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困擾的原因分析與輔導策略

格式
doc
大小
373 KB
頁數
4
上傳者
學生輔導中心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3-08-27,离现在 22 6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學生常見問題之原因分析與輔導策略

教育部輔導網路

  1. 學習困擾的行為層次、線索表徵、原因分析輔導策略

行為層次

可能之線索表徵

可能之原因分析

輔導策略

層次一:

1.

某(些)科先天學習力較低。

2.

某(些)科目學習基礎較差。

3.

某(些)科目缺乏興趣。


1.

上該(些)科目之課不專心,注意力散漫。

2.

上該(些)科目之課精神不振,常打瞌睡。

3.

該(些)科目之學業成績低落。


1.

該(些)科目先天學習能力較低。

2.

該(些)科目先前學習不順,導致銜接困難。

3-1.

教師材教法引不起學生興趣。

3-2.

家長的鼓勵、關懷較少。

3-3.

貪玩,睡眠時間不足。

3-4.

被動,不能主動學習。

3-5.

成績表現不佳,意志消沉,學習興趣低落。


1.

對該(些)科目實施個別教學補救教學。。

2-1.

藉教學媒體、小組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2-2.

協助學生訂立「自我契約」,以提高學習興趣。

2-3.

教師教學方法活潑、多元,提高學習興趣。


層次二:

    

不懂學習方法,沒有學習計劃,學習習慣欠佳。


1.

學習時強記死背,囫圇吞棗。

2.

抄襲別人作業。

3.

平時不努力,臨時開夜車。


1.

學習方法不當,只重記憶,不思理解。

2.

作業量太重,無力完成。

3.

不會擬訂、安排學習計畫。


1.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善用「同儕」協助學習。

2.

酌減作業份量,並多樣化作業內容,提高學習興。

3.

輔導學生擬訂預習特質。


層次三:

1.

對某(些)科目學習有厭惡感,或對某(些)老師厭惡。

2.

對某(些)科目產生考試的焦慮與學習的恐懼。


1.

該(些)學科成績與其他科成績差距懸殊。

2.

某(些)科目考試時,容易緊張,偶有臉色發青,四肢發抖現象。

3.

上某(些)科目時,精神恍惚。


1.

考試成績不佳,害怕不當的處罰(含教師的公開侮辱,及家長與親友間的公開比較)。

2.

考試成績不佳,害怕降低班級學業成績,影響同儕關係。

3.

考試多,挫折多,產生考試的焦慮與恐懼。


1.

教學方法活潑、多元,提高學習興趣。

2.

改進命題技術,給予成就感。

3.

教導學生放鬆的方法,例如:考試前閉上眼睛,端坐深呼吸,可緩和緊張。




層次四:

1.

厭惡上,對所有的學習都會排斥,拒絕學習。


1.

曠課。

2.

成績不理想,放棄學習。






1.

染上惡習,荒廢學業。

2.

學習遭遇挫折,喪失學習意願。

3.

學習壓力無法負荷。

4.

結交不良朋友,禁不起誘惑。




1.

聯繫家長,共同戒除學生之惡習,並予以個別輔導。

1-3.

給予更寬廣的多元化學習空間,鼓勵學生致力於藝能科學習。

1-4.

與家長協商,考慮是否協助學生輔換環境,消除不良習慣。

1-5.

輔導返校就讀,並實施個別化教學指導。


二、師生衝突的行為層次、線索表徵、原因分析輔導策略

行為層次

可能之線索表徵

可能之原因分析

輔導策略

層次一:

偶發性的、情緒化的不接受老師意見、主張或要求


1.

偶而會對某些事表示不滿。

2.

有時候情緒起伏較大。

3.

對某些事情看法較偏激。


1.

仍存留著一部分較自我中心的思考形式。

2.

當時情緒不佳。

3.

覺得受到不公平、不會理待遇。

4.

不會正確使用措辭,致引起誤會及衝突。


1.

教師應盡量避免用權威方式與此類學生互動。

2.

善用獎懲原則,公開獎勵,私下處罰,避免當眾責罵學生。

3.

指導學生學會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

4.

平時即指導學生學會用理性的態度、言詞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感覺。


層次二:

曠課、逃家做手段,以達到某種目的。


1.

對父母、師長常有不滿的情緒,而以唱反調來反抗父母、師長。

2.

成績長期欠佳,而以曠課逃家來逃避現狀。

3.

人際關係不良,而以逃學逃家來逃避現狀。


1.

以較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強化了想表現英雄氣概、爭取同儕認同與自我肯定的心情。

2.

經常覺得受到不公平、不會理待遇。

3.

為了引起老師注意及關心。


1.

考慮學生個別情況,給予不同的表現機會,肯定學生的各種才能。

2.

鼓勵學生以恰當管道向師長表達所思所想,如: 班會、和老師聊天等。

3.

教師平時應盡量多關懷及了解每位學生特質。


層次三:

習慣性的故意違背老師的意見、主張或要求。


1.

師生關係極度不良

2.

學生明顯的拒上特定老師或多數老師的課。

3.

在同學面前常表示對特定老師的不滿,甚至是憤怒。

4.

常有成群聚集或逃課的行為。


1.

人格發展較不健全

 

(1)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

 

(2)衝動易怒,缺乏同情心。

2.

以抗拒權威當做英雄主義的表現,並以之做為肯定自我的方式。

3.

自尊心受到傷害,挫折忍受能力低。

4.

疑似精神疾病。


1.

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

 

(1)落實生活倫理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培養知禮善群的美德。

 

(2)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習守法、服務的生活態度。

 

(3)教導學生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方法,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幫忙。

2.

採用人性化的行為規範準則,以理性民主的態度來指導學生。

3.

提供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得自我肯定。

4.

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資源協助了解學生真正問題或聯絡心理輔導機構、心理醫師協助醫療。




三、家庭功能失衡之子女適應不良的行為層次、線索表徵、原因分析輔導策略

行為層次

可能之線索表徵

可能之原因分析

輔導策略

層次一:

因家庭功能失衡,造成學生生活缺乏照料。


1.

經常沒吃。

2.

儀容不整,生活習慣不好。

3.

上課無精打采。




1.

家長忙於生計,疏忽對孩子的照料。

2.

父(母)親作息不正常或情緒不佳,影響家庭生活步調


1.

主動作家庭訪問,瞭解學生家庭狀況及經濟狀況。

2.

加強生活教育及自理能力之培養。

3.

做好親師及師生溝通,建立互信的關係。

4.

肯定家長的付出與努力,並提醒家長生活起居與生活習慣對學生之重要性。


層次二:

因家庭功能失衡,造成學生缺乏安全感。


1.

不願意談論家裡的事。

2.

學業成績明顯退或低成就。

3.

情緒顯著變化(活動→安靜:文靜→攻擊)。

4.

說謊。

5.

偷竊。


1.

父母經常發生爭執,家庭不和諧。

2.

氣憤父母的婚姻危機。

3.

情緒無法調適,致影響學業問題。


1.

給予學生吐露心聲的時間與管道,鼓勵討論或分享家庭不愉快的經驗或感受。

2.

與家長溝通,關懷學生的感受及情緒。

3.

留意學生情緒、舉止上的突然變化。

4.

以同儕或個別輔導協助其課業上軌道。


層次三:

因家庭功能失衡,造成學生形成負向自我概念。


1.

在相關測驗或問卷中透露訊息(對家人不滿、偏激、消極的言詞、厭世..)。

2.

孤獨、退縮、憂鬱、冷漠、沮喪、焦慮。

3.

猜疑、仇視。

4.

自我傷害。

5.

不當之價值觀、人生觀。


1.

以為自己是父母失和(如:經常爭執、分居、離婚、遺棄或其他原因)的導火線。

2.

父母將孩子當成代罪羔羊。

3.

自父母處習得錯誤的情緒宣洩方式。


1.

協助家長恰當的紓解其本身情緒,以免情緒發洩在子女身上。

2.

教導學生正確的情緒紓解方法。

3.

運用同儕支持力量,多給予關懷。

4.

協助學生尋找生活的樂趣。


層次四:

因家庭供能失衡,以致學生形成反社會行為


1.

攻擊、破壞行為。

2.

容易與人衝突、打架。

3.

逃課、逃學。

4.

逃家。

5.

出入不良場所。

6.

吸煙。

7.

濫用藥物。


1.

受到周遭朋友的歧視與嘲笑。

2.

對於父母的失和,感到被出賣或丟臉

3.

父母失和後之父(母)親對孩子補償、籠絡,造成溺愛或放任之管教方式

4.

藉反社會行為引起父母注意或表達抗議。


1.

接納學生,協助其處理被出賣、丟臉的感覺。

2.

協其繼續與同學保持睦關係。

3.

轉介輔導中心

4.

學生有較嚴重之情緒困擾與反社會行為時,轉介至醫院的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心智科)或其他輔導、教養機構。




四、人際關係不良的行為層次、線索表徵、原因分析

輔導策略

行為層次

可能之線索表徵

可能之原因分析

輔導策略

層次一:

生活在自我世界裡,失去人際關係學習機會


1.

沈默寡言,很少與同學交談。

2.

面對陌生人會退縮

3.

說話緊張,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

4.

獨來獨來,少有朋友。


1.

缺乏人際交往能力,不知如何應對。

2.

自我封閉,不愛說話。

3.

自信心不足。

4.

不喜歡與人打交道


1.

從活動中刻意的教導學生人際交往的良好方式。

2.

對學生進行自我肯定訓練。

3.

安排同學主動的與他接近。

4.

透過〞小組討論〞方式,鼓勵學生發表意見,表達看法。

5.

培養興趣,結交朋友,擴展人際關係。


層次二:

自我意識強烈,堅持己念,不願合群,易與人產生誤會和爭論。


1.

朋友不多。

2.

遭人排擠。

3.

意見特別多。

4.

任何事情常持懷疑的態度。

5.

喜好爭辯,常與人針鋒相對。

6.

常挑剔別人意見或被別人挑剔。

7.

經常與人相見形同陌路,不點頭也不打招呼。


1.

以較自我中心的思考形式,與同儕互動時,易導致自私自利,不易與人妥協。

2.

不善於表達意思,缺乏溝通技巧。

3.

主觀意識強烈,強詞奪理。


1.

實施個別輔導,促使學生開放自己,接納他人。

2.

落實自治活動,培養領導的能力,學習服從的態度。

3.

培養民主風度,尊重他人看法,接納不同意見。

4.

設計活動,讓學生學習溝通技巧。

5.

輔導學生提出建設性意見,減少負面批評

6.

輔導以理性溫和的言詞代替辯論。


層次三:

出言不遜,行為偏激,人際間不協調,偶有衝突事件發生。


1.

言行偏激,態度傲慢。

2.

不服管教,頂撞師長。

3.

耍老大,欺負弱小


1.

人格發展較不健全

 

(1)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

 

(2)衝動易怒,缺乏同情心。

2.

以抗拒權威當做英雄主義的表現,並以之做為肯定自我的方式。

3.

自尊心受到傷害,挫折忍受能力低。

4.

疑似精神疾病。


1.

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

 

(1)落實生活倫理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培養知禮善群的美德。

 

(2)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習守法、服務的生活態度。

 

(3)教導學生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方法,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幫忙。

2.

採用人性化的行為規範準則,以理性民主的態度來指導學生。

3.

提供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得自我肯定。

4.

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資源協助了解學生真正問題或聯絡心理輔導機構、心理醫師協助醫療。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