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常見問題之原因分析與輔導策略
教育部輔導網路
學習困擾的行為層次、線索表徵、原因分析輔導策略
行為層次 | 可能之線索表徵 | 可能之原因分析 | 輔導策略 |
層次一: | 1. | 某(些)科先天學習力較低。 | 2. | 某(些)科目學習基礎較差。 | 3. | 某(些)科目缺乏興趣。 |
| 1. | 上該(些)科目之課不專心,注意力散漫。 | 2. | 上該(些)科目之課精神不振,常打瞌睡。 | 3. | 該(些)科目之學業成績低落。 |
| 1. | 該(些)科目先天學習能力較低。 | 2. | 該(些)科目先前學習不順,導致銜接困難。 | 3-1. | 教師材教法引不起學生興趣。 | 3-2. | 家長的鼓勵、關懷較少。 | 3-3. | 貪玩,睡眠時間不足。 | 3-4. | 被動,不能主動學習。 | 3-5. | 成績表現不佳,意志消沉,學習興趣低落。 |
| 1. | 對該(些)科目實施個別教學或補救教學。。 | 2-1. | 藉教學媒體、小組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 2-2. | 協助學生訂立「自我契約」,以提高學習興趣。 | 2-3. | 教師教學方法活潑、多元,提高學習興趣。 |
|
層次二: | | 不懂學習方法,沒有學習計劃,學習習慣欠佳。 |
| 1. | 學習時強記死背,囫圇吞棗。 | 2. | 抄襲別人作業。 | 3. | 平時不努力,臨時開夜車。 |
| 1. | 學習方法不當,只重記憶,不思理解。 | 2. | 作業量太重,無力完成。 | 3. | 不會擬訂、安排學習計畫。 |
| 1. |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善用「同儕」協助學習。 | 2. | 酌減作業份量,並多樣化作業內容,提高學習興。 | 3. | 輔導學生擬訂預習特質。 |
|
層次三: | 1. | 對某(些)科目學習有厭惡感,或對某(些)老師厭惡。 | 2. | 對某(些)科目產生考試的焦慮與學習的恐懼。 |
| 1. | 該(些)學科成績與其他科成績差距懸殊。 | 2. | 某(些)科目考試時,容易緊張,偶有臉色發青,四肢發抖現象。 | 3. | 上某(些)科目時,精神恍惚。 |
| 1. | 考試成績不佳,害怕不當的處罰(含教師的公開侮辱,及家長與親友間的公開比較)。 | 2. | 考試成績不佳,害怕降低班級學業成績,影響同儕關係。 | 3. | 考試多,挫折多,產生考試的焦慮與恐懼。 |
| 1. | 教學方法活潑、多元,提高學習興趣。 | 2. | 改進命題技術,給予成就感。 | 3. | 教導學生放鬆的方法,例如:考試前閉上眼睛,端坐深呼吸,可緩和緊張。 |
|
|
|
層次四: | 1. | 厭惡上課,對所有的學習都會排斥,拒絕學習。 |
|
| 1. | 染上惡習,荒廢學業。 | 2. | 學習遭遇挫折,喪失學習意願。 | 3. | 學習壓力無法負荷。 | 4. | 結交不良朋友,禁不起誘惑。 |
|
|
| 1. | 聯繫家長,共同戒除學生之惡習,並予以個別輔導。 | 1-3. | 給予更寬廣的多元化學習空間,鼓勵學生致力於藝能科學習。 | 1-4. | 與家長協商,考慮是否協助學生輔換環境,消除不良習慣。 | 1-5. | 輔導返校就讀,並實施個別化教學指導。 |
|
二、師生衝突的行為層次、線索表徵、原因分析輔導策略
行為層次
| 可能之線索表徵 | 可能之原因分析 | 輔導策略 |
層次一: | 偶發性的、情緒化的不接受老師意見、主張或要求 |
| 1. | 偶而會對某些事表示不滿。 | 2. | 有時候情緒起伏較大。 | 3. | 對某些事情看法較偏激。 |
| 1. | 仍存留著一部分較自我中心的思考形式。 | 2. | 當時情緒不佳。 | 3. | 覺得受到不公平、不會理待遇。 | 4. | 不會正確使用措辭,致引起誤會及衝突。 |
| 1. | 教師應盡量避免用權威方式與此類學生互動。 | 2. | 善用獎懲原則,公開獎勵,私下處罰,避免當眾責罵學生。 | 3. | 指導學生學會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 | 4. | 平時即指導學生學會用理性的態度、言詞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感覺。 |
|
| 1. | 對父母、師長常有不滿的情緒,而以唱反調來反抗父母、師長。 | 2. | 成績長期欠佳,而以曠課逃家來逃避現狀。 | 3. | 人際關係不良,而以逃學逃家來逃避現狀。 |
| 1. | 以較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強化了想表現英雄氣概、爭取同儕認同與自我肯定的心情。 | 2. | 經常覺得受到不公平、不會理待遇。 | 3. | 為了引起老師注意及關心。 |
| 1. | 考慮學生個別情況,給予不同的表現機會,肯定學生的各種才能。 | 2. | 鼓勵學生以恰當管道向師長表達所思所想,如:
班會、和老師聊天等。 | 3. | 教師平時應盡量多關懷及了解每位學生特質。 |
|
| 1. | 師生關係極度不良 | 2. | 學生明顯的拒上特定老師或多數老師的課。 | 3. | 在同學面前常表示對特定老師的不滿,甚至是憤怒。 | 4. | 常有成群聚集或逃課的行為。 |
| 1. | 人格發展較不健全 | | (1)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 | | (2)衝動易怒,缺乏同情心。 | 2. | 以抗拒權威當做英雄主義的表現,並以之做為肯定自我的方式。 | 3. | 自尊心受到傷害,挫折忍受能力低。 | 4. | 疑似精神疾病。 |
| 1. | 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 | | (1)落實生活倫理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培養知禮善群的美德。 | | (2)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習守法、服務的生活態度。 | | (3)教導學生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方法,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幫忙。 | 2. | 採用人性化的行為規範準則,以理性民主的態度來指導學生。 | 3. | 提供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得自我肯定。 | 4. | 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資源協助了解學生真正問題或聯絡心理輔導機構、心理醫師協助醫療。 |
|
三、家庭功能失衡之子女適應不良的行為層次、線索表徵、原因分析輔導策略
行為層次
| 可能之線索表徵
| 可能之原因分析
| 輔導策略
|
| 1. | 經常沒飯吃。 | 2. | 儀容不整,生活習慣不好。 | 3. | 上課無精打采。 |
|
|
| 1. | 家長忙於生計,疏忽對孩子的照料。 | 2. | 父(母)親作息不正常或情緒不佳,影響家庭生活步調 |
| 1. | 主動作家庭訪問,瞭解學生家庭狀況及經濟狀況。 | 2. | 加強生活教育及自理能力之培養。 | 3. | 做好親師及師生溝通,建立互信的關係。 | 4. | 肯定家長的付出與努力,並提醒家長生活起居與生活習慣對學生之重要性。 |
|
| 1. | 不願意談論家裡的事。 | 2. | 學業成績明顯退或低成就。 | 3. | 情緒顯著變化(活動→安靜:文靜→攻擊)。 | 4. | 說謊。 | 5. | 偷竊。 |
| 1. | 父母經常發生爭執,家庭不和諧。 | 2. | 氣憤父母的婚姻危機。 | 3. | 情緒無法調適,致影響學業問題。 |
| 1. | 給予學生吐露心聲的時間與管道,鼓勵討論或分享家庭不愉快的經驗或感受。 | 2. | 與家長溝通,關懷學生的感受及情緒。 | 3. | 留意學生情緒、舉止上的突然變化。 | 4. | 以同儕或個別輔導協助其課業上軌道。 |
|
層次三: | 因家庭功能失衡,造成學生形成負向自我概念。 |
| 1. | 在相關測驗或問卷中透露訊息(對家人不滿、偏激、消極的言詞、厭世..)。 | 2. | 孤獨、退縮、憂鬱、冷漠、沮喪、焦慮。 | 3. | 猜疑、仇視。 | 4. | 自我傷害。 | 5. | 不當之價值觀、人生觀。 |
| 1. | 以為自己是父母失和(如:經常爭執、分居、離婚、遺棄或其他原因)的導火線。 | 2. | 父母將孩子當成代罪羔羊。 | 3. | 自父母處習得錯誤的情緒宣洩方式。 |
| 1. | 協助家長恰當的紓解其本身情緒,以免情緒發洩在子女身上。 | 2. | 教導學生正確的情緒紓解方法。 | 3. | 運用同儕支持力量,多給予關懷。 | 4. | 協助學生尋找生活的樂趣。 |
|
| 1. | 攻擊、破壞行為。 | 2. | 容易與人衝突、打架。 | 3. | 逃課、逃學。 | 4. | 逃家。 | 5. | 出入不良場所。 | 6. | 吸煙。 | 7. | 濫用藥物。 |
| 1. | 受到周遭朋友的歧視與嘲笑。 | 2. | 對於父母的失和,感到被出賣或丟臉 | 3. | 父母失和後之父(母)親對孩子補償、籠絡,造成溺愛或放任之管教方式 | 4. | 藉反社會行為引起父母注意或表達抗議。 |
| 1. | 接納學生,協助其處理被出賣、丟臉的感覺。 | 2. | 協其繼續與同學保持睦關係。 | 3. | 轉介輔導中心。 | 4. | 學生有較嚴重之情緒困擾與反社會行為時,轉介至醫院的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心智科)或其他輔導、教養機構。 |
|
四、人際關係不良的行為層次、線索表徵、原因分析
輔導策略
行為層次
| 可能之線索表徵
| 可能之原因分析
| 輔導策略
|
| 1. | 沈默寡言,很少與同學交談。 | 2. | 面對陌生人會退縮 | 3. | 說話緊張,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 | 4. | 獨來獨來,少有朋友。 |
| 1. | 缺乏人際交往能力,不知如何應對。 | 2. | 自我封閉,不愛說話。 | 3. | 自信心不足。 | 4. | 不喜歡與人打交道 |
| 1. | 從活動中刻意的教導學生人際交往的良好方式。 | 2. | 對學生進行自我肯定訓練。 | 3. | 安排同學主動的與他接近。 | 4. | 透過〞小組討論〞方式,鼓勵學生發表意見,表達看法。 | 5. | 培養興趣,結交朋友,擴展人際關係。 |
|
層次二: | 自我意識強烈,堅持己念,不願合群,易與人產生誤會和爭論。 |
| 1. | 朋友不多。 | 2. | 遭人排擠。 | 3. | 意見特別多。 | 4. | 任何事情常持懷疑的態度。 | 5. | 喜好爭辯,常與人針鋒相對。 | 6. | 常挑剔別人意見或被別人挑剔。 | 7. | 經常與人相見形同陌路,不點頭也不打招呼。 |
| 1. | 以較自我中心的思考形式,與同儕互動時,易導致自私自利,不易與人妥協。 | 2. | 不善於表達意思,缺乏溝通技巧。 | 3. | 主觀意識強烈,強詞奪理。 |
| 1. | 實施個別輔導,促使學生開放自己,接納他人。 | 2. | 落實自治活動,培養領導的能力,學習服從的態度。 | 3. | 培養民主風度,尊重他人看法,接納不同意見。 | 4. | 設計活動,讓學生學習溝通技巧。 | 5. | 輔導學生提出建設性意見,減少負面批評 | 6. | 輔導以理性溫和的言詞代替辯論。 |
|
層次三: | 出言不遜,行為偏激,人際間不協調,偶有衝突事件發生。 |
| 1. | 言行偏激,態度傲慢。 | 2. | 不服管教,頂撞師長。 | 3. | 耍老大,欺負弱小 |
| 1. | 人格發展較不健全 | | (1)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 | | (2)衝動易怒,缺乏同情心。 | 2. | 以抗拒權威當做英雄主義的表現,並以之做為肯定自我的方式。 | 3. | 自尊心受到傷害,挫折忍受能力低。 | 4. | 疑似精神疾病。 |
| 1. | 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 | | (1)落實生活倫理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培養知禮善群的美德。 | | (2)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習守法、服務的生活態度。 | | (3)教導學生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方法,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幫忙。 | 2. | 採用人性化的行為規範準則,以理性民主的態度來指導學生。 | 3. | 提供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得自我肯定。 | 4. | 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資源協助了解學生真正問題或聯絡心理輔導機構、心理醫師協助醫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