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共11 頁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一)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學科能力測驗參考試卷
(111學年度起適用)
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卷一)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90 分鐘
選擇題計分方式:
˙單選題:每題有n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各題答對者,得該題的分數;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多選題:每題有n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該題全部的分數;答錯k個選項者,得該題n分之n減2k的分數;但得分低於零分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66分)
一、單選題(占42分)
說明:第1題至第21題,每題2分。
1.此題不必做答
2.此題不必做答
3.此題不必做答
4. 連橫認為作詩不可廢學,且「學」以讀書為要,須有次第。下列選項中的書籍類別,符合文中閱讀次第觀點的是:
詩有別才,不必讀書,此欺人語爾。少陵為詩中宗匠,猶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今人讀過一本《香草箋》,便欲作詩,出而應酬,何其容易!余意欲學詩者,經史雖不能讀破,亦須略知二、三,然後取唐人名家全集讀之,沉浸穠郁,含英咀華,俟有所得。乃有所得,乃可旁及,自不至紊亂無序,而下筆可觀矣。(連橫《雅堂文集‧詩薈餘墨》)
請作答
5.依據下文,最符合文意的是:
讀陳克齋詩:「水飲已忘三月味,囊空真乏一錢儲;屢空真是吾家事,贏得閒身且著書。」總有點滑稽的感覺。因為任何一個經歷過貧乏的人都會有這種經驗,那便是越是貧窮的日子,越感到心煩意亂,焦躁不安,不僅身不得閒,心亦不得閒,往往握筆為文,久久不成一字。但是在這一個世界上,卻有一種人,對於上天加於他身上的境遇,那些柴米油鹽的缺乏、床頭人的嘀咕、孩子們的吵鬧,都能夠不動於心,這實在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到的。(改寫自姚一葦〈夜讀雜抄—從吉辛談起〉)
(A)作者慶幸自己在貧窮的環境中,還能著書立說
(B)作者覺得陳克齋屢屢自我安慰,使人感到可笑
(C)陳克齋能不為物質貧乏而困擾,令人心生敬意
(D)陳克齋認為貧窮雖使人心煩,可是有助於創作
請作答
6.此題不必做答
7. 此題不必做答
8-10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8-10題。
大多數的科學工作者和前輩大師有一種相當「疏離」的關係。有人會說,科學是以客觀的方法來發現潛藏真理、發明可用器物的一門學問,不應有感情色彩和私人成分。對於拉瓦謝,我們只要知道他以硃砂做實驗,將之加熱而獲得「更純淨、更適於呼吸」的空氣(即氧)的成果,知道他「燃燒不是假想的燃素之釋放,而是燃燒物質與氧的化合」之洞見就可以了。至於拉瓦謝是何方人士,他的童年生活、求學經過、有沒有結婚生子……,都跟氧氣無關。在科學的殿堂裡,若談拉瓦謝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因受誣告而被送上斷頭臺,不僅無補於科學,而且是「搞錯了方向」。於是,一個化學系學生和拉瓦謝的關係成了「他跟氧氣」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在不知不覺間被「人」與「物」的關係所取代。
文學藝術工作者則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取向。不少人在讀過《紅樓夢》後,因深受感動而想去了解「是什麼樣一個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竟然能創造出這樣的不朽傑作?」他的好奇很快就能獲得滿足,因為早有同好寫了很多關於曹雪芹生平及其家族的專書,有些學者甚至從研究《紅樓夢》轉而研究曹雪芹「這個人」。如果讀者渴望親臨現場,也有「曹雪芹紀念館」或「紅樓夢之旅」供人流連憑弔。這完全得助於將「創造者」(作家)置於「創造物」(作品)之上的心思。
學科學的我若能參加「相對論之旅」,希望能探訪愛因斯坦不同階段所停留過的地方,特別想看看他心愛的小提琴,至於它是不是愛因斯坦用的那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人味和精神。(改寫自王溢嘉〈一般人物兩樣情〉)
8. 關於文中「」所特別強調語詞的意思,說明最適當的是:
(A)有一種相當「疏離」的關係:強調一般人不易理解科學知識
(B)而且是「搞錯了方向」:強調科學人才的培育應重視基礎研究
(C)成了「他跟氧氣」的關係:強調對科學家成就的認識常取代對其人的認識
(D)轉而研究曹雪芹「這個人」:強調《紅樓夢》研究的真正核心課題之所在
請作答
9.關於科學工作者和文學藝術工作者的差異,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A)文學藝術工作者敬重前輩大師,科學工作者通常不然
(B)科學工作者追求以「物」取代「人」,文學藝術工作者通常不然
(C)科學工作者注重「創造物」的客觀考證,文學藝術工作者通常不然
(D)文學藝術工作者留意「創造者」的創作心靈活動,科學工作者通常不然
請作答
10.某高中為紀念工業革命代表人物瓦特(James Watt)舉辦特展,下列展出內容與上文作者期待參加的「相對論之旅」理念最接近的是:
甲、「瓦特」是國際單位制的功率單位
乙、瓦特是造船工人之子
丙、瓦特在大學裡開設小修理店並開啟研究
丁、瓦特設計的蒸汽機運轉模型
己、瓦特如何阻止他人獲得專利
(A)甲乙丙戊
(B)乙丙戊己
(C)甲丁戊己
(D)乙丙丁己
請作答
11-12為題組
下列圖表摘自文化部《105年臺灣出版產業調查報告》有關民眾105年閱讀及消費行為的統計,
「圖一」是受訪者對「是否去過實體書店」的調查結果:
沒有的佔27.20%,有的佔66.10%,沒有明確意見的佔6.70%
「表一」是各類受訪者「去實體書店的平均次數」,
以性別分類,男性7.0次,女性9.7次;
以居住地區分類,北部9.0次,中部8.0次,南部7.8次,東部及離島6.9次;
以年齡分類,12至18歲10.8次,19至29歲11.5次,30至39歲8.7次,40至49歲9.5次,50至59歲8.3次,60歲以上3.8次,未表態0.4次;
以個人月收入分類,無經常收入或沒有收入6.7次,未滿2萬元7.2次,2萬元以上至未滿3萬元8.3次,3萬元以上至未滿5萬元8.7次,5萬元以上至未滿7萬元12.2次,7萬元以上至未滿10萬元10.9次,10萬元以上9.8次,為錶帶8.1次
請回答11-12題。
11.若僅依據表一的訊息,下列甲、乙兩項推論,正確的是:
甲、女性比男性更常去實體書店。
乙、個人月收入在5萬至10萬之間,是紙本實體書的主要消費者,消費總額最高。
(A)甲、乙皆正確
(B)甲、乙皆無法判斷
(C)甲正確,乙無法判斷
(D)甲無法判斷,乙錯誤
請作答
12.關於圖一與表一的解讀,最不適當的是:
(A)圖一沒有明確意見的受訪者,即為表一年齡與個人月收入這2項中的未表態者
(B)本調查預設性別、年齡、居住地區、個人月收入,會影響去實體書店的意願
(C)東部及離島受訪者去實體書店的平均次數最少,可能受當地交通狀況、書店多寡影響,因此不宜據此推斷當地閱讀風氣
(D)19至29歲受訪者去實體書店的平均次數最高,此數據或受抽訪對象的個別因素影響,不宜據此推斷這個年齡層最愛看書
請作答
13-14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3-14題。
(黃山)這裡並非沒有晨昏的變化,你早上起來,也看見那豪富的太陽在萬峰顛峰遍灑黃金粉末。傍晚,雖處深谷之底,也可以看見那窈窕的晚霞,在樹梢頭,向你炫示似的,抖開半天的綺緞。更有多情的白雲,時時飛來檐際,甚還入室升堂,似來慰藉你的幽寂。這裡也並非沒有聲音,聲音還多著哩!流泉的嗚咽、樹葉的摩戛、小鳥的嬌鳴、秋蟲的幽唱,譜著世間最優美的旋律,合奏一闋交響曲,使你耳邊永遠蕭蕭瑟瑟地不斷,但這並不足妨礙那個「靜」。我們覺得時光大流此時似乎已是停止,我們忘了過去,忘了將來,也忘了現在。不僅癡嗔愛欲廓然而空,數十年深鐫心版的生活經驗也漸漸模糊,漸漸消失了。我們的靈魂融化在大自然裡,不知莊周之為蝴蝶,蝴蝶之為莊周了。(蘇雪林〈擲缽庵消夏記〉)
13. 依據上文,最符合「癡嗔愛欲廓然而空,數十年深鐫心版的生活經驗也漸漸模糊」、「我們的靈魂融化在大自然裡,不知莊周之為蝴蝶,蝴蝶之為莊周」旨意的是:
(A)鐘鼎山林,各有天性
(B)謙和不爭,心如止水
(C)去除雜念,了卻死生
(D)無喜無悲,萬物一體
請作答
14.下列詩句,最貼近上文情境的是:
(A)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B)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C)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D)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請作答
15-18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15-18題。
陶醉於田園的陶潛,是否曾為他決定隱居後悔過?是否有時候也想過另外一種生活?清代以降的批評家已開始質疑陶潛作為一個隱士的「單純性」—詩人龔自珍就把陶潛當成有經世抱負的豪傑之士,可與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相比擬:「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註釋開始,梁甫:即〈梁甫吟〉,史載諸葛亮好為此詩。註釋結束。」很顯然,龔自珍並沒有把陶潛當作一個平淡的人。對龔氏及其同時代的人而言,陶潛代表了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有出仕的凌雲之志卻扼腕而棄之—因為生不逢時。
其實早在唐代,詩人杜甫便已經對陶潛作為一個恬然自樂的隱士形象提出質疑。杜甫在其〈遣興〉一詩中說:「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學者李華認為杜甫所要傳遞的訊息是:「陶淵明雖然避俗,卻也未能免俗。何以知之?因為從陶潛詩集來看,其中很有恨自己一生枯槁之意。」李華將杜甫詩中的「枯槁」解作「窮困潦倒」是很有理由的,因為陶潛〈飲酒〉第十一首用了同一個詞來形容孔子得意門生顏回的窘迫:「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空不獲年,長飢至於老。雖留後世名,一生亦枯槁……」。我們自然可以聯想到當杜甫試圖揭開清貧隱士陶潛的面具時,實際上也是自我示現。浦起龍在評解杜甫〈遣興〉時,便指出:「嘲淵明,自嘲也。假一淵明為本身象贊」。由此,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杜甫詩作中一再提到陶潛。而實際上,杜甫正是第一個將陶潛提升到文學經典地位的人。
然而在過去的數世紀內,批評家一直誤讀杜甫,或者可以說是對杜甫解讀陶潛的誤讀。由於批評家常將「枯槁」解作「風格上的平淡」,自然而然會認定杜甫以其〈遣興〉一詩來批評陶潛的詩風。這種誤解導致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其《詩藪》中以為「子美之不甚喜陶詩,而恨其枯槁也」。後來朱光潛也沿襲了胡應麟的說法。這一有趣的誤讀實例證實了:經典化的作者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流程中,是讀者反饋的產物。(改寫自孫康宜〈揭開陶潛的面具〉)
15.下列敘述,符合文中龔自珍對陶潛看法的是:
(A)陶潛一生固窮守節,為傳統知識分子的典型
(B)陶潛與屈原、諸葛亮相同,均懷有濟世之志
(C)陶潛才德堪比諸葛亮,竟自甘於平淡,令人惋惜
(D)陶詩風格平淡,實受〈梁甫吟〉、〈離騷〉影響
請作答
16.作者認為歷來批評家對杜甫〈遣興〉一詩,所產生的誤讀是:
(A)以為杜甫嘲諷陶潛猶未能達道
(B)以為杜甫批評陶潛的詩風枯槁
(C)認為杜甫質疑陶潛的隱士形象
(D)認為杜甫藉陶潛自嘲窮困潦倒
請作答
17.依據上文,作者所不認同的前人論述是:
(A)杜甫對陶潛詩的詮釋
(B)龔自珍對陶潛的評論
(C)浦起龍對杜詩的詮釋
(D)胡應麟對杜甫的評論
請作答
18. 上文認為「經典化的作者,是讀者反饋的產物」,圖像也是讀者反饋的一種形式。甲、乙二圖皆以陶潛的歸隱生活為背景,甲圖為一古人,站在籬笆與菊花叢前面,仰望遠方高山;乙圖為一古人,桌上有空碗與一支毛筆,古人的肚子發出咕嚕聲,眼睛流淚,想像桌上空碗盛著米飯。下列敘述,最無法從圖中獲悉的是:
(A)甲圖藉「採菊東籬」、「見南山」表現陶潛的閒適
(B)乙圖用飢餓難耐、流眼淚顛覆陶潛清貧自守的形象
(C)甲圖描繪陶潛高瞻遠矚,乙圖則描繪陶潛樂極生悲
(D)對陶潛形象的詮釋,甲圖重精神面,乙圖重物質面
請作答
19-21為題組
閱讀甲、乙二文,回答19-21題。
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註釋開始,子路:仲由,字子路;曾皙:曾點,字皙;冉有:冉求,字子有;公西華:公西赤,字子華。註釋結束。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節選自《論語.先進》)
乙
〈莫春篇〉指的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讀者會在〈莫春篇〉中感到一種愉悅的氣氛,此本出於作者心境的直接投射;也就是作者把審美意念成功形象化的結果。……這種愉悅,或謂之樂,則是與德性修為不可分的。在孔子心目中,善和美雖然各具不同意涵,但卻非此疆彼界,互不相涉。……孔子是否從曾點的鼓瑟與答語中先已感受到其中韻律之美,無法明確肯認。而〈莫春篇〉則確是以它和諧旋律與悠然意象,超越、轉化了對特定善的表相的執著,顯現出「萬物靜觀皆自得」之美。(改寫自張亨〈《論語》中的一首詩〉)
19.依據甲文,有關孔子師生的描述,最適當的是:
(A)孔子對學生亦師亦友、推心置腹,不以教師自居且不恥下問
(B)子路個性直率,治國目標明確,富國強兵為優先,禮法次之
(C)冉有量力務實,滿足人民生活需求,唯禮樂推動須另聘高明
(D)公西華謙虛自謹,盼能繼續當孔子學生,持續學習治國良方
請作答
20.下列敘述,不符合乙文觀點的是:
(A)從曾點演奏瑟曲與〈莫春篇〉之中,孔子皆能領略至情大美
(B)藉由〈莫春篇〉的文字,可看出曾點對美善合一境界的嚮往
(C)曾點以「浴沂、風雩」等體現審美意念,傳達出愉悅的氣氛
(D)〈莫春篇〉裡所描繪的和樂世界,超越特定形式的道德善行
請作答
21.根據乙文所述,甲文中孔子說「吾與點也」,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曾點善於體會孔子的隱逸之志,所以可跳脫前三子的回應格局
(B)曾點體現了如詩般的和諧悅樂之境,符合孔子期待的有道世界
(C)曾點不立即回答問題而繼續鼓瑟,顯現出優游自得於音樂之境
(D)曾點真誠而不矯飾地以審美感受回應孔子,展現開闊多元精神
請作答
二、多選題(占24分)
說明:第22題至第27題,每題4分。
22.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恰當的是:
(A)他一向慳吝,顛撲不破,絕不輕易捐獻贊助公益
(B)文章別出心裁,擲地有聲,就可能抓住讀者目光
(C)他圍棋實力堅強,幾度蟬聯棋王,佳績罄竹難書
(D)視野狹隘,思慮不足,難以剖析入微,鞭辟入裡
(E)這發自肺腑的溢美之詞,您當之無愧,無需謙虛
請作答
23.有五位學生嘗試分析以下詩句,
詩文開始
黃滔〈賈客〉
大舟有深利,滄海無淺波。
利深波也深,君意竟如何?
鯨鯢齒上路,何如少經過空格
詩文結束
以下適當的選項是:
(A)甲生:空格的標點符號如果是句號,表示作者認為大利多風險,少碰為妙
(B)乙生:空格的標點符號如果是問號,表示作者想知道怎樣既獲大利又不涉風險
(C)丙生:本詩將行商比為行船,商人營利謀生如同在鯨鯢齒上行走般艱險
(D)丁生:本詩警告行商艱險難測,提醒世人不貪眼前小利,方能獲取大利
(E)戊生:本詩期許商人應擁有鯨鯢般的雄心壯志,切莫因處境凶險便膽怯
請作答
24.下列關於中國「小說」的流變與發展,敘述適當的是:
(A)六朝的志怪小說,形式為短篇文言,以鬼神怪異為題材,如《聊齋誌異》
(B)唐代小說又稱「傳奇」,形式為短篇白話,以史筆立傳,如〈虯髯客傳〉
(C)宋代「話本」是說書人的底本,經過後代文人再創作後,藝術技巧更為成熟,如《水滸傳》即由話本增潤而成
(D)明清盛行章回小說,每回常以「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作結,保留說書人的敘事痕跡,如《紅樓夢》
(E)晚清由於內政腐敗,外患不斷,小說常對時局有所諷刺批評,如《老殘遊記》
請作答
25.依據文意,敘述恰當的是: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彊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A)秦昭王因與趙王情誼深厚,所以願意以十五城交換和氏璧
(B)趙王面對易璧之事猶豫不決,因此須與廉頗諸大臣商議
(C)燕王願意與繆賢結交為友,是因為欣賞他忠君愛國
(D)繆賢聽從藺相如建議,肉袒請罪,因此獲得赦免
(E)藺相如具有敏銳的判斷力,因此繆賢舉薦他出使秦國
請作答
26.依據下文,符合文意的敘述是:
(邴)原十一而喪父,家貧,早孤。鄰有書舍,原過其旁而泣。師問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心中惻然而為涕零也。」師亦哀原之言而為之泣曰:「欲書可耳!」答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茍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三國志‧魏書‧邴原傳》注引〈原別傳〉)
(A)「書舍」指賣書的店舖,由於店舖內父兄互動親密,引發邴原的羨慕之情
(B)「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藉由邴原的羨慕心理,描繪他孤苦貧窮,年少失學的處境
(C)「欲書可耳」的「書」字,與「不求資」的「資」字,均用作名詞,分別指書籍和學費
(D)「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透過短時間內的學習成果,表達邴原資質穎秀且奮發向學
(E)上文有關邴原悲傷感慨與羨慕期待的心理,可與孟子「人樂有賢父兄」的意思相通
請作答
27.依據下列詩作,符合詩意的敘述是:
那純粹是另一種玫瑰/自火焰中誕生/在蕎麥田裡他們遇見最大的會戰/而他的一條腿訣別於一九四三年//他曾聽到過歷史和笑//什麼是不朽呢/咳嗽藥刮臉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而在妻的縫紉機的零星戰鬪下/他覺得唯一能俘虜他的/便是太陽(瘂弦〈上校〉)
(A)「自火焰中誕生」暗示蕎麥田的會戰是一場槍林彈雨、炮聲隆隆的艱苦戰役
(B)「他曾聽到過歷史和笑」藉笑聲表達上校有意遺忘歷史,用以沖淡內心痛苦
(C)「什麼是不朽呢」讚嘆上校的彪炳功業及崇高聲望完全說明了「不朽」之義
(D)「咳嗽藥刮臉刀上月房租」意指上校退役後健康欠佳,常陷於日常瑣務之中
(E)「妻的縫紉機的零星戰鬪」暗示上校的妻子藉裁縫為掩飾,以從事間諜工作
請作答
第貳部分、混合題(占34分)
說明:本部分共有3題組,每一子題配分標於題末。限在標示題號作答區內作答。非選擇題請以橫書作答,不必抄題,並依題意要求作答,否則將酌予扣分。
28-29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那隻鬼,跟真的沒有腳的鬼一樣,速度快得像平常就在練習半夜搶超商。男孩畏怯發抖的彈開收銀匣取出全部的錢,七張有孫中山頭像的紅紙鈔,(好佳哉!)男孩該說是心有靈犀的趕在鬼來之前,就把收銀匣的藍色大鈔全收到櫃子底下的小錢箱裡。男孩看得出那隻鬼沒拿到很多錢很不開心,很沒道義的還拿藍波刀,向男孩才遞過紅紙鈔的手猛然一揮,男孩矮瘦的身體怕得貼在牆上,跟超商外廣告代言明星的人形看板一樣的薄。藍波刀乾淨剔透得有股寒氣和邪氣,天花板的日光燈影流竄在如鏡子的刀面,不知刀子是不是才初初開鋒,銳利得好比夜市叫賣削鐵條都可以的神之剁刀,而這麼悲慘的,頭一個作獻祭的,就挑上這個蠻荒野外的超商倒楣男孩。鬼一手使藍波刀像耍流星錘,一副倚天劍屠龍刀一出鞘不見血不行的樣子,男孩反覆的、猛跳針的嚇死自己,(砍到會見血!砍到會見血!)連跌倒的小傷口都得先拿碘液仔細消毒,再拿棉花棒沾小護士曼秀雷敦軟膏塗藥,再外貼3M的藥用膠帶一層層木乃伊一樣的包紮起來,只差沒用福馬林泡著的神經質男孩,在藍波刀每次揮向男孩無處可逃的懸崖收銀檯邊,心臟都像綜藝節目單手擠柳丁那樣的被狠狠掐一下,不斷出現手臂裂開一個大大破口的幻覺,但男孩低頭偷瞄,手臂還在,上面汗毛根根清楚且顫抖的搖呀搖的。一分神,藍波刀又來這麼一下,跟著刀身吹來的風,快和幽冥地府吹上人間的一樣可怕。(阿娘喂!)男孩再低頭偷偷瞄一下自己的手臂,大大的破口還是沒有,總算放心,鬼不砍人。(改寫自陳金聖〈18補注〉,《聽說台灣—台灣小說2015》)
28.關於上文,敘述最不適當的是:(單選題,2分)
(A)「男孩」是超商店員,「鬼」借指超商搶匪
(B)全文採第三人稱觀點,按事件發展經過敘寫
(C)括弧中加註的文字是作者對故事人物的評論
(D)文中常藉比喻手法描述「男孩」的所見所感
請作答
29.清根據以下例句提供的文具與寫作手法說明,回答下列二題。(共6分,文具圓圈一2分,文具圓圈二說明4分),(共有2處作答區)
例句:
文具:先拿碘液......再拿......再外貼......只差沒用......
寫作手法說明:透過「先......再......」一層遞進一層的手法,描寫男孩會如何處理傷口,凸顯他一向對皮肉傷極為畏懼。
第一題:請根據寫作手法說明,創作文句
寫作手法說明:作者從男孩身形設喻,誇張的表現出男孩內心害怕,希望可以躲開威脅,不要被傷害。
文句:空格圓圈一
第二題:請根據文句,分析其寫作手法
文句:手臂還在,上面寒毛根根清楚且顫抖的搖呀搖的
寫作手法說明:透過空格圓圈二手法,凸顯男孩眼中的畫面,渲染他在刀鋒威脅下的心理。
請作答
30-31為題組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甲
回顧人類文明發展,新科學、新技術總會在不破不立的因果鏈條中,引發社會陣痛。賓士之父,德國人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在1885年做出世界上第一輛馬車式三輪汽車,就曾被人嘲諷是「散發著臭氣的怪物」—我不算有神論者,但有時會樂觀地認為,先進技術的出現,或許是「造物主」的善意,或是人類集體意識的英明決策,一邊把人類從舊的產業格局和繁重勞作中解放出來,一邊如鞭策或督促一般,迫使人類做出種種變革。比如人工智慧,它一邊釋放巨大生產力,免除人類繼續從事繁冗工作之苦,一邊又藉可能出現的失業問題提醒人類:你應該往前走了!
乙
人工智慧無法像人一樣,解悟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內涵;人工智慧更無法像人一樣,因高山流水而逸興遄飛,因秋風冷雨而愴然淚下,因子孫繞膝而充實溫暖,因月上中天而感時傷懷……。所有的這些感觸,只有人類自己才能感受得到,也恰恰因為人類的生命有限,使得人類每個個體的「思想」和「命運」都如此寶貴、如此獨特。法國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曾經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宇宙縱使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人腦中的情感、自我認知等思想,都是機器所完全沒有的。人類可以跨領域思考,可以在短短的上下文和簡單的表達方式中,蘊藏豐富的語義。當李清照說「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時候,她不只是在描摹風景,更是在寄寓相思。當杜甫寫出「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的句子時,他不只是在感嘆人生遭際,更是在闡發憂國之情。這些複雜的思想,今天的人工智慧還完全無法理解。(改寫自李開復、王詠剛《人工智慧來了》)
30.依據文意,下列敘述最適切的是:(單選題,2分)
(A)文中引用發明汽車的例子,是為了說明人工智慧雖然可免除人類從事繁冗工作之苦,卻無法協助人類解悟生命的意義
(B)文中指出有神論者對於未來發展總歸因於「造物主」的善意,但對於人工智慧持保留意見
(C)布萊茲.帕斯卡藉「能思想的蘆葦」象徵人的生命雖然脆弱而短暫,但卻因人能夠思考而獲得尊嚴
(D)杜甫藉「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一聯,表達對於同窗好友俱已飛黃騰達的喜悅
請作答
31.上文認為人類可以在簡單的表達方式中,蘊藏豐富的語義,而人工智慧還無法完全理解如此複雜的情思。請參考下列框內詞作,解釋上文「李清照說『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時候,她不只是在描摹風景,更是在寄寓相思」的理由。(作答字數:45字以內,共6分)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一剪梅〉)
32.此題不必做答
33. 此題不必做答
34. 此題不必做答
本科試題結束
-
本試題為研究測試111年大學入學考試之用,仍須經評估與調整,尚非大考中心正式考試之確定型式。
本試題為研究測試111年大學入學考試之用,仍須經評估與調整,尚非大考中心正式考試之確定型式。
本試題為研究測試111年大學入學考試之用,仍須經評估與調整,尚非大考中心正式考試之確定型式。
本試題為研究測試111年大學入學考試之用,仍須經評估與調整,尚非大考中心正式考試之確定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