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有鑑於本校學生國語文能力低落,針對其發生性、偵測性及系統性之肇因,尋思可行之改善方案,故教學夥伴基於「寓教於樂」之發想,於傳統說唱藝術之相聲單元著手,結合相關之知識、概念與經驗,經由學生一連串的課程訓練活動,從相聲簡介、悠遊劇海,到小試身手、粉墨登場等實際表演,進行統整、思考,歷經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嘗試,產出四齣相聲作品。期望學生除說唱表演外,更能培養創作的能力,且在說學逗唱中結合交通安全、臺北花博等議題,更融入社會、自然、資訊多元領域學習。欣見學生展現學習成果,發揮創意巧思,更為教學注入一股源泉活水。期望教學不只是一項技術,更是一門藝術,甚至是一種魔術!
關鍵詞:相聲、表演、說唱藝術
目錄
摘要
關鍵詞
前言
動機
背景
目標
實施說明
研究設計
研究架構
教學規畫
流程簡述
成果說明
初試啼聲
聲聲不息
聲入人心
相有心聲
省思與展望
檢討與省思
展望與規畫
結語
參考文獻
壹、前言
動機
Ausubel(1963)曾說:「教育學是一門教導如何有意義而有效率地呈現教材的藝術與科學。」但許多國中生常受制於升學體制及學習成績,苦於「背多分」而無法快樂學習,是以教師除了傳道、受業、解惑外,應思考如何安排學習情境,激發學習動機,達到有效教學目標,使學生愉快學習、樂於消化吸收,進而活用並創作。
在設計教學活動之初,首先利用5-WHY的方法學,針對國語文能力低落的問題與現象探究根本原因,續以提出改正計畫導引出對策,以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為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參見圖1〉,並進行評鑑及驗證。
問題現象:國語文能力低落
1
.發生性
2
.偵測性
3
.系統性
圖1 現行問題探究
改正計畫:社團活動採相聲教學,分別為「對口相聲」、「群口相聲」及「創作段子」三階段進行。
學習過程:期望透過下列四個學習過程,達成寓教於樂的學習效果。
1. 口白/相聲2.肢體/表情3.創意/創思 4.驗證成果
圖3
學習過程
思考以相聲活動著手,乃植基傳統說唱藝術具趣味性、教育性及生活性,易激發學習動機,而相聲藝術之特質為人數精簡,以表演為核心,不特別倚重舞台技術,娛樂取向,寓教於樂。繼而由課程統整的面向出發,並融入重大議題〈參見表1〉。整體而言結合學科知識與生活經驗,達到活動趣味化,趣味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表1 課程統整
| 語文領域 | 聆聽、閱讀、寫作 |
| 多元領域 | 地理、地科、資訊 |
| 藝文領域 | 音樂、美術、表藝 |
| 重大議題 | 交通安全、台北花博 |
二、背景
我們採用SWOT分析法,針對教師、行政、學生進行背景分析如下圖。
圖4 背景分析
三、目標
以簡單的意念、快樂的基調,引導學生領略說唱藝術,掌握社會脈動,欣賞趣味化的生活。
1、了解相聲說唱藝術聲情之美。
2、提升用心聆聽及口語表達的能力。
3、統整並融會所學的課程知識。
4、關心社會重大議題。
5、培養多元欣賞及上台表演的能力。
6、培養分工合作及參與團隊活動的能力。
7、培養蒐集資料及閱讀資料能力。
8、培養溝通分享及激發創意創作的能力。
貳、實施說明
一、研究設計
根據研究動機,我們以5-way的方式進行教學策略研擬,訂定下列研究步驟。
圖5 研究步驟
二、研究架構
本次教學設計除涵括多元領域外,並融入許多重大議題,期能藉此培養學生多元能力,規畫之架構如下圖所示。
圖6 研究架構
三、教學規畫
(一)芝麻開門
1.編製講義
因學生起點行為不同,部份學生曾多次聆賞過相聲演出,有些甚或完全未接觸過相聲藝術,故而先行參閱相關書籍及資料,編製授課所需之講義(講義如附件1)。
2.相聲簡介
按部就班講授相聲藝術相關之入門知識及專業術語,配合編製之講義及安排觀摩之影片,讓學生引起學習動機,更進一步領略相聲之趣味。
(二)悠遊劇海
1.觀摩名作
先後安排「相聲瓦舍」出品之作品,如:【大唐馬屁精】、【東廠僅1位】、【消失的931】,讓學生實際了解相聲藝術之說唱精神。
2.講解劇情
觀摩影片後,立即講解該劇之劇情大要、演出特色,讓學生更進一步體會相聲藝術之博大精深。
圖7 悠遊劇海
(三)小試身手
1.口白、聲情練習
設計競賽,如:繞口令、說笑話、語句接龍、叫我外星人、外星人翻譯官,讓學生掌握口齒清晰、口條流暢及聲調抑揚頓挫之要點,使整體演出更為順暢。
2. 肢體、表情練習
設計遊戲,如:我是小籠包、比手畫腳、猜猜我是誰、掰歌帶動唱,讓學生在多番練習後,透過揣摩表情、伸展肢體,培養上台表演的勇氣。
圖8 小試身手
(四)粉墨登場
1.熟能生巧
導讀段子並說明細節,要求學生熟記內容,一再反覆練習,培養夥伴默契及熟練度,導引學生融入演出,掌握特色,期能做到「演什麼、像什麼」。
2.掌聲響起
安排作品參賽(如:台北市98年中小學網路多媒體創意大賽)及演出(98年新加坡立德中學姊妹校來訪、99年金安獎評鑑),使學生增加更多元之學習經驗,並獲得觀眾掌聲之即時肯定,獲獎之成績亦有助於未來之升學。
圖9 粉墨登場
(五)腦力激盪
1.分組討論
針對科普閱讀,規定學生於指定時間蒐集並彙整資料,結合天文、星座、神話及詩詞歌曲,參考曾觀摩之相聲作品,各小組成員進行分組討論。
2.創作段子
擬定新作品「愛在星光燦爛時」,指定創作時間,小組磋商,撰寫及修改,評比各組成果後選出優勝作品,潤飾並定稿。俟適合機會,參與校外競賽。
圖10 腦力激盪
四、流程簡述
本次教學流程分別為嘗試實驗、對口相聲、群口相聲及創作段子等四階段,各階段之主題與說明如表2。
表2 流程簡介
流程 | 主題 | 說明 |
一. 嘗試實驗 | 初試啼聲 | 兩位社團成員常立傑、李政軒第一次合作,由訓練口條、培養默契乃至錄音完成,融入社會領域知識,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主軸,完成第一次作品「那一夜,我們"贛"好事」,參加「台北市98年中小學網路多媒體創意大賽」(劇本如附件2)。 |
二.對口相聲 | 聲聲不息 | 兩位社團成員常立傑、李政軒第二次合作,融入交通安全議題,完成第二份作品「虎事一籮筐」,於本校金安獎評鑑時演出,頗受好評(劇本如附件3)。 |
三. 群口相聲 | 聲入人心 | 兩位社團成員常立傑、李政軒第三次合作,並加入新成員李青桐,挑戰群口相聲,融入台北花博之議題,完成第三份作品「花編心聞」,並有老幹新枝傳承之寓意(劇本如附件4)。 |
四. 創作段子 | 相有心聲 | 未來嘗試學生由演出者變成創作者,採小組討論形式,腦力激盪,產出新的相聲段子,且融入科普閱讀,擬完成第四份作品「愛在星光燦爛時」(劇本如附件5)。 |
參、成果說明
一、初試啼聲
(一) 時間:98年8月
(二) 緣起:參加台北市98年中小學網路多媒體創意大賽
(三) 作品:那一夜,我們"贛"好事(演出影片如附件6)
(四) 成效:參加「台北市98年中小學網路多媒體創意大賽」,獲廣播類國中組優等,且於新加坡姊妹校立德中學來訪時演出,備受歡迎!
圖11 初試啼聲錄音演出暨得獎相片
(五) 自評:演出後參與學生針對自己的表演進行自評,自評結果摘錄如表3(學生自評表如附件7)。
表3 初試啼聲自評結果摘錄
自評者 | 文字摘錄 |
李政軒 | 段子有背熟,錄音時很少吃螺絲。能融入段子的劇情。 口齒不夠清楚,尤其要注意捲舌音。聲音不夠大,要改善發聲方法。 以前看專業人士〈馮翊綱、宋少卿等人〉演出,就覺得相聲表演寓教於樂很不簡單;現在自己粉墨登場,感受大不相同。演出後對中國地理有較深刻概念。 |
常立傑 | 不緊張、聲調抑揚頓挫能掌握聲情。 背段子比較吃力、要再多下功夫。有些字不容易發出正確的音,如ㄋ、ㄖ。 以前沒接觸過相聲表演,這次初體驗,覺得很有趣,甚至可包括多元素,結合各種知識,而不光是賣弄嘴皮子而已。參賽竟能得獎,太高興了。 |
(六) 互評:參與學生對演出夥伴進行互評,互評結果摘錄如表4(學生自評表如附件8)。
表4 初試啼聲互評結果摘錄
互評者 | 文字摘錄 |
李政軒評常立傑 | 聲音宏亮有感情;段子沒背熟,唱歌時五音不全。 |
常立傑評李政軒 | 台詞記得熟、表現平穩;音量要注意。 |
(七) 評析
1.本劇融入地理知識,學生觀賞後給予回饋(回饋表如附件9)。統計後發現八成以上的學生喜歡這次演出,能吸引其認真觀看並明白劇情寓意,重要的是有助於社會領域學習,期盼觀賞下次作品。統計分析如圖12。
圖12 初試啼聲統計分析
2.整體而言,觀眾給予此相聲表演非常正向的回饋,並從中得到許多收穫,如瞭解表情的轉換(71040許家銘)、情緒的高低起伏(71110黃思涵)。
(1)肯定的部份-表情豐富(71706周晴萱),動作到位(72010張瑀綸),說話流暢(70108黃怡蓁),咬字清楚(70202李品儀),詼諧(71606張秀珠),配合時事(70626王銘義),融合現代與古代,加入歌謠(71706周晴萱),社會科原來這麼有趣(70731孫鳳騏),可以很有效率的學習(70911簡鈺芬)。
(2)建議的部份-唱時眼神更深情,笑點會更多(70910韓坤穎),俏皮話多加一點(71336馮至隆),可以用道具表演(70510陳維妮)。
二、聲聲不息
(一) 時間:99年3月
(二) 緣起:協助學務處完成金安獎評鑑
(三) 作品:虎事一籮筐(演出影片如附件11)
(四) 成效:金安獎評鑑時頗受好評
圖13 聲聲不息錄音相片
(五) 自評:自評結果摘錄如表5(學生自評表如附件12)。
表5 聲聲不息自評結果摘錄
自評者 | 文字摘錄 |
李政軒 | 不怯場、臨場反應佳。練習時間太短,強記之下有一小段不熟。表情較生澀、肢體的柔軟度不夠。增加表演經驗,是很難得的體驗。對交通安全有深一層的認識,還學了不少對聯,對於對偶的修辭更清楚。 |
常立傑 | 台風穩健,樂於表演。但常忘詞、需要夥伴提詞。變聲期不宜大吼大叫,以免演出時受影響。演出後得到掌聲肯定,很有成就感。對相聲表演有更多的熱愛,且讓我發現自己很有表演方面的潛力。以後會提醒自己和家人注意交通安全。 |
(六) 互評:互評結果摘錄如表6(學生自評表如附件13)。
表6 聲聲不息互評結果摘錄
互評者 | 文字摘錄 |
李政軒評常立傑 | 很入戲、很有表演天份;會破音、平時要護嗓。 |
常立傑評李政軒 | 聲音的表現有進步;肢體要放開一些、看小抄的動作太明顯。 |
(七) 評析
1.本劇融入交通安全知識,學生在觀賞後給予回饋(如附件14)。經統計後發現學生不但喜歡這次的演出,更有助於交通安全議題的學習,對教學夥伴而言不啻是一大鼓勵。
圖14 聲聲不息統計分析
2.學生不僅快樂欣賞,並從表演中學習到交通安全的基本須知,例如:油門緊催、鬼門相隨(70201尤麗雯),要繫安全帶,要戴安全帽(70535楊皓丞)(71108張庭語)、十次車禍九次快(70811劉芳妤)。用不同的方法教我們交通安全,容易讓人牢記(71608陳亭秀)。
(1)肯定的部份-內容符合教育專題(70404邱申喬),誇張又吸睛(70209林詩軒);將古人帶進現實生活(70710詹孟瑀),用很多俗語和成語(70705洪奕喬),口白穿插台語(71603林汶儒)、廣東話(7035劉永弈)。
(2)建議的部份-劇本應熟背(71603林汶儒),不要笑場(71608陳亭秀),不要穿校服(71304許涵瑜),背景單調(71137楊朝崴)。
(3)精進的部份-特別設計許多唱唱跳跳、吸引學生注意的梗,例如:舞龍舞獅(70101王羿雯)、唱流浪到淡水(71433陳冠霖)及虎神來了(72006洪莉茜)、跳兩隻老虎(70734陳致瑋)(71105邱郡渝)。針對初試啼聲演出時所給予改進道具的建議,特別使用了響板當道具(72031林政毅)。
三、聲入人心
(一) 時間:99年10月
(二) 緣起:配合台北花博融入教學,並且薪火相傳、培訓新枝,另與戲劇社團合作道具製作。
(三) 作品:花編心聞(演出影片如附件16)
(四) 計畫:擬參加「100年度全國優良教育影片徵集」比賽。
圖15 聲入人心排練花絮
(五) 自評:自評結果摘錄如表7(學生自評表如附件17)。
表7 聲入人心自評結果摘錄
自評者 | 文字摘錄 |
李政軒 | 肢體的表現有部分較能融入,聲量能掌控;口齒清晰度仍要加強。這是最後一次在國中階段表演相聲,十分珍惜。想多欣賞不同團體的表演,有機會自己也想激發創意,嘗試創作新段子。樂見有生力軍加入相聲練習。 |
常立傑 | 掌握角色精神、表情及肢體能入戲,尤其男扮女裝,連我自己都很滿意。常忘詞、需要夥伴提詞。在變聲期,平時不宜大吼大叫,以免演出時受影響。這是畢業作,更覺得相聲藝術博大精深。將學習心得及技巧傳承給學弟,很開心。 |
李青桐 | 音量大小適中、口齒還算清楚、對學習相聲有興趣。太緊張〈常忘記自己該接著說甚麼或做甚麼〉、動作太拘謹、聲調語氣較缺乏感情。相聲原來這麼好玩,學長的表現很棒,我也要見賢思齊,越來越進步。演出後,更期待校外教學去參觀花博。 |
(六) 互評:互評結果摘錄如表8(學生自評表如附件18)。
表8 聲聲不息互評結果摘錄
互評者 | 文字摘錄 |
李政軒評李青桐 | 很努力,有逐漸進步;練習時要更專注,才不會恍神。 |
常立傑評李青桐 | 台詞要背熟、動作要到位、不要背對觀眾。 |
(七) 評析
1.融入臺北花博議題,學生觀賞後給予回饋(回饋表如附件19)。適逢花博展期,學生觀看後有助於提升親自體驗花博的意願。統計分析如圖16。
圖16 聲入人心統計分析
2.配合花博議題,清楚花博是臺北的驕傲(70708楊于萱)、了解花博主軸(70611馬雅雯),得到相關知識(70213游郁萍),(71834楊家齊),花卉和環保的觀念(71709陳奕璇),學到花的成語(70633張智閔)。
(1)肯定的部份-服裝設計很用心,不但有爆炸頭(71636丁柏元),還運用扇子(70904陳冠穎),把花喻成人(71101王人巧)(71405林貞昀),結合花語,出口成章(71905呂侑珈),讓劇情更充實(71306陳佑瑜),將「兒時記趣」學以致用(72037廖偉傑)。
(2)建議的部份-戲份要平均(71040許家銘),段落銜接要緊湊(71905呂侑珈),可以配樂(70710詹孟瑀),加入英文歌曲(71405林貞昀)。
(3)突破的部份-角色扮演部份,有重大的突破,除了萬人迷男扮女裝(70511惠子涵),還設計播報新聞(71602吳妮蓁),增加佈景(71636黃靖桐),搬出郝市長看板(71802田開茹),還搭配了唱歌跳舞(71631洪煒傑)(72036雷盛淳),更製造了特殊的煙火效果(70303林莉軒)。
四、相由心聲
(一) 時間:100年4月
(二) 緣起:培養蒐集資料、分組討論及提升創作能力。
(三) 作品:愛在星光燦爛時(目前課程進度為撰稿與修訂工作)
圖17 撰稿與修訂
(四) 計畫:擬安排期末社團成果展時與戲劇社團合作公演。
(五) 檢視:因尚未正式演出,故無法進行評析,僅將學生於社團課程中之學習歷程進行彙整(學習單如附件21)。
肆、省思與展望
一、檢討與省思
(一)學生部分
1.參與相聲觀摩與各項練習有助於了解說唱藝術聲情之美,感受語言藝術詼諧之趣,進而提升美的鑑賞能力,有助於提升專注力,啟發幽默感。
2.參與相聲學習與現場演出對於提升聆賞與口語表達之語文能力有明顯助益,且能融入並統整社會、自然、資訊及藝文領域等知識,甚至對於交通安全與台北花博等重大社會議題亦能有更深入之瞭解與關心。
3.參與相聲創作有助於資料的蒐集、閱讀與彙整能力,且能透過討論、溝通、分享創意,活化寫作、創作能力。
4.參與相聲系列活動有助於體認分工合作的重要,進而促成相互激勵以培養團隊默契,激發臨場反應之應變能力,甚且觀眾即時掌聲回饋可引發榮譽心及成就感,更勇於表現自己,達到進步再進步之自我期許。
5. 學生志願參加社團,每學期皆有異動,新社員培訓不易;再加上有經驗之舊社員面臨基測壓力,被迫中斷學習,故老幹新枝間會出現斷層。
6.整體而言,學生於欣賞及演出能力有長足之進步,但在創意創思上仍有待加強,故新段子的產出較預期時程延宕。
(二)觀眾部分
1.透過欣賞,逐漸進入說唱藝術之世界,領略相聲語言之獨特性與趣味性,且期望日後再安排欣賞相聲不同單元之演出。
2.透過欣賞,有助於學習社會、國語文領域等知識,甚至對於交通安全與台北花博等重大社會議題有更深入之瞭解與認識。
3.現場觀賞演出,台上與台下可即時互動,反應佳,笑聲不斷;但在教室透過螢幕欣賞,則缺少臨場感,感受較不深刻。
4.整體而言,觀眾樂於觀賞,但因感受相聲表演有難度而卻步,以致降低演出意願。此外隨欣賞經驗增加,除對劇情及演出滿意外,還要求相關配套設計,且提出許多中肯建言,足見觀眾亦有明顯成長。
(三)老師部分
1.由回饋表進行量化統計時發現,無論是喜歡相聲演出、吸引認真觀看、明白劇情寓意、相關領域之學習及再度觀賞之意願,各項指標均高達八成以上,足證將相聲融入教學,不僅接受度高,且確有實質之成效。惟熱衷於欣賞者多於有意願演出者,是以益發感受任重道遠。
2.由回饋表進行質的統計時發現,有關口白、演出、段子創作、整體效果及相關領域之學習等部份,獲致許多改進的建議,包括語速聲調、表情動作、設計笑點、歌舞方言、服裝道具、聲光背景……,有助於未來在創作及演出新段子時,有更多更大改善之空間。
3.指導者非科班人員,相關之相聲專業素養不足,惟秉持教學相長之熱忱,一路摸索,於做中學,不斷檢討修正,並尋求行政資源掖助,安排專業講座(99.04.08講座黃美華、主題為戲劇專業指導;100.02.17講座林文彬、主題為說唱藝術),獲益良多。
4.目前學校所能提供之硬體設備,包括錄音、錄影等相關器材,仍屬陽春及克難,會影響作品完成後呈現之效果。
5.現行各社團課程採均學期制,上課時間每週一次,若與學校其他大型活動撞期,如:校外教學、各項比賽……,便被迫停課,會影響課程進行及縮短練習機會,故實際授課每學期約莫十五次,時程太緊湊,以致於不夠深入。
6.整體而言,教師在施教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調整、不斷請益,嘗試將傳統說唱藝術賦予新貌,除達到教學成效,更有助於提昇教師教學專業能力。
二、展望與規畫
(一)學生參與
1.擴大社團宣導:增加學生作品演出機會,學期中安排演出場次,張貼文宣海報,不但可累積演出經驗,更可吸納更多有心參與學習之新成員。
2.尋求導師推薦:社團招生前,製發說帖簡介,請各班導師推薦、鼓勵有興趣或有潛力的學生參加。
(二)行政支援
1.安排專業研習: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近日已規畫兩場研習(如100.05.12講座王傳宗、主題為劇本寫作;100.05.19講座郭志傑、主題為相聲融入品德教學),敦請行政人員爾後繼續安排各項研習,接受專家指導,有助擴大視野。
2.添購影音設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爭取經費補助,添購相關硬體設備。
(三)教師成長
1.主動積極充電:除參加研習外,應更積極涉獵多元知識,汲取廣泛資訊,期能激盪新思維、新創意,精益求精。
2.尋求專業協助:學然後知不足,參加研習後可把握更豐沛資源,向專業人士請益(如:台北曲藝團林文彬先生)。
(四)課程設計
1.規畫雙軌進度:未來課程安排及選課方式,建請校方以「學年」為基準設計進度,增加授課時數,不論觀摩、創作或演練,時間皆較充裕。並擬將學生依其能力及興趣,區分為演出組及編劇組,採因材適性施教。
2.結合多元學習:目前已與戲劇社合作,有助於演出及道具交流,未來可將合作觸角擴及其他社團,結合更多元之思考,進行更多元之學習,落實趣味化、教育化、生活化之設計。
伍、結語
名導演魏德聖在接受訪問時表示:「當導演最大的成就是,觀眾看完電影後,會留在座位上反思一分鐘。」這段話雖說得平實,卻饒富深義。帶著社團學生嬉遊於相聲天地已若干時日,企圖將相聲藝術之活水引入國語文教學,先在「那一夜,我們“贛”好事」,繼而打包「虎事一籮筐」,然後報導「花編心聞」,現今則要領略「愛在星光燦爛時」。這四個階段的嘗試,目標皆是寓教於樂,態度則是樂此不疲,期望觀眾在看完我們的相聲演出後,也會留在座位上反思一分鐘,那麼我們的教學,將能從技術提升為藝術,甚且變身為魔術。
感謝有一群默默支持的合作夥伴,認真投入的社團學生,及用心欣賞的眾多觀眾,陪著我們一起啟動相聲的魔法。
陸、參考文獻
1.宋少卿、馮翊綱(2000)。這一本 瓦舍說相聲。臺北:楊智出版社。
2.http://www.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