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師院實小自然領域課程評量對照表(三年級至四年級)

格式
doc
大小
63 KB
頁數
6
上傳者
maxine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4-09-09,离现在 21 4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臺北市立師院實小九十三學年度第一學期自然領域

學生基本課程評量項目及評量規準對照表

三年級〈牛頓版〉 設計者:三年級自然教師

評量項目

評量規準

評量方式

能知道及理解科學概念

1理解有光才能看見東西

2.知道光是直線前進的

3.知道光會產生反射、折射及色散現象

4.理解水有三態變化

5.知道操作酒精燈的正確方法

6.理解毛細現象

7.理解虹吸現象

8.理解連通管原理

9.知道影響天氣變化的要素

10.知道直筒容器適合作為直接測量雨量容器

11.認識百葉箱的設置要點

筆記

習作

簡單口頭問答

紙筆測驗

學習單

能具有觀察、比較分類與度量的能力

1.透過實地操作,發現有光才能看見東西

2.能利用雷射光等方法,理解光的直進特性

3.能透過鏡子遊戲,畫出光的反射路徑

4.察覺光線經過不同物質的交界面會產生折射現象

5.能運用材料、裝置,發現光折射時,會有放大、縮小

、變形等現象

6.察覺光經過水或玻璃會產生色散現象

7.能選擇適當地點,正確操作溫度計,比較溫度的高低

8.能正確操作指南()針及風向計來觀測風向

9.能使用簡易儀器或自製觀測工具,觀測及記錄天氣變化

10.能運用數字及簡單符號表示觀測天氣結果

11.能從電話、報紙、網路與媒體獲得天氣資訊

12.能利用虹吸現象,解決生活問題

13.能利用連通管來測量水平

14.能辨別不同天氣的特殊景象。

簡單口頭問答

紙筆測驗

實地觀察

操作評量

實驗評量

實作評量

學習單

察覺日常生活中運用到許多的科學概念

1.能察覺生活周遭很多設施,利用光的特性讓生活更便利

2.能具體舉出生活上有關光折射現象的事物

3.能利用不同的器材、方法,製造彩虹

4.能描述不同光所傳遞的訊息

5.能了解光在生活上的應用及重要性

6.能察覺雲的變化和天氣有關

7.能使用簡易工具,測量雨量

8.察覺毛細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

9.察覺虹吸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

10.能具體舉例說明生活中水的三態變化

紙筆測驗

實地觀察

操作評量

實驗評量

學習單

主動探討科學現象並享受其樂趣

1.能認真參與討論,主動參與合作

2運用光的特性,自製光的玩具

3.能欣賞別人的作品,並提供改進意見

4.能養成主動且耐心關心天氣的習慣

5.透過觀測天氣活動,培養耐心觀測的科學態度

6.分享觀測天氣的記錄與心得

實作評量

成品展示

簡單口頭問答

紙筆測驗

操作評量

實驗評量

實地觀察

學習單


四年級〈牛頓版〉 設計者:四年級自然教師

評量項目

評量規準

評量方式

能知道及理解科學概念

1理解月亮東升西落,月相的改變是有規則性的。

2.知道水生植物的外型特徵與生長位置。

3.知道水生動物的外型特徵與運動方式。

4.理解物質的「溶解」性質。

5.理解物質的「導電性」。

6.理解通路的概念及影響通路的因素。

實際觀測

資料蒐集

口頭分享

學習單

觀測記錄

實驗操作

紙筆測驗

能具有觀察、比較分類與度量的能力

1.能運用現成工具或自設工具,觀測並記錄

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及仰角變化。

2.能討論與設計實驗,證明水生植物有適合

在水中生活的特殊構造(例如布袋蓮的氣

囊、蓮花的氣洞)。3.能透過鏡子遊戲,畫出

3.能觀察不同種類的水生動物,比較牠們的

外型與運動方式。

4.能設計實驗證明物質的溶解是有限的。

5.能透過操作活動,找出影響溶解量的因素

6.學習利用簡單的量化概念表示物質的特性。

7.能運用材料實際操作不同的「電路」形式。

8.能透過操作活動,知道不同物體的導電能力不同。

資料蒐集

實作評量

觀察記錄

參觀記錄

小組討論

實驗設計

口頭問答

察覺日常生活中運用到許多的科學概念

1.能應用時間與空間的關係,傳達月亮變化過程的技能。

2.能觀察月相及位置,判斷方位。

3.自行設計觀察水生植物載重情形的實驗。

4.能應用溶解的特性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5.能正確推理農曆日期和月相變化的關係

6.能認識生活中各種不同種類的電池及用途

紙筆測驗

實地觀察

觀察記錄

實驗設計

學習單

主動探討科學現象並享受其樂趣

1.透過長期觀測月亮活動,培養耐心觀測的科學態度。

2.分享觀察水中生物的紀錄與發現。

3.能透過觀察月亮的明暗面,發揮想像力,

4.能運用電的特性,自製電的玩具,培養應用科技的能力。

實作評量

觀察記錄

成品分享


五年級〈南一版〉 設計者:譚偉明

評量項目

評量規準

評量方式

能知道及理解科學概念

1.理解四季太陽軌跡的變化。

紙筆測驗

課堂表現

習作

學習單

口頭發表

2.知道植物的繁殖方式。

3.知道眼球的聚焦構造與功能。。

4.理解不同種類的礦物有不同的特性與可辨識的特徵。

實驗設計能具有觀察、比較分類與度量的能力

1.運用現成工具或自設工具,觀測並記錄太陽在天空

的方位及仰角變化。

資料蒐集

實作評量

觀察記錄

參觀記錄

小組討論

實驗設計

2.討論與設計實驗,覺察植物由根部吸收水分,由莖輸送到葉,再由葉蒸散出去。

3.提出鏡片的折光可能影響眼球聚焦的推論,再以眼球模型戴眼鏡來驗證。

4.經由操作水流實驗,察覺水流具有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

運用科學方法去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1.應用太陽軌跡的變化過程,說明四季的不同。

口頭發表

討論

實驗設計

2.覺察環境中的光照、溫度、濕度、土壤等因素,應用於照顧植物上。

3.以實驗所得解釋近視、老花眼球病變,可靠眼鏡來矯正視力。

4.應用不同特性的岩石和礦物在日常生活中。

能與他人分工合作並分享成果

1.透過太陽觀測活動,培養耐心觀測的科學態度。

實作評量

觀察記錄

成品分享

2.分享觀察植物生長的紀錄與發現。

3.透過觀察凹凸透鏡的特性,發揮想像力,

4.透過流水實驗的觀察,培養愛護美麗大地的能力。


六年級〈南一版〉 設計者:黃鳳琴、劉亮伶

評量項目

評量規準

評量方式

能知道及理解科學概念

  1. 以輪軸關係研討腳踏板與大齒輪之間的設計機制。

  2. 觀察並說明齒輪組和鏈條在腳踏車上的傳動機制。

  3. 能用已學過的知識解釋中國古代有齒輪的水車與紡紗輪中的傳動路徑。

  4. 比較古代傳動的工具和現代的齒輪和鏈條,體認科技文明是慢慢發展改進的。

  5. 舉例腳踏車在交通工具地位上的優點。

  6. 知道在雙氧水中加入適當的物質可以快速的製造氧氣。

  7. 能了解「助燃物」。

  8. 能知道氧氣的其他用途。

  9. 能說出養的操作型定義。

  10. 由討論歸納生物也需要氧氣。

  11. 知道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

  12. 知道小蘇打粉及檸檬汁來製造二氧化碳的氣體。

  13. 知道小蘇打粉及檸檬汁來製造二氧化碳。

  14. 知道二氧化碳沒有助燃性。

  15. 知道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交互作用會變成混濁。

  16. 能說出二氧化碳的操作型定義。

  17. 知道不一定需要火源也可以使物質燃燒。

  18. 知道溫度是燃燒的要素之一。

  19. 知道「然點」的意義。

  20. 知道居家中哪些是「易燃物」、「不易燃物」。

  21. 知道燃燒三要素。

  22. 知道隔絕助燃物、降低溫度、去除可燃物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

  23. 知道必須依據起火物質種類適當的方式滅火。

  24. 知道火災可分成ABCD四類。

  25. 知道很多原因會引起火災。

  26. 知道火災預防方法。

  27. 知道火災時可採取的措施。

  28. 知道火災逃生要領。

  29. 知道逃生路線圖所表達的意義。

  30. 知道物體在發音時,有振動現象,同時有音色、大小及高低的區別。

  31. 知道樂器發出聲音時有振動的現象。

  32. 知道物體的振動可藉固體傳播,而使聲音傳出。

  33. 知道空氣傳音,仍是傳送振動。

  34. 知道發音體不同,音色聽起來不同。

  35. 知道物體振動得越強聲音越大,物體振動得越弱聲音越小。

  36. 知道各種樂器都可以利用振動的強弱,來控制聲音的大小。

  37. 知道露與霜是水蒸氣遇冷形成的變化物。

  38. 知道雲、雨、霜、露、雪等是溫度不同,使水的形態不同。

  39. 能認識地面天氣圖符號:高低氣壓線和鋒面。

  40. 能經由天氣圖與衛星雲圖的對照,說明當時的天氣情況。

  41. 知道衛星雲圖是由氣象衛星朝著地球拍攝大氣雲層分布和雲量的照片

簡單口頭問答

紙筆測驗

資料蒐集整理

紀錄

口頭報告

書面報告

習作

學習單

能具有變因控制、解釋資料推理及實驗設計的能力

  1. 知道以齒輪的「齒」和鏈條的「孔」是一對一的扣住,算出大齒輪和小齒輪的轉動距離相同,所以不省力也不費力。

  2. 由以前學過的輪軸實驗說明後車輪處是費力的輪軸設計,而腳踏板處是省力裝置。

  3. 由傳動分解圖,逐步分析腳踏車的各部傳動之省力與費力原理。

  4. 綜合說明腳踏車上輪軸與齒輪的組合,使此工具不省力,但方便快速。

  5. 由腳踏車中簡單機械的功能來評論腳踏車科技史中的演進理由。

  6. 能用已學過的知識解釋中國古代有齒輪的水車與紡紗輪中的傳動路徑。

  7. 比較古代傳動的工具和現代的齒輪和鏈條,體認科技文明是慢慢發展改進的。

  8. 依經驗推論摩擦力是運動中的物體相互磨損之力。

  9. 推論接觸面的性質影響摩擦力的大小。

  10. 由實驗結果,指出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性質有關。

  11. 由生活經驗的探討,提出需要增加或減少摩擦力的實例。

  12. 能從設計實驗證明:空氣柱愈長,振動後產生的聲音愈低;空氣柱愈短,振動後產生的聲音愈高

  13. 能藉由打擊樂器發音的高低,推理振動體振動部分:長(大)(多)發音低,短(小)(少)發音高,並能依據假設,設計實驗,訂定實驗計劃。

  14. 能由觀察吉他的結構及彈奏方式,推理弦的長短、粗細及鬆緊,會影響振動後聲音高低的變化。能設計實驗證明弦的長短、粗細及鬆緊會影響振動後聲音的高低。

  15. 能由觀察排笛的發音方式,推理出空氣柱的長短會影響振動後的聲音高低變化。

  16. 製作簡單樂器,並由實驗驗證想法。

  17. 能實作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實驗。

  18. 能由觀察、推理露與霜是水蒸氣遇冷形成的變化物並設計實驗驗證想法。實驗:水 加熱蒸發──→水蒸氣

簡單口頭問答

紙筆測驗

操作評量

實驗評量

實地觀察

實作評量

資料蒐集整理

紀錄

口頭報告

書面報告

習作

學習單

能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有計劃地去處理問題

  1. 能寫出驗證計畫。

  2. 藉由調查活動,陪養學生隨時注意周遭消防器材的擺設位置與使用說明。

  3. 利用簡單器具及運用二氧化碳的性質來製造簡易滅火器。

  4. 學習規劃工作。

  5. 知道火災時可採取的措施。

  6. 知道火災逃生要領。

  7. 知道逃生路線圖所表達的意義。

  8. 計畫自家災難時的逃生路線。

  9. 日常生活中會運用物體在發音時,有振動現象,同時有音色、大小及高低區別的原理製造悅音以及避免噪音。

  10. 日常生活中會運用空氣對流原理,營造舒適的環境品質。

  11. 能研討颱風災害,並針對其內容一一發表防颱的準備工作。

簡單口頭問答

操作評量

實驗評量

實地觀察

實作評量

資料蒐集整理

口頭報告

書面報告

習作

學習單

能具有求真求實的態度

  1. 能主動從報紙、網路上,蒐集社會上發生的相關環境問題

  2. 具有主動積極面對問題的態度

  3. 能主動探討對生活環境滿意度的問題

  4. 能分享同學的研究結果,並提出評鑑依據

  5. 能彼此分工合作,完成一份科學研究報告

  6. 能主動蒐集整理各種資料,並匯集成書面與口頭報告

  7. 能仔細調查日常生活中噪音產生的情形和原因。

  8. 能仔細調查校園中噪音污染的情形,並加以改進。

  9. 能細心檢核噪音產生的原因。

  10. 能仔細觀察大自然中,雲、雨、霜、露、雪等是溫度不同,使水的形態不同。

  11. 能仔細觀察天氣圖與衛星雲圖的對照,說明當時的天氣情況。

12. 能仔細調查某一個颱風形成的經過。

簡單口頭問答

紙筆測驗

操作評量

實驗評量

實地觀察

實作評量

紀錄

口頭報

書面報告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