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 01 /28台南市文元國小閩南語教學初階研習Tsng Ngá-Bûn
莊雅雯簡介
學歷:台南大學語文應用研究所台語組畢業
證照:2003年台南市本土語言教學支援人員檢核及格
2007年敎育部對外華語敎學能力認證通過
99年度台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專業級通過
經歷:92年迄今,台南市崇學國小本土語言教師
95 / 9 / 18 – 96 / 6 / 15 成功大學語言中心兼任華語教師
96 / 9 – 97 / 6 台南大學外籍生國文專班講師
97 / 4 / 17 – 98 / 4 / 16 教育部委託台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試題研發
98 / 4 / 17 – 98 / 12 / 31台南市委託辦理「國民中小學本土語言師資專業素養提
升計畫」
台語檢定試題研發教育部台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預試口試委員
98 / 8 – 99 / 6台南大學語言中心兼任華語教師
得獎:97年台南市語文競賽閩南語朗讀社會組第一名
97年全國語文競賽閩南語朗讀社會組第二名
98年台南市語文競賽閩南語演說社會組第二名
98年度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閩南語教學組特優
研究或出版教材:
1.莊雅雯(2006)。〈台灣閩南語句型教學探討—以九年一貫鄉土語言教學為例〉,《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第一屆研究生論文研究論文集》,P.94- P.112。台南:台南大學。
2.莊雅雯(2007)。《台語教學句型理論與實際—以高雄市教育局實驗教材建國本為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許長謨。
3.莊雅雯、許長謨(2008)。〈語言能力測驗中語法分級参照編列的幾個問題〉,《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華語中心對外華語教學學程2008年教材暨測驗與評量專題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
4.莊雅雯、馮鐘緯、陳如億(2008)。〈(入)字頭「g」變體在鶴佬客地區與非鶴佬客地區之差異〉,《台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會議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
5.莊雅雯(2009)。〈台語語言能力認證的語法點編列佮分級〉,《2009臺灣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本土語言教材教法
莊雅雯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
台南市崇學國小
本土語言教育從九十年度起已列為標準課程之一。執行教育政策的國民小學是此一政策下的第一線工作者,如何才能給予學生一個好的本土語言教育的開始,是每位擔綱教師的職責。在執行母語教育之初,首先要確定什麼才是學校本土語言教育的內容,也就是什麼才是學校本土語言教育的教材。其次是運用什麼教學法來承載這些語言教育的內容,以建立本土語言教育所應預期的成果。
在目前的本土語言教材中,內容多為生活用語,因為它們出現在生活中的使用頻率最高的。果真如此,又為何需編列入課程中?學生真的會嗎?日常生活使用這種語言嗎?而若這些生活用語在出現率最高的情況下,兒童都學會了,還教什麼?就如同家庭電視的「廣告教學」,其效果是相同的。因此,學校教育的內容與重點除了生活用語外有必要提升層次並逐漸邁向文學領域並與其他項目統整。
如何將台語這門期中考、期末考沒有統一考卷,家長不重視,升學考試又不考的科目要能得到大眾的認同,真是一件辛苦的事。尤其教什麼?怎麼教?目標的確立、教材編選與方法的應用是首先討論的範圍。
二、九年一貫閩南語課程相關觀念
本質上,教育是開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學習歷程。因此,跨世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應該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
其基本內涵至少包括:
(一)人本情懷方面:包括了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等。
(二)統整能力方面:包括理性與感性之調和、知與行之合一,人文與科技之整合
等。
(三)民主素養方面:包括自我表達、獨立思考、與人溝通、包容異己、團隊合作、
社會服務、負責守法等。
(四)鄉土與國際意識方面:包括鄉土情、愛國心、世界觀等(涵蓋文化與生態)。
(五)終身學習方面:包括主動探究、解決問題、資訊與語言之運用等。
九年一貫的課程設計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透過七大學習領域,融入七大新興議題及自行設計和發展的教材,以培養孩子具備生活所需的十項基本能力。
◎七大學習領域
為培養國民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國民教育階段之課程應以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提供七大學習領域:
1.語文學習領域
2.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
3.社會學習領域
4.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5.數學學習領域
6.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7.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七大教材統整的主題:與其他學習領域的統整、其他重要時事議題。
1. 平等教育議題的融入
3. 資訊與科技教育議題的融入
5. 人權教育議題的融入
7. 海洋教育議題的融入
2. 環境教育議題的融入
4. 家政教育議題的融入
6. 生涯發展教育議題的融入
◎十大基本能力:
其課程理念應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學生身心能力發展歷程;尊重個性發展,激發個人潛能;涵泳民主素養,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培養科學知能,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為實現國民教育目的,須引導學生致力達成下列課程目標,培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
1. 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 欣賞、表現與創新;
3.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 表達、溝通與分享;
5.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 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7. 規劃、組織與實踐; 8. 運用科技與資訊;
9. 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分段能力指標
1. 聆聽能力
2. 說話能力
3. 標音符號系統應用能力
4. 閱讀能力
5. 寫作能力
標音符號原則於三年級教授,惟學校得視實際需要及學生程度提前於二年級實施。
◎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之關係(部分列出):
能力 指標 基本 能力 | 分 段 能 力 指 標 | |||||
課程 目標 | 能力指標項目 | 第一階段 (1~2年級) | 第二階段 (3~4年級) | 第三階段 (5~6年級) | 第四階段 (7~9年級) | |
一 、 瞭 解 自 我 與 發 展 潛 能 | 透過閩南語的學習,建立自信,以為自我發展的基礎。 | 聆聽能力 | 1-1-1能聽懂日常生活中的簡短語句。 | 1-2-2能聽辨教師教學語言及教學內容。 | 1-3-2能聽辨並思考閩南語語句的內涵。 | 1-4-1能養成聆聽閩南語口說及書面語言的能力,並能把握主題、內容及其聲情。 |
說話能力 | 2-1-1能說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語詞及簡短語句。 2-1-2能運用閩南語進行簡單對話。 2-1-3能簡單地向別人敘述自我的生活。 2-1-6能運用閩南語簡單表達感受、情緒與需求。 | 2-2-5能運用閩南語表達感受、情緒與需求。 | 2-3-8能用口頭方式進行閩南語和國語之間的翻譯。 | 2-4-1能運用閩南語思考並流利的表達。 | ||
標音能力 | 3-1-1能認唸簡易的標音符號。(得視實際需要安排於適當年級【二年級或中年級實施】 | 3-2-2能運用標音符號提升聽說能力。 | 3-3-2能運用標音符號拼寫常用的語詞及短句。 | 3-4-2能運用標音符號記錄語詞或有音無字的音節。 | ||
閱讀能力 | 4-1-1能養成簡易的閩南語認讀能力。 | 4-2-2能閱讀閩南語常用字詞寫成的短文。 | 4-3-1能運用標音符號與漢字,閱讀閩南語文章,並理解其文意。 | 4-4-2能瞭解閩南語文學作品的主題及內涵。 | ||
寫作能力 | 5-2-1能聽寫簡易的閩南語常用語詞和語句。 | 5-3-1能寫出自身、周遭或鄉土有關的簡短故事。 | 5-4-1能欣賞閩南語作品,學會應用簡單的寫作技巧,並嘗試創作閩南語詩歌或文章。 |
三、教材編寫要項
(一)教材的編纂、應用與相關問題
1. 教材編選原則:
教育部在閩南語課程大綱中指出教材編寫應具備以下原則:
(1) 以生活化、實用性、趣味性、文學性為原則。
(2) 以學生日常生活及其未來發展為主要內容。
(3) 應力求多樣化,融入不同體裁。
(4) 應配合學生的語言發展,由口語表達能力進展到書面表達能力。
(5) 應呼應階段性之十項能力指標。
(6) 應由第一階段到第四階段進行通盤規劃。
(7) 應包含語音、詞彙、語法、語義、遣詞造句等項目,注意循序漸進及一貫統整
的原則,教材篇幅(含延伸學習)亦應與教學時數相配合。
(8) 教材之編選,第一階段以培養聆聽、說話能力為主。
第二階段加強聆聽、說話能力,並培養標音和閱讀能力。
第三階段加強聆聽、說話、標音、閱讀能力,培養基本的寫作能力。
第四階段在聆聽、說話、標音、閱讀、寫作五項能力均衡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寫作能力。
(9) 選用之漢字先從常用國字入手,避免出現大量閩南語特殊漢字。
(10) 標音符號原則於三年級教授,惟學校得視實際需要及學生程度提前於二年級
實施。配合多元語言環境,注意符號系統間的共通性。
(11) 應依各地區學生的語言差異,因人因地制宜,進行編選。
(12) 本綱要中所謂之閩南語應以臺灣所使用之閩南語為範圍。
簡言之,教材編寫內容應以培養學生語言教育為主。
2. 教學題材
(1) 數字教學-數字的文白音讀法及應用
(2) 認識自己-身體外表各種器官
(3) 家庭生活-家居生活、親戚朋友、家庭倫理
(4) 學校生活-學校教室、學校師長、教室設備
(5) 日常生活-打招呼、打電話、購物、問路等
(6) 自然景觀-氣象、自然現象、花草樹木
(7)歷史地理-地名來源、風景名勝、歷史事件
(8)文學藝術-音樂、美術、傳統藝術、文學欣賞
(9)其他-生命禮俗、民俗節慶、信仰宗教等
(10)選用文體:如唸謠、歌曲、謎猜、童話、故事、諺語、笑話等。
3. 活潑的教材
(1) 生活化:學生生活經驗中息息相關的,如數字、顏色、身體、招呼語、日常用
品等,從身邊事物開始由單字、語詞、句子到對話。
(2) 趣味化:台語的特色運用在謎猜、繞口令、答喙鼓、喝場、歇後語、俗語、講
好話等。
(3) 歌謠化:音樂性是台語的特色之一,有旋律化的內容好記、好唸,用來教學無
論是套譜或新作曲效果都很好。
(4) 故事化:台語典故、說唱、台灣民間故事、自編。
四、教學活動設計
(一)教學方法建議
1. 閩南語的教學方法應由教師自主,配合人、事、時、地、物等因素,善用語文
教學原理和方法,時時創新,靈活教學。
2. 閩南語的教學,應配合多元語文教育,參酌對比教學法進行教學。
3. 閩南語的教學實施,應在教室、學校、家庭、社區營造閩南語之學習情境,讓
學生置身其中,自然習得。
4. 閩南語的教學實施應配合教學目標,善用多媒體與資訊科技。
5. 教學時應突破教師單向灌輸的模式,透過情境的融入雙向互動,讓學生從活動
中學習。
6. 閩南語的教學宜由教師與教師間之協同教學擴展到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其他社
區資源人士等之協同教學。
7.閩南語教學應重視下列各項基本原則:
(1) 聆聽教學宜採用採用有聲教學並宜以討論方式進行。
(2) 口語教學宜採用溝通式教學法。
(3) 閱讀教學宜從簡易有趣之故事及短文入手以提高閱讀興趣,並注意閩南語漢字
特殊語詞涵意用法。
(4) 書寫之教學以閩南語特殊用字的學習為主。
(5) 寫作教學應運用閩南語特有詞彙、句型,以求表情達意。
五、實務介紹與經驗分享
(一)事前準備
1. 工具書:普通話台語字典(台笠)
台灣閩南語辭典
實用台灣諺語典(樟樹)
實用華台語對照典(樟樹)
台語實用字典(百合文化)
國台音彙音寶典(西北)
2. 專題書籍:唸謠、歌謠(信誼、小魯、施福珍、藍淑貞等)
台灣歌謠(褒歌、歌詩、台灣歌謠臉譜等)
新詩(王金選、黃勁連、李勤岸、向陽等)
笑話(台語大爆笑、趣味台語文選)
3. 網路資源:多媒體教材(台語嚇嚇叫、看故事遊世界、世界童話精選等)
(二)教學重點
語音:示範、正確、比較
聲調:模仿、練習、辨別
詞彙:說明、造句延伸
課文:主題說明、修辭技巧
語法:句型分析、漢語與台語的對比分析
音標:聲母、韻母、拼音
(三)教具應用
1. 掛圖6. 音響
2. 字卡7. 影片
3. 短句卡8. CD
4. 活動用具9. 自製道具
5. 教學活動設計
(四)教學流程(視情況調整)
1. 引起動機
問好、說故事、猜謎、聽音樂、聊天(與課程主題相關的話題)、複習、表演…。
2. 課文教學
範讀(老師讀或聽CD)、領讀、分組輪讀、全班一起讀、配合節奏打節奏讀、個
別讀等…。
3. 語詞教學
覆述(齊聲、分組、個別)、閃示卡、肢體語言、學習單、南腔北調、語詞代換、
國台對譯、玩遊戲(超級比一比、賓果、傳聲筒、蘿蔔蹲、拍字……)等。
4. 句型教學
跟讀法、換句話說、句子重組、擴句練習、對比翻譯、情境教學設計、配合表演、
結構分析、句子簡化、完成練習法等…。
六、心得及建議
台語教材的編寫與教學,除了要有基本的台語文知識外還需兼具對台語不斷深入研究的精神。無論多麼專業或有經驗的老師,面對這門課程若無下工夫很難讓學生接受與認同。再多紙上作業都比不上實際上場演練,沒有人可以說自己教的好或不好,唯有學生呈現出來的接受度與成果才能作為我們改進反思的參考。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決定教學品質,上課中,不要去「教」孩子什麼,將自己放空,引導孩子學習的同時也允許孩子引導我們。不斷的修正、修正再修正。每一次的反思與修正,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因狀況做不同的反應與教學,隨時保持最佳狀況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挑戰。教台語沒有那麼難!
參考資料:
許長謨,2002,〈教材教法及資源運用〉。高雄市小港國中:閩南語研習營講義。
張惠貞,2008,《國小閩南語教材教法》。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