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力學概要 第 1 頁,共 5 頁
台灣電力公司 103 年度新進雇用人員甄試試題
科 目:專業科目 A(工程力學概要)
考試時間:第2節,60 分鐘
注
意
事
項
1.本科目禁止使用電子計算器。
2.本試題共 5頁(含A3 紙1張、A4 紙1張)。
3.本試題為單選題共 50 題,每題 2分、共 100 分,須用 2B 鉛筆在答案卡畫記作答,於本
試題或其他紙張作答者不予計分。
4.請就各題選項中選出最適當者為答案,各題答對得該題所配分數,答錯或畫記多於一個
選項者,倒扣該題所配分數 3分之 1,倒扣至本科之實得分數為零為止;未作答者,不
給分亦不扣分。
5.本試題採雙面印刷,請注意正、背面試題。
6.考試結束前離場者,試題須隨答案卡繳回,俟該節考試結束後,始得至原試場索取。
1.一物體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合力為零時(平衡狀態),靜者恆靜,動者恆以等速度直線運動,稱為?
(A)牛頓第一定律 (B)牛頓第二定律 (C)牛頓第三定律 (D)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2.如下【圖 1】所示之斷面,試求該面積對 C軸之慣性矩 IC為多少?
(A) 3
1bh3 (B)
3
1hb3 (C)
12
1bh3 (D)
12
1hb3
3.承第 2題,對 X軸之慣性矩 IX為?
(A) 3
1bh3 (B)
3
1hb3 (C)
12
1bh3 (D)
12
1hb3
4.如下【圖 2】所示,一鋼桿兩端固定,距 A端10cm 處受一 5t 之軸力,則 AC 段所受之軸力為多少?
(A) 1 t(壓力) (B) 1 t(拉力) (C) 4 t(拉力) (D) 4 t(壓力)
5.承第 4題,CB 段所受之軸力為多少?
(A) 1 t(壓力) (B) 1 t(拉力) (C) 4 t(拉力) (D) 4 t(壓力)
6.承第 4題,若該桿件不受外力,但溫度升高 10oC,桿之熱膨脹係數為 1.0×10-5/ o
C,彈性模數
E=2.0×106 kg/cm2,則桿內應力為多少?
(A) 100 kg/cm2 (B) 200 kg/cm2 (C) 300 kg/cm2 (D) 400 kg/cm2
7.有一斷面之面積為 50cm2,對形心軸 c軸之慣性矩為 1000cm4,則此面積對 x軸(平行 c軸
2cm 處)之慣性矩為多少?
(A) 600 cm4 (B) 800 cm4 (C) 1000 cm4 (D) 1200 cm4
8.有一螺栓受力如下【圖 3】所示,P=628kg,螺栓之容許剪應力為 100kg/cm2,則此螺栓所需
之最小直徑約為多少?
(A) 1 cm (B) 2 cm (C) 3 cm (D) 4 cm
9.如下【圖 4】所示,欲在 0.3 cm 厚之鈑貫穿一 2 cm×2 cm 之方孔,鈑之抗剪強度為
2000kg/cm2,則所需之最小 P力為多少?
(A) 1.2 t (B) 2.4 t (C) 3.6t (D) 4.8 t
【請翻頁繼續作答】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AB
5t
40 cm
10 cm
C
PP
螺栓
C
X
C
b/2
b/2
h
X2cm
P
0.3cm
2cm

工程力學概要 第 2 頁,共 5 頁
10.如右【圖 5】所示之簡支梁,其斷面為 10cm×10cm ,
則C點斷面上之最大剪應力為多少?
(A) 0.5 MPa (B) 0.7 MPa
(C) 1.0 MPa (D) 1.2 MPa
11.承第 10 題,C點斷面上之平均剪應力為多少?
(A) 0.4 MPa (B) 0.6 MPa (C) 0.8 MPa (D) 1.2 MPa
12.承第 10 題,此梁之最大彎曲應力 σmax 為多少?
(A) 48 MPa (B) 56 MPa (C) 60 MPa (D) 80 MPa
13.力的三要素為何?
(A)大小、方向、時間 (B)大小、方向、作用點 (C)大小 、時間、作用點 (D)時間、方向、作用點
14.平面共點力系如右【圖 6】所示,其
合力為零。試問 F1、F2分別為何?
(A) F1=5
3P+2
Q,F2=5
4P-2
Q
(B) F1=5
3P-2
Q,F2=5
4P+2
Q
(C) F1=5
4P+2
Q,F2=5
3P-2
Q
(D) F1=5
4P-2
Q,F2=5
3P+2
Q
15.如右上【圖 7】所示,兩大小圓柱體置於凹槽中,重量分別為 100N 與50N,半徑分別為 14 cm 與
12 cm,若兩圓柱體及凹槽均為剛體,所有接觸面均為無摩擦的光滑面,則 A點反力為何?
(A) 90N (B) 120N (C) 150N (D) 180N
16.如下【圖 8】所示之簡支梁,試求 B點支承之反力 BV為何?
(A) 420kg (B) 540kg (C) 600kg (D) 780kg
17.承第 16 題,A點支承之水平反力 AH為何?
(A) 300 3kg (B) 300kg (C) 150 3kg (D) 150kg
18.如下【圖 9】所示,A物體重 200N,B物體重 500N,A物體與 B物體以繩索繫結,假設繩索與滑輪
間無摩擦,且各接觸面間之摩擦係數為 0.3,求使 B物體即將向左滑動之 P力為何?
(A) 330N (B) 380N (C) 430N (D) 480N
19.如下【圖 10】所示,一重量為 W之鐵梯 AB 斜靠於一光滑牆面,若鐵梯達即將滑動之狀態
,求地面與鐵梯間之靜摩擦係數為何?
(A) 0.275 (B) 0.325 (C) 0.375 (D) 0.425
20.如下【圖 11】所示桁架,請問有幾根零桿?
(A) 1 (B) 2 (C) 3 (D) 4
【圖 5】
y
x
3
4
1
1
P
Q
F2
F1
A
B
P
A
5kN 9kN
1m 0.5m
2m 0.5m
CB
10cm
10cm
L
【圖 6】 【圖 7】
【圖 8】 【圖 9】 【圖 10】 【圖 11】
A
B
R=12cm
R=14cm
D
C
50cm
100N
50N
A
B
4m
W
1.5m
1.5m
AH
BCD
F
GE
3m
4m 4m 4m 4m
3t
6m
2m2m
B
A
600kg
300kg/m
AH
AVBV
30°

工程力學概要 第 3 頁,共 5 頁
21.承第 20 題,CD 桿受力為何?
(A) 5t (壓力) (B) 5t (拉力) (C) 8t (壓力) (D) 8t (拉力)
22.承第 20 題,CD 桿為一斷面積 8㎝2之圓桿,彈性模數 E=2.0×106
kg/cm2
,其軸向變形量為多少?
(A) 0.1 cm (伸長) (B) 0.1 cm (縮短) (C) 0.2 cm (伸長) (D) 0.2 cm (縮短)
23.材料存在初始應力,經一段時間後,變形量未明顯變化,但應力逐漸減少,最後達一定值,
此現象稱為?
(A)彈性 (B)鬆弛 (C)疲勞 (D)潛變
24.如右【圖 12】所示之平面應力元素
,所產生之最大剪應力為多少?
(A) 260 kg/cm2 (B) 240 kg/cm2
(C) 130 kg/cm2 (D) 120 kg/cm2
25.承第 24 題,試求最大主應力為多少?
(A) 250 kg/cm2 (B) 240 kg/cm2 (C) 230 kg/cm2 (D) 220 kg/cm2
26.如右上【圖 13】所示之圓形斷面懸臂梁,該梁之最大剪應力為何?
(A) 2
D3
P32
π (B)
2
D3
16P
π
(C) 2
D3
4P
π (D) 2
D
4P
π
27. T 形斷面梁承受均佈載重 W的作用,如右【圖 14】所示,已知 T形斷面
對水平形心軸之慣性矩為 I,該梁之最大彎曲張應力為何?
(A) 4I
aLW 2
(B) 8I
tLW 2
(C) 4I
bLW 2
(D) 8I
bLW 2
28.承第 27 題,試求位於梁中央 C點處,其斷面上 D點之彎曲應力大小為何?
(A) 0 (B) 4I
aLW 2
(C) 8I
aLW 2
(D) 4I
bLW 2
29.承第 27 題,假設簡支梁之彈性模數為 E,試求位於梁中央 C點處之垂直撓度為多少?
(A) 48EI
LW 4
(B)
384EI
L5W 4
(C)
8EI
LW 4
(D)
6EI
LW 4
30.承第 27 題,試問該簡支梁之最大剪應力為多少?
(A) 4I
bLW 2
(B)
8I
bLW 2
(C)
16I
bLW 2
(D)
8I
bLW 2
31.有一受均佈載重 W之梁如右【圖 15】所示,
其彎矩圖之形狀為?
(A) (B)
(C) (D)
L
CBA
L
W
【圖 15】
【圖 12】
240kg/cm
50kg/cm
240kg/cm
2
2
2
2
50kg/cm
【圖 14】
LL
AB
PP
D
【圖 13】
AB
W
L
x
y
b
a
t
D
水平形心軸 z
y
C
【請翻頁繼續作答】

工程力學概要 第 4 頁,共 5 頁
32.如右【圖 16】所示,一直徑為 D之圓桿,在自由端
承受 T之扭矩,桿長為 L,剪力模數為 G,則自由
端扭轉角為多少?
(A) GD
TL8
4
π (B)
GD
16TL
4
π (C)
GD
32TL
4
π (D)
GD
64TL
4
π
33.承第 32 題,該圓桿之最大剪應力為多少?
(A) 3
D
4T
π (B)
3
D
8T
π (C)
3
D
16T
π (D)
3
D
32T
π
34.如右【圖 17】所示之側視圖與俯視圖,短方柱之斷面為 120cm×120cm(斷面積 A=14.4×103 cm2,
慣性矩 I = 17.28 × 106 cm4),懸臂梁長 60cm,在其自由端 A點處受 360t 之集中載重作用,若
結構自重忽略不計,試求柱底之最大壓應力為多少?
(A) 125 kg/cm2 (B) 150 kg/cm2
(C) 175 kg/cm2 (D) 200 kg/cm2
35.承第 34 題,試求柱底之最大拉應力為多少?
(A) 75 kg/cm2 (B) 100 kg/cm2
(C) 125 kg/cm2 (D) 150 kg/cm2
36.如右【圖 18】所示之組合梁,若維持平衡
時,則 D點支承之反力為多少?
(A) 2t (B) 4t
(C) 6t (D) 8t
37.已知 GPa 為一應力單位,試問其字頭符號「G」之代表量為何?
(A) 10-3 (B) 103
(C) 106 (D) 109
38.有一複合梁之斷面尺寸如右【圖 19】所示,若該梁由 A及B
兩種材料組成,彈性模數 EA=2×106kg/cm2 ,彈性模數
EB =1×106kg/cm2,若採用「轉換斷面法」分析彎曲應力時,其轉換後斷面形狀為何?
(A) (B) (C) (D)
39.使質量 1公斤物體產生 1m/sec2 加速度所需之力為多少?
(A) 1 達因 (B) 1 牛頓 (C) 9.81 達因 (D) 9.81 牛頓
40.如右上【圖 20】所示之對稱空心圓軸,受一扭力後,A點與 B點所產生之剪應力比值(τA/τB)為多
少?
(A) R
d (B)
r
D (C)
D
d (D)
d
D
41.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彈性模數愈大,則材料愈不易彎曲
(B)彈性模數與材料之彎曲無關
(C)斷面慣性矩愈大,則材料愈不易彎曲
(D)梁之彎曲度愈大,則曲率 κ愈大,曲率半徑 ρ愈小
【圖 17】
L
T
【圖 18】
4cm
2cm
2cm
A
B
【圖 19】 【圖 20】
A
CBD
5m 5m
4m 6m
1t/m
【請另頁繼續作答】
【圖 16】
A
B
A
B
A
B
A
B
d
r
R
D
AB
τAτB
120cm
60cm
360t
60cm
A
A
60cm

工程力學概要 第 5 頁,共 5 頁
42.有關摩擦力之敘述,下列何者有誤?
(A)物體直線運動時,動摩擦力與運動方向相反 (B)物體置於斜面上且靜止時,仍有摩擦力
(C)一般而言,動摩擦力小於最大靜摩擦力 (D)最大靜摩擦力與接觸面間之正壓力成反比
43.一物體受應力 σx、σy與σz作用,其彈性模數為 E,蒲松比為
,則其體積應變 εv為多少?
(A) εv=E
)21( ν−
(σx-σy-σz) (B) εv=E
)21(
(σx+σy+σz)
(C) εv=E
)21( ν−
(σx+σy-σz) (D) εv=E
)21(
(σx+σy+σz)
44.在平面應力中,產生最大主應力 σ1與產生最小主應力 σ2的兩個斷面形成之交角為多少?
(A) 30o (B) 45o (C) 90o (D) 180o
45.如下【圖 21】所示之簡支梁,5kg 之力對 O點之力矩為多少?
(A) 5kg-m (B) 10kg-m (C) 15kg-m (D) 20kg-m
46.承第 45 題,B點支承之反力為多少?
(A) RB=1.0kg (B) RB=1.5kg (C) RB=2.0kg (D) RB=2.5kg
47.一鋼桿如下【圖 22】所示,其 BC 段所受軸力為多少?
(A) 100kg(拉力) (B) 100kg(壓力) (C) 200kg(拉力) (D) 200kg (壓力)
48.下列何者為純量(Scalar)?
(A)位移 (B)速度 (C)力矩 (D)長度
49.下列何者為向量(Vector)?
(A)面積 (B)質量 (C)溫度 (D)加速度
50.有一斷面如下【圖 23】所示,求其面積之形心 為多少?
(A) 1.5 cm (B) 2.5 cm (C) 3.5 cm (D) 4.5 cm
【圖 21】
AB C
D
100kg
200kg 100kg
【圖 22】 【圖 23】
Y
4cm
2cm
1cm 2cm 1cm
Y
4
3
5kg
5m 5m
1m
2m
AB
O

台灣電力公司 103 年度新進雇用人員甄試甄試答案
專業科目 A 工程力學概要
1.( A ) 2.( D ) 3.( B ) 4.( C ) 5.( A )
6.( B ) 7.( D ) 8.( B ) 9.( D ) 10.( D )
11.( C ) 12.( A ) 13.( B ) 14.( A ) 15.( B )
16.( D ) 17.( A ) 18.( A ) 19.( C ) 20.( C )
21.( D ) 22.( C ) 23.( B ) 24.( C ) 25.( A )
26.( A ) 27.( D ) 28.( A ) 29.( B ) 30.( A )
31.( B ) 32.( C ) 33.( C ) 34.( C ) 35.( C )
36.( B ) 37.( D ) 38.( B ) 39.( B ) 40.( C )
41.( B ) 42.( D ) 43.( D ) 44.( C ) 45.( A )
46.( D ) 47.( B ) 48.( D ) 49.( D ) 50.(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