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离现在 5
年 2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1
105 至 108 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
107 學年度第 1 學期 雲林縣立斗南高級中等學校實驗課
程實施計畫
種子教師
美感通識(六小時)
成果報告書
委託單位: 教育部 師 資 培 育 及 藝 術 教 育 司
執行單位: 雲林縣立斗南高級中學
執行教師: 陳榮暐
教師
輔導單位: 中區 基地大學輔導
2
目錄
實驗計畫概述
一、 實驗課程實施對象
二、 課程綱要與教學進度
實驗課程執行內容
一、 核定實驗課程計畫調整情形
二、 實驗課程執行紀錄
三、 教學研討與反思
四、 學生學習心得與成果
經費使用情形
一、 收支結算表
附件
一、 成果報告授權同意書
3
實驗計畫概述
一、實驗課程實施對象
申請學校 雲林縣立斗南高中
授課教師 陳榮暐
實施年級 國中部二年級
班級數
4 班
班級類型 ■普通班 □美術班 □其他
學生人數 120 名學生
二、課程綱要與教學進度
課程名稱:台灣本色
課程設定 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 每週堂數
■單堂
□連堂
教學對象
■國民中學 二 年級
□高級中學 年級
□職業學校 年級
學生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
* 先修科目:
□曾修美感教育實驗課程:
■並未修習美感教育課程
* 先備能力:
雲林是布袋戲的故鄉,雲林布袋戲館、霹靂國際多媒體公司就在斗南鎮周邊,本校附近
更有台灣最重要、最老字號的布袋戲偶製作廠商-炎卿戲偶雕刻公司,學生大部分都有觀賞
過布袋戲的演出、接觸過布袋戲文化;加上斗南地區廟會文化盛行,偶爾可以見到陣頭中家
將們的臉譜相貌,所以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之下的民族色彩以及臉譜藝術不陌生。
4
一、課程活動簡介:
色彩對於人的審美判斷最為重要,它常常是一個人對一幅畫面、一件物品所建立的第一
個印象;而這個印象往往也決定了這個人覺得這幅畫面或這件物品「好不好看」。本課程活動
設計重點在於幫助孩子覺察到「色彩意象」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性,明白影響我們色彩認知所
牽涉到的兩個因素:生理層面-視覺對顏色的反應、心理層面-外在環境形塑的美感經驗。
接著帶入台灣傳統布袋戲文化中的色彩意象,針對其色彩構成與象徵意義加以探討,結合社
區資源,讓學生透過親手彩繪偶頭體驗民族色彩的美感,最終引導孩子統整所學,操作代表
色,重組創造出能夠呈現台灣意象的擦手巾吊飾。
5
二、教學目標
既有目標/能力指標:
1.
具備基礎的色彩學概念。
2.
會操作水彩用具。
學生將會:
1.
覺察色彩常常是我們對一幅畫面、一件物品所建立的第一個印象,也是判斷「好不
好看」最初的標準。
2.
認識「色彩構成」的基本概念。
3.
明白顏色彼此的性質關係。
4.
明白在個人長期生活的環境中,文化風土與民族習俗會影響一個人對於色彩的認知
與喜好。
5.
了解合宜的、具有普遍美感的色彩意象,是達到色彩構成的均衡。
6.
初步應用簡單的色彩構成表現出某一客體的色彩意象。
核心概念:
關鍵問題:
1.
色彩 構面的美感
2.
合宜的 色彩 構面
3.
象徵與民族的色彩
1.
台灣布袋戲偶使用的色彩有什麼象徵意義?
2.
世界上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對於當地人的色
彩認知影響為何?
3.
什麼是色彩意象?
4.
影響我們判斷一幅畫面、一件物品「好不
好看」的因素有那些?
5.
何謂相同的色調?何謂衝突的色調?
6.
如何達到色彩構成的均衡,搭配出合宜
的、具有普遍美感的色彩意象?
學生將知道/知識:
學生將能夠/技能:
1.
色彩意象的意涵。
2.
判斷一幅畫面、一件物品顏色「好
不好看」牽涉到的兩個因素。
3.
顏色彼此的性質關係:相同色調和
衝突色調的視覺效果。
4.
顏色如何搭配才會好看。
5.
文化會賦予色彩獨特的象徵意義,
衍生出具有高辨識度的民族色彩。
6.
台灣布袋戲偶色彩的象徵意義。
1.
運用色票找出一個具有普遍美感的圖案
中,有哪幾種顏色所構成,並排列出量的
多寡。
2.
分辨相同的色調與衝突的色調。
3.
在布袋戲偶頭上描繪台灣傳統布袋戲偶的臉
譜,或自行創造臉譜。
4.
初步應用簡單的色彩構成原理設計吊飾,
以表現出台灣的色彩意象。
6
三、教學策略:
(一)六堂課的階段步驟簡列:
1.
探討外在條件所賦予人的美感經驗(心理層面)
(1) 對各種角色的布袋戲偶進行色彩分析:
教師陳列數個具代表性的布袋戲角色,讓學生觀察戲偶服裝、臉譜常用的顏色
有哪些?
分辨這些角色的性格差異,觀察不同性格的戲偶使用的顏色有什麼不同?為什
麼使用這樣的顏色?並記錄在學習單上。
(2) 引導學生一起進行「紅、紫、黑、藍、綠、黃、白、灰、金銀」這些布袋戲常見
顏色的聯想和感覺印象,然後介紹在台灣傳統偶劇文化中,這些色彩代表的象徵
意義。
(3) 教師運用簡報投影片和學習單講解象徵與民族的色彩:文化會賦予色彩獨特的象
徵意義,衍生出具有高辨識度的民族色彩。
2.
認識色彩意象
(1)教師運用簡報投影片講解「色彩意象」:物體或形象的色彩構成傳遞給人的印
象,而這個印象往往也決定了這個人覺得一幅畫面、一件物品「好不好看」。
(2)判斷顏色美醜牽涉到的兩個因素:一個是視覺對顏色的反應,另一個則是源自身
處的文化背景、環境因素等外在條件所賦予人的美感經驗。
3.
探討視覺對顏色的反應(生理層面):物體或形象的色彩是如何構成的?
(1) 分組活動:教師準備優美的風景圖片,讓學生使用色票去對照圖案的顏色,找出
圖案中出現的顏色有哪些?然後目測每個顏色在畫面中所佔的量,依照多寡排列
色票,藉以幫助學生認識「令人感覺愉快的色彩構成」影響的因素。
(2) 教師運用圖卡及簡報投影片講解「顏色彼此的性質關係」及其視覺效果:
相同的色調:可以將複雜的元素統整在一起整體,看似單一卻有些微變化。
衝突的色調:掌握好衝突色調或黑白對比的比例容易抓住人的目光創造易於辨
識與記憶的畫面。
(3) 學生操作美感教育電子書網站的色彩遊戲,學習分辨相同的色調與衝突的色調。
(4) 學生在紙圖上臨摹中國傳統戲曲臉譜,做為彩繪立體偶頭前的基礎練習。
7
4.美感體驗實作活動:
(1) 聘請炎卿戲偶雕刻公司-第二代傳人徐建彰師傅到校,介紹台灣布袋戲文化
(2) 講師教授布袋戲偶頭彩繪,學生練習在偶頭上畫臉譜,可以是傳統風格的,或是
自行創作。
5.合宜的的色彩意象構成練習:
(1)教師運用簡報投影片,讓學生分組討論代表台灣意象的與本地常見的色彩為何,
並將答案填寫在學習單上。
(2)引導學生瞭解衝突的色調如何達到構成的均衡,能搭配出合宜的、具有普遍美感
的色彩意象。
(3)學生進行色彩計畫,應用合宜的配色原則製作偶頭頭飾、挑選吊繩和毛巾,製作
成具有台灣味的文化創意擦手巾吊飾。
(二)Show & Tell 提問與反思:
1.
台灣布袋戲偶不同角色的臉譜、頭髮、衣服為什麼使用那個顏色?它有什麼象徵意
義?
2.
世界上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對於當地人的色彩認知有沒有影響?同一個顏色不同民族
的人感覺一不一樣?
3.
影響我們判斷一幅畫面、一件物品「好不好看」最直接的因素是什麼?
4.
大自然的色彩為什麼很好看?
5.
你喜歡那些顏色?一個東西只要有這些顏色就一定會好看嗎?
6.
相同的色調給我們什麼感覺?
7.
衝突的色調給我們什麼感覺?
8.
顏色要怎麼搭配才會好看?
9.
符合台灣性格意象的顏色有哪些?這些顏色哪個多哪個少?它們屬於相同的色調還
是衝突的色調?給我們什麼感覺?會讓我聯想到什麼?
10.
如何運用這些顏色製作布袋戲偶頭吊飾,讓人一看就感受到台灣味?
四、預期成果:
(一)
覺察到色彩意象影響我們的審美判斷。
(二)
認識「色彩的構成」,發覺不同的構成方式所帶給人的色彩意象。
(三)
分辨生活中的景觀和物品是使用相同色調或衝突色調,明白其視覺效果為何。
(四)
明白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系之下,賦予色彩的象徵意義,且影響台灣布袋戲偶用色的
模式。
(五)
認識台灣布袋戲文化,並透過布袋戲偶頭彩繪實作,體驗臉譜藝術色彩構面的美感。
(六)
初步應用簡單的色彩構成,繪製具有普遍美感、能夠呈現學生自我形象的。
8
參考書籍:
漢寶德等(2013)。《生活美學理念推廣系列叢書 2》,台北:行政院文化部。
漢寶德(2010)。《如何培養美感》,台北:聯經。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
陳慧玲(2009)。《孩子的十二堂美學課》,新北:長霈。
楊偉中等(2011)。《環境‧生活‧美學》,台南: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
朱介英:《色彩學──色彩計劃&配色》,台北:美工科技有限公司,2001 年 8 月。
千千岩英彰:《不可思議的心理與色彩》,台北:新潮社出版,2002 年 9 月。
江武昌:《臺灣布袋戲的認識與欣賞──一口說出千古事,十指弄成百萬兵》,台北:國立臺灣
藝術教育館,1995 年 6 月。
高戈平:《國劇臉譜藝術》,台北:書泉出版社,1993 年 10 月。
索菲斯(2014)。《性格分析心理測驗》,新北:柿藤。
論文:
台灣布袋戲偶的模件體系之成形與發展
台灣布袋戲色彩運用之傳承與創新
網站:
http://www.aesthetics.moe.edu.tw/lessons/
https://www.ncfta.gov.tw/content_170.html
https://slidesplayer.com/slide/11205455/
第一章 色彩與自然、文化與人生的關係
http://www.holofang.com/ugC_ShowroomCat.asp
教學資源:
教學簡報、影片、投影機、銀幕、音響、電腦、印表機、學習單、相機、自然風景圖片、色
票、布袋戲偶、素色偶頭、素色紙面具、橡皮筋、毛筆、顏料、調色盤、筆洗、毛巾、繩
子、心理測驗。
9
教學進度表
週次
上課日期
課程進度、內容、主題
1
10 月中旬 認識象徵與民族的色彩,了解台灣傳統布袋戲偶的色彩意象。
2
認識色彩意象,探討色彩構成的影響因素。
3
分析顏色彼此的性質關係,以及不同色調的視覺效果。
在紙圖上臨摹中國傳統戲曲臉譜。
4
藝師介紹台灣布袋戲文化。
5
藝師教授布袋戲偶頭彩繪方法,學生用鉛筆設計造型並上底色。
6
探討代表台灣意象與本地常見的色彩,將其應用在偶頭彩繪上,
並進行色彩計畫,擬定合宜的配色狀態。
7
介紹布袋戲偶頭頂裝飾的種類與製作方式,學生分組實作。
8
組裝吊繩、頭頂裝飾、毛巾,完成擦手巾吊飾作品。
10
實驗課程執行內容
一、核定實驗課程計畫調整情形
(一)
更改第六週課程,取消製作自我形象的臉譜面具,增加第七、八週課
程,延長擦手巾吊飾的製作時間。
(二)
修改教學策略和預期成果最後一點。
二、6 小時實驗課程執行紀錄
課堂 1
A 課程實施照片:
11
12
B 學生操作流程:
探討外在條件所賦予人的美感經驗(心理層面)
對各種角色的布袋戲偶臉譜顏色進行色彩分析:
1.
學生藉由欣賞布袋戲的演出影片,並觀察數個具代表性的布袋戲角色實物及照片,思
考臉譜常用的顏色有哪些?這些角色的性格有什麼差異?為什麼使用這樣的顏色?
2.
填寫學習單:依據紅、黃、綠、藍、紫(咖啡)、黑、白、灰、金銀這九種臉譜常見
顏色,寫出其代表人物名稱、色彩的聯想感覺與象徵意義。
C 課程關鍵思考:
1.
「色彩」是個非常龐大、內容深廣的構面,筆者在第一節課程設計選擇從布袋戲偶臉
譜色彩切入,是因為學校所在地布袋戲文化資源豐富,學生大部分都有觀賞過布袋戲
的演出;加上斗南地區廟會文化盛行,偶爾可以見到陣頭中家將們的臉譜相貌,所以
學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之下的民族色彩以及臉譜藝術不陌生。
2.
臉譜的用色有其特定意義,每個顏色都代表著不同的角色性格。藉由觀察布袋戲偶與
演出,引導學生了解色彩的聯想感覺與角色象徵意義之間的關係,進而明白我們對色
彩的認知背後,有心理層面因素的影響。
13
課堂 2
A 課程實施照片:
14
15
16
B 學生操作流程:
1.認識色彩意象:
(1)觀賞簡報投影片認識「色彩意象」:物體或形象的色彩構成傳遞給人的印象,而這個
印象往往也決定了這個人覺得一幅畫面、一件物品「好不好看」。
(2)判斷顏色美醜牽涉到的兩個因素:一個是視覺對顏色的反應,另一個則是源自身處的
文化背景、環境因素等外在條件所賦予人的美感經驗。
2.認識象徵與民族的色彩:文化會賦予色彩獨特的象徵意義,衍生出具有高辨識度的民族
色彩。
3.認識色彩美感:色彩構成傳遞給人的印象令人有「合宜且愉悅之感」。
探討視覺對顏色的反應(生理層面):物體或形象的色彩是如何構成的?
4.分組活動:使用色票去對照風景圖片中的色彩,找出圖案中出現的顏色有哪些?然後目測
每個顏色在畫面中所佔的量,依照多寡排列色票,藉以了解「令人感覺愉快的色彩構成」
影響的因素。
C 課程關鍵思考:
1.
介紹象徵與民族的色彩時,教師可以採用類似猜謎的教學策略,比較世界各民族的代表
色,輔以傳統文化、風土民情的解說,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與效果。
2.
用色票找圖案顏色的活動,目的之一是引導學生發現大自然顏色變化的豐富性。以「綠
色」來說:它不會只是一個顏色,還包含了黃綠色、粉綠色、橄欖綠、草綠色、葉綠
色、藍綠色、墨綠色…等。
3.
通常人們覺得一個東西好看,是因為他喜歡這個東西的顏色;對色彩主觀的好惡往往讓
我們無法客觀的進行審美鑑賞。課程中宜拋出這個議題給學生思考:一個東西只要有你
喜歡的顏色就一定會好看嗎? 接著帶領學生認識色彩美感:藉由排列優美風景圖片中各
個顏色出現的比例,了解色彩構成的樣態才是美醜的關鍵。
17
課堂 3
A 課程實施照片:
18
19
B 學生操作流程:
1.
觀賞圖卡及簡報投影片認識「顏色彼此的性質關係」及其視覺效果:
(1)相同的色調:可以將複雜的元素統整在一起整體,看似單一卻有些微變化。
(2)衝突的色調:掌握好衝突色調或黑白對比的比例容易抓住人的目光創造易於辨識與記
憶的畫面。
2.
操作美感教育電子書網站的色彩遊戲,學習分辨相同的色調與衝突的色調。
3.
在紙圖上臨摹中國傳統戲曲臉譜,做為彩繪立體偶頭前的基礎練習。
C 課程關鍵思考:
學生幾乎都沒有畫過臉譜,尤其是在立體的物品表面,因此在正式彩繪偶頭前的基礎練習
是很必要的。在紙圖上臨摹臉譜圖案,希望可以達到三個目的:
(1)學會彩繪精緻紋飾的技巧
(2)適應使用毛筆的運筆方式
(3)熟悉壓克力顏料的特性
20
課堂 4
A 課程實施照片:
21
22
B 學生操作流程:
1.
聆聽炎卿戲偶雕刻公司-第二代傳人徐建彰先生介紹台灣布袋戲文化的起源、發展、創
新以及製作方式。
2.
回家作業:臉譜設計圖。可以是中國傳統風格的、西洋風格的,或是自行創作。
C 課程關鍵思考:
1.
課前先和同學預告這一節會邀請很厲害的校外專家來上課,可引發學生們期待的心理,提
高學習興趣。
2.
教學者應提早與藝師先進行課程內容的溝通,討論合作方式,把握難得的機會,將協同教
學的效能發揮到最大。
3.
由實際從事布袋戲偶雕製與傳承的藝師現身說法,比一般美術教師按照資料講述更具有說
服力。
23
課堂 5
A 課程實施照片:
24
25
26
B 學生操作流程:
1.
觀看藝師示範基本臉譜圖案的構圖方法
2.
領取材料,用鉛筆在空白偶頭上畫中軸線,然後依照自己的臉譜設計圖畫出左右對稱的
紋飾。
3.
用水彩筆沾壓克力顏料,將整顆偶頭刷上底色。如果臉譜底色為白色,則直接彩繪出圖
案。下課時把偶頭放到架上晾乾。
C 課程關鍵思考:
1.
課前教師準備工作:塑膠偶頭頭頂用電鑽鑽孔,預留穿吊繩的孔洞。
2.
將 2D 平面的轉換成 3D 曲面的圖案具有挑戰性,具備足夠的空間智能才有辦法畫得
好;而且學生在立體的載體表面彩繪十分陌生,需要教師常常指導提點。
3.
傳統臉譜圖案大部分是左右對稱的,學生依照此原則繪製圖案比較容易上手,成功率較
高。
4.
上色原則:明度由淺到深,方向由上到下(顏料會向下流動)。
27
課堂 6
A 課程實施照片:
28
B 學生操作流程:
合宜的的色彩意象構成練習:
1.
觀賞影片和簡報投影片,分組討論代表台灣意象的與本地常見的色彩為何,並將答案填
寫在學習單上。
2.
學習衝突的色調如何達到構成的均衡,能搭配出合宜的、具有普遍美感的色彩意象。
3.
參考台灣色彩,確立自己的主色系,繼續彩繪完成偶頭作品。
C 課程關鍵思考:
要學生直接找出代表台灣意象的色彩並不容易。為了讓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本課
程的策略是從釐清我們自己的本土文化特色開始;藉由「外國人如何看台灣」的相關影
片,對照國中生涯輔導工作常用的 Holland 人格特質理論,列出一些台灣人的普遍性格。
接下來配合第一節課所學的布袋戲偶臉譜顏色象徵意義,推導出台灣的代表色。
29
課堂 7
A 課程實施照片:
30
31
B 學生操作流程:
1.
觀賞簡報投影片,了解牌冠、帽子、頭髮三種偶頭頭飾的製作方法。
2.
根據自己的偶頭造型,挑選一種合宜的頭部飾品製作,並注意配色美觀。
C 課程關鍵思考:
1.
偶頭頭飾製作的工具材料繁多,教師須提早蒐集、加工、分類。
2.
製作帽子時:不織布接縫處塗白膠後,最好用木質的或塑膠的夾子固定,等待乾燥接
合。如果用長尾夾會生鏽,沾染到不織布上。
32
課堂 8
A 課程實施照片:
33
34
B 學生操作流程:
製作成具有台灣風味的文化創意擦手巾吊飾
一、
偶頭後頸部用麥克筆寫上班級、座號。
二、
觀看教師示範組裝方法
三、
挑選符合自己主色系的吊繩和毛巾
四、
組裝吊繩:
1.
繩子對摺,兩端一起穿入偶頭頂洞
2.
用棉花棒穿過繩子圈圈、撐住。
3.
繩子兩端往下拉、對齊,打一個平結。
4.
偶頭頂繩圈抽出來,棉花棒放回去。
五、組裝毛巾
1.
毛巾對摺兩次,中央剪小縫(1 公分)
2.
花紋面蓋住顛倒的偶頭,縫隙對準脖子洞的圓心,抓住脖子綁橡皮筋。
3.
毛巾翻開來,調整角度,完成。
C 課程關鍵思考:
1.
為了呈現柔和舒服的視覺效果,台灣常見的中低價位毛巾色彩幾乎都是高明度低彩度的
粉色系;為了符合台灣意象,教師須特別幫學生尋找高彩度的毛巾,才能與偶頭的色彩
搭配。幸虧筆者服務的學校鄰近台灣毛巾的重要產地—虎尾鎮,有眾多的毛巾工廠可供
挖寶!
2.
學生多半對於主色系和色彩搭配沒有概念,所以當他們要挑選吊繩和毛巾的顏色時,應
要求把自己的偶頭一起帶出來,直接靠在教師提供的材料旁比對顏色;而教師得立即給
予引導,幫忙挑顏色,節省排隊的時間。
35
三、教學觀察與反思
布袋戲偶刻製技藝乃斗南地區非常重要的文化資產,為了將布袋戲文化融
入色彩構面的教學,一方面結合社區資源、傳承這項難得的民俗藝術;另一方
面希望讓學生發掘台灣色彩、培養對色彩的美感,筆者花費許多時間研究與構
思。布袋戲偶是一項複合式藝術,結合了木雕、紙雕、彩繪、金工、刺繡、植
髮等技藝;因此本人在撰寫計畫期間,多次親訪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與徐建
彰師傅討論要擷取戲偶的哪一種元素來讓學生操作,既可以學習色彩構成又有
生活化。腦力激盪之後,終於設計出偶頭擦手巾吊飾這項文化創意實作課程。
偶頭的部分忠於原作,而戲服的部分用毛巾取代,則迴避了縫製的高難
度,且具有實用性,還保留了把玩的功能!「毛巾」也是雲林縣具代表性的傳
統產業,筆者在探訪毛巾工廠尋找合適的毛巾過程中,也意外學到了關於毛巾
的紡織、種類、銷售等知識,成為間接的受益者。
課程中加入外聘講師的幫忙,對學生的學習而言有很大的助益。可能是因
為達人光環的加持效應,還有新鮮感的緣故,孩子們滿喜歡藝師的指導,課後
還有人問徐師傅會不會再來?筆者藉這個機會在此特別感謝徐建彰師傅和偶的
家戲偶文創園區的大力協助!
「色彩」是一個討喜、容易入門與操作的構面,但要講得深入並不簡單;
尤其是「象徵與民族的色彩」這項核心概念,牽涉到歷史、地理、人類學、心
理學等許多層面。如果條件許可,建議有意實施本單元的教學者可以跨領域合
作,和校內相關科目的同仁協同教學,闡釋各民族文化與色彩之間的連結,促
進學習成效。引起動機的切入點,可選擇學校本身或在地的特色,作為生活美
感的主題,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覺察環境中的美好,並逐漸培養議題思考
與建構價值觀,提高美感素養。
36
四、學生學習成果
37
38
「侵權舉報」
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