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國民中小學
綜 合 活 動 領 域
中華民國一○七年十月
綜合活動領域秉持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自發」、「互動」及「共好」的理念,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透過核心素養的落實,各教育階段科目內涵的連貫與跨領域/科目間的統整,引導學生進行體驗、省思、實踐與創新等學習活動,建構內化意義,涵養利他情懷。
本領域之理念分述如下:
一、擴展價值探索與體驗思辨
發展個人興趣與專長,促進多元自主的學習,探索個人價值,思辨與統整經驗,將所了解的知能實踐於生活情境中。
二、涵養美感創新與生活實踐
以開放、多元的學習情境,豐富信息選擇及人際互動,探索未來社會變化,涵養美感、創新與生活實踐知能。
三、促進文化理解與社會關懷
理解、尊重與關懷不同文化族群,透過服務學習,落實社會參與,關懷自然生態與環境永續。
本領域課程總目標在培養學生具備「價值探索、經驗統整與實踐創新」的能力,具體說明如下:
ㄧ、促進自我與生涯發展
發展自我潛能與自我價值,探索自我觀、人性觀與生命意義,增進自主學習與強化自我管理,規劃個人生涯與促進適性發展,進而尊重並珍惜生命,追求幸福人生。
二、實踐生活經營與創新
發展友善的互動知能與態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健康的情感表達和互動,培養團體合作與服務領導的素養,開發及管理各項資源,發揮未來想像,經營與創新生活,並能省思生活美學議題,提升生活品質,展現生活美感。
三、落實社會與環境關懷
辨識社會與環境中的各種挑戰與危機,發展思辨能力與適切的處理策略,尊重多元文化,積極關懷人群與生態,養成公民意識及社會責任感,並能參與戶外活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以促進環境永續發展。
國民中小學學習節數,以及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科目(部定必修、選修)與學分數的規劃,詳如下表。
教育階段 | 學習階段 | 領域/科目名稱 | 學習節數 /學分數 | 備註 |
國民小學 | 第二 學習階段 | 綜合活動 | 2節 | 第二學習階段實施領域教學,每週2節課。 |
第三 學習階段 | 綜合活動 | 2節 | 第三學習階段實施領域教學,每週2節課。 |
下表係依循《總綱》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之具體內涵,結合綜合活動領域之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後,在綜合活動領域內展現的具體內涵。
總綱核心素養面向 | 總綱 核心素養 項目 |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 綜合活動領域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
國民小學教育 (E) | |||
A. 自主行動 | A1 身心素質與 自我精進 | 具備身心健全發展的素質,擁有合宜的人性觀與自我觀,同時透過選擇、分析與運用新知,有效規劃生涯發展,探尋生命意義,並不斷自我精進,追求至善。 | 綜-E-A1 認識個人特質,初探生涯發展,覺察生命變化歷程,激發潛能,促進身心健全發展。 |
A2 系統思考與 解決問題 | 具備問題理解、思辨分析、推理批判的系統思考與後設思考素養,並能行動與反思,以有效處理及解決生活、生命問題。 | 綜-E-A2 探索學習方法,培養思考能力與自律負責的態度,並透過體驗與實踐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 |
A3 規劃執行與 創新應變 | 具備規劃及執行計畫的能力,並試探與發展多元專業知能、充實生活經驗,發揮創新精神,以因應社會變遷、增進個人的彈性適應力。 | 綜-E-A3 規劃、執行學習及生活計畫,運用資源或策略,預防危機、保護自己,並以創新思考方式,因應日常生活情境。 | |
B. 溝通互動 | B1 符號運用與 溝通表達 | 具備理解及使用語言、文字、數理、肢體及藝術等各種符號進行表達、溝通及互動,並能了解與同理他人,應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上。 | 綜-E-B1 覺察自己的人際溝通方式,學習合宜1的互動與溝通技巧,培養同理心,並應用於日常生活。 |
B2 科技資訊與 媒體素養 | 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培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讀的素養,俾能分析、思辨、批判人與科技、資訊及媒體之關係。 | 綜-E-B2 蒐集與應用資源,理解各類媒體內容的意義與影響,用以處理日常生活問題。 | |
B3 藝術涵養與 美感素養 | 具備藝術感知、創作與鑑賞能力,體會藝術文化之美,透過生活美學的省思,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對美善的人事物,進行賞析、建構與分享的態度與能力。 | 綜-E-B3 覺察生活美感的多樣性,培養生活環境中的美感體驗,增進生活的豐富性與創意表現。 | |
C. 社會參與 | C1 道德實踐與 公民意識 | 具備道德實踐的素養,從個人小我到社會公民,循序漸進,養成社會責任感及公民意識,主動關注公共議題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關懷自然生態與人類永續發展,而展現知善、樂善與行善的品德。 | 綜-E-C1 關懷生態環境與周遭人事物,體驗服務歷程與樂趣,理解並遵守道德規範,培養公民意識。 |
C2 人際關係與 團隊合作 | 具備友善的人際情懷及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並發展與人溝通協調、包容異己、社會參與及服務等團隊合作的素養。 | 綜-E-C2 理解他人感受,樂於與人互動,學習尊重他人,增進人際關係,與團隊成員合作達成團體目標。 | |
C3 多元文化與 國際理解 | 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並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積極關心全球議題及國際情勢,且能順應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發展國際理解、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和平的胸懷。 | 綜-E-C3 體驗與欣賞在地文化,尊重關懷不同族群,理解並包容文化的多元性。 |
本領域課程目標秉持總綱「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對應總綱核心素養三面向:「A.自主行動」、「B.溝通互動」及「C.社會參與」,進而轉化為本領域的核心素養,並發展本領域的「主題軸」及「主題項目」。
綜合活動領域的學習重點包含「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學習表現」的內涵是由三個主題軸及十二個主題項目建構而來;「學習內容」則涵蓋本領域的重要概念、知識與原理原則等,提供課程設計、教材發展的參考,並透過教學予以實踐。
「綜合活動領域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呼應表參考示例」(詳參附錄一)乃為使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能夠相互呼應,且透過學習重點落實本領域核心素養,並引導跨領域/跨科目的課程設計,增進課程發展的嚴謹度。
「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詳參附錄二)乃為豐富本領域的學習,促進核心素養的涵育,使各項議題可與綜合活動領域的學習重點適當結合。
本領域各教育階段的學習內容另加入「補充說明」,提供教師與教科用書編輯於課程設計和教材發展時的參考,詳參附錄三。
綜合活動領域的內涵架構包括三個主題軸及十二個主題項目。
主題軸 | 1.自我與生涯發展 | 2.生活經營與創新 | 3.社會與環境關懷 |
主題項目 | a.自我探索與成長 | a.人際互動與經營 | a.危機辨識與處理 |
b.自主學習與管理 | b.團體合作與領導 | b.社會關懷與服務 | |
c.生涯規劃與發展 | c.資源運用與開發 | c.文化理解與尊重 | |
d.尊重與珍惜生命 | d.生活美感與創新 | d.環境保育與永續 |
綜合活動領域的整體內涵為:
主題軸1:自我與生涯發展
a.自我探索與成長:了解自己的潛能與感受,欣賞與接納自己,探索與發展自我價值,確立適切的人生觀,並促進個人與家庭健全發展,追求幸福人生。
b.自主學習與管理:探究自我的學習方法,規劃、執行學習計畫;覺察自我需求與目標,培養自律與負責的態度,運用批判思考與系統分析,積極面對挑戰,解決問題。
c.生涯規劃與發展:探索生涯發展資源與自我的關連,統整生涯資訊,掌握未來社會發展趨勢,規劃個人生涯抉擇,促進適性發展與彈性適應的能力。
d.尊重與珍惜生命:覺察與調適自我的情緒,探索生命的變化與發展歷程,了解生命的意義,體會生命存在的價值,具備適切的人性觀與自我觀,達到身心靈健全發展。
主題軸2:生活經營與創新
a.人際互動與經營:了解人我關係,覺察自己、家人與團體的溝通問題,善用多元溝通技巧,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
b.團體合作與領導:與他人有效溝通與合作,發揮正向影響力,學習並善用領導策略,營造和諧及有效能的團體生活。
c.資源運用與開發:具備蒐集、分析、開發與運用各項資源的知能,探究科技、資訊與媒體倫理的相關議題,妥善計劃與執行個人生活中重要事務,提升生活品質。
d.生活美感與創新:覺察與體驗生活美感的多樣性,欣賞與分享美善的人事物,展現生活美感,運用創意經營生活。
主題軸3:社會與環境關懷
a.危機辨識與處理:辨識人為與自然的危險情境,運用資源並發展合宜的處理策略,預防及化解危機,以保護自己與他人。
b.社會關懷與服務:關懷周遭的人事物,參與服務活動並體驗其意義,涵養樂於行善的情懷,主動參與社會服務。
c.文化理解與尊重:探索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肯定自我文化價值,理解、尊重與關懷不同文化及族群,主動關心人類處境與全球議題。
d.環境保育與永續:妥善規劃與執行戶外活動,體驗、欣賞人與環境的關係,主動關懷自然生態的永續發展議題,持續展現實踐的行動力。
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的編碼方式,按教育階段說明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育階段
第二及第三學習階段實施領域教學,學習表現和學習內容均按主題軸和主題項目編碼,舉例說明如下:
1.學習表現:「1a-II-1」中第一碼的1是第一個主題軸,a是第一個主題項目;第二碼II是第二學習階段;第三碼1是流水號。
2.學習內容:「Aa-II-1」中第一碼A是第一個主題軸,a是第一個主題項目;第二碼II是第二學習階段;第三碼1是流水號。
學習重點 | 第1碼 | 第2碼 | 第3碼 | |
學習表現 | 主題軸 1、2、3 | 主題項目 a、b、c、d | 學習階段別 II、III | 流水號 |
學習內容 | 主題軸 A、B、C | 主題項目 a、b、c、d | 學習階段別 II、III | 流水號 |
(ㄧ)國民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習重點
本教育階段之學習重點中,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可以有不同的對應組合方式,教師可視教學需求,彈性對應,進行教學設計。
主題軸 | 主題項目 | 學習階段 | 學習表現 | 學習內容 | ||
1. 自 我 與 生 涯 發 展 | a.自我探索與成長 | 第二 學習階段 | 1a-II-1 | 展現自己能力、興趣與長處,並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Aa-II-1 Aa-II-2 Aa-II-3 | 自己能做的事。 自己感興趣的人、事、物。 自我探索的想法與感受。 |
第三 學習階段 | 1a-III-1 | 欣賞並接納自己與他人。 | Aa-III-1 Aa-III-2 | 自己與他人特質的欣賞及接納。 對自己與他人悅納的表現。 | ||
b.自主學習與管理 | 第二 學習階段 | 1b-II-1 | 選擇合宜的學習方法,落實學習行動。 | Ab-II-1 Ab-II-2 | 有效的學習方法。 學習行動。 | |
第三 學習階段 | 1b-III-1 | 規劃與執行學習計畫,培養自律與負責的態度。 | Ab-III-1 Ab-III-2 | 學習計畫的規劃與執行。 自我管理策略。 | ||
c.生涯規劃與發展 | 第二 學習階段 | 1c-II-1 | 覺察工作的意義與重要性。 | Ac-II-1 Ac-II-2 Ac-II-3 | 工作的意義。 各種工作的甘苦。 各行業對社會的貢獻。 | |
第三 學習階段 | 1c-III-1 | 運用生涯資訊,初探自己的生涯發展。 | Ac-III-1 Ac-III-2 Ac-III-3 | 職業與能力。 職業興趣。 未來職業想像。 | ||
d.尊重與珍惜生命 | 第二 學習階段 | 1d-II-1 | 覺察情緒的變化,培養正向思考的態度。 | Ad-II-1 Ad-II-2 | 情緒的辨識與調適。 正向思考的策略。 | |
第三 學習階段 | 1d-III-1 | 覺察生命的變化與發展歷程,實踐尊重和珍惜生命。 | Ad-III-1 Ad-III-2 Ad-III-3 Ad-III-4 | 自然界生命現象與人的關係。 兒童階段的發展歷程。 尊重生命的行動方案。 珍惜生命的行動方案。 | ||
2. 生 活 經 營 與 創 新 | a.人際互動與經營 | 第二 學習階段 | 2a-II-1 | 覺察自己的人際溝通方式,展現合宜的互動與溝通態度和技巧。 | Ba-II-1 Ba-II-2 Ba-II-3 | 自我表達的適切性。 與家人、同儕及師長的互動。 人際溝通的態度與技巧。 |
第三 學習階段 | 2a-III-1 | 覺察多元性別的互動方式與情感表達,並運用同理心增進人際關係。 | Ba-III-1 Ba-III-2 Ba-III-3 | 多元性別的人際互動與情感表達。 同理心的增進與實踐。 正向人際關係與衝突解決能力的建立。 | ||
b.團體合作與領導 | 第二 學習階段 | 2b-II-1 2b-II-2 | 體會團隊合作的意義,並能關懷團隊的成員。 參加團體活動,遵守紀律、重視榮譽感,並展現負責的態度。 | Bb-II-1 Bb-II-2 Bb-II-3 | 團隊合作的意義與重要性。 關懷團隊成員的行動。 團體活動的參與態度。 | |
第三 學習階段 | 2b-III-1 | 參與各項活動,適切表現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協同合作達成共同目標。 | Bb-III-1 Bb-III-2 Bb-III-3 | 團體中的角色探索。 團隊運作的問題與解決。 團隊合作的技巧。 | ||
c.資源運用與開發 | 第二 學習階段 | 2c-II-1 | 蒐集與整理各類資源,處理個人日常生活問題。 | Bc-II-1 Bc-II-2 Bc-II-3 | 各類資源的認識與彙整。 個人日常生活問題所需的資源。 運用資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行動。 | |
第三 學習階段 | 2c-III-1 | 分析與判讀各類資源,規劃策略以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 Bc-III-1 Bc-III-2 Bc-III-3 | 各類資源的分析與判讀。 媒體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運用各類資源解決問題的規劃。 | ||
d.生活美感與創新 | 第二 學習階段 | 2d-II-1 2d-II-2 | 體察並感知生活中美感的普遍性與多樣性。 分享自己運用創意解決生活問題的經驗與觀察。 | Bd-II-1 Bd-II-2 Bd-II-3 | 生活美感的普遍性與多樣性。 生活美感的體察與感知。 生活問題的創意解決。 | |
第三 學習階段 | 2d-III-1 2d-III-2 | 運用美感與創意,解決生活問題,豐富生活內涵。 體察、分享並欣賞生活中美感與創意的多樣性表現。 | Bd-III-1 Bd-III-2 | 生活美感的運用與創意實踐。 正向面對生活美感與創意的多樣性表現。 | ||
3. 社 會 與 環 境 關 懷 | a.危機辨識與處理 | 第二 學習階段 | 3a-II-1 | 覺察生活中潛藏危機的情境,提出並演練減低或避免危險的方法。 | Ca-II-1 Ca-II-2 Ca-II-3 | 生活周遭潛藏危機的情境。 生活周遭危機情境的辨識方法。 生活周遭潛藏危機的處理與演練。 |
第三 學習階段 | 3a-III-1 | 辨識周遭環境的潛藏危機,運用各項資源或策略化解危機。 | Ca-III-1 Ca-III-2 Ca-III-3 | 環境潛藏的危機。 辨識環境潛藏危機的方法。 化解危機的資源或策略。 | ||
b.社關懷與服務 | 第二 學習階段 | 3b-II-1 | 參與學校或社區服務學習,並分享心得。 | Cb-II-1 Cb-II-2 | 服務對象的了解與適切服務。 服務行動的參與與分享。 | |
第三 學習階段 | 3b-III-1 | 持續參與服務活動,省思服務學習的意義,展現感恩、利他的情懷。 | Cb-III-1 Cb-III-2 Cb-III-3 | 對周遭人事物的關懷。 服務學習的歷程。 感恩、利他情懷。 | ||
c.文化理解與尊重 | 第二 學習階段 | 3c-II-1 | 參與文化活動,體會文化與生活的關係,並認同與肯定自己的文化。 | Cc-II-1 Cc-II-2 Cc-II-3 | 文化活動的參與。 文化與生活的關係及省思。 對自己文化的認同與肯定。 | |
第三 學習階段 | 3c-III-1 | 尊重與關懷不同的族群,理解並欣賞多元文化。 | Cc-III-1 Cc-III-2 Cc-III-3 Cc-III-4 | 不同族群的優勢與困境。 與不同族群相處的態度和禮儀。 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經驗和感受。 對不同族群的尊重、欣賞與關懷。 | ||
d.環境保育與永續 | 第二 學習階段 | 3d-II-1 | 覺察生活中環境的問題,探討並執行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 Cd-II-1 Cd-II-2 | 生活中環境問題的覺察。 環境友善的行動與分享。 | |
第三 學習階段 | 3d-III-1 | 實踐環境友善行動,珍惜生態資源與環境。 | Cd-III-1 Cd-III-2 Cd-III-3 Cd-III-4 | 生態資源及其與環境的相關。 人類對環境及生態資源的影響。 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行動的執行。 珍惜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情懷的展現。 |
茲從課程發展、教材編選、教學實施、教學資源、學習評量等五個面向,闡述落實本領域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的要領。
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發展,應掌握以下原則:
(一)彈性實施領域或分科教學:國民小學第二、第三學習階段實施領域教學;國民中學第四學習階段以實施領域教學為原則;高級中等學校第五學習階段在領域課程架構下,以分科教學為原則,並鼓勵開設跨科選修課程。
(二)學校課程發展應重視本領域與其他領域/科目間的適切統整,各教育階段間的縱向銜接,以及課綱各項議題核心概念與價值的適切融入。
(三)能解讀和轉化本領域學習重點內涵,以螺旋式課程理念,運用情境分析、歷程模式、目標模式等多元課程設計方式,發展符合各教育階段的教材內容。
綜合活動領域教材編選應掌握下列原則:
(一)符合本領域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並充分達成各階段的學習重點。
(二)以展現情意、技能與認知為主要內涵,圖文的編排與選用應適合學生身心發展並兼顧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教育等相關議題的融入。
(三)結合生活經驗及校園、社會等重大時事與相關議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實踐、省思與創新。
(四)適時提供各種提問,引導學生在思辨過程中習得尊重多元、同理關懷、公平正義、永續發展等多元價值。
(五)教材研發包括教科用書、各類圖書、數位教材、適性學習教材、診斷工具及各種學習資源等,以提供學生更豐富的學習。其內容所使用之符碼和資料須重視性別、族群、文化、階級等各面向之平等理念,並加以檢核,避免潛藏的刻板印象、偏見或歧視。
(六)除審定的教科用書外,學校得在符合本領域基本理念及學習重點的基礎上,因應科目屬性、地區特性、學生特質與需求等,選擇或自行編輯合適的教材,並加以檢核,避免潛藏的刻板印象、偏見或歧視。
(七)學校/地區特色教材的研發:
1.學校與地方政府可考量該地區人文與自然的特色、學生的能力、需要、興趣、生活經驗、人力與物力資源等條件,發展或調整學校或社區本位的綜合活動領域教材。
2.教師應視學生需求與地區特色,自編或選擇多元、適切的教學資源,以充實學生在綜合活動領域價值探索、經驗統整與實踐創新的能力。
3.教師應視原住民學生族群背景差異需求,選擇適當素材,引導學生從族群文化及民族發展面向,反思個人生命意義、生涯規劃及家庭生活經營之可能方向。
綜合活動領域為強化全體學習者能體驗、省思、實踐與創新,建構內化意義,教學實施應掌握下列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一)教學原則
1.以學習者為中心:依學生的準備度、興趣、學習風格、多元智能、文化背景等設計課程與教學活動,提供學生成功的學習經驗。
2.強化體驗學習:提供多元感官的探索活動,重視情意與技能的涵養及體驗。
3.著重省思分享:引導學生省思,並運用多元的方式分享,且即時回饋。
4.強調生活實踐:學習內涵應與生活充分連結,鼓勵學生於生活中實踐所學。
5.力行實踐與創新:鼓勵教師透過共同備課、公開授課/觀課、共同議課的運作歷程,研發創新教材和數位學習資源,創新教學實驗或行動研究,以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生活實踐與創新能力。
6.建構內化意義:著重價值澄清與內化歷程,避免價值觀的灌輸,充分讓學生開展、發掘並分享屬於個人的意義。
7.教師使用教材及從事教育活動時,應具備性別平等意識,破除性別刻板印象,避免性別偏見及性別歧視。
8.解構刻板框架與實踐突破:促使學生思辨生活中性別、婚姻、家庭、族群、文化、階級等各面向之刻板框架,認識之結構性因素與影響,藉此從內而外,嘗試逐步突破各類框架,於生活中實踐與找尋真實的自我。
(二)教學方法
1.教師應依據本領域核心素養、學習表現、學習內容、教學目標與學生差異性需求,選用適合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學習與同儕合作,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2.教師應善用多元的教學策略,如:體驗學習、價值澄清、合作學習、問題解決與創意思考等,以落實體驗、省思、實踐與創新的領域基本理念。
3.對於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可依其特殊需求,調整教學與輔導;必要時宜與特殊教育專業人員協同輔導。
4.依據本領域中不同科目之專業,教師可採用協同合作的教學模式,彈性運用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的對應組合,並善用多元的教學方法與評量方式,發展跨科目之統整課程。
(一)建置學習場域:學校應依教學實際需求建置與充實綜合活動領域/科目專科教室、相關學習空間等,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場域。
(二)充實教學資源:教師宜研發各類教具,提供教學使用;學校應有計畫性擴充並維護相關軟硬體設施,積極充實相關圖書、視聽資料、教具、測評工具、網路資源、電子書等各種教學媒材,支持學生自主學習。
(三)整合人力資源:學校可整合校內外人力資源及社區資源,邀請校友、職場人士、多元領域的生涯典範人士等與教師協力合作,以精進課程、研發適性學習教材與診斷工具等,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四)運用社區資源:妥善利用社區資源、社會機構、自然資源,並結合產業及社會資源,拓展學生經驗與視野,提供學生觀摩學習的機會。
(五)善用網路平臺:教師可連結或建構本領域教學所需之網路平臺,提供學生自主學習及相互觀摩的機會。
綜合活動領域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透過體驗、省思、實踐與創新,建構內化意義,並增進「自我與生涯發展」、「生活經營與創新」、「社會與環境關懷」等能力。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重視學生素養的養成,因此,進行素養導向的學習評量,不僅是評量學生的知識、技能及態度,兼重學習歷程與結果,更強調學生能整合所學,應用於生活情境中。故學習評量是依據教學目標及學習內容,研擬適切的多元評量方式、工具、內涵與過程,並呈現多元的學習結果,以提供更適性化的教學,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一)學習評量實施
1.學習評量依據各該主管機關訂定的學習評量準則及相關補充規定辦理,以學習評量目的選取適切的多元評量方式,並可選擇採個人或小組評量方式進行。
(1)高層次紙筆評量:依重要知識與概念性目標及學習興趣、動機與態度等情意目標,採用活動心得學習單、紙筆評量、問卷、檢核表、評定量表等方式。
(2)實作與口語評量:依問題解決、技能、參與實踐及言行表現性目標,採書面報告、問答、口頭報告、口語溝通、晤談、實際操作、作品製作、表演、行為觀察等方式。
(3)檔案評量:依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彙整或組織紙筆評量及表單、表現評量等資料及相關軼事紀錄,製成檔案,展現學習歷程與成果,進行回饋與反思。
2.學習評量應與教學結合,根據學習目標發展明確的評量項目、評分規準,並納入教學計畫中或另行研議呼應教學的評量計畫。
3.學習評量應兼顧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提供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的優缺點,進而發展自我評估和有效學習的能力。
4.教師應依據學習評量需求所設計的個人評量或小組評量工具,建立客觀和具體明確的評量項目和評分規準,有效引導個別和小組學生在學習歷程中努力的方向、學習態度與學習行為的表現。
5.評量的內容應考量學生身心發展、個別差異、文化差異及領域核心素養內涵,並兼顧認知、技能、情意等不同層面的學習表現。
6.評量人員除教師外,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量,引導學生進行同儕互評。
(二)評量結果
1.學習評量結果應提供量化評量與質性描述。量化評量採標準參照評量;質性描述應使用家長、學生及一般人能了解的用語,描述學生的努力和進步情形、成功經驗或優良特殊事蹟,給予增強。
2.本領域教師專業社群或個別教師應依據學習評量結果的分析,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和困境,據以調整學習目標、教材教法或評量工具,並提供適切且個別化的輔導。
3.多元學習評量結果的分析可做為學校改進課程及相關教學、評量措施的參據。
(一)國民小學
綜合活動領域學習重點 | 綜合活動領域 核心素養 | |||
學習表現 | 學習內容 | |||
1a-II-1 | 展現自己能力、興趣與長處,並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Aa-II-1 Aa-II-2 Aa-II-3 | 自己能做的事。 自己感興趣的人、事、物。 自我探索的想法與感受。 | 綜-E-A1 認識個人特質,初探生涯發展,覺察生命變化歷程,激發潛能,促進身心健全發展。 |
1c-II-1 | 覺察工作的意義與重要性。 | Ac-II-1 Ac-II-2 Ac-II-3 | 工作的意義。 各種工作的甘苦。 各行業對社會的貢獻。 | |
1d-II-1 | 覺察情緒的變化,培養正向思考的態度。 | Ad-II-1 Ad-II-2 | 情緒的辨識與調適。 正向思考的策略。 | |
1a-III-1 | 欣賞並接納自己與他人。 | Aa-III-1 Aa-III-2 | 自己與他人特質的欣賞及接納。 對自己與他人悅納的表現。 | |
1c-III-1 | 運用生涯資訊,初探自己的生涯發展。 | Ac-III-1 Ac-III-2 Ac-III-3 | 職業與能力。 職業興趣。 未來職業想像。 | |
1d-III-1 | 覺察生命的變化與發展歷程,實踐尊重和珍惜生命。 | Ad-III-1 Ad-III-2 Ad-III-3 Ad-III-4 | 自然界生命現象與人的關係。 兒童階段的發展歷程。 尊重生命的行動方案。 珍惜生命的行動方案。 | |
2d-II-1 2d-II-2 | 體察並感知生活中美感的普遍性與多樣性。 分享自己運用創意解決生活問題的經驗與觀察。 | Bd-II-1 Bd-II-2 Bd-II-3 | 生活美感的普遍性與多樣性。 生活美感的體察與感知。 生活問題的創意解決。 | 綜-E-B3 覺察生活美感的多樣性,培養生活環境中的美感體驗,增進生活的豐富性與創意表現。 |
2d-III-1 2d-III-2 | 運用美感與創意,解決生活問題,豐富生活內涵。 體察、分享並欣賞生活中美感與創意的多樣性表現。 | Bd-III-1 Bd-III-2 | 生活美感的運用與創意實踐。 正向面對生活美感與創意的多樣性表現。 | |
2a-II-1 | 覺察自己的人際溝通方式,展現合宜的互動與溝通態度和技巧。 | Ba-II-1 Ba-II-2 Ba-II-3 | 自我表達的適切性。 與家人、同儕及師長的互動。 人際溝通的態度與技巧。 | 綜-E-C2 理解他人感受,樂於與人互動,學習尊重他人,增進人際關係,與團隊成員合作達成團體目標。 |
2b-II-1 2b-II-2 | 體會團隊合作的意義,並能關懷團隊的成員。 參加團體活動,遵守紀律、重視榮譽感,並展現負責的態度。 | Bb-II-1 Bb-II-2 Bb-II-3 | 團隊合作的意義與重要性。 關懷團隊成員的行動。 團體活動的參與態度。 | |
2a-III-1 | 覺察多元性別的互動方式與情感表達,並運用同理心增進人際關係。 | Ba-III-1 Ba-III-2 Ba-III-3 | 多元性別的人際互動與情感表達。 同理心的增進與實踐。 正向人際關係與衝突解決能力的建立。 | |
2b-III-1 | 參與各項活動,適切表現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協同合作達成共同目標。 | Bb-III-1 Bb-III-2 Bb-III-3 | 團體中的角色探索。 團隊運作的問題與解決。 團隊合作的技巧 | |
3c-II-1 | 參與文化活動,體會文化與生活的關係,並認同與肯定自己的文化。 | Cc-II-1 Cc-II-2 Cc-II-3 | 文化活動的參與。 文化與生活的關係及省思。 對自己文化的認同與肯定。 | 綜-E-C3 體驗與欣賞在地文化,尊重關懷不同族群,理解並包容文化的多元性。 |
3c-III-1 | 尊重與關懷不同的族群,理解並欣賞多元文化。 | Cc-III-1 Cc-III-2 Cc-III-3 Cc-III-4 | 不同族群的優勢與困境。 與不同族群相處的態度和禮儀。 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經驗和感受。 對不同族群的尊重、欣賞與關懷。 |
各教育階段學習內容的補充說明,可提供教師及教科用書編輯團隊做為課程設計、教材選編、教學及評量活動規劃的參考。另,國民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習表現細項」係對學習表現進一步的分析與詮釋,以利聚焦解讀學習表現。
一、國民小學
主題軸 | 主題項目 | 學習階段 | 學習表現 | 學習表現細項 | 學習內容 | 補充說明 | |||
1. 自 我 與 生 涯 發 展 | a.自我探索與成長 | 第二 學習階段 | 1a-II-1 | 展現自己能力、興趣與長處,並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1.欣賞並展現自己能做的事。 2.適度發揮自己的長處。 3.覺察自己的興趣、專長。 4.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人、事、物。 5.分享自我探索過程中的經驗與感受。 | Aa-II-1 Aa-II-2 Aa-II-3 | 自己能做的事。 自己感興趣的人、事、物。 自我探索的想法與感受。 | 1.自己能做的事 (1)藉由參與家庭、學校內外各項活動及生活情境,探索自己的特質、角色與會做的事。 (2)在家庭、學校內外各項活動及生活情境中,展現自己的長處,並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務。 (3)家庭、學校內外各項活動,包括各領域學習活動、學生自治活動、服務學習活動、班級布置、學藝競賽與其他班級活動,家庭生活、陸地或水域休閒活動以及社區活動等。 2.自己感興趣的人、事、物 (1)認識自己周遭的人,包括家人、朋友、同學等;自己感興趣的事如:家庭事務、學校活動、休閒活動等;自己感興趣的物如:寵物、玩具、器材等。 (2)藉由參與家庭、學校內外各項活動及生活情境,發現自己的興趣與探索自己的專長。 3.自我探索的想法與感受 (1)透過探索家庭、學校內外各項活動及生活情境,察覺活動或情境中與自己相關的人、事、物,並分享對過程及結果的感受。 (2)探索方式包括實際體驗、角色扮演、閱讀、影片欣賞、觀察紀錄、人物訪談等。 (3)分享方法除討論外,可運用海報、口頭報告、展演等方式進行。 | |
第三 學習階段 | 1a-III-1 | 欣賞並接納自己與他人。 | 1.覺察自己與他人特質的異同,欣賞每個人的特色,進而接納彼此的差異。 2.真誠且具體表達對他人的讚美。 | Aa-III-1 Aa-III-2 | 自己與他人特質的欣賞及接納。 對自己與他人悅納的表現。 | 1.自己與他人特質的欣賞及接納 (1)藉由參與各項活動及生活情境中,覺察自己與他人的特質,欣賞自己與他人的特色和優點。 (2)透過觀察、互動與省思,察覺自己和他人的異同,如:性別、興趣、想法、選擇等,並能接納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2.對自己與他人悅納的表現 (1)藉由參與各項活動及生活情境中,了解自己,並樂於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用真誠態度與實際行動讚美他人;讚美的行動如:口語、非口語等不同方式。 | |||
b.自主學習與管理 | 第二 學習 階段 | 1b-II-1 | 選擇合宜的學習方法,落實學習行動。 | 1.探索自己的學習方法。 2.選擇適合自己及符合領域屬性的學習方法。 3.從學習活動中執行自己的學習行動。 4.從實踐中發現學習行動的優缺點,並加以修正。 | Ab-II-1 Ab-II-2 | 有效的學習方法。 學習行動。 | 1.有效的學習方法 (1)有效的學習方法是指適合自己、符合不同領域屬性且能提升學習效果的學習方法。 (2)藉由各領域、特殊專長或校內外的活動所習得的經驗,探究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方法。 2.學習行動 (1)學習行動是指提出能幫助自己或同學按時並認真完成學習任務,提升學習效果的具體做法。 (2)描述自己執行學習行動的經驗,並省思其優缺點。 (3)檢視學習行動的優缺點後,進行學習的修正。 | ||
第三 學習階段 | 1b-III-1 | 規劃與執行學習計畫,培養自律與負責的態度。 | 1.規劃、執行、檢核、修正學習計畫。 2.從規劃與執行中學習自我管理策略。 3.從規劃與執行中養成自律與負責的態度。 | Ab-III-1 Ab-III-2 | 學習計畫的規劃與執行。 自我管理策略。 | 1.學習計畫的規劃與執行 (1)學習計畫如:學習目標、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規劃。 (2)從各種學習經驗及他人經驗分享中,分析各種學習方法的優缺點,規劃並執行對自己有效的學習方法。 (3)檢核、修正學習計畫,再度執行及檢討。 2.自我管理策略 (1)自我管理策略如:選定目標、自我監控、自我評估、自我增強等,可透過檢核表、學習日記、同儕與教師的回饋等來學習與調整。 (2)能持續執行學習計畫,養成自律與負責的態度。 | |||
c.生涯規劃與發展 | 第二 學習階段 | 1c-II-1 | 覺察工作的意義與重要性。 | 1.覺察工作的意義。 2.體驗工作的樂趣與辛苦。 3.省思各行業對社會的貢獻。 4.表達對各行業從業人員的感謝。 | Ac-II-1 Ac-II-2 Ac-II-3 | 工作的意義。 各種工作的甘苦。 各行業對社會的貢獻。 | 1.工作的意義 從各項活動、情境中認識不 同類型工作者角色的內涵與特質,覺察工作的意義,澄清工作者角色的性別刻板印象。 2.各種工作的甘苦可透過參觀、訪談、扮演、體驗或觀察紀錄各行業機構服務內容或從業人員工作內容等,省思各行業工作甘苦。 3.各行業對社會的貢獻 (1)可從資料蒐集、參觀、觀察、訪談、閱讀或影片討論等方式,體察各行業從業人員對社會的貢獻,如:醫療體系對維護社會大眾健康的貢獻;資源回收及清潔人員對環保的貢獻等。 (2)選定適當的方式,以具體的行動表達對各行業從業人員的尊重與感謝。 | ||
第三 學習階段 | 1c-III-1 | 運用生涯資訊,初探自己的生涯發展。 | 1.認識職業與能力的關係。 2.激發對職業世界的好奇心。 3.發展自己的職業興趣。 4.勾勒未來職業想像。 | Ac-III-1 Ac-III-2 Ac-III-3 | 職業與能力。 職業興趣。 未來職業想像。 | 1.職業與能力 (1)職業世界是由各種不同的職業分工而成,不同的職業類別有不同的工作型態。 (2)從各項活動、情境中覺察職業類型會因工作型態不同而有專長、能力條件等要求,工作環境、性質與待遇也不一樣。 (3)澄清職業中的性別、年齡等刻板印象。 2.職業興趣 (1)可從資料蒐集、參觀、觀察、訪談、扮演、閱讀、討論、體驗等方式激發對職業世界的好奇心。 (2)可從觀察、探索興趣、性向、價值觀及人格特質等向度引導、發展自己的職業興趣。 3.未來職業想像 (1)可從觀察、蒐集資料、發現問題、預測改變、想像選擇等,勾勒對未來職業的想像。 (2)根據對未來職業的想像,共同探究自己所需充實的能力及待加強的準備。 | |||
d.尊重與珍惜生命 | 第二 學習階段 | 1d-II-1 | 覺察情緒的變化,培養正向思考的態度。 | 1.覺察情緒的變化,辨識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進而學習情緒的調適。 2.學習與實踐正向思考策略。 | Ad-II-1 Ad-II-2 | 情緒的辨識與調適。 正向思考的策略。 | 1.情緒的辨識與調適 (1)在各項活動與情境中覺察情緒的變化,並辨識情緒。 (2)在各項活動與情境中適當的調整情緒,如與他人有爭執時的情緒感受,適當的情緒表達與調適方式。 2.正向思考的策略 (1)發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或壓力來源,如:面對考試、學習問題、生活變動、家庭情境、同儕互動或與多元性別者相處等。 (2)覺察自己面對問題或壓力時的心理與生理反應,如:緊張、生氣、害怕、呼吸急促、胃痛等。 (3)以實例分享自己對問題或壓力的正、負向看法,省思其與正、負向情緒的關係。 (4)可由生活實例、閱讀或影片討論等導入,並引導省思、實踐、創新與調整,探討並練習正向思考策略。 | ||
第三 學習階段 | 1d-III-1 | 覺察生命的變化與發展歷程,實踐尊重和珍惜生命。 | 1.覺察自然界生命現象與人的關係。 2.覺察兒童階段的發展歷程。 3.規劃與執行、檢核並修正尊重與珍惜生命的行動方案。 | Ad-III-1 Ad-III-2 Ad-III-3 Ad-III-4 | 自然界生命現象與人的關係。 兒童階段的發展歷程。 尊重生命的行動方案。 珍惜生命的行動方案。 | 1.自然界生命現象與人的關係從各項活動、情境中覺察自然界生命現象,如:動、植物的生命變化、水域、山脈與地質的變化,分享互動的經驗與感受,並探討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2.兒童階段的發展歷程 (1)兒童階段的發展歷程係指隨著兒童成長而呈現出的生理、心理、能力與人際關係等之變化。 (2)可由體驗、觀察、生活實例扮演與探討、文本或影片討論等活動,覺察自己與他人生命的變化,尊重成長歷程的差異,並分享成長的感受。 3.尊重生命的行動方案 (1)從日常生活中蒐集相關資料、參觀相關機構,觀察現況、發現問題,進而討論、規劃執行尊重生命的行動方案,養成尊重生命的情懷,並能實踐、檢核與修正。 (2)尊重生命的行動方案可包含給予關懷、協助等,如:以領養代替買賣寵物、關懷自然、協助需要照顧者或支持弱勢者等實際行動。 4.珍惜生命的行動方案 (1)珍惜生命的行動方案可包含給予自己或在生命困境中的人支持、鼓勵、自我激勵等,如:樂觀面對挫折、勇於自我挑戰、感恩回饋等。 (2)從實踐、檢核與修正的過程中,體會生命價值,進而能珍惜與熱愛生命。 | |||
2. 生 活 經 營 與 創 新 | a.人際互動與經營 | 第二 學習階段 | 2a-II-1 | 覺察自己的人際溝通方式,展現合宜的互動與溝通態度和技巧。 | 1.與人相處時,適切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與情緒。 2.與人相處時,傾聽並尊重他人的想法、感受與情緒。 3.意見不同時,以理性平和的態度尋求共識。 4.以合宜的語言、態度和行為處理人際問題。 | Ba-II-1 Ba-II-2 Ba-II-3 | 自我表達的適切性。 與家人、同儕及師長的互動。 人際溝通的態度與技巧。 | 1.自我表達的適切性 (1)分享、演練自己在人際互動時,適當表達想法、感受與情緒。 (2)尊重別人的想法、感受與情緒,學習良好的溝通模式。 2.與家人、同儕及師長的互動 (1)透過生活實例、角色扮演、問題討論等方式,分享與家人、同儕及師長相處的經驗。 (2)討論人際互動發生的問題與原因,並逐步發展解決策略。 3.人際溝通的態度與技巧 (1)多聽各方意見,了解彼此的想法與立場。 (2)表達意見時,不以自我為中心,有效對話達到共識。 (3)以演練、討論或辯論等方式呈現與人相處時和諧、誠實、寬容的態度。 | |
第三 學習階段 | 2a-III-1 | 覺察多元性別的互動方式與情感表達,並運用同理心增進人際關係。 | 1.與多元性別者相處時,發現性別特質的異同,並尊重差異。 2.省思與多元性別者的互動方式,提出適切的策略。 3.運用同理心及適切的溝通技巧,與他人建立正向人際關係。 | Ba-III-1 Ba-III-2 Ba-III-3 | 多元性別的人際互動與情感表達。 同理心的增進與實踐。 正向人際關係與衝突解決能力的建立。 | 1.多元性別的人際互動與情感表達 (1)透過角色扮演、生活實例分享、問題討論等方式,分享與多元性別者相處及情感表達的經驗。 (2)討論與多元性別者互動或情感表達時,發生的問題與原因,並發展解決策略。 2.同理心的增進與實踐 (1)透過語句辨識、未完成語句、換句話說等方式,理解「同理心」有「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涵義。 (2)透過角色扮演,練習並熟悉以下概念: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辨識對方的真正感受(包含事件及情緒)、透過自己的言行將所了解的部分表達給對方。 3.正向人際關係的建立 (1)以演練、討論等方式,練習各種溝通及衝突解決技巧,如:口語、肢體、表情、態度、語氣、同理心等。 (2)透過多元溝通技巧及衝突解決技巧長時間經營,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 | |||
b.團體合作與領導 | 第二 學習階段 | 2b-II-1 2b-II-2 | 體會團隊合作的意義,並能關懷團隊的成員。 參加團體活動,遵守紀律、重視榮譽感,並展現負責的態度。 | 1.從活動歷程中體會團隊合作的意義。 2.與團隊成員合作時互相幫忙、彼此關懷。 3.尊重每個人的發言權。 4.強化自律與遵守紀律的態度。 5.遵守團體活動的各項分工,負責完成份內工作。 | Bb-II-1 Bb-II-2 Bb-II-3 | 團隊合作的意義與重要性。 關懷團隊成員的行動。 團體活動的參與態度。 | 1.團隊合作的意義與重要性 (1)從體驗活動中發現團隊合作的意義、目的與重要性。 (2)團體活動包含校際、全校、學年及班級等活動。 2.關懷團隊成員的行動 (1)共同研討關懷團隊成員的表現方式。 (2)執行並分享關懷團隊成員的經驗。 3.團體活動的參與態度 (1)尊重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從活動中學習遵從多數人的決議,尊重少數人的意見。 (2)由參與各類團體活動中強化自律與遵守紀律的態度。 (3)由參與各類團體活動中學習分工合作,並負責完成份內工作。 | ||
第三 學習階段 | 2b-III-1 | 參與各項活動,適切表現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協同合作達成共同目標。 | 1.探索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與行為。 2.扮演好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 3.覺察團隊運作的問題與原因,並提出解決策略。 4.運用團隊合作技巧達成共同目標。 | Bb-III-1 Bb-III-2 Bb-III-3 | 團體中的角色探索。 團隊運作的問題與解決。 團隊合作的技巧。 | 1.團體中的角色探索 (1)藉由參與各項活動及生活情境,了解自己在團體中扮演的角色,省思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藉由觀察與互動,發現他人所扮演的角色,比較自己與他人在團體中角色的異同,發揮團隊合作的最大效能。 2.團隊運作的問題與解決 在活動中覺察團隊運作出現的問題,找出原因,提出有效解決的策略,並著手改善。 3.團隊合作的技巧 團隊合作技巧包含釐清團隊目標、表達自己的意見、尊重別人的意見及形成共識與決議等。 | |||
c.資源運用與開發 | 第二 學習階段 | 2c-II-1 | 蒐集與整理各類資源,處理個人日常生活問題。 | 1.覺察個人日常生活問題、蒐集並整理所需要的各類資源。 2.運用所蒐集的各類資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 | Bc-II-1 Bc-II-2 Bc-II-3 | 各類資源的認識與彙整。 個人日常生活問題所需的資源。 運用資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行動。 | 1.各類資源的認識與彙整 (1)運用多元機構與設備尋找自己所需的書籍、報章、雜誌、網路等,或透過實際觀賞、表演、體驗等方式。 (2)發現適切使用各類資源與社區機構的方法,樂於主動嘗試運用於個人的生活或學習中。 2.個人日常生活問題所需的資源包括家人、同儕、教師、學校、鄰居、社區、119(警消系統)、113(婦幼保護)、165(反詐騙)、1995生命線(24小時電話諮商輔導)或相關場館、媒體資源等,在必要時適切運用。 3.運用資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行動 (1)強調藉由體驗方式來面對日常生活的問題,嘗試透過資源的蒐集來尋求處理的方法,如:個人消費行為、衣物或空間的整理、手縫技巧、健康飲食習慣、多元飲食文化等生活面向。 (2)著重於實際演練,了解各種社會資源與支援系統在生活上的運用,分享如何運用各種社會資源與支援系統幫助自己或他人。 | ||
第三 學習階段 | 2c-III-1 | 分析與判讀各類資源,規劃策略以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 1.分析與判讀解決問題的各類資源。 2.選取並規劃適切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資源。 3.覺察媒體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4.實踐與省思運用資源解決問題的歷程。 | Bc-III-1 Bc-III-2 Bc-III-3 | 各類資源的分析與判讀。 媒體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運用各類資源解決問題的規劃。 | 1.各類資源的分析與判讀 藉由實際演練,了解各種社會資源與支援系統在生活上的運用,進而比較各類資源的優缺點。 2.媒體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1)媒體包括報章雜誌、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經閱聽人與團體的不斷討論後,有助於凝聚社會對該議題的共識。 (2)蒐集各種與各家媒體的多元報導,討論其論述與觀點,反思訊息背後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增進媒體識讀的能力。 (3)討論在網路發言、文章、圖片、影片等應注意事項,以免造成侵犯隱私、散播謠言、毀壞名譽或網路霸凌等情形。 3.運用各類資源解決問題的規劃 (1)解決問題的規劃包括:探究問題成因、思考解決方法、評估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進一步擬訂解決步驟等。 (2)解決問題的規劃、實踐與省思,強調資源的選取與運用。 | |||
d.生活美感與創新 | 第二 學習階段 | 2d-II-1 2d-II-2 | 體察並感知生活中美感的普遍性與多樣性。 分享自己運用創意解決生活問題的經驗與觀察。 | 1.分享對生活中美感普遍性與多樣性的體察與感知。 2.尊重並欣賞他人對美感表達的差異。 3.分享自己運用創意解決生活問題的經驗。 4.對他人運用創意解決生活問題的經驗,表達正向的回饋。 | Bd-II-1 Bd-II-2 Bd-II-3 | 生活美感的普遍性與多樣性。 生活美感的體察與感知。 生活問題的創意解決。 | 1.生活美感普遍性與多樣性(含殊異性與獨特性) (1)美感的普遍性:每個人的身、心、靈都具有美的感知能力;所有人、事、物存在的形式與內容,都具有美感的成份,能普遍引起多數人心的感動;生活中處處都是美。 (2)美感的殊異性:美感的存在,會因人的經驗、教育、文化或年齡等因素而有差異。 (3)美感的獨特性:每個人都 有其獨特的美感品味;對象性質的獨特性,會引發人對於美感的獨特見解。 2.生活美感的體察與感知 (1)體察與感知的方式如:對實際情境「直接體驗」、運用科技與媒體進行「虛擬體驗」、藉由閱讀或聆聽他人分享對美感體驗的描述中,進行「替代式體驗」。 (2)可包含生活中各種形式的美感,有形的如:環境整潔、空間美化、飲食、穿著等;無形的如:人際互動、語言溝通、文化意涵等。 3.生活問題的創意解決 (1)分享運用創意解決生活問題的經驗,包括:自己在生活中所遇過的待決問題、自己曾用過的問題解決策略,及嘗試解決後所得到的結果。 (2)在師長與同儕的輔助下,學習以不同的觀點來理解問題,並發展解決問題的創意策略。 (3)省思新策略帶來的改變:可能成功解決問題、可能沒有解決問題,也可能引發新的問題。 (4)表現正向的言辭或動作,積極聆聽他人運用創意解決生活問題的經驗,積極回饋他人運用創意解決生活問題的經驗分享。 | ||
第三 學習階段 | 2d-III-1 2d-III-2 | 運用美感與創意,解決生活問題,豐富生活內涵。 體察、分享並欣賞生活中美感與創意的多樣性表現。 | 1.發展並分享自己運用美感與創意解決生活問題,以豐富生活內涵的做法。 2.對他人運用美感與創意解決生活問題的經驗,表達同理、尊重的態度,並提供有建設性的回饋。 3.以正向的態度、言辭或動作,表達對生活情境中美感與創意多樣性的尊重與欣賞。 | Bd-III-1 Bd-III-2 | 生活美感的運用與創意實踐。 正向面對生活美感與創意的多樣性表現。 | 1.生活美感的運用與創意實踐 (1)選定生活問題的案例,透過師生或同儕的協作,發展出多種問題解決策略,並共同探討不同解決策略分別的適用範圍或情境。 (2)選擇具美感與創意的解決策略,規劃、執行、紀錄,並進行分享、修正。 (3)可透過設計與製作簡易創意生活用品,規劃並執行班級、家庭或個人生活空間的環境布置,規劃並執行個人生活時間表等活動,將創意與美感結合的觀念具體化。 2.正向面對生活美感與創意的多樣性表現 (1)透過經驗分享或相關媒體的閱聽,同理、尊重並欣賞他人對生活問題所展現的創意與美感。 (2)透過團體協作,以不同觀點看待生活經驗或問題,並以正向的態度及表達方式,尋求突破與創意解決。 | |||
3. 社 會 與 環 境 關 懷 | a.危機辨識與處理 | 第二 學習階段 | 3a-II-1 | 覺察生活中潛藏危機的情境,提出並演練減低或避免危險的方法。 | 1.透過觀察或討論,探討生活中潛藏危機的情境。 2.提出並演練減低或避免生活情境中潛藏危機的方法。 | Ca-II-1 Ca-II-2 Ca-II-3 | 生活周遭潛藏危機的情境。 生活周遭潛藏危機的處理與演練。 | 1.生活周遭潛藏危機的情境 (1)潛藏危機的情境,如:家庭、學校、社區等場域。 (2)各情境內的潛藏危機,如:各項器材設施的安全性、施工地點的告示與防護、空間死角、活動區的規劃設置及使用等。 2.生活周遭危機情境的辨識方法,如:透過感官觀察、客觀蒐集訊息。 3.生活周遭潛藏危機的處理與演練 (1)擬訂有效的因應危機策略。 (2)針對潛藏危機進行實際防護演練。 | |
第三 學習階段 | 3a-III-1 | 辨識周遭環境的潛藏危機,運用各項資源或策略化解危機。 | 1.運用各種觀察與體驗活動,辨識周遭環境的潛藏危機。 2.善用資源或策略化解周遭環境的潛藏危機。 | Ca-III-1 Ca-III-2 Ca-III-3 | 環境潛藏的危機。 辨識環境潛藏危機的方法。 化解危機的資源或策略。 | 1.環境潛藏的危機 (1)環境潛藏的危機可分為自然與人為潛藏危機。 (2)自然環境潛藏的危機,如:風災、地震、水災、火災、土石流、雷擊、海嘯及複合式危機等。 (3)人為潛藏的危機,如:霸凌、家暴、性侵害、性騷擾、詐騙、金錢誘惑、網路成癮、食品安全、媒體誤導、公共安全、交通安全等。 2.辨識環境潛藏危機的方法 (1)有效運用各種感官,客觀蒐集訊息,以辨識可能存在的危機。 (2)分析比較資訊,歸納出可能原因,並作出適切的判斷。 3.化解危機的資源或策略 (1)各項化解危機的資源,如:親人、師長、社區愛心商店、急救專線、社會福利機構等。 (2)危機解決的策略,如:情境演練時,合宜運用策略或資源,預防及降低災害的影響。 | |||
b.社會關懷與服務 | 第二 學習階段 | 3b-II-1 | 參與學校或社區服務學習,並分享心得。 | 1.了解服務對象,提供適切服務。 2.參與學校或社區服務。 3.分享參與學校或社區服務學習的感受與心得。 | Cb-II-1 Cb-II-2 | 服務對象的了解與適切服務。 服務行動的參與與分享。 | 1.服務對象的了解與適切服務 (1)進行服務之前,先了解服務對象及其需求。 (2)以服務對象的需求與自己的能力為前提,學習相關知能,如:服務的方法、服務的態度等。 2.服務行動的參與與分享 (1)學校或社區的服務行動是指無營利性質的公共事務,如:擔任校園志工、協助學弟妹及弱勢同學、關懷校園及社區等各種活動。 (2)以口語、書寫等各種方式分享服務前、中、後的見聞、感想與心得。 | ||
第三 學習階段 | 3b-III-1 | 持續參與服務活動,省思服務學習的意義,展現感恩、利他的情懷。 | 1.參與服務學習的歷程。 2.省思服務學習的意義。 3.持續參與服務活動,展現感恩、利他的情懷。 | Cb-III-1 Cb-III-2 Cb-III-3 | 對周遭人事物的關懷。 服務學習的歷程。 感恩、利他情懷。 | 1.對周遭人事物的關懷 透過觀察、參與活動、媒體報導、資料蒐集等方式,發現並關懷需要幫助的對象。 2.服務學習的歷程 (1)準備:了解服務對象、為服務做準備。 (2)服務:採取服務行動。 (3)省思:省思服務的歷程與感受。 (4)慶賀:展現服務歷程與成果。 3.感恩、利他情懷 (1)持續關心並採取服務行動。 (2)從持續服務中對服務有更深的體會,展現感恩、助人、關懷等行為。 | |||
c.文化理解與尊重 | 第二 學習階段 | 3c-II-1 | 參與文化活動,體會文化與生活的關係,並認同與肯定自己的文化。 | 1.關心並主動參與各項文化活動。 2.體會並省思文化與生活間的關係。 3.了解、接受、悅納自己的文化。 | Cc-II-1 Cc-II-2 Cc-II-3 | 文化活動的參與。 文化與生活的關係及省思。 對自己文化的認同與肯定。 | 1.文化活動的參與 (1)文化活動如:校內外的節慶活動、文化習俗、傳統祭典、民俗活動、各種展演等。 (2)參與體驗各項文化活動,表現合宜的生活禮儀。 2.文化與生活的關係及省思 (1)透過實際體驗、角色扮演、閱讀、影片欣賞、觀察紀錄、人物訪談等方式,覺察不同文化與生活的關係。 (2)省思不同文化對生活的影響。 3.對自己文化的認同與肯定 (1)透過討論與省思,覺察自己文化的價值。 (2)欣賞與肯定自己的文化,並樂於與他人分享。 | ||
第三 學習階段 | 3c-III-1 | 尊重與關懷不同的族群,理解並欣賞多元文化。 | 1.覺察不同族群的優勢與困境,並表達關懷。 2.省思和不同族群相處時應有的態度。 3.分享自己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經驗與感受。 4.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 | Cc-III-1 Cc-III-2 Cc-III-3 Cc-III-4 | 不同族群的優勢與困境。 與不同族群相處的態度和禮儀。 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經驗和感受。 對不同族群的尊重、欣賞與關懷。 | 1.不同族群的優勢與困境 (1)不同族群包括不同種族、性別、社會階層、語言、宗教、文化背景、地域環境、年齡層及身心障礙等。 (2)透過實際體驗、角色扮演、閱讀、影片欣賞、觀察紀錄、人物訪談等方式,了解不同族群的優勢和困境。 2.與不同族群者相處的態度和禮儀 (1)尊重不同族群者的文化習俗與生活方式。 (2)覺察自己對不同文化的偏見或刻板印象,避免出現有歧視意味的言行。 (3)省思、討論在多元文化中合宜的相處態度與禮儀。 3.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經驗和感受 (1)認識自己的族群和其他族群的傳統與文化,並發現其中的異同。 (2)透過參觀訪問、角色扮演等活動,體會身為不同族群的經驗與感受。 4.對不同族群的尊重、欣賞與關懷 (1)尊重與欣賞不同族群的特色及差異。 (2)對遭遇困境的族群提出解決的建議,並用自己能力所及的行動關懷與協助。 | |||
d.環境保育與永續 | 第二 學習階段 | 3d-II-1 | 覺察生活中環境的問題,探討並執行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 1.覺察生活中環境的問題。 2.探討可行的環境友善行動。 3.落實環境友善的行動。 | Cd-II-1 Cd-II-2 | 生活中環境問題的覺察。 環境友善的行動與分享。 | 1.生活中環境問題的覺察 (1)生活中環境的問題,如:環境髒亂及噪音、廢棄物、空氣、水域、海洋、土地等汙染。 (2)可透過觀察、參訪、踏查、體驗等方式,發現生活中環境的問題與原因。 2.環境友善的行動與分享 (1)可行的環境友善行動,如:輕聲細語、愛物惜物、不浪費食物、使用環保餐具、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節約能源、力行環保(減少購買、循環再用、循環再造)、美化綠化、淨山、淨灘、淨溪等。 (2)省思並持續在生活中實踐環境友善行動。 | ||
第三 學習階段 | 3d-III-1 | 實踐環境友善行動,珍惜生態資源與環境。 | 1.覺察生態資源與環境的關係。 2.覺察人類對環境及生態資源的影響。 3.落實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行動。 4.展現珍惜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情懷。 | Cd-III-1 Cd-III-2 Cd-III-3 Cd-III-4 | 生態資源及其與環境的相關。 人類對環境及生態資源的影響。 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行動的執行。 珍惜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情懷的展現。 | 1.生態資源及其與環境的相關了解生態資源的種類、所在地、重要性及其與環境的關係。 2.人類對環境及生態資源的影響 (1)可能造成的問題,如:過度開發、濫墾、盜林、不當捕魚方式、過度捕殺野生動物,造成物種滅絕等。 (2)正向的影響,如:水土保持;組成守護環境的保育團體、制定環保法令、宣導永續及保育觀念與行動等,以永續的觀念經營環境資源,改善生活,並保護環境。 3.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行動的執行 (1)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行 動,如:無痕山林、不擾亂現有的景物、使用環保餐具、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節約能源、力行簡單生活等。 (2)省思並持續在生活中實踐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的行動。 4.珍惜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情懷的展現 (1)珍惜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情懷包括知、樂、行三層面。 (2)知、樂、行三層面即:知道珍惜的重要性、即使造成不便也樂於珍惜,並於生活中確實實踐。 |
11:綜合活動領域重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察覺、體驗、實踐、創新、反思」等歷程,本領域課綱所使用的「合宜」一詞,係指學習者由所處的社會文化情境脈絡和互動角色等多元觀點,表現出適合、恰當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