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中英文) | 數位傳播與文化 | ||
Culture and Digital Communication | |||
授課教師 | 黃葳威 | 開課單位 | 廣播電視系 |
學分數 | 2 | 人數限制 | 同步遠距課程,不一定 |
課程目標 | 「數位傳播與文化」課程,將以數位科技媒體與人的互動表達為關懷面,分別由數位科技與同儕關係、數位科技與兩性互動、數位科技與家庭生活、數位科技與辦公室交流、線上遊戲、數位科技與自我形象、數位科技與個人心理衛生等議題,與同學一起由認識、關心、及數位科技在展現於日常生活的反省。 | ||
課程大綱 | 第一週3/1 課程介紹及分組 第二週3/8 數位科技使用者的同儕關係 第三週3/15 數位科技使用者的兩性互動 第四週3/22 數位科技使用者的家庭關係 第五週3/29 數位科技使用者的自我形象 第六週4/5 春假 第七週4/12 數位科技使用者的情緒管理 第八週4/19 期中作業報告 第九週4/26 色情網站與使用者 第十週5/3 數位科技新興議題 第十一週5/10 線上遊戲與使用者 第十二週5/17 青少年創造力 第十三週5/24 數位版權講座 第十四週5/31 數位科技使用者辦公室關係 第十五週6/7 網路使用者的社區關懷 第十六週6/14 數位科技與跨文化傳播 第十七週6/21 期末報告討論 第十八週6/28 期末考週 | ||
上課進度 | 第一週3/1 課程介紹及分組 第二週3/8 數位科技使用者的同儕關係 江靜之譯(2003年)。《網際網路的衝擊: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台北:韋伯文化。 谷玲玲、張惠蓉(2001年)。「網路社群的人際關係與社會控制」,網路新聞媒體的發展與願景學術研討會。 黃葳威(2005年) 。「走出網路風暴」,第1章,黃葳威主編《衝破迷網》,台北:揚智。 第三週3/15 數位科技使用者的兩性互動 《張老師月刊》(2000年3月1日)。「2000網路情愛調查」,頁52-59。 楊可凡(2005年)。「烈火青春檔案-婚前性行為的後果與預防」,第9章,黃葳威主編《衝破迷網》,台北:揚智。 錢玉芬(2005年)。「你是我乾妹-分辨喜歡與愛情」,第5章,黃葳威主編《衝破迷網》,台北:揚智。 第四週3/22 數位科技使用者的家庭關係 陳韻琳(2005年)。「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走出網路色情的陷阱」,第4章,黃葳威主編《衝破迷網》,台北:揚智。 黃葳威(2003年)。「網際網路對華人移民家庭傳播網絡與親子關係的影響」,發表於2003年「生命歷程中的家庭教育」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葉光輝(1995年)。「社會化歷程中的父母教化方式與子女的行為發展」。《中華心理學刊》,37(2),149-167。 第五週3/29 數位科技使用者的自我形象建立 黃葳威(2008年)。「數位傳播與自我意像」,第2章,《數位傳播與資訊文化》,台北市:揚智。 泰普史考特.唐(Tapscott D.)(1998年)。《N世代:主導二十一世紀數位生活的新新族群》,陳曉開、袁世珮譯,台北:麥格羅希爾。 第六週4/5 春假 第七週4/12 心理衛生與情緒管理(看不見的時候) 黃葳威(2008年)。「數位傳播與兒童兩性態度形塑」,《數位傳播與資訊文化》,頁69至110,台北縣:威仕曼。 陳彰儀(2005年)。「從心理衛生談網路色情與網路交友」,第2章,黃葳威主編《衝破迷網》,台北:揚智。 第八週4/19 期中作業報告 第九週4/26 色情網站與使用者(糖玻璃) 黃葳威(2006年11月)。色情網站使用者兩性態度形塑探討,性成癮與貞潔教育研討會。新莊市:輔仁大學聖言樓百鍊展演會議廳。 陳雅香(2005年)。「性行為的權利與責任 」,第8章,黃葳威主編《衝破迷網》,台北:揚智。 曾陽晴(2005年)。「破解色情密碼」,第7章,黃葳威主編《衝破迷網》,台北:揚智。 第十週5/3 數位科技新興議題講座 黃葳威(2008年)。「數位傳播與網路安全素養」,《數位傳播與資訊文化》,頁139至189,,台北縣:威仕曼。 第十三週12/10青少年創造力 陳昭儀(1992年)。「創造力的定義及研究」。《資優教育季刊》,44,12-17。 盧雪梅(1990年)。「創造性的人格特質」。《創造思考教育》,2,19-20 陳龍安等著(2000年)。《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第十四週12/17 數位科技使用者與社團參與 黃葳威(2007年)。《數位文化素養世代研究》。台北市: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行動研究室。 第十五週12/24 網路使用者的社區關懷(森林之夢) 第十六週12/31 數位科技使用者的辦公室關係(網路上身) 周碩彥(1998年 11月)。「Intranet (企業網路)引發的管理變革」,《資訊與電腦》,第220期,頁31-33。 張紹勳(1999年)。「E-mail的使用對組織溝通民主化的衝擊」,《民意研究》,第210期,頁20-54。 第十七週1/7 網路使用者的跨文化接觸(黑暗中追夢) 黃葳威(2002年)。「網際網路與華人移民跨文化適應:以加拿大溫哥華地區的台灣、中國大陸、香港移民為例」,發表於2002年國際傳播及跨文化傳播年會會議,台北縣: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 楊忠川(1999年)。「網際網路下的小眾媒介發展--虛擬社群的觀點」,「1999『中華傳播學會』年會研討會」論文,新竹關西。 第十八週1/14 期末創作討論 | ||
第十一週5/10 線上遊戲與使用者(鞋子不見了) 葉玲珍(2001年12月14日)。「曾政承現象的迷思」。《中央日報》,11版。 陳怡安(2001年)。線上遊戲之魅力-以重度使用玩家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7。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7/17-23.htm 傻呼嚕同盟(2002)。《遊戲線上:漫談線上遊戲獨特迷人的世界》,台北:藍鯨。 第十二週5/17青少年創造力 黃葳威(2008年)。「數位時代族群媒體文化行銷」,《數位傳播與資訊文化》,頁329至350,,台北縣:威仕曼。。 陳龍安等著(2000年)。《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第十三週5/24 數位版權講座 黃葳威(2008年)。「數位傳播與資訊文化」,《數位傳播與資訊文化》,頁1至30,台北縣:威仕曼。 第十四週5/31數位科技使用者的辦公室關係 周碩彥(1998年 11月)。「Intranet (企業網路)引發的管理變革」,《資訊與電腦》,第220期,頁31-33。 張紹勳(1999年)。「E-mail的使用對組織溝通民主化的衝擊」,《民意研究》,第210期,頁20-54。 第十五週6/7 網路使用者的社區關懷 黃葳威(2008年)。「數位傳播與公共資訊」,《數位傳播與資訊文化》,頁193至227,台北縣:威仕曼。 第十六週6/14 數位科技與跨文化傳播 黃葳威(2002年)。「網際網路與華人移民跨文化適應:以加拿大溫哥華地區的台灣、中國大陸、香港移民為例」,發表於2002年國際傳播及跨文化傳播年會會議,台北縣: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 第十七週6/21 期末作業討論 第十八週6/28 期末考週 | |||
教學方式 | 以教師授課為主,輔以影音教材案例討論 | ||
課程要求 評分標準 | 一、課程要求: 1.課前預習; 2.課堂參與; 3.準時完成並繳交指定作業,遲交拒收且以零分計算。 二、評分標準: 1.學期總成績包括課堂參與(25%)、平時作業(25%)、期末作業(25%)、期中作業(25%); 2.課堂參與係指預習每週閱讀專文、參與觀影及討論。 | ||
參考書目 | 指定教課書: 江靜之譯(2003年)。《網際網路的衝擊: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台北:韋伯文化。 黃葳威(2008年)。《數位傳播與文化》。台北:威仕曼。 參考教課書: 谷玲玲、張惠蓉(2001年)。《網路社群的人際關係與社會控制》,網路新聞媒體的發展與願景學術研討會。 周碩彥(1998年)。「Intranet (企業網路)引發的管理變革」,《資訊與電腦》,第220期,. 11,頁31-33。 吳齊殷、李珮禕(2001年)。「友誼網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之影響」,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之「青少年生命力成與生活調適」研討會。2001年6月28-29日。 邱文彬、林美珍(1999年)。「大學生發展成熟的人際關係中親密性能力的發展:自我揭露與自主性之年級語性別差異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31卷1期:頁37-62。 泰普史考特.唐(Tapscott D.)(1998年)。《N世代:主導二十一世紀數位生活的新新族群》,陳曉開、袁世珮譯,台北:麥格羅希爾。 袁意晴(2000年)。「女生向前走-談網路社會中另一種兩性互動的文化,以Shesay網站為例」,2000年「多元文化、身份認同與教育」學術研討會彙編。第341-361頁。 陳龍安等著(2000年)。《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郭欣怡、林以正(1998年6月)。「網路使用者的心理特性與人際關係」。《科學月刊》。 黃葳威主編(2005年)。《衝破迷網》,台北:揚智。 黃葳威(2005年)。「青少年自我意象、網路使用與價值觀探討」,發表於2005年9月13日穗港澳台新兩岸五地「青少年與互聯網」研討會,廣州市:廣州大廈國際會議廳。 黃葳威(2003年)。「網際網路對華人移民家庭傳播網絡與親子關係的影響」,發表於2003年「生命歷程中的家庭教育」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傻呼嚕同盟(2002年)。《遊戲線上:漫談線上遊戲獨特迷人的世界》,台北:藍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