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三、氣候變遷教育課程教案格式
辦理社大 | 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 |
教案設計者 | 楊勝欽 |
設計理念 | 由剩食(食物浪費food Wastes)引導學員了解,氣候變遷對糧食短缺的影響,並藉由共食作為一種解決剩食的方式,思考社區藉由共食作為氣候變遷下的在地調適作為。 |
教案主題 | 剩食、共食與氣候變遷下的在地調適 |
教案名稱 | 氣候變遷調適策略--剩食與共食 |
教學時數 | 3 |
教學場域 | 教室 |
教學對象 | 社大學員 |
上課教材 | □論文、□指定讀物、□影像資料、□模型、□田野、其他。 (如有全文以附件資料呈現即可) |
教學方式 | 室內課程 □實作課程 □體驗活動 □工作坊 □戶外參訪 □講座 □其他(可複選) |
評量方法 | 課程參與互動情況 □學員出席率 □學習心得 □成果展示 □其他_____________(可複選) |
教學目標 | 1.讓學員了解氣候變遷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2.讓學員了解目前全球剩食的概況 3.讓學員了解目前剩食的原因以及台灣的狀況 4.讓學員了解共食的樣態以及台灣的例子 5.讓學員了解在社區共食的可能好處 |
課程流程/ 進行方式 | 1.開始:(40分鐘) (A)氣候變遷與糧食的關係 a.介紹氣候變遷的狀況,以及對於糧食產地的影響ex 愛荷華州的玉米、泰國的水災 b.從調適的觀點來看待全球的糧食問題。全球目前浪費三分之一食物的狀況,減少食物浪費對於減緩氣候變遷的幫助 (B)影片:餵不飽的地球【麵包丟棄】片段 (C)社企流:搶救剩食大作戰(簡報) https://www.slideshare.net/seinsights/ss-55902316 2.主幹:(100分鐘) (A)台灣剩食的情況 影片:【台灣剩食之旅:我們可以不再浪費】舌尖上的浪費(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t1-Mzvh16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44R6QPv8oI (B)社區的調適作為:從共食開始,介紹利用社區共食來減少剩食的作法 (C)美味的垃圾(影片),【家庭剩食】、【農業剩食】片段,由影片引導國外如何思考共食 3.結束:(40分鐘) (A)台灣的共食案例 a.七喜廚房的減少銷售浪費與照顧弱勢 b.呷米共食廚房的外食共食與食物教育 b.南機拌飯的銀髮共食與社區關懷 (B)Q&A |
參考資料 | 1.食力:搶救剩食大作戰 http://www.foodnext.net/issue/4111137916 2.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看不見的浪費——量販店及超市處理剩食現況調查報告 http://www.huf.org.tw/essay/content/3592 3.【flyingV】提案:七喜廚房剩食餐廳-讓蔬果與甘苦人一起重生!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15325 4.【上下游新聞市集】呷米共食廚房吃出在地食物好滋味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44616/ 5.【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實驗室】「南機拌飯」 以共享經濟活絡社區 http://www.newslab.nccu.edu.tw/zh_tw/theevent/theeventvideonews/-專欄-南機拌飯- 以共享經濟活絡社區 -90467480 6.Tristram Stuart著,李靜怡譯,《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遠足文化,2012。 7.【TED TALK】特拉姆·史都華:全球糧食浪費醜行 https://www.ted.com/talks/tristram_stuart_the_global_food_waste_scandal?language=zh-tw 8.【TED TALK】Stop wasting food: Selina Juu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IIhbjY4s8A 停止 9.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食物損失及浪費與氣候變遷有何關係? http://www.huf.org.tw/essay/content/3388 10.【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節約糧食: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全球倡議 http://www.fao.org/food-loss-and-food-waste/zh/ 影片:Make Not Wasting a way of lif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8d-MpURBK8 |
教學實踐 | 一、時間:106.05.20 二、地點: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 三、執行反省/未來實行建議: 1.本課程主要是介紹剩食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以及如何面對剩食以共食作為在地社區的調適作為。由簡報與影片的引導上來看,學員對於剩食相當有感,但誠如台灣剩食之旅影片中外燴廚師所描述的,食物浪費有世代思考的差異,學員的反應也較為趨近於年長者較不會浪費食物,但也可觀察出大部分人對於台灣的食物浪費狀況並不是相當清楚,因此的這樣的引導有一定釐清作用。 2.對於共食作為在地社區的調適作為,是以引導共食作為營造社區氛圍的一種工具,可以讓社區中較為弱勢的族群,透過共食達到飲食充足,以及社區資源分享與共享的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透過影片提供國外的做法與國內的實例,不但是思考解決剩食問題,也透過共食進行食農教育,更藉由共食的作為,思考結合社區長照的可能性。 3.在共食概念的交流中,提出讓長輩在社區教學如何利用剩下的食物烹調餐點,長輩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對於食材的利用有較多的經驗,如果搭配美味的垃圾影片中,以派對的方式,讓年輕人與長輩共同就剩下的食物一起烹調,讓不擅烹調的年輕人學習烹調技術與食物利用智慧,讓長輩學習年輕人對於食物利用的創意,讓社區共食的行為成型,將有助於促進吃在地、減少過度農作與資源共享的調適作為。有學員反應這樣的思考,她很願意在社區推動這樣的活動。 4.以剩食與共食作為以社區為中心的氣候變遷在地調適議題與作為,從概念上來說,並非可以直觀的思考到其中的連結,但是從社區調適應由社區居民的概念與整體營造來切入,剩食議題會有較大的關注性,搭配因食安而較被注意的食農教育,以及已開始需要解決的高齡化生活問題,共食可環扣的幾個面向,將有助於社區面對氣候變遷有較多面向的思考。雖然如此,但由於目前大家對於共食有健康上的疑慮想像,以及社區內人與人的信任度還需要共多的培養,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社區共食機制,可能就只能像現在食物銀行做食物發放,或是社區關懷點的經營方式,對於營造社區氛圍以促進在地調適,幫助並不大。 5.目前對於本課程的未來的實施建議,應該要搭配社區的剩食探索,以及實際舉辦共同剩食烹調食用的派對,才能有推動的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