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3
,离现在 1
年 141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第七課 《五柳先生傳》學習單
706 座號 姓名
一、概覽─畫記閱讀
請將本文 1~3 自然段畫切成意義段,並摘要重點,標示在課本上。
小叮嚀︰可先切分兩個意義段,再思考兩個意義段之中是否有需要再切分或是合併。
二、分析─歸納閱讀
1.作者以不同的面向來描寫五柳先生,請想一想他描寫了哪些部分?
透過這些具體事件的描述,又刻畫出五柳先生哪種形象和特質?
面向
五柳先生的為人行事
推論五柳先生的形象和特質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
字。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
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
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
不吝情去留。
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住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衣
短褐穿結
食
簞瓢屢空
晏如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第
~ 段
第
段
三、統整全文
1.本文先「敘事」後「評論」
,請問這些評論呼應了五柳先生的哪些行跡?
(A)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
(B)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C)性嗜酒,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D)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E)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F)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評論
所對應的行跡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酣觴賦詩,以樂其志。
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2.閱讀本文後,請統整本文的篇章結構和寫作手法。
篇章
結構
(1) 本文依序分成(
)與(
)兩部分:
①前者是(
)—描寫五柳先生的稟性、起居生活和志趣。
②後者是(
)—評論五柳先生的品德行事。
(2) 本文第二段採用( )結構:
先總寫五柳先生「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的個性,再以此為核心,分述五柳
先生的讀書態度、喝酒嗜好、起居和志趣。
(3) 本文(
)
:
以「先生不知何許人也」敘事開頭,並用「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評論作結,文章首尾相應。
寫作
手法
(1) 採用第(
)人稱敘事:
作者虛擬「五柳先生」這個人物,為五柳先生立傳,事實上就是為自己作
傳。這種手法可以達到 (
)的效果,能避免自我褒揚的
嫌疑,又可無所顧忌地選材描寫。
(2) 採用(
)的手法:
文中描寫五柳先生物質生活(
)
,像是家貧、環堵蕭然、短褐穿
結、簞瓢屢空等,對照其精神生活的(
)
,像是讀書每有會意便
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等,凸顯五柳先生不同流俗、率真自
得的高潔品格。
四、閱讀賞析:
責 子
陶淵明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 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
B
) 1. 由「阿舒已二八」,可知阿舒幾歲?
(A)十歲 (B)十六歲 (C)二十歲 (D)二十八歲。
(
C
) 2. 「阿宣行志學」,由這句可知阿宣幾歲?
(A)六歲 (B)八歲 (C)十五歲 (D)二十歲。
(
D
) 3. 由「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兩句,可推知作者的人生觀如何?
(A)怨天尤人 (B)積極進取
(C)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D)樂天知命,順其自然。
桃花源記(節錄)
陶淵明
晉 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
○
1
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
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
○
2
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
◆
注釋:
○
1
緣:沿。 ○
2
落英:落花。
◆
譯文:
晉朝 太元年間,有個住在武陵的人,以捕魚為職業,一天沿著溪水划船,忘了
划到多遠的地方。突然遇見一片桃花林,兩岸數百步間,全是桃樹,中間沒有夾雜
其他樹木,草色清新美麗,落花繁多紛落。捕魚人看到這景象,感到非常驚奇。再
往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盡頭。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水源的源頭,然後看到一座山。
山下有個小洞口,洞口似乎有光透出。捕魚人便下船從洞口進去。
(
C
) 4. 從這段文字中,無法得知下列何者?
(A)武陵人的職業 (B)事件發生的朝代
(C)桃花源是人間仙境 (D)前往桃花源途中的景色。
解析 1:「二八」使用拆數相乘的手法,指十六歲。
解析 2: 「志學」指十五歲。語本論語 為政篇: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解析 4:(C)這段文字尚未提及桃花源裡的情形。
「侵權舉報」
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