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納粹政權與猶太大屠殺內容之呈現分析

格式
doc
大小
98.5 KB
頁數
8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4-10-22,离现在 21 6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台灣高中歷史教科書中有關納粹政權及猶太大屠殺的內容


現今台灣高中所使用的世界史教科書共有南一、龍騰文化、建宏、三民及大同資訊(康熙)五個版本1,各版本均分上下兩冊。各版本所提供有關德國納粹政權及猶太大屠殺內容,其主要呈現方式可分為四類:(一)內文敘述、(二)圖片附文字解說、(三)對學生的提問、(四)補充資料。

(一)內文敘述:

以下將各版本教科書相關的內文敘述依其領域及主題歸類為:(1)政治(巴黎和會凡爾賽約、威瑪共和、納粹黨興起、極權特質),(2)經濟(一次戰後賠款問題、經濟危機、大量失業、經濟建設),(3)軍事(重整軍備、發動戰爭和侵略鄰國、大戰過程及結局),(4迫害猶太人(血統淨化與種族理論、反猶因素、集中營及大屠殺),(5)希特勒個人(特質及信念)與(6)納粹宣傳手法(歌頌暴力、煽動宣傳、大興建築誇顯實力)等六個領域及十七個主題,歸類後的內容表列如下:



領域

主題

出處

1



巴黎和會

凡爾賽和約

  •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因德國投降而結束。隔年各國代表出席巴黎和會,主要簽訂凡爾賽條約,以便處理戰後種種問題。另外戰勝國與戰敗國分別訂立了一些和約,解決各地特別的事物。然而,簽訂和約並未帶來平靜祥和。

龍騰上冊87

  • 巴黎和會的主要目的是結束戰爭與建立新秩序。根據凡爾賽合約(Treaty of Versailles),德國被認定為戰爭禍首,受到嚴厲懲罰。... 為了防止其再軍事化,戰勝國嚴格限制德國軍備,禁止其實行徵兵制。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由英國、法國及南非分別佔領。德國必須償付鉅額的賠款,並將亞爾薩斯與洛林兩地歸還給法國。協約國則佔領萊茵河地區,以為德國償付賠款的保證。

南一上冊頁101

  • 凡爾賽和約與其他對戰敗國的和約對戰敗國都很嚴酷,德國反抗凡爾賽和約的屈辱,是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同上冊頁125

  • (一次大戰後)英美等國協助東歐國家獨立,背後其實存有圍堵德俄的用心;(…)西方列強在政治與戰略的考量下,犧牲了許多日耳曼人及其他民族的權益,種下另一次大戰的惡因。

三民上冊頁97

威瑪共和

- 在列強的監督下,德國建立了威瑪共和。

南一上冊頁101

1



威瑪共和

  • 德意志帝國瓦解後,由魏瑪政府(Weimar)統治德國。瑪政府雖然薄弱無力,但獲得舊日德國少數將軍的支持,尚能維持偏安。

大同上128


  • 戰後的的國新成立了威瑪共和國,為了承擔戰敗的責任及巨額賠款,制定一部相當自由民主的憲法。

龍騰上冊頁89


納粹黨

興起

  • 19331月希特勒及其納粹黨成為德國的統治者。…希特勒就職之初,首先修憲並剷除政治上的敵對派系與領袖,建立一黨專政的獨裁政治。

大同上冊頁129-130


  • 德國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 1920年組織的國家社會黨,亦稱「納粹」Nazi)1933年建立了現代極權政府。

建宏上冊頁90

南一上冊頁104


  • 在經濟大恐慌及各種社會問題的衝擊下,德國納粹隨後建立一個法西斯式的集權政府。

三民上冊頁112


- 戰後德國政局黨派爭執不斷,德國共產黨勢力突起,僅次於社會民主黨,為第二大黨;勞工運動更是層出不窮。在這種環境下,懷有個人野心的希特勒藉著國家主義和維護人民利益的口號,成立國家社會黨(National Social Party) (又簡寫為Nazi,中譯為納粹)。一九三三年,納粹躍居全國第一大黨。



龍騰上冊頁89


極權特質

  • 一次大戰後德義法西斯政權利用民族情緒建立專制獨裁統治,並假借民族主義問題發動侵略戰爭與屠殺猶太族群。


三民上冊頁96


1



極權特質

  • 極權政治的興起,原因很多:戰後經濟破產,導致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社會凋敝,造成大量人口失業;共產黨大肆活動;戰後不合理的處置和政治不穩等。此外戰爭本身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也易造成極權思想。

  • 高度中央集權:實施一黨專政,管制全國的經濟活動和進行社會控制,設有秘密警察和特務組織。

  • 積極箝制人民的思想:國家對新聞、書刊、教育、戲劇、電影和廣播等進行嚴格審查,甚至製造輿論,進行思想改造。廣設特務系統,監視人民的私生活。納粹的特務頭目,希姆勒(Himmler)所掌控的「SS」特務組織,在1939年時從75000成員劇增為500,000成員,並成為他私人的禁衛隊,控制了國家的軍隊。

建宏上冊頁90及頁92


2


一次戰後賠款問題

- 一次大戰後德國必須賠償鉅額,鉅額的賠款使德國經濟崩潰

南一上冊頁101





經濟危機

- 1929年美國紐約的股票大崩盤,波及全世界大部分地區。

大同上冊頁129


- 第一次大戰結束前後,歐洲各國的社會經濟危機加深。1929年爆發世界性經濟大蕭條

建宏上冊頁89


- 1929年紐約股票市場崩潰,引發連鎖效應,各國都受到影響,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大恐慌。

南一上冊頁104


大量失業

  • 經濟大蕭條使人民大量失業,失業使民眾購買力薄弱,購買力薄弱,使經濟不景氣如同雪上加霜。

大同上冊頁129


2


大量失業

  • 在內政上,(希特勒)他使德國人充分就業,其成功的秘訣是採用一次大戰時全國總動員的方式。

大同上冊頁130


  • 世界經濟大恐慌使各國經濟雪上加霜,人民產生強烈反資本主義與民主體制的情結,期望強人出現,帶領他們度過危機。

南一上冊頁104


經濟建設

  • 建築師施佩爾(Albert Speer)與軍備與軍火部長弗里次托德(Frity Todt)修建德國高速公路,以利戰時運輸需要。

大同下冊頁67


  • 希特勒實施極權專制,傾全國之力推行經濟建設。

龍騰上冊頁89


3


重整軍備

  • 窮兵黷武:(德國、義大利)兩國皆擴充軍備,大幅度提高國防武力的素質,以一黨控制軍隊。

建宏上冊頁93


  • 希特勒重整軍備。

龍騰上冊頁89


  • 希特勒重整德國軍備,發展工業,準備重建德意志帝國。…希特勒以建立強大的海陸空三軍為最優先的政策

大同上冊頁130


  • 建築師施佩爾(Albert Speer)與軍備與軍火部長弗里次托德(Frity Todt)修建德國高速公路,以利戰時運輸需要。

大同下冊頁67


發動戰爭及

侵佔鄰國

  • 1938前希特勒的外交政策表面只不過是要消除凡爾賽和約中對德國屈辱的條件。

  • 1938年希特勒兼併奧地利與捷克的蘇德臺區(Sudetenland,在該區日耳曼人是多數民族)。

大同上冊頁130


3


發動戰爭及

侵佔鄰國

  • 希特勒不以兼併現有日耳曼散居國家為滿足,更希望擴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希特勒認為是東歐是日耳曼人未來生存之地。

  • 德蘇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彼此協議瓜分波蘭。

南一上冊頁104


大戰過程

結局

  • 德國及其盟國義大利與日本在戰爭初起的三年中贏得了一連串的巨大勝利。幾乎整個歐洲大陸都屈服在德軍勢力下。英國單獨地對德戰爭。

  • 1940年秋德國的海空軍無力征服英國,侵略的矛頭指向共產主義的蘇聯。

  • 19416月希特勒未經宣戰進攻蘇聯,9月底德軍向莫斯科展開攻勢。11月初德軍幾乎兵臨莫斯科城下,但蘇軍堅決抵抗,且寒冬來臨,大雪紛飛,德軍攻勢受阻。126日蘇軍反攻,德軍步步後退。

  • 1941127日日軍偷襲美國太平洋上的珍珠港(Pearl Habor) ,使美國捲入戰爭。

  • 1943年夏,蘇聯反守為攻,德軍自蘇聯敗退,1944年夏蘇軍跨越了戰前的國界,攻向德國。19454月美軍與蘇軍包圍柏林,希特勒自殺。58日德國投降,歐洲戰爭正式結束。

大同上冊頁133-134

南一上冊頁104 - 105

龍騰上冊頁89-94


  • 根據194514日至11日雅爾達會議的決議,戰後德國和柏林由英、法、美、蘇四國分占。

三民上冊頁20


4





血統淨化種族理論

  • 德國人以亞利安種族血統自豪,視猶太人為污染其血統的人種。

  • 希特勒以維護純淨血統為由,帶動整個德國屠殺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

三民上冊頁20


  • 希特勒及納粹黨徒相信有金黃頭髮的純種「雅利安人」(Aryans)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民族。德國人就是偉大傑出的雅利安人,他們的任務就是消滅猶太人等劣等民族。採用一次大戰時全國總動員的方式,並以殺害猶太人的方式來凸顯德意志民族的優越感。

大同上冊頁130


  • 德國強調國家應由共同血統和種族純正的人組成。

建宏上冊頁93


- 十九世紀歐洲語言學興起,希伯來人(猶太人)被歸類為閃語族。

大同下冊頁90


- 費希特(J. G. Fichte 1762-1814) 曾公開演講說:「羅馬帝國末期,有些日耳曼人沒有往南遷移,他們的血統最純潔,文化也沒有受拉丁文化污染,所以也最能保持日耳曼人忠實、坦白、名譽、樸實的德性。」


龍騰上冊頁108


  • 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費希特(Fichte)說:「德語是歐洲最早出現的語言,德國人是歐洲最早出現的種族。」

  • 達爾文進化論的出現與其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思想,更加深了對猶太人的敵視,加速了種族論的發展。



大同下冊頁91


  • 十九世紀80年代德國人掀起了「反閃主義」(Anti-Semitism)的熱潮。

大同下冊頁91-92




4





反猶因素

  • 自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以來,因宗教因素歐洲基督徒對猶太人已經歧視多年了。

  • 十九世紀70年代德國迅速地走向現代化,支持德國現代化最有力的是猶太人,但德國人把現代化視為對德國傳統社會的破壞,猶太人就是罪魁禍首。


大同下冊頁91

  • 猶太人由於流離各地,兩千年來在世界各地漂流,遭到各地民族的輕視。

  • 德國人種種對於猶太人的偏見。


三民上冊頁20

集中營

大屠殺

- 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暴行。

三民上冊頁20

- 希特勒高唱種族主義,壓迫排擠猶太人。

龍騰上冊頁89

  • 納粹政府屠殺猶太人,充分暴露種族主義的心態,這種行為令人髮指。

龍騰下冊頁120

- 所謂「反閃」其實就是「反猶」,這種「反猶主義」在二十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發展到最高潮,約有600多萬的猶太人死於希特勒之手。

大同下冊頁92

- 二十世紀以來,世界上最複雜的族群問題都源自政策性的歧視或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高唱反閃族主義,對猶太人進行計畫性的迫害,數百萬猶太人慘遭滅絕。

南一下冊頁115

- (德國)…提出猶太政策,設立集中營,試圖殲滅猶太人。

建宏上冊頁93


5

特質

信念

  • 希特勒懷有個人野心。

龍騰上冊頁89

  • 希特勒相信意志力量與英雄主義。認為1918年德國的戰敗是由猶太人、馬克思主義者,和其他「叛國者」所施放的暗箭所造成。…特勒相信爭取生活空間的鬥爭是歷史的本質與內容。

大同上冊頁130及頁131

  • 希特勒不以兼併現有日耳曼散居國家為滿足,更希望擴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希特勒認為是東歐是日耳曼人未來生存之地。


南一上冊頁104

  • 希特勒乃至德國民眾受到史學家重視民族的起源與純粹性,以及維護日耳曼民族國家權益為最高價值的影響。

三民上冊

20

6

歌頌暴力與

煽動宣傳

- 製造「個人崇拜」(希特勒)之神話

建宏上冊頁92

  • 戰爭期間,暴力不斷,往往被美化、歌颂使人們視有限度的暴力行為是維護治安的必要手段,極端的行為被容忍,非理性因素即伴隨戰爭而來,如失望、懷疑、否定和仇恨等。當理性飽受戰爭摧殘,政府又致力浮誇不實的宣傳,鼓動群眾情感,人們的理性更加晦暗不明,成為極權思想滋長的溫床。

建宏上冊頁92

大興建築

誇顯實力

  • 建築師施佩爾為納粹黨的黨員大會所在地-紐倫堡設計了一座黨員大檢閱台,安裝130盞防空探照燈,將大檢閱台烘托如「光之教堂」,令人目眩神搖。

  • 希特勒要在19391月前不計代價完成一座新的總理府的建造。外國人從入口大廳到總理接見廳的漫長路上就能領略到德國的威武雄壯。

  • 希特勒要將新柏林改成日耳曼城。

大同下冊頁64-67



1八十八學年度以前,台灣高中教科書由教育部委託國立編譯館統一編製,屬部訂教材。八十八學年度一年級新生起,因應教科書市場的自由化及多元化的需求,逐年開放為審定制,因而有目前一綱多本的現象。參見教育部部長黃榮村現行教科書審定制度之檢討與未來規劃」專案報告200312日立法院第5屆第2會期。見http://www.moe.gov.tw/minister/case/920102.html#A4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