水,發現染色的水可以由縫隙往上升;將塑膠袋的一端接觸染色的水,因為塑膠袋沒有縫隙,所以染色的水不會往上升。 3.以玻璃片、玻璃管的實驗驗證。 4水經由縫隙往上移動的情形,稱為「毛細現象」。縫隙的大小會影響水的移動,縫隙愈小,水移動的情形愈明顯。 5.日常生活中可看到一些毛細現象的應用。例如:酒精燈中的酒精會沿著棉線的縫隙上升;毛筆沾取墨汁時,墨水會沿著毛筆的縫隙上升;將抹布放入水桶中,水會沿著抹布的縫隙往上移動;利用棉繩一端吸水,為植物補充水分等。 6.實作:利用一條水管替水族箱換水。 7.觀察實作,指出用水管排水時,須符合下列規則: (1)水管中須充滿水。 (2)水管出水口的位置須低於水族箱水位,才能排水。反之,水將會流回原水族箱中。 8.觀察水流規則後指出:有水連通的兩側,水位高度不同時,水位較高的一端,水會沿著彎曲的管子上升後,再流向水位較低處,這種現象稱為虹吸現象。 9.改變活6的裝置,將水族箱改成寶特瓶,調整兩邊寶特瓶的高度時,水會由水位較高的一端流向水位較低的一端;當兩邊水位一樣高時,水就不再流動了。 10.指出水在水管或連通管的容器裡,靜止時,兩側的水面高度會相同(連通管原理)。 11.利用連通管原理解釋用水管測量水平、抽水馬桶、熱水瓶等的水位問題。 | 【活動1-1】哪些物品能讓水移動 1.透過觀察,發現有些物品能讓水往上移動。 2.選擇身邊常見的物品,試驗是否能讓水移動,並能與同學分享選擇物品的原因。 3.操作物品讓水移動的試驗,並運用不同的感官察覺,能讓水移動的物品都具有細縫。 【活動1-2】水怎樣在細縫中移動 1.透過操作,嘗試在物品間製造細縫,藉以驗證水會沿著細縫移動。 【活動1-3】生活中的毛細現象 1.透過討論與觀察,認識生活中的毛細現象。 2.利用毛細現象的原理,動手設計一些好玩的東西或遊戲。 【活動2-1】怎樣讓水流出來 1.藉由生活經驗,舉出幫水族箱換水的各種方法,並能比較其優缺點。 【活動2-1】怎樣讓水流出來 1.操作虹吸原理試驗,察覺虹吸現象的產生需要特定條件。 2.認識虹吸現象的定義,並能熟悉虹吸現象的操作。 3.藉由利用可彎吸管製造虹吸現象的遊戲,調整虹吸管兩端水位的高低,察覺虹吸現象會因兩端水平面相同而停止。 4.知道虹吸管原理在生活上的應用。 【活動3-1】奇妙的連通管 1.透過實際操作與試驗,察覺不管怎麼改變水管兩端的高度,兩端的水面仍然一樣高;如果有一端特別低,水則會從低的那端流出來。 2.操作水管連接容器的試驗,認識連通管原理。 3.能應用連通管原理,利用裝了水的水管測量水平。 【活動3-2】奇妙的連通管 1.知道連通管原理在生活上的應用。 環E1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生E1探討生活議題,培養思考的適當情意與態度。 戶E3善用五官的感知,培養眼、耳、鼻、舌、觸覺及心靈對環境感受的能力。 涯E7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涯E12學習解決問題與做決定的能力。 閱E1認識一般生活情境中需要使用的,以及學習學科基礎知識所應具備的字詞彙。 | 實作評量 實驗設計 課堂表現 習作 學習單 觀察記錄 口頭發表 資料蒐集 | ||
1.認識昆蟲外形的特徵。 2.藉由觀察昆蟲,認識昆蟲的生活及其一生的變化情形。 3.探討昆蟲和其他生物以及環境之間的關係。 | 1.藉由校園的動物普查,發現動物的外形不大相同。 2.藉由昆蟲的介紹,了解昆蟲有哪些特徵。 3.能利用昆蟲的特徵來辨別哪些動物是昆蟲,哪些動物不是昆蟲。 4.藉由觀察或查資料發現各種昆蟲的主要食物是什麼。 5.發現昆蟲除了覓食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行為及生活習性。 6.藉由設計飼養計畫,了解各種昆蟲的特點、食用的食物以及適合生長的環境。 7.藉由對於昆蟲的認識,培養學生對於觀察昆蟲的興趣。 8.藉由觀察紋白蝶的一生發現昆蟲的食物及生長特徵。 9.觀察紋白蝶的卵、幼蟲、蛹和成蟲的生長變化,其間可查詢相關資料。 10.藉由觀察了解昆蟲的成長變化可以分為完全變態及不完全變態,並了解其不同的地方。 11.知道紋白蝶、玉帶鳳蝶和獨角仙的成長過程屬於完全變態,而蟋蟀和竹節蟲則是屬於不完全變態。 12.探討昆蟲對其他生物的影響以及昆蟲和各種動物之間的關係。 13.了解人類的行為會影響昆蟲的數量和分布,並了解保育昆蟲的重要性。 | 【活動1-1】昆蟲的特徵 1.藉由觀察圖片或生活經驗,了解昆蟲的共同特徵、外形特徵和特殊構造。 【活動1-2】拜訪校園裡的昆蟲 1.透過討論,了解觀察昆蟲的方法與注意事項。 【活動1-2】拜訪校園裡的昆蟲 1.透過觀察與討論,發現昆蟲有不同的運動方式,通常用以運動的構造會比較發達。 2.透過觀察,發現有些昆蟲幼蟲和成蟲的食性不一樣。 3.透過討論與觀察,察覺昆蟲還有許多有趣的生態行為,值得仔細研究。 4.透過觀察或自身經驗,知道有些昆蟲的幼蟲和成蟲長得不一樣。 【活動2-1】飼養昆蟲的準備 1.能藉由討論與查資料,依據自己的能力,決定要飼養的昆蟲種類,並且擬定適當的昆蟲飼養計畫。 【活動2-1】飼養昆蟲的準備 1.引導學生思考想要共同飼養什麼昆蟲,以及飼養昆蟲需要準備的物品。 2.依據飼養計畫,布置飼養昆蟲的環境,並知道飼養昆蟲應注意的事項,以維持昆蟲的健康。 3.引導學生提出飼養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並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活動2-2】昆蟲日記 1.透過實際飼養,了解觀察和記錄的重點。 2.能思考記錄昆蟲成長需包含的項目,設計適當的飼養紀錄表。 3.透過實際飼養與觀察,發現飼養過程中的問題,並能提出解決方法。 【活動2-2】昆蟲日記 1.透過閱讀,知道有些昆蟲有蛻皮化蛹的行為,作為日後觀察昆蟲生長變化的參考資料。 【活動2-3】昆蟲的成長變化 1.透過飼養活動與觀察記錄,知道昆蟲一生的成長變化。 2.知道昆蟲的成長變化很多樣,不是每一種昆蟲都會有一樣的成長過程。 【活動3-1】愛護昆蟲 1.透過討論與分享生活經驗,了解昆蟲與其他生物及環境間的關係。 2.透過討論與思考,知道昆蟲對生態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所遭受的危機,培養尊重生命、愛護環境的情操。 【科學漫畫】無尾鳳蝶的保命絕招 以圖像方式呈現無尾鳳蝶的保命絕招,了解每一種昆蟲為適應生存所演化的結果。 環E1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環E2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環E3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而保護重要棲地。 環E4覺知經濟發展與工業發展對環境的衝擊。 環E5覺知人類的生活型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系的衝擊。 環E6覺知人類過度的物質需求會對未來世代造成衝擊。 品E1良好生活習慣與德行。 安E1了解安全教育。 閱E1認識一般生活情境中需要使用的,以及學習學科基礎知識所應具備的字詞彙。 戶E1善用教室外、戶外及校外教學,認識生活環境(自然或人為)。 戶E2豐富自身與環境境的互動經驗,培養對生活環境的覺知與敏感,體驗與珍惜環境的好。 戶E3善用五官的感知,培養眼、耳、鼻、舌、觸覺及心靈對環境感受的能力。 戶E4覺知自身的生活方式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與衝擊。 生E1探討生活議題,培養思考的適當情意與態度。 生E7發展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及主動去愛的能力,察覺自己從他者接受的各種幫助,培養感恩之心。 | 實作評量 實驗設計 課堂表現 習作 學習單 觀察記錄 口頭發表 資料蒐集 | ||
1.了解通路的連接方式,並知道電路中的燈泡在通路時會發光,斷路時不發光。 2.學習燈泡串聯與並聯的連接方式,了解燈泡串聯、並聯對燈泡亮度的影響;學習電池串聯與並聯的連接方式,了解電池串聯、並聯對燈泡亮度的影響。 3.將不同物體連接在電路中,如果燈泡會發光,表示物體容易導電,如果燈泡不發光,表示物體不易導電。 4.學會製作電路,使小馬達轉動。 5.認識日常生活中電池的種類與用途,以及廢電池的正確回收方式。 6.認識生活中有許多物品的設計利用不易導電的材料,可以避免觸電。 | 1.認識電線、乾電池和燈炮的外形構造。 2.將乾電池、電線和燈泡連接,如果燈泡發光,表示形成「通路」﹔如果電池的正極、負極和燈泡的螺紋金屬處及連接點,有一處或一處以上沒有相連,表示形成「斷路」。 3.了解能使兩個燈泡都會發光的連接方式,並知道燈泡串聯、並聯的連接方式及對燈泡亮度的影響。 4.了解利用兩個乾電池供燈泡發光的方式,並知道乾電池串聯和並聯對燈泡亮度的影響。 5.將物體連接在電路中,測試哪些物體容易導電。 6.觀察手電筒的構造,了解如何利用開關控制手電筒的通路與斷路,並利用材料製作一個簡單的開關。 7.觀察通電後會動的玩具與物品後,將電線、乾電池、小馬達連接,使小馬達轉動。 8.探討小馬達的轉動方向,提出如何改進小馬達,以便清楚觀察小馬達轉動的結果。 9.觀察生活中許多物品都會使用電池,而且電池的種類不同。 10.討論將電池裝入電器時,電池的正極、負極有一定的放置方向。 11.電力耗盡且不能重複使用的電池應該回收。 12.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電器都是利用電力公司傳過來的電力。有許多物品利用不導電的材料設計,可以避免使用者觸電。 | 【活動1-1】讓燈泡發亮 1.透過觀察,認識電池、電線、燈泡的特徵。 2.透過實際操作,認識通路和斷路的觀念。 【活動1-2】電路的串聯與並聯 1.認識燈泡的串聯、並聯方式。 2.透過實際操作,試驗燈泡的串聯與並聯的接法。 3.透過不同的電路接法,解決讓燈泡更亮的問題;以及培養運用器材完成作品的能力。 【活動1-2】電路的串聯與並聯 1.認識電池的串聯、並聯方式。 2.透過實際操作,比較電池的串聯與並聯燈泡亮度的差異。 3.透過不同的電路接法,解決讓燈泡更亮的問題。 【活動2-1】哪些物品會導電 1.透過實際操作,認識導電和不導電的物品。 2.透過操作試驗,培養正確連接電路的能力。 【活動2-2】設計簡易開關 1.學習製作開關,控制電路的通路和斷路。 2.認識生活中各種物品的開關。 【活動3-1】通電的小馬達 1.能連接電池、電線和小馬達的電路,使小馬達轉動。 2.透過操作,察覺當電池反裝時,小馬達的轉動方向也會改變,並能提出清楚觀察小馬達轉動方向的方法。 【活動3-2】有電真方便 1.能說出有電池的電器及其用途。 2.能察覺廢電池處理方法。 3.透過討論與分享生活經驗,了解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察覺有些電器不需要電池,而是使用電力公司送過來的電而運作。 5.透過討論與分享,了解科技與生活間的關係,並能知道用電的注意事項及建立節約用電的概念。 【科學閱讀】永不停止的發明家 1.藉由閱讀愛迪生的故事,啟發學生對於創新發明的研究,並讓學生了解愛迪生對於科學研究的努力及永不放棄的精神。 生E1探討生活議題,培養思考的適當情意與態度。 資E2使用資訊科技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閱E1認識一般生活情境中需要使用的,以及學習學科基礎知識所應具備的字詞彙。 環E15覺知能資源過度利用會導致環境汙染與資源耗竭的問題。 環E16了解物質循環與資源回收利的原理。 環E17養成日常生活節約用水、用電、物質的行為,減少資源的消耗。 能E2了解節約能源的重要。 能E4了解能源的日常應用。 能E5 認識能源於生活中的使用與安全。 | 實作評量 實驗設計 課堂表現 習作 學習單 觀察記錄 口頭發表 資料蒐集 |
部定課程撰寫參考資料https://pse.is/PXRVR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110學年度部定課程
第二學期 領域評量項目及評量規準對照表
年級:四年級 版本:南一版
教學者:
評量項目
評 量 規 準
評量方式
能知道及理解科學概念
1能知道如何運用計時工具來安排進行事物的時間。
實作評量
實驗設計
課堂表現
習作
學習單
觀察記錄
口頭發表
資料蒐集
2.能知道年、月、日、時、分、秒等的計時單位與相互關係。
3.能知道有些大自然現象具有規律性,可以用來計時,但並不精細。
4.能認識計時工具的演進,並了解各種計時工具適用的時機。
5.能知道水會沿著細縫移動。
6.能知道細縫的大小會影響水上升的高度。
7.能辨識昆蟲家族的外形特徵和特殊構造。
8.能知道觀察昆蟲的重點和注意事項。
9.能知道昆蟲有不同的運動方式和生活習性。
10.能知道昆蟲成長的變化及生態行為。
11.能舉例說出昆蟲與其他生物間的關係。
12.能認識電池、電線、燈泡的特徵。
13.能理解串聯、並聯的意義。
14.能分辨導電和不導電物品。
15.能理解通路、斷路的概念。
16.能知道影響通路的因素。
實驗設計能具有觀察、比較分類與度量的能力
1.能實際測量沙漏漏光一次的時間。
資料蒐集
實作評量
觀察記錄
小組討論
實驗設計
飼養記錄
2.能自行設計單擺實驗,發現單擺擺動的規律性。
3.能透過操作,知道虹吸現象的原理。
4.能透過操作,知道連通管的原理。
5.能依身體特徵來區辨常見的小動物哪些是昆蟲。
6.能與同學合作擬定昆蟲飼養計畫並進行飼養昆蟲活動。
7.能幫飼養的昆蟲寫成長日記。
8.能察覺比較昆蟲的生長變化。
9.能連接各種燈泡發亮的方式,找出通路的共通性。
10.能運用材料實際操作不同的「電路」連接形式。
11.能從操作過程中察覺燈泡串聯、並聯,以及電池串聯並聯的連接方式,並發現燈泡亮度之差異。
12.能製作簡易開關,控制電路的通路與斷路。
13.能從不同的連接方式察覺小馬達轉動的方向與電池正負極的連接方向有關。
運用科學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1.能善用計時工具,做好時間的規畫和管理。
口頭發表
討論
實驗設計
實作評量
2.能知道日常生活中毛細現象的例子。
3.能知道生活中應用虹吸現象的實例。
4.能知道生活中應用連通管的實例。
5.能從飼養昆蟲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6.能知道電路的功能和用電的注意事項。
能與他人分工合作並分享成果
1.能與人合作進行實驗,並確實觀察紀錄。
小組討論
觀察記錄
資料蒐尋
彙整
成品分享
口頭發表
2.能尊重生命,愛護昆蟲。
3.能與人分享飼養昆蟲的紀錄與發現,並上台發表。
4.能運用電的特性,安全使用電器,培養應用科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