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3R閱讀法:提升大學學習效率的實用策略

格式
doc
大小
73.5 KB
頁數
8
上傳者
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9-11-18,离现在 15 34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有效閱讀的方法:SQ3R

Posted By admin On 2009 04 30 @ 12:53 pm In 教學魔法書| 2 Comments

文/符碧真(本中心規劃研究組組長)

一、高中與大學的學習有何不同?

筆者於97 學年度開設「大學學習與生涯探索」新生專題課程,發現大一新生對大學學習有些難以適應。究竟高中與大學的學習有何差別?高中的讀書方式可否適用於大學學習?對於這兩個問題,筆者曾經非正式的對200 多位台大學生進行開放性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高中與大學的學習有明顯差異(如下表)。面對這些明顯的差異,高中的讀書方法可能不一定適用於大學學習。

根據9697 年度本校應屆畢業生學習回顧問卷調查,發現閱讀量大增及閱讀原文書是名列前茅的學習困擾。這(下)學期筆者在新生專題課程,對20 位修課學生進行簡單的實驗,看看SQ3R 閱讀法是否有助於提昇學生閱讀能力。這些新生都已經有一學期的大學學習經驗,以下針對學生的閱讀困擾、如何運用SQ3R 閱讀、SQ3R 閱讀法的效果,加以說明。

二、大學生有哪些閱讀困擾?

面對大學閱讀量的大增,多數學生表示:通常是拿到書籍或期刊論文,劈頭就讀,從頭讀到尾,沒有讀書策略。讀原文書時,多是採取「由小到大」的方式,亦即從單字讀到句子、段落、全文。碰到生字,會先查字典,再繼續讀下去。但這樣的讀書方式,常有以下問題:(1)一邊查字典一邊閱讀,會中斷思緒;(2)要查的單字太多,有強烈的挫折感;(3)一個單字可能有好幾個意思,不確定哪一個意思較為妥當;(4)單字太多,常常看不下去,對閱讀沒有興趣;(5)即使看完全文,不知道整篇文章架構,也抓不到重點;(6)一個字、一個字讀,閱讀速度很慢;(7)試圖將英文內容轉換成完整的中文,閱讀沒有效率;(8)寧可把中文本唸熟,也不願閱讀原文書,對原文書有逃避的心理。

三、如何有效閱讀:SQ3R

瞭解學生閱讀的困擾後,筆者利用課堂100 分鐘介紹SQ3R 閱讀法,並實際帶領學生閱讀中文書籍、中文期刊論文、英文書籍專章、英文期刊論文,培養學生在短時間掌握文章的邏輯結構與重點。SQ3R Robinson1946)在Effective study 一書中提出的,將閱讀的五個步驟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每個字的第一個字母組合而成。不同於多數學生「由小到大」的讀書方式,SQ3R 強調先瀏覽全文架構,而後細部閱讀,是一種「由大到小」的閱讀方式,被認為是相當有效的閱讀方法,有助於理解全文及增加記憶保留率。

(一)Survey(瀏覽)主要是掌握文章的結構以及作者安排文章結構的邏輯,

俾便對全文有初步的了解。瀏覽的內容包括(1)標題(title):了解書籍、書

籍專章或期刊論文聚焦的主軸;(2)前言(introduction)及結語摘要

summary):了解作者撰文的目的及要點;(3)各章或各論文的各層次粗黑體

字的標頭(heading & subheading):了解作者全文邏輯結構的安排;(4)圖表

graphics):一張圖表勝過千言萬語,了解全文可能的重點。

(二)Question(提問)主要是提出疑問,作為下一階段閱讀的指引。如果是

一本好書,標頭常會以疑問句(Wh- questions,例如Why? What? How?)呈

現;如果標頭不是疑問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標頭猜想作者想要討論哪些問

題,讀者自行將標頭改為疑問句,寫在書本空白處。

(三)Read(閱讀)係指根據先前提出的問題,從閱讀文章中找出答案,並且

將答案簡要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有了問題的導引,閱讀會比較有方向感,也較

能展現讀者的主體性,有助於理解與記憶。原則上,一個段落(section)大概

列出一個問題就足夠,如有必要,可增列一、兩個問題。一篇好的論文或一本

好書通常會在主要觀點之後提出例證或細節,加以說明,幫助讀者理解。讀者

需分清楚主要觀點與細節,不要期待能夠記下所有的細節。如果看完文章後,

發現不能回答先前所提的問題,表示先前讀者猜想的問題非作者的想法,就需

修改問題以配合文章內容。

(四)Recite(背誦):讀完每個段落後,看著所擬的問題,試著將每一段的重點

銘記在心。如果忘記答案,再回頭重讀一遍與問題有關的答案。

(五)Review(複習):讀完之後,將書本闔上,回想文章的架構、提出的問題,

看看能不能答出答案。如果答不出來,則回到背誦階段;如果答得出來,則繼

續後續的閱讀。

以下以「教育心理學」一書中的「行為論」專章約28 頁為例,說明「由大到小」的閱讀方式。首先,瀏覽全文結構,整理各層次的標頭如下,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粗黑體字,且每個字母都大寫;第二層次字體較細小,且每個字都只有第一個字母大寫;第三個層次字體較細小、每個字只有第一個字母大寫,且都以句點終結。其次,藉由第一層次標頭的疑問句,試圖理解作者對全文邏輯結構的安排。該行為論專章分成五大部分,推論作者的邏輯結構是:(1)何謂行為科學?(2)增強作用對行為有何影響(扮演什麼角色)?(3)根據增強作用,可以發展出哪些策略,改變行為?(4)如果依據前述策略新建立的行為,該如何予以維持?(5)如何將前述行為論的原則應用在教學情境?再者,進到第二層次,第一大段的行為論又分為古典制約、操作制約兩種。第二大段增強作用又分為先前行為、增強物種類、增強原則三部份;但增強物又分成原級增強物、衍生增強物與自我增強三種。經過上述的整理,有助於讀者對全文邏輯結構的掌握。

在了解全文結構之後,才進到細部閱讀。學生在閱讀原文書或期刊論文常有以下的迷思:(1)每個單字都很重要,所以看不懂的生字都要查字典;(2)要看懂每個單字,才能看懂全文大要。要能有效閱讀原文書,必須破除上述迷思。但是該怎麼做呢?首先,要學習判斷哪些是關鍵單字,並不是每個單字都重要。唯有不斷出現,且會影響上下文意的生字才是關鍵字,這時才有必要查字典。在有迫切需要時,配合上下文的脈絡,查出關鍵字的意義,才比較不會忘記。其次,英文幾乎每個段落都有標題句(topic sentence),標題句後的敘述大都是解釋或是用例子說明標題句的意思。因此如果碰到單字,可以跳過,不要馬上查單字,學習從上下文了解或推測大概的文意。例如下表的例子都是相同字源或是同一個字,在不同情況會有不同意思,但是可以從上下文猜出意思。

四、SQ3R 真的有效嗎?

學生學習SQ3R 後,筆者請學生於100 分鐘內,以四人一組,閱讀一篇8 頁左右的英文期刊論文,並撰寫內容大要。從學生的報告中發現,五組學生大多能掌握 80% 的論文大意。此外,請學生比較學習SQ3R 之前與之後(before & after)的不同,結果發現學習過SQ3R 後,學生有以下改變:
(一)理解文章的結構大綱:有6 位學生表示較能掌握全文的結構,例如「更

能理解章節安排,讀書會比較有趣」。
(二)掌握文章重點:有10 位學生覺得比較容易抓住全文重點,例如有學生

說「幫助我釐清每個單元的重點所在,也比較知道它的內容」;
(三)閱讀較有效率:有6 位學生覺得可以快速抓大標題,較易理解文章內容,

學習較有效率,例如有學生說「把標頭(heading & subheading)依層次畫出來

後,再一次閱讀時,不再害怕且事半功倍」。

五、結語

大學與高中學習在閱讀量及閱讀原文書上有頗大的差異,要提升閱讀理解力,不能只靠work hard”,要學習work smart”,善用學習方法。SQ3R 的閱讀法,經筆者小規模實驗後,發現效果不錯,有心提昇閱讀能力者不妨試看看。


























撰寫學術報告的策略:鳳頭、豬肚、豹尾

Posted By admin On 2009 08 31 @ 10:24 am In 教學魔法書| Comments Disabled

文/符碧真(本中心規劃研究組長)

一、前言

根據本校959697 學年度應屆畢業生學習回顧問卷調查,發現過半數以上的學生(57.6%51.8%63.2%) 都有撰寫學術報告的困擾,連續三年高居畢業學生學習困擾的前兩名(如下圖)。面對這個問題,筆者嘗試在大一新生專題課程,對已經有一學期學習經驗的18 位學生進行簡單的實驗,看看「鳳頭、豬肚、豹尾」的寫作方式是否有所幫助。以下針對學生撰寫學術報告的困擾、「鳳頭、豬肚、豹尾」的寫作方法、學生學習成效,加以說明。

95 學年度畢業生學習困擾調查結果

96 學年度畢業生學習困擾調查結果

97 學年度畢業生學習困擾調查結果

二、學生撰寫報告的困擾

授課前為了解學生的起點行為,筆者請學生寫下過去一學期撰寫學術報告的困擾,經整理歸納後,發現主要的困擾包括:(1) 選擇報告主題:以前都是老師指定題目,大學則多由學生自行決定題目,反而不知從何下手;(2) 形成自己的論點:學者提出的論點都有一定的依據,似乎都合情合理,以致難以區辨優劣,建構自己的論點;(3) 找證據支持論點:有些因功課做太少,難以找出證據佐證論點;有些則是因圖書資料庫資料太多,不知如何取捨;(4) 組織架構:收集到資料後,不太知道該如何做有系統、有組織的整理;(5) 結論:不知道結論要寫什麼,自己的心得感想較少,也無法進行深入的延伸討論;(6)字數:2000 字以下的短文還OK,但要寫6000 字以上長篇論文則是困難重重。

三、如何撰寫學術報告

筆者閱讀相關資料及融合自身撰寫學術論文的經驗,利用幾節課,進行以下的教學流程:(1) 強調從讀者角度撰寫學術報告,(2) 說明「鳳頭、豬肚、豹尾」的寫作技巧,(3) 說明「Introduction, Body, Conclusion」學術報告寫作方式,(4) 討論學生小組研擬之學術報告大綱,(5) 學生修正報告大綱,撰寫報告。希望這樣的過程,有助於學生撰寫課堂上的學術報告,可能的話,希望也有助於學生撰寫學術論文。

() 從讀者的角度撰寫報告

筆者要求學生閱讀幾本大學生涯探索的書籍後,學生表示有些書籍很好讀,

有些書籍很難讀。筆者追問學生什麼樣的書好讀,什麼樣的書不好讀,學生指

出如果書籍有清楚的組織架構,讓讀者快速掌握閱讀重點的書就很好讀,反之,

就很難讀。筆者在先前的電子報(98 5 ) 敘述如何帶領學生利用SQ3R

的方式,閱讀大部頭的書籍專章或論文。課堂上學生幾經討論後,發現寫報告

的目的就是要讓別人閱讀,而「好讀」很重要。文章要「好讀」,必須要有清楚

的邏輯結構,因此學生深切體會自己未來在撰寫學術報告時,要從讀者「好讀」的角度出發。

至於如何將報告組織地有系統、有結構,學生多能想到先前SQ3R 的閱讀

技巧,從閱讀的第一個歩驟「瀏覽」(survey) 開始,了解研擬報告大綱(outline)

的重要性,因為大綱不但有助於區分文章的主從(主幹與枝節) 結構,力求層

次分明,也有助於安排論點的前後順序,力求邏輯結構的順暢。筆者相當欣慰

學生多已經能掌握住撰寫學術報告的要點。

() 鳳頭、豬肚、豹尾的寫作技巧

「鳳頭、豬肚、豹尾」是一般寫作的技巧,但是這個概念似乎也適用於撰

寫學術報告。「鳳頭」係指文章開頭要漂亮吸引,好像鳳凰的頭一樣雖然小,但

是五彩繽紛。好的開頭能夠幫助讀者抓住要領,易於領會全文;或者能夠吸引

讀者,激發讀者的興趣,使之樂於讀完全文。「豬肚」係指文章中間要飽滿,就

像豬的肚子,要充實、有內容。文章主體內容可採用多種表現手法,使文章的

中心得到生動具體的表現;可多寫幾段,力求言之有物,有血有肉,而不要泛

泛空談,光喊口號。「豹尾」係指文章結尾要簡短有力,不需很多文字,但力度

要大,好像是豹子的尾巴,抽起來很有力道。結尾的好壞,對文章有相當的影

響。

() 一般學術報告的寫作格式

一般學術報告或論文寫作大致分成三部份,包括開頭的引言

(introduction)、中間的文章主體(body)、結尾的結論(conclusion)。「引言」通

常在開頭一、兩段提出主題,有時提供背景資料,鎖定主題範圍,而且通常包

含論點陳述。「文章主體」是論文最長的部份,包含發展論點的陳述。「結論」

通常是將本文的幾個部份連結起來,整理重要論點,提出論點的含意或行動方

案。學生如果能將上述「鳳頭、豬肚、豹尾」的寫作技巧融入「引言、文章主

體、結論」學術論文寫作基本格式,可能更有助於撰寫學術報告能力的提昇。

1. 像鳳頭般吸引人的引言

在學術報告的開頭需掌握「鳳頭」的概念,亦即要像鳳凰的頭一樣漂

亮,以吸引讀者,激發讀者的興趣,使之樂於讀完全文。以下兩點具體做

法可供參考:

(1) 好標題:在眾多的學術報告中,如何畫龍點睛的訂定一個讓人眼睛一

亮、有趣的題目,以抓住讀者(包括老師批改學生報告、審查期刊論

文,讀者閱讀論文) 的注意力,可能是掌握鳳頭概念的第一步。例如

本文的標題,筆者可訂為「撰寫學術報告的策略」或「撰寫學術報告

的策略:鳳頭、豬肚、豹尾」,但何者較能吸引讀者?想必是後者,因

為前者的標題過於平凡,沒有吸引力,後者標題可能會激發讀者的興

趣,因為讀者想要知道撰寫學術報告跟鳳頭、豬肚、豹尾有什麼關係。

又例如探討「我國學生為什麼在課堂上鮮少提問」這個硬梆梆、嚴肅

的學術議題,如果將標題訂為「為什麼學生在課堂上總是靜悄悄?

從文化角度探討學生提問及回答教師問題之研究」,可能較能吸引讀者

的目光。又例如本次新生專題課程,學生團體報告的題目「如何為自

己量身打造Time Table」、「嘿!歡迎來台大遊樂園」、「你叫我讀就

讀?!老師用的教科書」、「為什麼電機系和日文系辦聯誼?試探刻板

印象與學系、學校性別比例的關聯」、「什麼?你要去上課?大學生必

修-翹課」,都頗能吸引眾人的注意力。

(2) 問題意識:前述已經指出學生撰寫報告之初,常不知如何選擇主題,

決定題目。不可諱言,對於大一新生而言,在就讀專業領域浸潤不深,

選擇主題與確定研究問題確實有些困難。一般而言,研究問題無法平

空而來。從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切入,閱讀相關文獻是找出研究問題必

須要做的基本功。以本文為例,在第一段引言部分,筆者引用本校三

次畢業生學習回顧問卷,指出撰寫學術報告為學生重要的學習困擾,

足見問題的嚴重性,因此「如何撰寫學術報告」想必能吸引讀者的興

趣,故成為本文的主題。

在科學理論的場合,研究問題的產生常出自下列三種情境:(1) 理論與觀

察或實驗結果的不一致;(2) 理論系統內部發生相互矛盾的現象;(3) 兩個不同

理論之間相互衝突(黃光國,2001p.140)。學術性報告(包括投稿學術期刊)

引言部分,需要閱讀該領域的相關文獻,找出前人已經作了些什麼研究,有哪

些發現,在理論、研究方法、結果解釋上有哪些不足之處,推衍出研究問題及

研究假設,以彰顯研究的必要性與學術價值。例如前述「為什麼學生在課堂上

總是靜悄悄?」這個問題,有學者從知識基礎(knowledge base) 的角度,指出

先備知識(prior knowledge) 是後續學習的基礎,因此西方學生聽不懂老師教學

的內容時,在課堂上提問是司空見慣的事。但是在我國,學生在課堂上鮮少發

問,但下課後常常圍著老師問問題,足見西方理論不足以解釋我國的情況,這

可能就是個有意義的研究問題(符合前述研究問題源自於理論與觀察結果不一

)。另外根據華人重視面子的理論架構,推論出學生不願在課堂上提問可能與

面子有關的假設,或許能引發讀者的興趣與好奇。

2. 像豬肚般飽滿的文章主體

在學術報告的中間主體需掌握「豬肚」的概念,亦即要像豬的肚子般

充實、有內容。前述指出學生對於如何形成論點,並加以組織,頗感困擾。

以下兩個要點可供參考:

(1) 形成論點並佐以證據:剛開始先不要急著列出大綱。在寫作過程中,

打草稿擬論點是很重要的過程。在紙上先寫下主軸論點(thesis),而後

圍繞者主軸論點,把文獻閱讀中所能想到的任何重點(point) 都寫下

來,並且在每個重點之後,列出可支撐該重點的證據。接下來用箭頭、

圈圈、色筆等各種方法,畫出各個重點之間的關係,不要擔心草稿寫

得亂七八糟。而後從草稿中試著找出各個重點之間的先後邏輯性,檢

查各個重點之間是否重複,支撐論點的證據是否夠堅實(solid),漸漸

發展出文章結構的邏輯性。

(2) 安排大綱:草稿完成後,才開始安排大綱。安排大綱的目的在於找出

文章最好的結構,使各個重點在最好的情況下支撐主軸論點。安排大

綱就像在玩拼圖遊戲(puzzle) 一樣,要把每個小片放到最適當的位

置。同樣的,每個段落都有它最適當的位置。如果安排大綱時,發現

第五段與第九段可以互換而沒差別,表示還沒有找到文章最好的結

構。這時就必須繼續嚐試,直到找到最適合的安排為止。以下問題有

助於檢查所擬大綱的妥適性:文章的主軸論點(thesis) 是否主導所有

的大綱?所有的重點(point) 是否都與主軸論點相關(刪除無關者)

各論點更換位置有無影響?大綱是否有邏輯性?每個重點的支撐證據

力道是否足夠?大綱安排完畢後,才開始撰寫每個段落。值得注意的

是,常見學生在一個段落內混雜多個概念(idea)。為求段落分明,一

個段落只應說明一個觀點,概念不同時就需換另一個段落說明。

3. 像豹尾般有力的結論

學術報告的收尾要掌握「豹尾」的概念,亦即要像豹尾一樣有力量。

前述學生指出不知道怎麼寫結論,以及延伸討論。以下兩點具體做法可供

參考:

(1) 總結:讀者閱讀相當篇幅的報告後,可能已經忘記先前的論點,甚

而分神,失去了焦點,為幫助讀者回憶已經讀過什麼,作者有必要對

整篇論文作個簡要的總結。此外,不可諱言,並不是每位讀者都會細

讀全文,有些讀者可能只讀開頭的引言及結尾的結論。因此撰寫結論

時,可以從讀者不克讀完全文,但想要了解全文主要重點的角度出發,

例如包括為什麼要作這個研究、主要的研究問題為何,以及研究問題

最後是否獲得解決等。

(2) 延伸討論:延伸討論常能突顯全文的深度與貢獻,因此頗為重要。內

容可以多種方式呈現。有些學者會指出該研究的限制,說明研究結果

不宜作過度的推論,或在該研究發現的基礎上,提出未來可能的研究

方向,供學者後續研究。有些學者會闡述研究結果的意涵或政策啟示

(policy implications),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改進建議(宜避免改進建議

不是直接從研究結果推衍而來)。也有些學者比較與對比(compare &

contrast) 研究發現與既有文獻之異同,如有不同,則對結果加以解釋,

或說明研究結果對該研究領域新增了哪些知識,以彰顯該研究的貢獻。

說明完上述撰寫學術報告的原則之後,筆者以一份長約30 頁的學術報告為例,佐證上述撰寫報告的原則,讓學生從真實的學術報告中體會抽象的原理原則,也體會撰寫超過6000 字的長篇論文不是遙不可及、難以達成的目標。

() 小組練習撰寫學術報告

為檢視學生能否應用上述原則撰寫學術報告,學生親自撰寫報告有其必

要。但對剛開始學習撰寫學術報告的大一新生而言,要求其獨自完成,可能壓

力太大,也力有未逮,於是要求不同學系的學生4-5 人組成異質小組,練習撰

寫團體書面報告。由於小組成員背景不同,集思廣益,較可能激盪出創意的火

花;彼此互相幫助,也可能建構出較為完整的邏輯架構。學生在兩週內,自行

找尋有興趣的議題,集思廣益,形成書面報告的大綱。隔週在課堂上報告草擬

的大綱,接受其他同學在文章上邏輯結構的建議。嗣後學生修正大綱,並據以

撰寫全篇學術報告。

四、學習成效

筆者從學生教學前與教學後(before & after) 的比較表,以及學生的小組團體書面報告,了解學習成效。整理18 位學生教學前、後的比較表發現,7 位表示過去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就像寫日記一樣,但這樣的寫法有時會文思中斷,卡住後就難以接續;11 位表示過去寫報告沒有什麼邏輯架構的概念。經過前述的教學後,尤其是親身經過小組合作撰寫團體報告後,最重要的改變是18 位學生全部表示寫報告時都會列出大綱,注意文章的邏輯結構與組織,並列出各個層次的小項及主從關係。

從學生的團體報告中,也確實看到多有清楚的邏輯結構,也都試圖將「鳳頭、豬肚、豹尾」的概念融入撰寫學術報告,誠屬不易。然較為薄弱的是,學生可能囿於時間及閱讀文獻的不足,研究問題都是從個人日常生活經驗中去找尋,較無法從文獻回顧中找出較具學術性的研究問題。另在結論部分,較欠缺延伸性深度的討論。不過學生有了撰寫學術報告的基本認識,隨著對專業領域研究文獻的漸漸掌握,相信未來撰寫學術報告時會有更高的信心。

另外一項意外有趣的發現是,18 位學生中有14 位喜歡小組團體報告,1 位喜歡個別報告,2 位希望團體及個別報告都要作,1 位指出各有利弊。而喜歡小組報告的主要原因是:學習與其他同學合作(6 )、可激發新點子(5 ),但也有學生表示團體報告比個人報告輕鬆一些(2 )。不同領域學生的對話,培養學生傾聽不同意見、以論點說服他人、與人合作,以達成團體目標。又創意的產生常是來自於不同領域間的激盪,學生經過小組合作報告後,對不同領域的合作研究可能較不會排斥,甚而願意伸出觸角,與不同領域者對話。

五、結語

本校畢業生調查顯示撰寫學術報告是學生重要的學習困擾,本文針對學生撰寫學術報告的困擾,嚐試提出將「鳳頭、豬肚、豹尾」的寫作技巧,融入撰寫學術報告之中,結果發現有一些成效,希望對大學生撰寫學術報告有些助益。此外,本文提出撰寫學術報告的方式,不一定適用於其他學術領域或課程,但是希望拋磚引玉,期待更多學者提出其他撰寫學術報告的策略,幫助學生克服撰寫報告的困擾。

參考書目: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理路。台北:心理出版社。
Gocsik, K. (2005). What is an academic paper? Available at
[1]
http://www.dartmouth.edu/~writing/materials/student/ac_paper/what.shtml

Article printed from 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電子報: http://ctld.ntu.edu.tw/epaper

URL to article: http://ctld.ntu.edu.tw/epaper/?p=1194

URLs in this post:
[1] http://www.dartmouth.edu/~writing/materials/student/ac_paper/what.shtml: http://www.dartmouth.edu/~writing/materials/student/ac_paper/what.shtml

8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