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學習單:陶淵明生平與課文理解解析教案

格式
doc
大小
208 KB
頁數
7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6-04-10,离现在 9 19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桃花源記」學習單

                  班級:   座號:  姓名:

知人論事──非知不可



淵明


動態時報

關於

朋友

相片

更多


關於

生於

時代:□東漢□三國□西晉東晉

地點:□九江彭澤□常德武陵潯陽柴桑

字號(又稱)

元亮靖節先生五柳先生

陶潛□醉吟先生陶彭澤

興趣

批評時政□尋幽訪勝蒔花賞菊

讀書彈琴飲酒自娛□練丹習武

個性

能言善辯率性任真閑靜少言

不慕榮利□憂國憂民安貧樂道

工作資歷

江州祭酒建威將軍參軍彭澤縣令

辭官原因

不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

作品

《陶淵明集》又稱《靖節先生集》

作品風格

辭藻華麗自然質樸平淡有致

社會寫實□唯美浪漫情感真摯


評價

鍾嶸《詩品》譽為

列在:□上品中品□下品

山水詩人隱逸詩人之宗

自然詩人田園詩人之祖

北宋(蘇軾)評其

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創作桃花源的動機與原因

用寫作以溫飽政權交替巨變 戰亂頻仍紛亂

社會紛擾不安 □期望扭轉現實 寄託自己理想


課文理解──檢索解釋

第一段

一、請依課文內容的背景資料,檢索下列訊息。

背景

時代

地點

人物

東晉太元年中

武陵

漁人

桃花、船

二、漁人如何發現桃花源的路徑?□事先計畫偶然發現

根據哪一句課文: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由此句推論,能進入桃花源的人,心靈狀態會是怎樣?漁人沿溪划行,不小心「忘路」才誤入桃花源,而「忘」字正強調了「忘機」,沒有心機的人才能有機會發現桃花源。

三、課文中作者用哪些句子來描寫「漁人」對桃花林美景的情緒反應?

課文: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依時代背景推論,漁人為什麼感到「異」呢?「異」字,一方面點出漁人受到廣大桃花林美景的奇異所吸引;另一方面則暗示在東晉紛亂之際,竟有一處安詳無禍的世界,令人感到奇特的和平感。

四、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過程,依時間順序,經過四個地點,有哪些描寫?

地點

課文文句

1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2

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

3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4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第二段

一、由「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表現進入桃花源的路徑有何特色與意涵?

路徑

特色與意涵

1

初極狹

洞口很窄,表示很難發現,也可能很難進入,會讓人知難而退

2

才通人

只能一個人通過,表示必須自己親自冒險

3

復行數十步

數十步是不短的距離感,

4

豁然開朗

忽然的開闊明朗,有桃暗花又一村。也表示村子與世隔絕



二、課文中漁人第一眼所見的桃花源的廣角視野景觀是:

廣角視野

景觀

特色

課文文句

地貌

丘陵起伏 山高路窄 平坦廣闊

土地平曠

屋舍

雜亂  參差  整齊 

屋舍儼然

田地

肥沃  貧瘠  □荒蕪

有良田

水池

清澈 汙濁  乾涸 

美池

作物

 桃 竹 桑 茶 

桑竹之屬。

交通

忙碌  井然  不便 

阡陌交通

牲畜

 雞 狗 貓 馬 

雞犬相聞

三、課文中漁人所見的桃源人的互動與生活景況是:

桃源人的生活

景況

特色

課文文句

彼此互動

各自生活,少有往來

交往便利,熱絡頻繁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人民衣著

和漁人穿著相似

和漁人穿著不同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人民生活

成人

稼作勤奮 耕作不力

鼓腹而遊 親子同樂

其中往來種作

老人小孩

稼作勤奮 憂心忡忡

申申夭夭 親子同樂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四、根據漁人所見的景象,可以推論桃花源裡人民的生活有哪些特色

地狹人稠 沃野平坦 自給自足 □奢侈糜爛 豐衣足食安詳和諧

環堵蕭然 交流熱絡 安居樂業 □兵荒馬亂 □情感疏離□賦稅沉重

五、課文中桃源人看到漁人的反應是:

桃源人的反應

事件

反應

課文文句

見到漁人

害怕 驚訝 生氣 悲傷

見漁人,乃大驚,

對待漁人

驅逐漁人,離開桃源

不予理會,日常耕作

邀請到府,盛宴款待

好奇關心,圍觀瞭解

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六、由此可以看出桃花源裡的人情有哪些特質

純樸敦厚 熱情好客 疏離冷漠 親切隨和 好奇熱絡

七、桃源人祖先舉家來此的原因是:□隱居自得 躲避戰亂 □開闢新土

八、桃源人不知道下列哪些朝代:□秦 漢 南北朝 

九、當桃源人聽完漁人的描述後,所「歎惋」的事為何?為什麼他們會有此反應?

桃源人先祖是為避秦時亂,才舉家逃到桃花源。因此「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當他們從漁人所說「一一為具言所聞」,得知源外世界早已幾度改朝換代、物換星移,可以想見社會的動盪與人安的苦痛,才有「皆嘆惋」的感歎與惋惜。而且時至東晉乃是政權不穩、戰事頻仍,社會的不安可說與秦代大同小異。因此寫出桃源人聽聞後的反應,更能表現陶淵明所處時代社會動亂不安的情況。

十、漁人為何要離開桃花源?作者如此安排有何意涵?

漁人「停數日辭去」停留了數日,就離開。桃花源如此和諧富足,卻無法讓漁人有長住的打算,作者可能一方面表示漁人乃是思念家鄉與家人,無法放棄塵世,與世隔絕。另一面則暗示漁人在桃源中愉快的生活,可能使他別有心機,為自己發現理想世界而自喜,想藉此得到名利,更顯示人性受到名利的永恆桎梏。

十一、從文句推論桃源人希不希望外人知道此處?根據課文內容證明。

桃源人

課文文句

希望 不希望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十二、為什麼桃源人會特別叮嚀漁人那一句話?

桃源人是為避亂,才逃到桃花源。當得知源外的亂象,更明白避世不易,而不願外人得知桃花源,所以才婉轉的叮嚀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另外,桃源人與漁人相處數日,大約可看出漁人的個性,擔心漁人有不好的念頭與居心,因此特別的叮嚀,也顯示了桃源人特別的擔心。


第三段

一、漁人離開桃花源時,為何要「處處誌之」?

  漁人因為忘路而誤入桃花源,因此離開後「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就表明了下次還要再訪的心思。也就顯現漁人「心機已萌」,凶多吉少,對桃花源已有了不言可喻的企圖。

二、漁人為何「詣太守,說如此」?

漁人一返回現實世界就「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三段三言短句,表示漁人行動的迅速與果決。漁人是急於向外人揭示桃花源的富足,置桃源人的叮嚀於不顧,不守信用,也可推知桃源人已知漁人的心機,避世更不易了。而漁人選擇「太守」更顯示凡人對於權貴的依附與名利的追求。更顯示人性對名利的永恆桎梏。

三、有哪些人試圖探尋桃花源?他們有找到嗎?

探尋桃花源

探尋者

結果

課本文句

漁人

計畫前往成功找到 迷不得路

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太守

計畫前往成功找到 迷不得路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劉子驥

計畫前往成功找到 迷不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來....

成功找到 迷不得路 無人再找

後遂無問津者

四、文末安排太守、劉子驥追尋桃花源卻不可得的故事情節,陶淵明為何如此安排?

  「漁人」和「太守」都代表著有「心機」與「企圖」,有心機當然無法找到桃花源的路徑,並且「迷路」不僅是找不到,更表示凡人常迷失在自己的心機裡。而劉子驥在晉史中是真有其傳的高尚隱士,他「欣然規往」有心找,也有計畫要找,但還未成行不久就病終。這種寓言式的懸疑結局,以追尋不得的悵惘之感,反襯世人對理想世界的嚮往與眷戀之情。


課文統整──理解分析

一、陶淵明愛菊卻以「桃花」作為理想世界,又安排主角是個「漁人」的身份,並且要「捨船」才能進入桃花源。陶淵明在這當中透露些什麼訊息?請想一想,解開象徵的密碼。

項目

象徵意涵

桃花

諧音「逃」逃避世俗,遁世之意

「陶」淵明姓氏的諧音,屬於陶淵明個人的理想世界

桃花本來就有美好的象徵。

「桃」在神話中有重生的意思,夸父死後化為「鄧林」就是桃林

「桃」在西王母神話中有長生與避邪之意

漁人

隱士、愚人、無心機、自由自在、與世無爭

謀生工作、名利、欲望

二、〈桃花源記〉為陶淵明虛構的故事,但其中虛實交疊讓人有信以為真的感受。請再動動腦,解開虛與實的事例符碼。

項目

事例符碼

漁人、桃花源人與桃花源故事、太守

時代晉太元、地名:武陵、 人名:劉子驥

三、〈桃花源記〉為〈桃花源詩〉前的詩序,請比較兩者間的異同。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一)比較〈桃花源記〉及〈桃花源詩〉寫作內容及描寫筆法的相異之處。


〈桃花源記〉

〈桃花源詩〉

寫作

內容

自然景觀    民情風俗

社會制度    作者情懷

自然景觀     民情風俗

社會制度     作者情懷

寫作

筆法

以漁人誤入開展,以無法再訪作結

以時代紛亂開展,以自訴懷抱作結

先說明避世原因,再呈現桃花源民情

先描寫桃花源民情,再呈現避世原因

以客觀及虛構情節寄託其理想的幻滅

主觀與制度抒發對純樸社會的嚮往

以漁人誤入開展,以無法再訪作結

以時代紛亂開展,以自訴懷抱作結

先說明避世原因,再呈現桃花源民情

先描寫桃花源民情,再呈現避世原因

以客觀及虛構情節寄託其理想的幻滅

主觀與制度抒發對純樸社會的嚮往

(二)找出〈桃花源記〉及〈桃花源詩〉互相呼應之處。

〈桃花源記〉原文

〈桃花源詩〉原文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來此絕境,遂與外人間隔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雖無紀曆誌,四時自成歲

四、「桃花源」是陶淵明心中往嚮往的理相國度,往歷史推溯似乎可以找到端倪:

《老子.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一)請找一找與老子「小國寡民」所嚮往的理想世界相似處,再想一想相似特徵的意涵

項目

〈小國寡民〉

〈桃花源記〉

相似特徵的意涵

居住

環境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小國寡民,人民交往便利,安居樂業

人民

生活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便要還家,設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純樸安和, 自給自足, 恬然自得


政治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無戰亂動盪,環境封閉,自得其樂


(二)〈桃花源記〉第二段中描寫桃花源中的人情,也與孔子的抱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儒家「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世界相似?再找一找相似處

孔子抱負

大同世界

〈桃花源記〉原文

老者安之

老有所終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朋友信之

壯有所用

其中往來種作,

便要還家,設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少者懷之

幼有所長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綜合以上兩個方向,你認為陶淵明嚮往什麼樣的理想世界?

  陶淵明的「桃花源」在整體架構上,是崇尚自然生活,接近道家老子「小國寡民」的純樸和樂,民心無偽而自足,物質上清心寡欲。而在人情上,則是有儒家的重視幼童、壯年及老人皆受到照顧的關愛。我認為陶淵明所嚮往的其實是身為「人」最基本的追求「安其居,樂其俗」,能活在和平自足的世界。


引導寫作──我的○○○

  先秦百家爭鳴的時期,諸子各家都有自己的理想國度:儒家的「大同世界」是天下為公的理想國度,道家的「小國寡民」是自給自足的理想國度,墨家的「兼愛非攻」是博愛樸實的理想國度,法家的「富國強兵」是重法明責的理想國度。在〈桃花源記〉中「桃花源」是陶淵明心中往嚮往的理想國度,而西方哲人柏拉圖的「理想國」是真善美合一的公正國度,那麼你心中的理想國是什麼面貌呢?我們現在置身於迅速多元的世界,你對這塊土地有什麼情懷或理念期待實現呢?請以「我的○○○」為題,以散文形式寫作,敘事、議論、抒情皆可。文長不限。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