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名稱 | 第一單元 第一課我會認真學習 | 年級 | 三 | 人數 | 人 | ||||||||||
教材來源 | 翰林第一冊 | 教師 | 教學時間 | 4節 | |||||||||||
學習目標 | 1.檢視學習內容的變化。 2.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 3.檢視自己的學習情況。 4.熟悉有效的學習方法。 5.了解各種學習資源。 6.覺察學習與自我發展的關聯。 | ||||||||||||||
能力指標 | 重大議題 | ||||||||||||||
5-2-1 舉例說明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並具有參與群體發展的權利。 | 生涯發展教育 1-2-1 培養自己的興趣、能力。 3-2-1 培養規畫及運用時間的能力。 3-2-2 培養互助合作的工作態度。 家政教育 3-2-3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海洋教育 5-2-7 關懷河流或海洋生物與環境,養成愛護動物、尊重生命、珍惜自然的態度。 | ||||||||||||||
教學活動 | 教具 | 評量 | 時間 | ||||||||||||
引導活動:我的學習 【共同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學習習慣調查,並口頭發表。 問題範例如下: 1.有哪些同學會在上課前先讀過課本? 2.有哪些同學遇到不懂的字時,會先查字典? 3.有哪些同學在前一天整理書包時,會檢查上課用具? 4.有哪些同學上課時,遇到問題曾經舉手發問? 5.有哪些同學曾經教過其他同學? 6.有哪些同學一回家會先把功課寫完? 7.有哪些同學回家後,會複習今天上課的內容? 【補充說明】 教師可針對部分問題做簡易的人數調查,並讓學生覺察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學習習慣有何差異。 教學活動1:課表比一比 【分組討論】 教師呈現二年級與三年級的課表,或直接觀察課本第6頁的課表圖片,引導學生觀察二份課表中的差異,並讓學生回答升上三年級後,課程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協助學生進行觀察: 1.學習的時間一樣嗎? 增加兩個下午的課。 2.學習的科目一樣嗎?少了哪些?多了哪些? 少了生活課程。多了英語、藝術與人文、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 3.有哪些科目跟以前一樣? 國語、數學。 4.學習的內容變多或變少?變難或變簡單? 內容變多、變難。 【歸納】 升上三年級後,科目變多,上課時間與課程內容都變多、變難了,更應該運用有效率的學習方法來進行學習。 教學活動2:貼紙轟炸 【活動進行】 1.教師準備標籤貼紙,並請學生根據課本第7頁中的學習習慣,如「備齊用具」、「早睡早起」、「姿勢端正」、「桌面整潔」、「生活規律」等,讓學生寫在標籤上,並分類塗上相同的顏色。 2.每位學生根據平時的觀察,把手上的標籤貼紙貼在符合這些條件的同學身上。 3.檢驗每一項目中被貼最多貼紙的同學是誰,給予鼓勵,並請他分享如何培養這樣的學習習慣。 【歸納】 上課前、上課時若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不但可以避免困擾,更可以增進學習效果。如果平時沒有這樣的習慣,可以透過反覆練習與自我檢視,以培養良好的習慣。 | 標籤貼紙 | 口頭報告 口頭報告 口頭報告 | 10’ 15’ 15’ | ||||||||||||
教學活動3:學習進行式 【閱讀觀察】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8、9頁課文,整理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後複習的方法。 【討論發表】 請學生分組討論,還有哪些方法能幫助學習更有效率?有沒有哪些方法特別適合某一個科目?請每一組各分享三點給其他組知道。 教學活動4:筆記達人 【閱讀觀察】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課本第9頁「做筆記的方法」三個例子,與課文做對照。 1.比較圖1與第8頁的課文,課文被標出幾個重點?並設計一個問題,使答案符合所標記的文字。 2.圖2的表格中,將第7頁課文分成幾個部分?並請在課文中找到表格中出現的文字。 3.圖3將第8頁課文分成幾個部分?所畫的圖與文字是否相關?如果由你來畫,你會選擇什麼圖案? 【討論發表】 教師請學生使用第9頁圖例所呈現幾項做筆記的方法,來整理本課其他段落的內容,並說出自己呈現的結果。例如: 1.用圖1的方法(用顏色幫助摘要與強調重點)標記第9頁的圖例:標記「做筆記」、「用顏色幫助摘要」、「整理文字」、「圖畫」。 2.用圖2的方法(以表格整理文字)整理第9頁的課文:
3.用圖3的方法(以圖畫加強理解記憶)整理第6頁課文: 在學校的時間更長 學習的科目增加 學習內容比以前更多 【歸納】 在做筆記時,應該選擇對自己最方便、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有系統、快速記下重點;另一方面,也可以增進閱讀理解能力。 | 口頭報告 口頭報告 紙筆測驗 | 15’ 25’ | |||||||||||||
教學活動5:學習地圖 【閱讀觀察】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0、11頁課文,整理學習資源各有哪些實際的例子,並請學生舉出周遭實際的資源,或者展示自己去過的場所照片。 【分組競賽】 教師選定一主題,列出問題,讓各組學生選擇適合的資料蒐集方式,並讓各組說出為什麼不選其他方法。參考問題如下: 1.魚類大約分成哪種主要類群? (1)魚類主要可以分為硬骨魚和軟骨魚,硬骨魚和軟骨魚又可細分不同的類群。 (2)經由書報、網站、圖書館、社教機構、詢問專家等,都可能找得到資料,但這些方法有取得難易度及花費時間長短的分別。 2.臺灣有什麼保育類魚類的新聞事件嗎? (1)瀕臨絕種的龍王鯛全蘭嶼不超過4隻,卻被釣客做成生魚片(2014/06/27新聞)。 (2)經由書報、網站、詢問專家等,都可以查到相關新聞。 3.請描述一下魚類生活的樣子? (1)在大海、溪流或湖泊中生活。 (2)可藉由觀看影片、實際參觀社教機構得知。 4.其他問題:由各組自己設計問題,不必回答問題,只要提出最適合使用的學習資源為何?為什麼? 【歸納】 學習並不只限於學校與教科書內的知識,對於自己有興趣的內容,都可以透過各式各樣的學習資源來獲得進一步的學習。 教學活動6:穿越學習森林 【習作習寫】 1.教師指導學生習寫習作活動1-1「穿越學習森林」,請學生根據自己在這一週的學習狀況填答。 2.學生習寫後,教師可針對全班做簡單的統計,並鼓勵得分較高的學生。 | 習作 | 分組競賽 習作評量 | 30’ 10’ | ||||||||||||
教學活動7:課堂小劇場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2、13頁課文,請學生分享自己的興趣,與學生討論是否曾就其興趣規畫學習的方法、培養專長。 【情境演練】 1.教師讓學生分組挑選一種興趣,請學生參考第13頁課本圖照,各組根據所選的主題,寫下2~4種方式,呈現可如何培養、發展或檢視這項興趣。 2.各組上臺,將寫下的方式表演出來。 教學活動8:天使必達 【活動進行】 1.教師請每位學生在卡片上寫出一項學習上的願望,然後放進一個盒子裡,由老師抽出卡片,並讓全班同學一起扮演幫忙出主意的小天使。 2.每抽出一張卡片,全班小天使就一起幫忙想可以達成這個願望的成長方法。例如:希望自己能比賽跑第一的,可以每天早起練習晨跑。 3.討論完幾位同學的學習願望後,請所有學生拿回卡片,在後面寫上達成的方法,並把卡片收藏起來提醒自己。 【歸納】 每個人有興趣學習或休閒的內容不同,運用的時間、方式也不同,長期發展下來,就會讓每個人擁有不同的能力與知識。我們可以思考自己想做的事,進而主動規畫自我的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父母、師長的想法。因為受我們的學習影響最大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別人。 | 小卡片 | 口頭報告 角色扮演 | 25’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