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學專題研究:從理論到實踐的多元探討

格式
doc
大小
114.5 KB
頁數
6
上傳者
JoyceWu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8-03-07,离现在 17 234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課程名稱:博物館學專題研究

96學年02學期花教大視研所-吳國淳

教學目標

一、瞭解博物館基本屬性及其特質

二、博物館發展內涵及其社會文化功能探究

三、博物館實務運作探討

四、博物館學研究取向及未來發展趨勢


教學方法

導論、文獻閱讀、討論、參觀、個案研究報告


教學評鑑

一、出缺席情形

二、參與討論情形

三、參觀報告及個案研究報告內容充實

四、具主動積極學習態度

五、擔任教學助理及協助教學網站建置同學酌予鼓勵


教學大綱:

壹、導論與討論

*教學內容

一、使命與定位:博物館風格、特色與社會文化價值

二、規畫與設計:博物館興建、經營與發展理念

三、研究與典藏:博物館的基本功能

四、展示與教育:博物館的社會責任、curator與觀眾的溝通

五、資源共享新策略:科技與行銷

六、博物館學研究趨勢

*教學方式

教師導論、同學閱讀文獻(如後附)參與討論展示規劃實作演練

貳、參觀教學

*參觀博物館名單:(暫訂)

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故事館、國立歷史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淡水古蹟博物館、黃金博物園區

  1. 團體參觀常設展或臨特展(與常設展合併門票者)(需另付費之臨特展或體驗活動同學可自行付費參觀,但以不影響整體參觀行程為前題),安排同學負責影像紀錄(紀錄整理後交教學助理彙整建置於教學網站)。

  2. 參觀重點:

  1. 博物館整體規畫營運

  2. 空間設計

  3. 博物館展示及教育活動之規畫特色

  4. 導覽然員及館員與觀眾之互動

  5. 博物館服務及行銷

  6. 其他個人參觀經驗

作業:每位同學自行紀錄以上重點,完成各館一份參觀報告,97225日前email老師)。

  1. 參觀後當日進行討論,同學輪流負責討論紀錄。(紀錄完成後交教學助理彙整建置於教學網站)。

  2. 參觀前請務必先行流灠各館常設及臨特展內容、各館概況。

  3. 交通及食宿需自付,建議確定選課同學提早預訂便宜之旅店:台北公教會館

(很難訂,要及早),或借住親友家;若有困難者與老師聯絡。(下午茶部份老師負責)。

6.各館之間交通以搭乘捷運為主,請先行購買悠悠卡,黃金博物園區須搭火車及客運。

7.教學助理請先行於參觀前十天或一週預約各館團體導覽。


參、個案研究報告

一、選擇國內6個博物館(美術館)或較具特色之藝文機構(數位博物館也可以接受),分別針對以下博物館學研究範圍之相關研究議題,完成6份個案研究書面報告(本課程已參觀過的博物館不得列入個案研究對象),例如:「臺灣順益原住民博物館之原住民藏品特色分析」;可以進行田野調查,也可以從現有文獻網路及相關研究進行彙整討論個案。字數不限,但抄襲或轉貼網頁資料者本科目將不予通過


(一)整體營運

(二)典藏

(三)研究

(四)展示

(五)教育(含觀眾研究)

(六)行銷


二、繳交期限:97430日前交紙本報告



肆、參考書目

AAM(1992).Excellent and Equity:Education and the Public Dimension of Museum. Washington,D.C.;AAM

Ambrose T. & Paine C.1993.Museum Basic.London:Routledge.

Anne Faby1995New technologies for museum communication. in Eilean Hooper-Greenhilled.Museum,Media,Message.New York: Routledeg.

Beeho,A. and Prentice, R.C.(1995).Evaluating the experiences and Benefits Gained by Tourists Visting a Socio-Industrial Heritage Museum: An Application of ASEB Grid Analysis to Blists Hill Open-Air Museum, The Ironbrige Gorge Museum,United Kingdom.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14(3).

Bitgood,s.,Serrell , B and Thompson, D.1994.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Edcation on Visitors to Museum.In V.Crane et al.,Information Science Learning:What the Research Says about Television,Science Museum, and Community-Based Projects. Dedham,Mass.:Research Communications.

Braverman,B.E.(1994).Empowering Visitors:Focus Group Interviews for Art Museum.In E. Hooper-Greenhill (Ed.),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New York: Routledge.

David Prince.1983.Behavioural consistency and visitor attr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eum and Curatorship,2.

David Prince and Tim Schadla-Hall1985.The Image of the Museum: a case-study of Kinston-upon –Hull,Museum Journal,85.

Dilthey.W1985.The Hermeneutics of the Human ScienceIn Muller—Vollmer,K.ed):The Hermeneutics Reader. PadstowT.J.Press.

Falk, J.H. and Dierking, L.D .(1992).The Museum Experience. Washington: Whalesback Books.

Falk, J.H. Dierking, L.D.,(1995).(Ed.).Public Institutions for Personal Learning—Establishing a Research Agenda. New York:AAM.

Falk, J.H. Dierking, L.D.,2000):Learning from Museum—Visitor Experiences and the Making of MeaningUSAAltaMira Press.

Flora E.S.Kaplan 1995Exhibitions as communicative media.in Eilean Hooper-Greenhilled.Museum,Media,Message.New York: Routledeg.

Gadamer ,H-G.(1989). Truth and Method. Trans by J. Weinsheimer & D.G. Marshall. New York : Crossroad comp.

Graf, B.(1994). Visitor Studies in Germany:Method and Examples.In R. Miles. and L. Zavala (Ed.), Toward the Museum of the Future . New York: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E.(ed.)(1988).Counting Visitors or Visitors Who Count ? In R.Lumley(Ed.) ,The Museum Time-Machine.New York:Routledge.

Hopper-Greenhill, E.1992.Museum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New York: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E.1994.Museum and Their Visitor. .London: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E.(ed.)(1994).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New York: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 E.1995)(ed.Museum,Media,Message.New York: Routledeg.

Hooper-Greenhill E.2000):Museu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cultureLondon:Routledge.

Ivan Karp and Stevan D.LavineEds.)(1991.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Museum Display. 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Ivo Maroevic 1995.The museum message: between the document and information.in Eilean

Hooper-Greenhilled.Museum,Media,Message.New York: Routledeg.

Karl-Otto-Apel1984.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a transcendental-pragmatic perspective. Cambridge,Mass.: MIT Press.

Margaret Hall1987:On Display—A Design Grammer for Museum Exhibition. London:Lund Humphries.

Margaret Hood1983.Staying away—why people choose not to visit museum,Museum News,61:4.

McClafferty, T.(1996).Epowering Your Visitors Improving the Visitor’s Experience through Evaluation . In Museum Australia Conference .

Muller--VollmerK.ed)(1985):The Hermeneutics Reader.PadstowT.J.Press.

Nick Merriman1989):Museum Visiting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In Peter Vergo edited The New Museology. London: Reaking Books.

Patrick J. BoylanEd.)(2002.Museum 2000Politics, people,professionals and profit. New York:Routledge.

Philips, D.(1995). Evaluating Time-Lapes Video Evaluation.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14(1).

Philip Wright1989.The quality of visitors’ experiences in art museum.in Peter Vergo edited The New Museology.London:Reaking Books.

Pierre Bourdieu1984.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London:Routledge,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1979.

Pierre Bourdieu and Hans Haacke1995.Free exchange. Translated by Randal Johnson and Hans Haacke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 Oxford :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Publisher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4.

Prentice R., Davis A.,& Beeho A.(1997).Seeking generic Motivations for Visiting and Not Visiting Museums and Like Cultural Attractions.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16(1).

Robert L.Wolf1987Museum in their blackberry winter,Museum Studies Journal,17.

Shuter, J.(1991).The Audience for the American Art Museum.Washington:Seven Locks Press.

Hans-Georg Gadamer 1975.Truth and method. Translation edited by Garrett Barden and John CummingNew York : Seabury Press ; Continuum.

Weltzl-Fairchild A.(1995).The Museum as Medium in the Aesthetic Response of Schoolchildren .In E. Hooper-Greenhill(Ed.) Museum,Media, Message. New York:Routledge.



石之瑜(2003.3):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體與目的:知識論的反思。哲學與文化月刊,346期。

王正華(2001.9):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關於視覺文化研究。近代中國史通訊研究。

王嵩山(1991.7):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台北縣:稻香出版社。

王嵩山(2005):想像與知識的道路。台北縣:稻香出版社。

江韶螢(1994.6):史前文化的展示與想像,載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第三期。

呂理政(1999.3):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市:南天書局。

布爾迪厄(Boudieu,P.)、漢克(Haake,H.)著,桂裕芳譯(1996.6):自由交流。北京:三聯書店。

宗白華譯,康德原著(1897):判斷力批判。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沈清松(1988):解釋、理解、批判—詮釋學方法的理解及其應用,載於台大哲學系主編,當代西方哲學方法論。台北:東大。

李靜芳(2007.4):回首來時路:20年來的臺灣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21:2

吳國淳(1998.4):席德進對現代藝術精神的探索—從旅歐期間素描談起, 載於席德進特展專輯,國立歷史博物館。

吳國淳(1998.8-12):藝術欣賞教室—常玉畫作篇()至(四), 歷史文物月刊,8:8-12,國立歷史博物館。

吳國淳(1999.3):杜布菲展覽觀眾研究, 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12期。

吳國淳(2000.6):「文字形意象」特展觀眾研究, 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16期。

吳國淳(2000.8):記憶與重建--在博物館中體驗歷史文化,載於「校園美術館種籽研討會」文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吳國淳(2000.8):內省與詮釋--在博物館中探索心靈世界,載於「校園美術館種籽研討會」文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吳國淳(2000.9):早期竹山地區歷史及文化,載於「搶救文物—九二一大地震災區文物研究展」研究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吳國淳(2001.7):社會教育資訊網—終身學習網路教材調查評估研究,教育部委託專題研究。

吳國淳(2000.10):博物館學習研究之理論探討及其實踐,載於「2000博物館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

吳國淳(2000.12):美麗五千年—人與自我篇,國立歷史博物館。

吳國淳(2001.7):國道博物館教育政策與學習方案活動評估,載於「國道博物館興建可行性評估研究」,交通部台灣區國道興建工程局委託專題研究。

吳國淳(2001.12):高雄地區史前文化展示規畫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22 期。

吳國淳(2003.12):原台灣教育會館(前美國新聞處)歷史空間再利用之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26期。

吳國淳(2004.9):中華文物通史展觀眾參觀經驗分析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28期。

吳國淳(2005.12):理解與詮釋- 觀眾與博物館學習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

吳國淳(2006.1):從詮釋學觀點探討博物館學習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32期。

吳國淳(2007.10):博物館學習之詮釋及溝通內涵探究,博物館學季刊,21:4

胡昌智譯,德洛依森(J.G. Droysen)原著(1987.5):歷史知識的理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胡懿勳(2000.11):有我之境—談「搶救文物-九二一地震災區文物研究展」展覽策劃,載於

《搶救文物-九二一地震災區文物研究展》圖錄,國立歷史博物館。

洪漢鼎譯,嘉德美原著(82):真理與方法。台北市:時報文化。

徐純(1990.9):如何實施博物館教育評量。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翁福元(1993):教育研究中意義理解問題之析論,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圖書。

馮建三譯,莫雷原著(David Morley原著(1995.6):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12):博物館的專業主義—2001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芸芸譯,米諾夫(Nicholas Mizoeff)原著(2004.1):視覺文化導論。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陳榮華(1998.3):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台北市:明文書局。

陳媛(2002.10):博物館四論。台北市:國家出版社。

陳國寧(2003.6):博物館學。國立空中大學。

黃應貴主編(2004.5)。物與物質文化。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葉啟政(1981.10):三十年來臺灣地區中國文化發展的檢討,收於朱岑樓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市:東大。

曾少千(2002)。藝術與社會學的交流。歐美研究季刊,32(1)45-105

曾少千(2002)。漢斯哈克的文化政治探索。美術史研究集刊,12213-288

張譽騰(1987.1):科學博物館教育活動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張譽騰(2000.1):當代博物館探索。台北市:南天書局。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台北:師大書苑。

賈建明(2000.7):論博物館教育諸問題,博物館學季刊,14:3

劉述先(民74):文化哲學的試探。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葉維廉(1988):歷史、傳釋與美學,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6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