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軒國語三下
課次 | 單元/課名 | 課文導讀 | 主旨 |
第一單元 | 用心生活 | 無論是動植物、天氣的變化,或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只要細心觀察、用心體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讓我們有新的體驗與收穫。 | |
第一課 | 許願 | 【課文賞析】 本課是以擬人手法敘寫的童詩,詩中的小樹苗、老樹、小鳥和杜鵑花,都在作者的想像中,轉化成人類許願的動作,最後引出自己許下的願望。作者透過大自然景物的觀察,感受春天是充滿生機的開始,也為自己的生命描繪高遠的願景,點出「一年之計在於春」的人生哲理。 【寫作特色】 1.本課用鋪陳散列的寫作方式,將大自然的景物擬人化,逐段寫出小樹苗、老樹、小鳥和杜鵑花在新的一年對未來的期許。從詩中每個角色呈現的許願內容,象徵大地每個生物對新的開始有著躍躍欲試的行動力。最後回到小朋友的身上,說出飛得更高更遠的期望。 2.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詩中的角色,先從動作中體會角色們許願的心情,再說出自己的願望,讓學生在新學期的開始能好好規畫時間,並設定計畫,朝自己的夢想前進。 | 新年新氣象,許下新的願望,努力追逐自己的夢想。 |
第二課 | 下雨的時候 | 【課文賞析】 本課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的觀察與感受,寫出下雨時喜歡做的事和雨中景物,以細膩的描寫技巧和充滿創意的想像,寫出生動的文章。 【寫作特色】 1.課文標題「下雨的時候」,內容每段都以它作為開頭,前三段描寫下雨的景物和心情,從窗口、屋簷下、屋外,寫作的手法是從屋內到屋外、從景物到心情,層次明顯。 2.本課以第一人稱自述的方式,敘述下雨的時候,「我」喜歡站在窗口欣賞雨景、喜歡在屋簷下玩水、喜歡撐著雨傘到外面走走、特別想念住在鄉下的表哥。作者運用感官觀察,使下雨天變得格外有趣,讓生活變得詩情畫意,文末刪節號的運用,更展現了懷念的感情。 3.全課各段內容都以感官觀察及體會,將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雙手觸摸到的、心裡想到的,由室內到戶外敘寫雨天的情景,並加入對表哥的思念,讓文章情意更豐富。 | 用心觀察,仔細體會,可以發現事物的美妙之處。 |
第三課 | 遇見美如奶奶 | 【課文賞析】 本課主要以「美如奶奶」為描寫重點,引導學生用心觀察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從人物的外貌、言語、行為或動作等,掌握其外在形象和特質,並學習與欣賞其積極認真的生活態度。 【寫作特色】 1.從課文標題可知,本課主要在描寫美如奶奶,以「人物」為描寫重點。 2.本文以書店為場景,第一段,先描寫人物的外形,第二、三段敘述美如奶奶與孩子的互動,第四段以美如奶奶對孩子的影響作結尾。 3.讀寫亮點:本課的讀寫亮點是人物的描寫方法。生活中與人接觸時,第一印象是他的外貌,因此描寫人物時,會透過人物的外貌、言語、行為、動作及想法,掌握一個人的形象和個性。 | 用心觀察、感受身邊人事物,體會生活中的溫情與美好。 |
第二單元 | 創意無限 | 創意和發明,是人類生活進步的泉源。只要細心觀察,靈活思考,發揮創意,就可以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創造更便利的生活。 | |
第四課 | 工匠之祖 | 【課文賞析】 面對問題時,魯班能向大自然學習,產生靈感,找到解決的方法。這種善於觀察、樂於思考的態度,讓他為後人的生活帶來無窮的幫助,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 【寫作特色】 1.學預測:課文題目能讓讀者預測文章內容,思考主角身分、名稱的由來,引發對故事的好奇心。 2.學寫作:課文內容依序寫出故事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和影響。全文情節緊湊,轉折處充滿驚喜,讓讀者能陪著主角一起感受「面對問題,尋找方法,克服難關」的歷程。 3.學創意:本篇故事融入了「仿生學」的觀點,魯班藉由觀察葉片外圍的尖齒而得到製作鋸子的靈感,讓讀者了解到可以「向大自然借點子」,只要勤於觀察和思考,我們也能夠點燃創意,讓小小的發現成為偉大的發明。 | 遇到問題能用心觀察和思考,就能發揮創意,找到解決的方法。 |
第五課 | 學田鼠開路 | 【課文賞析】 本課是一篇利用創意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故事,描述皮爾森如何透過觀察田鼠,向大自然學習,進而利用創意改善生活。讀者可以隨著情節發展,和主角一起享受解決問題的樂趣。 【寫作特色】 1.故事結構:本課先介紹故事背景,再敘述主角面對困難,努力尋找解決方法,最後成功克服困難,是非常典型的故事結構。 2.人物性格:故事善用人物對比,讓主角性格更鮮明。皮爾森積極尋找解決方法,是個堅持、有創意的人。議員們提出擔心和質疑,個性多保守、有顧慮,在議員們的襯托下,主角的性格就在這奮戰不懈的過程中慢慢形塑,讓讀者產生共鳴。 3.語言描寫:讓人物說話是使故事生動的祕訣之一,文章中的語言描寫多為推動情節、塑造人物形象而用。文章中三種角色分別都有獨白或說話,皮爾森的內心想法點出了解決的方法,帶動情節發展。議員們提出的疑惑,反映人物的內心想法。民眾的歡呼則表達了情緒,也為故事畫下完美的句點。 |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創意改變生活。 |
第六課 | 神奇密碼 | 【課文賞析】 生活的便利源自於科技的創新。人類的創意無限,透過科技改善生活,讓生活充滿新奇。課文中的QR Code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現代生活中,我們只要輕輕掃描,即可連結大量訊息,為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寫作特色】 1.本課是知識類的記敘文,用記敘、描寫的筆觸介紹QR Code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在閱讀後,反思日常生活中的發明與創意。 2.課文先以分項舉例的方式,敘說生活中的創意發明。每一段落都能找到重點,學生也可從課文脈絡中再延伸,仔細觀察QR Code在生活中的其他應用。最後以感受結尾,描述神奇密碼為人類帶來便利的生活。 | 人類運用想像力,透過科技與創意,將生活變得更便利。 |
第三單元 | 探索大自然 | 美麗的動植物和景色,是大自然珍貴的寶藏。藉由本單元的學習,讓我們主動欣賞並探索大自然,將它的美好記錄下來。 | |
第七課 | 油桐花‧五月雪 | 【課文賞析】 作者在文章一開始就破題,說明油桐花取名為「五月雪」的由來。接著透過生動與極具想像力的文字,帶領讀者進入油桐花盛開的山林美景,留下如詩如畫的賞花印象。 【寫作特色】 1.標題:「油桐花‧五月雪」看似是兩個名詞,卻是同一件事物的兩個名稱:前者是真實的樹名,後者是別名,點出了前者的特色。此處間隔號的使用雖不是重訂標點符號手冊的正確用法,但卻是許多作家喜愛命標題的方式──利用間隔號區隔出相關事物的名稱。 2.內容:作者在第一段利用遠景描寫的技巧,點出標題「油桐花‧五月雪」的由來。第二段從欣賞整棵油桐樹,到觀察一朵油桐花的模樣。第四段又將鏡頭拉成遠景,將被夕陽染黃的油桐花看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作者以「遠、近、遠」的描寫順序,帶領讀者進入油桐花盛開的山林美景。 3.修辭:作者不只靈活的運用寫物技巧,描述油桐花靜態的外形、顏色、味道,動態的飄落景象,更利用豐富的想像,以轉化法和譬喻法,將眼前所見的景物進行聯想,使整篇文章充滿濃濃的浪漫氣息,讀者易心生嚮往。 | 用心觀察生活周邊的景物,體會大自然的美好。 |
第八課 | 大自然的美術館 | 【課文賞析】 作者以順序描寫的方式介紹野柳地質公園的生態之美,作者長期觀察這些石頭,並常常和石頭玩遊戲,充分發揮想像力,細膩描寫石頭的各種型態,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領會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美。 【寫作特色】 1.本文以移動描寫的寫景方式,描寫野柳地質公園引人入勝之處,讓讀者可以跟著作者的腳步及視角身歷其境,不僅看到了許多奇岩怪石,也聽聞了這些石頭的傳說。作者更親身與海邊的石頭互動,觀察到許多石頭的細微巧妙之處,並運用想像力來描繪,使讀者回味無窮。 2.本篇運用移動描寫方式寫景,聚焦描寫野柳地質公園的奇岩怪石。作者親身跟石頭互動,運用想像力寫下細膩的觀察,緊扣了課名「大自然的美術館」。 | 運用觀察與想像,欣賞家鄉野柳的奇石,增添生活的樂趣。 |
第九課 | 臺灣的山椒魚 | 【課文賞析】 本課以說明文類的文體介紹山椒魚特殊的特徵及生活習性,希望學生能認識保育生物的多樣性外,也能增進學生閱讀不同文本的經驗,學習所需的閱讀理解策略,擴展閱讀的廣度。 【寫作特色】 1.事物類說明文:本課是事物類的說明文,以客觀傳達知識為目的,針對某個具體事物的外觀、構造、特點、用途等,作客觀而準確的說明,讓讀者了解、認識這類事物。 2.開頭設問法:本文第一段「你知道在氣候溫暖的臺灣,也有冰河時期的動物嗎?我們一起來認識牠吧!」以設問句開頭,引發讀者的好奇心。 3.小標題及圖表:課名臺灣的山椒魚先點出文章介紹的對象及範圍,小標題則提示了文章的重點,再透過小標題之間的關係,可知文章透過不同面向,分項說明山椒魚的特徵和習性,而圖片、表格則是透過圖像化的方式輔助內容,讓說明更清楚具體。 | 山椒魚是見證臺灣冰河時期的特有生物,我們要一起保育牠。 |
第四單元 | 閱讀探照燈 | 閱讀中學到的事物,總會在需要的時候,像探照燈一樣,幫助我們看清楚事情的真相,並提示怎麼做會更好。透過本單元,讓我們一起思考這些故事想傳達的道理。 | |
第十課 | 漁夫和金魚 | 【課文賞析】 本篇課文改寫自普希金的敘事童話詩漁夫和金魚,取材於民間故事。作者在童話中蘊含了深刻的哲理——人必須控制自己的欲望,否則最後將失去一切。形式上,全文押韻,讀起來輕快,富有節奏感,讓人琅琅上口。 【寫作特色】 1.詩歌形式:全篇文字簡潔、節奏明快,以押韻的詩歌呈現,讓故事讀起來更有趣。 2.故事的創作形式:為了鋪陳人心的貪婪,永遠不滿足,文中運用了以下幾種方式,作了層次上的堆疊: ⑴漁夫來回不停跑。 ⑵對金魚的稱呼不斷提高,從「金魚」、「金魚大人」,最後稱呼「魚神仙」,顯示了向他人索討,造成關係上的不平等。 ⑶老婆婆不斷提高需求,從一開始只要了「木盆」,接著要「大木屋」和「大城堡」,最後物質已經滿足不了,想當「女王」。 ⑷在此同時,金魚不斷的被索討,也令牠越來越生氣,藉由大海場景的描寫,凸顯金魚心情的變化,藍藍海面從「微風飄」,再到「起波濤」,最後「起了大風暴」。 3.故事啟發:本文探討了人性的「貪婪」——永無止境的追求物質與權力。希望透過故事,能讓讀者省思,避免落入相同的困境。 | 透過故事,除了告訴我們善有善報以外,更重要的是知足常樂的道理。 |
第十一課 | 聰明的鼠鹿 | 【課文賞析】 民間故事通常隱含了當地人想要傳給下一代的智慧,藉由本課,可理解當我們遇到危機時需要隨機應變。教師也可帶入與劇本類似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模擬應變的方式。 【寫作特色】 1.本課為劇本,讀者必須透過角色對話的情境或神態,推論角色在故事中的狀況。 2.作者運用「三次法則」鋪陳故事:第一幕時,鼠鹿說服老虎是有步驟性的。一開始,先說自己身體小,老虎吃了他有損威風。接著說,老虎要吃跟自己一樣強大的動物。最後,再提出「人」是最強壯的動物,吃「人」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順勢帶出尋找「人」以解除危機的情節。在第二幕時,鼠鹿遇到了三個人,前兩個分別是小孩和老人,並不符合鼠鹿的設定,也為故事製造緊張感。直到獵人出現,讓鼠鹿的危機得以解除。 | 遇到突發事件要冷靜處理,化解危機。 |
第十二課 | 還要跌幾次 | 【課文賞析】 本課改寫自韓國流傳的民間故事三年坡。故事情節淺顯易懂,發人深省。故事提醒我們,面對生活中的迷思,擔心只會增加恐懼。而要破除迷思,最好的方法就是敞開心胸,換個角度正面思考,用理性判斷。 【寫作特色】 1.審題:故事中的小男孩破除人們長久以來對三年坡的迷思。標題呼應了文章結尾,以輕快、逗趣的對話「還要跌幾次」,和之前人們懼怕在三年坡跌跤,形成強烈的對比。 2.讀寫亮點:本課以「歌謠」和「對話」貫穿全文。「歌謠」反映了人們對三年坡的想法和心聲,無形中有潛移默化的效果。「對話」刻畫了人物性格,不僅生動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使情節得到進展,傳遞故事接下來的發展。 | 面對迷思,要能理性判斷,善用智慧澄清疑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