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魂記》學習單:從唐代傳奇看女性在禮法限制下的浪漫愛情奇幻力量

格式
docx
大小
200.12 KB
頁數
14
上傳者
Feng Tzu Chang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9-08-12,离现在 6 74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離魂記】學習單 設計者:丹鳳高中 張丰慈

浪漫愛情的奇幻力量——從《離魂記》看女性在禮法的限制

課前學習單

一、唐代傳奇的特色

(一)六朝小說與唐代小說的不同

請閱讀以下素材,回答相關問題:

甲、

  凡變異之談,盛于六朝,然多是傳錄舛訛,未必陳幻設語。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

乙、

小說亦可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于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文辭華豔,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1. 六朝小說稱之為「筆記小說」,唐代小說稱之為「傳奇」,根據甲、乙二文,兩者有何相同與相異之處,請把相關文句,抄錄在下表:


相同處

相異處

六朝筆記小說

搜奇記逸、變異之談

傳錄舛訛、粗陳梗概

唐傳奇

作意好奇(有意為小說)、敘述宛轉,文辭華豔

2. 請就作者的寫作態度、內容的想像成分和文句的用辭特色,說明唐傳奇的基本特色。

答:1)唐傳奇作者的寫作態度和六朝有很大的不同,唐傳奇的作者是有自覺、有意識地寫小說,在故事中寄託個人的思想感情。

2)在內容的想像成分上,不只是記錄奇異的故事,還將虛構、想像的成分注入小說。

3)在文句的用辭特色,相較六朝小說而言,文辭較為華麗、敘述也較宛轉。


(二)唐代傳奇與明清傳奇的不同

《傳奇》者,裴鉶著小說,多奇異可以傳示,故號「傳奇」;而今之「傳奇」,則曲本矣。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

1. 根據上文敘述,唐代「傳奇」的內容有何涵義?

答:唐代「傳奇」的內容指的是小說,多為傳示奇異的言談,即民間流傳的奇聞軼事。


2. 「傳奇」一詞所代表的涵意,在唐代與明清時代有何轉變?

答:「傳奇」一詞原是指唐代裴鉶所著的小說名為《傳奇》,後代稱唐代小說為「傳奇」。而到了明清時期「傳奇」一詞意指「戲曲」。

二、唐傳奇中的離魂題材

(一)離魂故事的濫觴之作

「離魂」情節,是這篇傳奇的「文眼」。但早在〈離魂記〉一文出現前,魏晉時期就有「離魂」情節的筆記小說。下文《幽明錄・龐阿》是目前所見「離魂型」故事的濫觴之作,請閱讀後,回答相關問題:

鉅鹿有龐阿者,美容儀。同郡石氏有女,曾內覩(註1阿,心悅之。未幾(註2,阿見此女來詣(註3阿。阿妻極妬,聞之,使婢縛之,送還石家。中路,遂化為煙氣而滅。婢乃直詣石家,說此事,石氏之父大驚曰:「我女都不出門,豈可毀謗如此!」阿婦自是常加意伺察之,居一夜,方值女在齋中,乃自拘執(註4,以詣石氏。石氏父見之,愕貽(註5曰:「我適從內來,見女與母共作,何得在此?」即令婢僕,於內喚女出,向所縛者,奄然(註6滅焉。父疑有異,故遣其母詰之,女曰:「昔年龐阿來廳中,曾竊視之。自爾彷彿,即夢詣阿。及入戶,即為妻所縛。」石曰:「天下遂有如此奇事!」夫精情所感,靈神為之冥著(註7,滅者蓋其魂神也(註8)。既而女誓心不嫁。經年,阿妻忽得邪病,醫藥無徵,阿乃授幣(註9石氏女為妻。(《幽明錄・龐阿》)

(註1覩:「睹」的異體字。睹,看見。

(註2未幾:不久。

(註3詣:拜訪。音ㄧˋ。

(註4拘執:用繩綁縛起來。

(註5愕貽:驚訝的樣子。貽,ㄧˊ。

(註6奄然:忽然。

(註7靈神為之冥著:靈魂執著於物而遠離身體。冥,遠離。著,執著。

(註8滅者蓋其魂神也:化為煙氣而滅的石氏女大概就是她的靈魂。

(註9授幣:贈送財禮。

1. 〈龐阿〉故事中,有哪些情節和「離魂」有關係?請摘錄原文句子。

答:1)(阿妻)使婢縛之,送還石家。中路,遂化為煙氣而滅。

2)(阿妻)乃自拘執,以詣石氏。石氏父見之,愕貽曰:「我適從內來,見女與母共作,何得在此?」即令婢僕,於內喚女出,向所縛者,奄然滅焉。


2. 〈龐阿〉故事中,石氏女子離魂的原因是什麼?

答:石氏女子因為心中暗戀龐阿,又不得接近龐阿,於是夢見拜訪龐阿,實則魂氣與形體分離,魂氣化為分身去找龐阿。


3. 在《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一書中,把故事中涉及這類情節者稱為「魂奔故事」,並指出:「我們看到的只是該人(按:主人公)的軀殼或化身,真身或魂身已去幹現實中所『不能為』的事情去了。」根據〈龐阿〉一文,試說明石氏女子在愛情生活中有哪些「不能為」的事情?

答:1龐阿已娶妻,且其妻頗善妒剽悍,石氏女子想接近龐阿卻「不能為」。

2石家的家庭教育由石父所言「我女都不出門」,可見女子閨訓是不可以出門,因此石氏女子再想見龐阿也是不可能且「不能為」。


課中學習單

三、情節結構

佛斯特《小說面面觀》裡提到,小說是敘說一個故事。「故事,是按照一連串事件的發生時間,依序排列而成的敘事」,這是「時間生活」的內容。然而,一部完整的小說,不是單純說明「時間生活」的故事,還包含「價值生活」。所謂的價值生活,佛斯特認為就是人物、情節、幻想、宇宙觀,以及任何有助於小說的要素。

作為具備完整小說結構的唐傳奇,請依序完成以下的提問,探究作者怎樣體現小說的「價值生活」,又如何從這些小說要素中鋪展出創作意圖。


(一)小說裡的情節結構

閱讀〈離魂記〉全文後,回答以下問題:

1. 依照敘述情節的四個結構──「開始、發展、轉折、結果」,完成下表的情節敘述。

2. 小說的情節元素中,必然有「衝突」、「高潮」之處,也請在下表中勾選。


開始

發展

轉折

結果

情節

王宙與倩娘兩相戀慕,家人莫知其狀。

張鎰欲將倩娘許配他人,王宙飲恨告別,而倩娘夜奔王宙

五年後,倩娘思念父母,王宙陪同返鄉,始知離魂一事

張家對此事祕而不宣,王宙與倩娘得以偕老

衝突

高潮


(二)愛情裡的社會學

王宙是張鎰自小讚賞有加的外甥,張鎰曾許諾長大後將倩娘許配給王宙。但最後卻把倩娘許配給了賓僚之選者。因此,由張鎰在女婿的選擇上,可以看出當時「世家望族」與「科舉士子」在社會地位的微妙變化。請閱讀後文,回答相關問題:

甲、

天授三年(註1,清河張鎰,因官,家於衡州。性簡靜,寡知友。無子,有女二人。其長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絕倫。鎰外甥太原王宙,幼聰悟,美容範。鎰常器重,每曰:「他時當以倩娘妻之。」後各長成。宙與倩娘常私感想於寤寐,家人莫知其狀。

後有賓僚之選者(註2求之,鎰許焉。女聞而鬱抑;宙亦深恚恨。託以當調,請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宙陰恨悲慟,決別上船。日暮,至山郭數里。夜方半,宙不寐,忽聞岸上有一人,行聲甚速,須臾至船。問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宙驚喜發狂,執手問其從來。泣曰:「君厚意如此,寢夢相感。今將奪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將殺身奉報,是以亡命來奔。」宙非意所望,欣躍特甚。遂匿倩娘於船,連夜遁去。倍道兼行,數月至蜀。(〈離魂記〉第一、二段)


乙、

  《隋唐嘉話》:「薛中書元超謂所親曰:『吾不才,富貴過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娶五姓女(註3,不得修國史。』」薛元超是高宗時宰相,甚得高宗倚重,但他提出的平生三恨,竟將不娶五姓女與不以進士擢第和不得修國史並列,可見他內心裡門第觀念的深重。同時也代表著當時一般人內心蘊藏的觀念。(李樹桐〈唐代女性的婚姻觀〉)


丙、

武則天乃是從太宗後宮的才人出身,爰及高宗則進而封后,這樣的經歷,在後宮史上,已經非同凡響。但是,精明幹練的武后,卻並不自滿於此,而有親身參政,甚至統治四方之志。就在其參政之後,為了鞏固政權,削弱皇戚、勳室,以及世家大族的勢力,於是廣開科舉仕途大門,令大批身居社會中下層的文人士子有機會進入仕途,參與時政,藉以收買人心。這樣的政策,不但收到廣納人才的效果,同時增添了社會結構階層的流動性。(王國櫻《中國文學史新講》)


(註1西元六九二年。天授,唐 武則天年號。

(註2賓僚之選者:幕僚中將赴吏部應選的人。之選,赴選,唐代科舉及第者,必須經過吏部的選拔,方能授以官職。一說,係「一時之選」的「之選」,即賓僚中的出色者。

(註3五姓女即唐代知名的世家大族,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范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

1. 張鎰、王宙的家世背景可看出社會地位的差別,請閱讀甲、乙文後完成下表。


張鎰

王宙

說明

關係

倩娘之父親

張鎰的外甥

由籍貫來看,王宙是五大姓之一,可見王宙的家族地位在社會上【 】於張鎰。

籍貫

清河

太原

2. 比較王宙和賓僚之選的條件


王宙

賓僚之選

家世身份

太原王氏之後,世家望族之後

不明

外貌才能

幼聰悟,美容範

不明

工作職業

已任某官職

科舉及第準備經過吏部選拔

婚姻的行動

消極等待

主動求之

擇婿結果

失敗

勝出

3.王宙為世家望族之後,前景看好;而賓僚之選應非世家大族,但已經通過科舉拔擢,等待吏部選拔,在仕途上有無限的發展空間。王宙和賓僚之選都是張鎰未來女婿的優秀人選,卻只能有一位勝出。試問:

1)閱讀甲文後,請問張鎰挑選女婿時,所考量的是什麼?

答:倩娘是張鎰的獨生女,對其婚姻必然慎重。他近身觀察身邊的優秀人選,觀察他們的才智、能力和態度,並且選擇一位「前途光明的人選」作為女兒的丈夫,以確保女兒終身的幸福。所以張鎰選擇已經通過科舉的賓僚之選,認為他的前途更勝出身望族的王宙。

2)閱讀乙、丙兩文後,試說明在武則天掌權之後,世家大族的王宙和非世家大族的賓僚之選,兩人的前途發展可能有什麼變化?

答:武則天掌權後,透過科舉考試,削弱世家大族、舊有權貴的勢力,大量提拔中下階層的人才,以鞏固政權。因此,王宙雖是世家大族的子孫,身份高貴,但前途可能不如從前的望族,可以擁有較高的聲望和權力;賓僚之選雖非望族,但透過科舉考試考取功名,成為新興的知識份子,可憑著自己的能力受到統治者的青睞,爭取較高的社會地位,賓僚之選的前途反而有無限的發揮空間。


四、人物刻劃

小說裡對於人物刻畫,往往藉由行動來描寫人物的性格。比起人物的外貌,把性格寫得活靈活現,能讓讀者更加體會人物的思想內涵,及行動的原因。請閱讀下文,回答相關問題:

  凡五年,生兩子,與鎰絕信。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負,棄大義而來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間阻。覆載之下,胡顏獨存也?」宙哀之,曰:「將歸,無苦。」遂俱歸衡州。既至,宙獨身先至鎰家,首謝其事。鎰曰:「倩娘病在閨中數年,何其詭說也!」宙曰:「見在舟中!」鎰大驚,促使人驗之。果見倩娘在船中,顏色怡暢,訊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異之,疾走報鎰。室中女聞喜而起,飾妝更衣,笑而不語,出與相迎,翕然而二形合為一體,其衣裳皆重。鎰曰:「自宙行,女不言,常如醉狀,信知神魂去耳!」女曰:「實不知身在家,初見宙抱恨而去,某以睡中倉皇走及宙船,亦不知去者為身耶?住者為身耶?」(〈離魂記〉第三段)


(一)倩娘與王宙在愛情的態度與個性

1. 小說人物往往在故事中經歷一場冒險,這個冒險的發展順序為:「設定夢想(目標)發生衝突展開行動行動的結果發生意外轉折發展故事結局」。在這一連串的冒險行動中,人物的性格就展現在人物的行為表現。請閱讀〈離魂記〉第三段後,完成下列表格。

項目

說明(寫出原文)

倩娘性格

王宙性格

衝突

女聞而鬱抑;宙亦深恚恨(兩情相悅,卻無結果)

 

 

行動



王宙【託以當調,請赴京。

主動出擊

勇敢

執著

 

順勢而為 

 

 

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夜半私奔。

王宙匿倩娘於船,連夜遁去,倍道兼行,數月至蜀

結果

凡五年,生兩子,與鎰絕信

意外

妻常思父母,涕泣思歸,王宙夫婦【俱歸衡州

孝順

溫順

體恤妻子

 

轉折

倩娘還魂

結局

在家鄉白頭偕老

 

 

2. 本文篇幅短小,在刻畫人物或情節時,多描寫不甚細膩,但在「還魂」的情節上卻描繪得細緻逼真、煞有其事——「室中女聞喜而起,飾妝更衣,笑而不語,出與相迎,翕然而二形合為一體,其衣裳皆重。兩位倩娘(身與魂)在此分別有不同的情緒表現。請於第三段中,找出兩位倩娘情緒表現的文句,以原文列舉於下,試說明為何有這樣的差別:

兩個倩娘

(寫出原文)

(寫出原文)

表情不同的原因

表情

不言,常如醉狀

顏色怡暢

離魂的倩娘受到愛情的滋潤,與心愛的人長相廝守,這是何等幸福美滿。

3. 王宙在故事中有明顯的情緒變化。請找出王宙情緒表現的文句,以原文列舉於下,並說明此筆法特色,及王宙的愛情態度為何?

事件

倩娘許配他人

倩娘夜半私奔

倩娘婚後思鄉

王宙情緒的筆法

王宙的愛情態度

王宙情緒

反應

亦深恚恨

陰恨悲慟

驚喜發狂

欣躍特甚

宙哀之

情緒變化相當極端,對比強烈

對愛人及其珍惜。


(二)張鎰與家風傳統

1. 張鎰在本篇中亦屬於重要的角色,他是導致倩娘「離魂」的關鍵人物,也影響倩娘和其子孫的發展。請從〈離魂記關於張鎰的敘述,推知張鎰的工作態度和家庭教育態度為何?

項目

說明

工作態度

家庭教育態度

個性

性簡靜

由張鎰的個性和交際狀況來看,是個生活單純、認真工作的人,也應是對下屬相當照顧的長官。

張鎰無子,僅有獨生女,長得端莊美麗,無人能比,對倩娘的教育和疼愛必然慎重而深厚。

交際

寡知友

家庭狀況

無子,有女二人。其長早亡,

幼女倩娘,【 端妍絕倫

對倩娘婚事的選擇

選擇幕僚中將赴吏部應選的人。


2. 張鎰在倩娘的身與魂合體之後,感覺非常驚訝。而倩娘從失魂的病態中恢復後,王鎰又得到女婿王宙和兩孫子,這本應是大喜事,但為何張鎰以「其家以事不正」,不能將喜事公諸於世?請閱讀第四段,試著解釋「不正」的意涵,並設想張鎰若把此事宣揚出去,可能會產生什麼結果?

  其家以事不正,祕之。惟親戚間有潛知之者。後四十年間,夫妻皆喪。二男並孝廉擢第,至丞尉。(〈離魂記〉第四段)

答:1)「不正」有兩個層面的意思:其一,「離魂」在現實生活裡是神秘、離奇的事件。其二,就婚事而言,女子非經媒妁之言,私下與男子私奔,是不合社會禮法的行為。

2)以張鎰純正質樸的家風而言,這件事宣揚出去後可能導致名聲受損,社會輿論亦可能認為張鎰捏造「離魂」故事,作為掩飾女兒私奔行為的說詞。


五、主題意識

(一)作者的創作動機

  玄祐少常聞此說,而多異同(註1,或謂其虛。大曆末,遇萊蕪縣令張仲先見(註2,因(3備述其本末。鎰則仲先見堂叔,而說極備悉,故記之。(〈離魂記〉第五段)

(註1異同不同。偏義複詞,偏重於「異」之意。

(註2先見音ㄍㄨㄟ,同「規」。

(3因:於是。

1. 離奇的離魂故事真真假假,在〈離魂記〉第五段裡,作者如何證實離魂故事的真實性?

答:陳玄祐說明此故事來自張仲的說詞,故事詳細完整。因張仲的堂叔就是張鎰,這樣的關係,使故事增加真實性。

2. 在〈離魂記〉第五段裡,請說明作者寫作的動機為何?

答:陳玄祐經常聽聞類似的離奇故事,真假難辨。如今遇到張鎰的侄子張仲先見,故事詳實完整,因此紀錄下來寫成〈離魂記〉。(寫作動機為搜奇記逸)


(二)小說的主題意識

1. 由〈離魂記〉的故事線來看,本篇小說作者欲彰顯的主題意識是什麼?

答:在離魂的故事中,作者顛覆了傳統思想,表現出倩娘對愛情的執著,不顧家人的反對與王宙「私奔」,反映勇於追求自由的愛情。


2. 在〈離魂記〉裡,作者以離奇的「離魂」情節作為女性追求愛情的方式,而不是設計在現實生活中,以主動表達意見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願望?請試就文學與文化的觀點分別說明。

答:1)以文學的觀點來看,唐傳奇承繼六朝小說搜羅神怪的特色,傳述奇特的故事,而「離魂」的情節不僅奇特,還充滿浪漫的幻想,使〈離魂記〉成為此類作品的代表。

2)以文化的觀點來看,由於社會上仍有追求門第與父母媒妁的傳統婚姻觀限制,使得女子無法在婚姻上自主。因此女子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理想,只能透過「離魂」的文學手法與想像加以實現之。


課後學習單

六、〈離魂記〉的影響

〈離魂記〉對後代戲曲、小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元鄭光祖《倩女離魂》雜劇即由此演化而來;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傳奇也借用了此一手法;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阿寶〉等篇的「離魂型」愛情故事,亦是受本文影響的名篇。下表為〈離魂記〉、《倩女離魂》和《牡丹亭》的故事大要,請試著完成表格。


〈離魂記〉

《倩女離魂》

《牡丹亭》

時代

作者

陳玄祐

鄭光祖

湯顯祖

體裁

傳奇

雜劇

傳奇】(南戲)

故事大要

(略)

  張倩女與書生王文舉自小便指腹為婚,但王文舉的雙親與倩女的父親皆早逝,兩人的婚事因此懸宕。一日,王文舉在上京趕考前來到張家,欲與張母確認親事,想不到張母卻因王生為白衣秀才而欲悔婚,強迫倩女與文舉二人以兄妹相稱,可是倩女與文舉心中早有情愫。王文舉心灰意冷下欲搭船離開,倩女追到河邊想與文舉私奔,王文舉以「聘則為妻,奔則為妾」、「私自趕來,有玷風化」等道德教條責怪她,而倩女以甘共苦為誓,兩人才一同上京。三年後,已為官吏的文舉帶著倩女返家,才知道張家還有一位臥病在床的張倩女,兩位倩女在眾人的注視下合而為一。

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在夢中邂逅了嶺南書生柳夢梅,醒後因相思不可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花園牡丹亭旁。杜寶因軍事危急,匆匆將女兒葬於花園,並造梅花庵後離家平亂。三年後柳夢梅赴京趕考,因緣際會下發現杜麗娘的畫像,寄宿梅花庵時,杜麗娘的鬼魂現身,要柳夢梅掘墳開棺,魂體合一,杜與柳相戀。隨後柳夢梅高中狀元。兩人戀情欲開花結果,其中最大的阻礙是杜寶的反對。杜寶堅決相信眼前的女子乃妖邪。皇上用鏡測試裁定杜麗娘確為活人,認可杜麗娘與柳夢梅的婚事。二人克服萬難,終成眷屬,歡喜收場。

(一)〈離魂記〉和《倩女離魂》

1. 請比較〈離魂記〉和《倩女離魂》的情節,有何不同之處?


〈離魂記〉

《倩女離魂》

名字的改變

男主角名字為王宙

女主角名字為張倩娘

男主角名字為【 王文舉

女主角名字為【 張倩女

主角的感情

青梅竹馬 󠄀󠄀指腹為婚

日久生情 󠄀󠄀一見鍾情

󠄀青梅竹馬 󠄀󠄀指腹為婚

󠄀日久生情 󠄀見鍾情

情節的衝突

倩娘的父親先把倩娘許配給他人,

不知兩人早已發展情愫

張母 】以王文舉尚未【 考取功名】為由,拒絕兩人的婚事

愛情的結局

兩人避居蜀地五年後,因倩娘想家而返

兩人赴京考試,三年後中榜返家,正式成親

2. 〈離魂記〉和《倩女離魂》的男女主角在河岸私奔的橋段,兩篇小說的男女互動不太相同,造成相異的主題意識。請閱讀以下改寫自《倩女離魂》的文字段落,並回答問題:。

(夫人1慌上,云)

1夫人:指張母。

歡喜未盡,煩惱又來。自從倩女孩兒在折柳亭與王秀才送路,辭別回家,得其疾病,一臥不起。請的醫人看治,不得痊可,十分沉重,如之奈何?則怕孩兒思想湯水吃,老身親自去繡房中探望一遭去來。(下)


(正末上,云)

2科:指動作。做撫琴科,指做撫琴的動作

小生王文舉,自與小姐在折柳亭相別,使小生切切於懷,放心不下。今艤舟江岸,小生橫琴於膝,操一曲以適悶咱。(做撫琴科2


(正旦3別扮離魂上,云)

3正旦:指女主角,倩女。

妾身倩女,自與王生相別,思想的無奈,不如跟他同去,背著母親,一徑的趕來。王生也,你只管去了,爭知我如何過遣也呵!(唱)


(正末4云)

這等夜深,隻聽得岸上女人聲音,好似我倩女小姐,我試問一聲波。(做問科,云)

4正末:指男主角,王文舉。

那壁不是倩女小姐麽?這早晚來此怎的?


(魂旦相見科,云)

王生也,我背著母親,一徑的趕將你來,咱同上京去罷。

(正末云)

若老夫人知道,怎了也?

(魂旦唱)

他若是趕上咱,待怎麽?常言道:做著不怕。

(正末做怒科,云)

古人云:聘則為妻,奔則為妾。老夫人許了親事,待小生得官回來,諧兩姓之好,卻不名正言順!你今私自趕來,有玷風化,是何道理?小姐,你快回去罷!

(魂旦云)

王秀才,趕你不為別,我只防你一件。

(正末云)

小姐防我那一件來?

(魂旦唱)

【東原樂】你若是赴禦宴瓊林罷,媒人每攔住馬,高挑起染渲佳人丹青畫,賣弄他生長在王侯宰相家。你戀著那奢華,你敢新婚燕爾在他門下。

(正末云)

小生此行,一舉及第,怎敢忘了小姐。

(魂旦云)

你若行登第呵,

(魂旦唱)

【綿搭絮】你做了貴門嬌客,一樣矜誇;那相府榮華,錦繡堆壓,你還想飛入尋常百姓家?那時節似魚躍龍門播海涯,飲禦酒,插宮花。那其間占鼇頭,占鼇頭登上甲。

(正末云)

小生倘不中呵,卻是怎生?

(魂旦云)

你若不中呵,妾身荊釵裙布,願同甘苦。

(正末云)

小姐既如此真誠志意,就與小聲同上京去,如何?

(魂旦云)

秀才肯帶妾身去呵。

(正末云)

小姐,則今日同我上京應舉去來。我若得了官,你便是夫人縣君也。

(改寫自《倩女離魂》第二折)

1)王文舉在倩女前來私奔的時候,他說了什麼話?可見王文舉的態度為何?

答:王文舉教訓倩女,說:「古人:聘則為妻,奔則為妾。老夫人許了親事,待小生得官回來,諧兩姓之好,卻不名正言順!你今私自趕來,有玷風化,是何道理?小姐,你快回去罷!」。可見王文舉重視社會觀感、社會禮法更勝於愛情。


2)張倩女對愛情的態度是什麼?

答:倩女勇於追求愛情,不顧母親反對、社會觀感,甚至不能確定王文舉的感情態度,就欲與王文舉私奔。


3)〈離魂記〉和《倩女離魂》的男女主角在愛情的態度有何不同?

答:〈離魂記〉的男女主角都為了愛情而共同努力,一起奔蜀共築愛巢;《倩女離魂》裡只見女主角願意為愛情犧牲一切,男主角仍重視他的功名,科舉功名的觀念深重,愛情和婚姻只是次要的選項。


4)〈離魂記〉和《倩女離魂》在主題意識上有何不同?

答:〈離魂記〉在主題意識上是女性追求愛情的執著與勇氣,而《倩女離魂》不止如此,更強調門第觀念和傳統倫理的限制下,女性追求愛情或男女之間的自由愛情更加困難。


(二)《牡丹亭》延伸閱讀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一直被視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品。

湯顯祖完成《牡丹亭》時年四十九,這一年他棄官返鄉,結束十五年宦海浮沉。棄官後這段日子,是湯顯祖的創作力最充沛,一切藝術成就登峰造極之時。這時湯顯祖思想大致上定了,對於社會的觀察與反思較年輕時必深刻許多,作品內容在細節上更能貼近明代的社會,反應最現實、迫切的時代問題。……(中略)

湯顯祖在《牡丹亭》的題詞中這樣寫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的概念確實是《牡丹亭》的核心,湯顯祖用生與死來寫情,並言「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這樣的宣稱似乎有點誇大武斷,我們固然可將杜麗娘的死與復活,視為增加張力的戲劇手法,畢竟世上沒人真的能夠生而死,死而生

然而,也許還可以進一步思考,當湯顯祖將情與生命連結,讓人為情而死生,這又意味著什麼?

人的「情」是與生俱來的,因此「不知所起」卻「一往而深」,我們很難找到理由去解釋情情愛愛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麼由一點悸動漸漸變為刻骨銘心。但正因為情沒有來由、無法解釋,更代表了這是人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此一來,《牡丹亭》所欲探討的問題也就呼之欲出了。

當人原初的生命特質,與現實的禮法規範相牴觸時,社會價值與封建體制壓抑了人的情感,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牡丹亭》中談到的是自由與名教的衝突,背後隱含著長久以來女性追求自由獲得的支持遠遠不如男性的問題。

明代雖然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許多思想家不斷對傳統規矩提出質疑,也從各方面肯定了人的欲望、情感。然而,過往談論這個時代,往往著重於那些思想家們進步的思想,而忽略了並不是整個時代的人們,都能享受到那些進步的空氣。

我要說的是,在中國歷史上,女性的地位永遠比不過男性,得到的自由永遠比男性要少、要來得遲。女人的價值依靠男人彰顯,相夫教子、貞操節烈,這是我們的歷史給予我們的、值得歌頌的女子形象。

追求自由的男性,往往是被讚揚的對象,是體制的挑戰者、改革者,這些人為了自己的理念付出性命,名聲也是自己的。而女人的主體性卻在社會結構下被犧牲,她只能順著大家期待的標準去實踐那些價值,或者更精確點說,是「男人定義」的價值。

「名節」的觀念不正是男人所創造出來的嗎?男人再娶有多少風流浪漫,女人再嫁又有多少輕賤辛酸?我們的社會只允許男人多情,卻看不起女子水性,自古皆然,這一點無須辯駁。

男人發明了禮教來壓抑自身的情欲,換取道德之名,而被壓抑的情欲轉到檯面下繼續流動,一切罪名,卻由女性承擔。發生性行為損失的一定是女性,獲得的一定是男性,如果女方心甘情願,就是淫婦、蕩婦,如果還賣錢了,那就是妓女、婊子。

事實是這樣的,唯有有背景、有權勢的人,才有資格定義所謂的值不值得。而這些巨大的價值觀背後,父權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是女人就該如何如何」,都是男人說了算。

明朝看似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朝代、逐漸重視起情欲與人性,然而,那畢竟是男人的事,是男人的遊戲規則。

關於女人,從來就不配擁有那些。男人越是找到理由放縱,女人就越是要被束縛。我們讀歷史,往往只在意那些男人所想的,卻忽略那些女人所遭遇的、面對的。可女人從來就不該屬於男人,或者說,沒有人該從屬於任何人不是嗎?

(陳茻〈囚禁的自由與名教:《牡丹亭》的女性地位與情欲解放〉,https://sobooks.tw/chinese-textbook/,節選自逗點文創結社《地表最強國文課本 第一冊:翻牆出走自學期》)

1. D)《牡丹亭》隱含的主題意識,是明朝女性在社會上受到的壓抑和限制遠比男性來得多,作者提出的理由是:

A)明朝是個思想解放的時代,男性思想較開放而女性相較保守

B)明朝思想重視情感與人性,因此鼓勵較理性的男性解放情感

C)明朝女性挑戰體制代價高,使多數女性選擇壓抑保守的態度

D)明朝是個父權為主的社會,女性須聽從男性制定的社會規範。

2. 《牡丹亭》指出愛情與什麼有著衝突和矛盾?又隱含女性在社會上受到什麼樣的壓抑?

答:1)《牡丹亭》指出愛情與禮教、社會規範有著衝突和矛盾。

2)《牡丹亭》隱含著女性在情感、婚姻等社會體制受到很大的壓抑,比起男性更難追求自己的願望。

3. 《牡丹亭》揭示明朝的女性在社會受到的限制和束縛,試問:

1)明朝的男性是否也有受到社會禮教的規範呢?若有的話,請說明男性可能受到什麼規範?

2)進一步思考,現今社會中,女性在社會上得到的自由度仍然低於男性,請舉一例說明女性在社會上受到的限制。

答:1)明朝的男性也受到社會禮教的規範,例如男性必須考取功名以獲得聲名利祿,才能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又例如男性必須壓抑內心的真實情感,表現豪放權威的態度,展現男子氣概。

2)在許多機構裡面,女性被限制必須穿著裙裝,男性穿著褲裝;女性在升學或職業的選擇上經常被鼓勵選擇文組或風險低、挑戰性不高的選項,相較於男性則給予較高的期待,提供較多元的選擇。


短文寫作:完熟的愛情(參考答案)



心理學家Sternberg1986)認為愛情是由以下三種要素所組成的:(1)熱情(passion):對

愛戀對象的熱情和慾望,屬於愛情的動機層次。(2)親密(intimacy):瞭解對方,並坦誠以對,屬於愛情的情緒層次。(3)承諾(commitment):能對愛戀對象抱以忠誠和犧牲的態度,以及長期維持關係,屬於愛情的認知層次。這三種要素構成「愛情三角理論」,根據組合的要素,可劃分為七種不同類型的愛情。請閱讀〈離魂記〉後,回答下列問題:


(一)張倩娘和王宙的愛情最終以圓滿落幕,其愛情最終屬於心理學家Sternberg所說的「完熟的愛情」,但這並不是在一開始就達成的。請分析張倩娘和王宙的愛情在「暗戀時期」、「私奔行動」、「組成家庭」這三階段,分別屬於愛情三角理論的哪一種愛情類型?請簡述〈離魂記〉文句,並解釋歸屬於該愛情類型的原因。(文長200字)

答:兩人的愛情在「暗戀時期」、「私奔行動」、「組成家庭」分屬愛情三角理論的「迷戀」、「愚昧的愛情」和「完熟的愛情」。在暗戀期時,兩人「常私感想於寤寐」,兩人互有情思,卻不曾交往,屬於迷戀的愛情。兩人私奔時,倩娘「亡命來奔」,王宙則「匿倩娘於船」,兩人的戀情在缺乏相處的情境下多了互許的承諾,此屬於「愚昧的愛情」。最後,兩人在四川組成家庭,相知相惜,增加親密的關係,此時形成「完熟的愛情」。


(二)心理學家Sternberg提出的「完熟的愛情」,須包含熱情、親密、承諾。請你具體說明在愛情關係中應具備什麼態度或行為來維持完熟的愛情?(文長約350字)

答:請自行作答。

9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