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東華大學質性研究課程教學計劃表

格式
doc
大小
111 KB
頁數
8
上傳者
linhh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8-09-22,离现在 17 34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國立東華大學美崙校區教學計劃表


九十七學年度第ㄧ學期


科目名稱:質性研究

授課教師: 林慧絢[email protected]

教學助理:張菀喻[email protected]

教學部落格:http://blog.yam.com/lin_hh/

研究室電話: 03-8227106~1830

開課系級: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博班)

開課時數:3小時(週二06:0009:00 p.m.)

開課地點:美勞教育館404教室


課程介紹

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不只是一種研究方法或技術。它以其特有的哲學思維、社會學觀點、及分析模式,提供我們詮釋型的視角去經驗、探究現實世界。質性研究在企圖瞭解生活經驗時,特別重視對過程(process)、視角(perspective)、和意義(meaning)的探查,藉以給原來已被注意的社會現象,提出新的認識與省思,或是使「看不見的被看見」(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這一學期,我們將聚焦在參與觀察、深入訪談及焦點團體訪談,三種常被社會學家所使用的質性研究方法,檢視每一種方法如何被應用於研究中。同時,每一位同學將選擇/建構一個從事研究與蒐集資料的場域,執行一個小型質性研究計畫,針對這三種質性研究方法進行實際操作。

除了進行研究實作之外,我們也將探究質性研究做為一種知識建構的機制,在其深化瞭解、營造論述的過程裡,研究者所面對的研究倫理上之掙扎,以及我們與被研究者之間位置性(positionatlity)和立場認識論上的考量。我們將閱讀一些社會學家實地質性研究的敘事,同時鼓勵同學把自己正在經歷的田野歷練帶入課堂討論。希望這門課程能幫助我們成為更具思辨性、自覺性、反身性、敏銳性的質性研究工作者。

這門質性研究方法入門的課程,著重在質性研究的命題、設計與蒐集資料的過程和反思,每位同學至少完成五次的田野紀錄;同學將在期末將這些資料初步分析及詮釋,並嘗試從整理過後的資料,提煉出中心論述(argument)。藉著閱讀文本、課堂討論與實際參與研究,希望我們能對質性研究的思考與實踐有相當程度的體驗與理解。




課程執行、作業、評分

修課同學必須分組,選課確定後視選課人數,由助教協調分配組別名單。


課程參與

50%

  1. 課堂文字紀錄:

10

  1. 每週兩人搭檔,將課堂中精彩的對話留下軌跡。

  2. 整理後將文字紀錄po在教學部落格中。


  1. 閱讀及課程參與和文本提問:

20


  1. 成每週的讀本及出席是該堂課最基本的要求。每位同學應該在閱讀過程中自我提問,並在課堂前--後彼此分享、回應心得及疑惑。

  2. 每週上課前的週六至Blog po提問,以便導讀同學統整。

  1. 文本導讀:20


導讀是讓複雜的思緒變得有頭緒,將有頭緒的理解變得有深度,再將有深度的思考變得生動而有意義!

統整同學提問、利用文本、相關資料引導大家對話,並明示:

1)為何你想探討這些問/議題?

2)和文本、課堂討論、課程內容、質性研究有何關聯性?

3於星期一和我討論,協商出上課agenda

**統整同學提問,意味:篩選、抓出幾個有助於導讀的主題。

**嚴禁「文本重述」及「提問的複製貼上」!!

**每人選兩週,每週兩人搭檔導讀。


卷宗作業

50

  1. 研究提案:

10/22截稿

(不可或缺)


研究提案:精簡的,以不超過1000字的長度,描述你這學期想從事的研究。

在該階段你應思考:

    1. 你的研究興趣為何?對你而言,你的研究議題為什麼值得研究?其意義何在?

    2. 研究問題為何?

    3. 研究場域在哪裡、對象是誰?

    4. 要用哪些研究方法?目的為何?

  1. 田野筆記/實地札記

(field notes) 5:

30%

  1. 課程內容進度表「重點提醒」欄裡,有建議完成田野筆記與備忘錄的時間。

  2. 學期當中(12/09前)請至少繳交兩次的田野筆記與一次的備忘錄,讓我確認你的研究方向/方法沒有偏離太遠。

  1. 備忘錄(memo)2:

10%

  1. 期末結語:10%

研究歷程的省思與展望:

  1. 透過3000-5000字的書寫,紀錄本學期研究歷程的省思與對下階段研究的展望

  2. 我們將會在課堂探討如何透過平常的備忘錄書寫,檢視研究的視角以及倫理等議題。




各週研討專題及閱讀材料

本課綱在學期當中,將視教學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

時間

課程內容

重點提醒

Session 1

9/23

相見歡

  • 課程介紹

  • 何謂質性/研究?


Session 2

9/30

Readings Due:

質性研究的理論思路(一)

Foundatio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周群英譯(2005. 勾勒日常生活的樣貌。《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頁1-24(原著:Highmore, Ben (2004) 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 。台北:韋伯文化。

  • 黃光雄等人合譯(2001). 質性教育研究之基礎。《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11-1632-61) [原著:Bogdan, R.C. and Biklen, S.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rd ed. Allyn & Bacon]。嘉義:濤石文化。

Session 3

10/07

Readings Due:

質性研究的理論思路(二)

Foundatio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概論。《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20)。嘉義:南華教社所。

  • 林珊如、劉應琳(2003從詮釋現象學的觀點看愛書人之休閒閱讀經驗。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7121-36

  • 林文源(2007從鬥雞到實驗室:詮釋實作理性的開展。《質性研究方法的眾聲喧嘩》(頁19-48嘉義:南華教社所。

Session 4

10/14

Readings Due:

質性研究設計(): 質性研究發問

Research Design: Framing a Qualitative Research Question


  • 任凱、王佳煌譯(2005) 從你的立足點起步。《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頁13-20[原著:Lofland & Lofland (1995).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台北:學富文化。

  • 陳向明(2006) 第五章研究設計的組成部分。

  • Zussman, Robert (2004) “People in places”


Session 5

10/21

Readings Due:

質性研究設計():建構場域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Constructing the Field


  • 黃光雄等人合譯(2001) 質性研究設計。《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70-104) [原著:Bogdan, R.C. and Biklen, S.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rd ed. Allyn & Bacon]。嘉義:濤石文化。

  • 李慈穎(2007)女同志成家路迢迢:如何深化提問。《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頁123-157)。台北:群學。

把研究提案(due 10/22)帶到課堂上討論。

Session 6

10/28

Readings Due:

進入研究現場


  • 黃光雄等人合譯(2001) 實地工作。《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106-120) [原著:Bogdan, R.C. and Biklen, S.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rd ed. Allyn & Bacon]。嘉義:濤石文化。

  • Oran, Sally M.2007輕裝上路:質性研究行李打包的學生指南。《透視質性研究/李政賢譯》(頁35-55)。[原著:DeMarrais, Kathleen B. (Ed.) (1998). Inside Stories: Qualitative Research Reflections]。台北:五南。

  • 莊明貞譯(2006) 研究前的工作:做什麼對你有益。《質性研究導論》(頁35-55)。[原著:Glesne, Corrine1999.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 台北:五南。

Session 7

11/04

Readings Due:

身臨其境(): 參與觀察法與田野筆記

Being Ther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 Fieldnotes


  • 黃光雄等人合譯(2001) 實地工作。《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121-138; 161-188) [原著:Bogdan, R.C. and Biklen, S.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rd ed. Allyn & Bacon]。嘉義:濤石文化。

  • 劉仲冬(1996) 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73-193)。台北:巨流。

  • 周佳君(1996), 逛街機器。《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309-325)。台北:巨流


Session 8

11/11

Readings Due:

身臨其境(): 田野及民族誌研究

Being There: Reflexive Fieldwork & Ethnography


  • 張雯勤(2005) 從旅行到田野研究:談田野調查與參與觀察

  • Thorne, Barrie (1997) “Learning from kids” from Gender Play

  • 何春(2003) 性、權力與鋼管辣妹PUB: 一個田野的觀察《性工作研究》(頁59-94)。台北:巨流

Session 9

11/18

Readings due:

訪談作為話語事件(一):問、傾聽、詮釋

Interview as a Narrative Event


  • 黃光雄等人合譯(2001) 實地工作:訪談。《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138-149; 188-192) [原著:Bogdan, R.C. and Biklen, S.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rd ed. Allyn & Bacon]。嘉義:濤石文化。

  •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97-116)。嘉義:南華教社所。

  • 陳向明(2006) 第十二章訪談中的傾聽。

  • 陳向明(2006) 第十三章訪談中的回應。

第一次的fieldnotes該出爐了!

Session 10

11/25

Readings Due:


訪談與理解(二)


  • 黃光雄等人合譯(2001) 在實地中分析:備忘錄。《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219-239) [原著:Bogdan, R.C. and Biklen, S.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3rd ed. Allyn & Bacon]。嘉義:濤石文化。

  • 吳翠松(2003) 酒店男公關之研究《性工作研究》(頁95-144)。台北:巨流。

  • 夏林清(1996) 罷工女工。《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95-308)。台北:巨流。

Session 11

12/02

深入訪談及焦點團體訪談

In-depth Interview & Focus Group


  •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團。《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23-238)。台北:巨流。

  • 洪志成、廖梅花合譯2003)主持技巧。《焦點團體訪談》(115-148) [原著:Krueger & Casey Focus Groups: 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嘉義:濤石文化。

  • 胡幼慧(1996) 父系社會下的母女關係探討。《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355-362)。台北:巨流。


第二次的fieldnotes

該週不需讀

Session 12

12/09

Readings Due:

(田野)研究倫理: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係

Ethic of Fieldwork: Rel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the Researched



備忘錄I

12/13 ()

多元所96級論文計畫發表

Session 13

12/16

Readings due:

再談田野反思

On Ethnographic Reflexivity


  • 王宏仁(2006)。不是穿綠色制服的都是軍人:田野想像的落差。《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頁91-114)。台北:巨流。

  • 莊雅仲(2006)。政治的人類學,人類學的政治:田野工作的道德想像。《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頁155-173)。台北:巨流。

多元所96級論文計畫發表迴響。

第三次的fieldnotes

Session 14

12/24

我(的資料)在說什麼故事?(一)

Making Meaning: Finding Songlines


  • 莊明貞譯(2006)。發現你的故事:資料分析;寫下你的故事:你的資料要說什麼。《質性研究導論》(頁180-238)。[原著:Glesne, Corrine1999. 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 台北:五南。


備忘錄II

Session 15

12/30

我(的資料)能說什麼故事?(二)

第四次的fieldnotes

Session 16

1/6

實作成果報告

Presentations & Wrapping Up

第五次的fieldnotes

Session 17

1/13

實作成果報告

卷宗(Portfolio) due: 01/18 @ 多元所辦公室林慧絢老師信箱


8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