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 高普考 高考三級 一般民政 政治學 試卷

pdf
480.17 KB
5 頁
joyce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鼎文公職 解題
鼎文公職 解題
答案以正式公告為準
應考
要領
102
地方特考國營事業
民航、調查局特考
線上解題:http://www.ezexam.com.tw
【憑准考證則享優惠】 上問:02-2331-6611
上連:
鼎文公職 解題
鼎文公職 解題
答案以正式公告為準
應考
要領
102
地方特考國營事業
民航、調查局特考
線上解題:http://www.ezexam.com.tw
【憑准考證則享優惠】 上問:02-2331-6611
上連:
申論題解答
一、
答:民主社會中,一般公民基於自身的訴求或是對於政策意見的表達,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渠道來去影響政治過程,就
是政治參與political participation它使公民有機會行使自己的政治權力實現自己的政治願望從而推進政治
活動的民主化進程。
政治參與的原因:
政治參與是人民以合法的或是不合法的自願性手段,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簡言之政治參與即人民以
各種途徑(如選舉、助選、遊說、社會運動等方式)來影響社會價值的權威性配置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會有
下列各因素來影響社會各階層團體的政治參與:
社會動員:
由於社會的現代化,引起的社會動員會加強人民對政治參與的需求及政治民主化的期望。
社會的階層化:
社會地位的差距過大,常引發各種社會運動,使政府重視各項福利措施。
知識份子的倡導:
知識份子的號召往往能吸引人民的關注,例如各種學生運動即是如此。
大眾傳媒的中介:
藉由各種政治溝通的媒介,增加人民的政治效能感,並形成民意以影響政策之制定與執行。
政治菁英間的衝突:
政治菁英希望藉由群眾的支持,以為政治鬥爭的後盾。
影響政治參與的整體社會心理因素
在前述各項原因中,整體的「社會心理因素」,例如政治不滿感、相對剝奪感、政治效能感等,亦會影響一政
治體系內公民政治參與的社會心理:
政治不滿感:
政治不滿感是指公民對政治制度或政治人物沒有信心或對政府的表現或重要問題處理的不滿意公民的政
治不滿不一定會透過慣常性的政治參與行動,例如選舉投票或參與利益團體等來表達而是透過靜坐、遊行、
示威、抵制等體制外的抗議性行動。
相對剝奪感:
相對剝奪感指出個人或團體對於其所處情境的評量並非來自於對客觀條件的評估而是來自於個人或團體
主觀上與其他個人或團體比較知結果。當公民有下列三個情況時,相對剝奪感就可能產生:
渴望某些個人或其團體所沒有的東西。
個人覺得自己或其團體應該擁有那些他們所渴望的東西。
將沒有擁有那些東西怪罪於他人或其他團體,而不覺得是自己的問題。
政治效能感:
政治效能感可分為內在效能感與外在效能感兩種前者是指個人感覺自己有去瞭解及參與政治的能力而後
鼎文公職 解題
鼎文公職 解題
答案以正式公告為準
應考
要領
102
地方特考國營事業
民航、調查局特考
線上解題:http://www.ezexam.com.tw
【憑准考證則享優惠】 上問:02-2331-6611
上連:
者是指個人感覺政治有去回應個人需求的能力。如果一個政治體系內的所有公民認為自己有能力去影響政
但認為其所處的政治體系未能有效回應其需求,亦即有高度的內在政治效能感,但卻有較低的外在政治
效能感,則可能會傾向採取非慣常性的政治參與行動,來達到其政治目標。
二、
答:政治文化之意涵:
政治文化是一個政治系統下之成員,因其共同之政治信仰、行為規範、態度向背、情感好惡以及價值判斷下所
形成的一套政治準則、價值和認知,其所指者實際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
政治文化又可分為三種取向:
認知取向:個人對政治的認知圖,乃是指對政治事務具有的知識。然此認知圖既有客觀的事實根據,亦有參
雜一些個人的主觀臆測,其更是廣受個人的好惡所影響。
情感取向:是指個人對政治事務所表現之好惡、忠誠、隔閡之觀感,以及自我是否願意涉入政治事務。
價值取向:是指個人以價值來評估政治事件,並對此賦予意義,以提供其行動之力量。
政治文化之類型:
阿爾蒙(G. Almond)與佛巴(S. Verba)依照上述政治文化的三個取向,以及其從對整個體系、輸入項、輸出
項與政治自覺等四個面向,進而發展出政治文化之原始型、臣屬型以及參與型等三個政治文化類型:
原始政治文化:指對政治體系既無期望,無意見輸入,亦對政策之輸出無所關注,更無反饋之反應。而諸如
國家尚未建立之前的政治社會之政治文化均是。
臣屬政治文化:指對其體系的政治輸出充滿服從,然卻無意見之輸入,更不在意政治體系所產出之反饋。
參與政治文化:指其對政治有相當程度之影響力並且擁有政治參與感,另外,其對政治體系的輸出與輸入
亦甚為關注,且相當關注政治體系對其要求是否有適當之反饋。
政治文化對政治體系的影響:
政治文化具有安定政治體系、滿足政治認同、指導政治行為、促進國人團結以及推動政治進步,提供國家發展
方向等功能.故其對各國的民主政治體系之維繫和民主化成果影響甚大。
此外,阿爾蒙(G. Almond)與佛巴(S. Verba)亦從此之中發現,若是一個社會的政治文化越接近公民文化之
原型,則其政治體系亦就會愈加穩定而健全:
公民文化:所謂公民文化乃是一種「中庸之道」的政治文化,在此政治文化中,人民對政治體系支持,非是
狂熱毫無判斷地支持並且在另一方面人民亦會對政府進行必要的批判但卻對政府的存在之必要性懷有排
斥之念。最後,人民對政治參與會擁有適當之興趣,並且會適度地參與政治活動,然卻不會極為熱心地參與
之。
良好的政治文化是民主政治體系之基礎:基本上民主政治之推展、生存與維繫,其除了需要有良善之政治
制度外,良好的政治文化更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因素,而上述之「公民文化」即是支持民主政治最好的政治文
化,倘若一個社會的政治文化愈接近「公民文化」的原型,則其民主政治也愈健全。此外,臣屬性的政治文
化乃是有利於極權專制國家之政其並不適合民主國家之政治發展,故民主政治之推展,亦應注意國家社
會對於參與性政治文化的培養,以使人民朝向適合民主政治體系之公民文化發展。
鼎文公職 解題
鼎文公職 解題
答案以正式公告為準
應考
要領
102
地方特考國營事業
民航、調查局特考
線上解題:http://www.ezexam.com.tw
【憑准考證則享優惠】 上問:02-2331-6611
上連:
三、
答:在民主國家,政府權力來自於人民對於被統治的同意。因此,必須透過自由與公平的選舉(election,賦予統治
者權位的正當性基礎。選舉扮演的角色,就是說明認同政府職權的主要機制。學者伊薩克(A. Isaak)認為,在
自由的民主國家中,選舉至少有兩項主要功能它讓選民有選擇候選人及決定問題處理方式的機會。由於民
選官員希望能連選連任,因此選舉可使其在任公職時一樣須對選民負責。
從此角度來說明選舉在民主國家中的主要功能,則可以從下列兩種觀點分別論述之:
從「下而上」的觀點論選舉功能:
人民藉由選舉選出理想的代議士、公職人員以組成政府,為人民謀福。從此角度,選舉有以下功能:
甄選政治人物:在民主國家中,政治人物主要從選舉中產生,同時在競選的過程中,也得已產生具群眾魅力
的政治明星。
組成政府以內閣制來說選舉勝利的政黨得由黨揆出任閣揆並組織內閣和政府而總統制中行政首長,
即總統由選舉直接選出,並負責組成政府。
提供代表性:當民意代表或政府由選舉產生,就代表了具有民意的支持,而能代表人民執行職務。
影響政策:政黨要能贏得選舉,就必須提出符合民意的政策,故人民可透過選舉來影響政策的走向。
從「上而下」的觀點論選舉功能:
政府藉由選舉建立起政權的正當性,利於政策推行並鞏固統治地位,塑造民意。從此角度,選舉有以下功能
政治社會化:在競選的過程中各政黨候選人都會提出各種資訊供選民參考甚至以理性的辯論來爭取選民
認同,這對選民就是種民主政治的政治社會化。
建立正當性即使在威權體制他們也會舉辦選舉即使該選舉不具公平性競爭性但卻能建立起正當性。
在民主國家當然更是在民意公平自由的表達下,建立政權的正當性基礎
四、
答:政府(government)即為統治(govern)的機制,負責制定與執行集體化決策,為一套正式且制度化的集合體,
目的在維持公共秩序並促進集體的福祉而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是國家對地方公共事務行使管理權的主
要代表,它依靠其權威對本地區進行管理和控制,通過行使公共權力,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
地方政府的定義及特性
依學者薄慶玖的定義「地方政府者乃一在國家特定區域內依憲法或中央法令規定自行處理局部性事務,
而無主權之地方統治機關。」因此,地方政府具有下列特性:
特定區域:省或縣的地域劃分。
透過憲法或中央法令:具完整公法人身分。
處理局部事務:與中央透過法律分權。
無主權:但享有法律規範下的自治權。
自行處理事務:即所謂「自治事項」,以及上級政府委託事項。
地方政府的縱向關係:中央地方府際關係:
中央集權式府際關係:
中央將國家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為中央派駐地方的代理機,有相當清楚的隸屬關係地方受中
央高度的貫穿,是一種「分工式的地方分權」
鼎文公職 解題
鼎文公職 解題
答案以正式公告為準
應考
要領
102
地方特考國營事業
民航、調查局特考
線上解題:http://www.ezexam.com.tw
【憑准考證則享優惠】 上問:02-2331-6611
上連:
地方分權式府際關係:
地方政府全權處理地方事務,中央僅有些許監督權,且地方政府在辦理事項時擁有公法人地位是一種「分
割性的地方分權」。地方分權式的國家中,地方政府有相當高的保障權,非中央輕易可以動搖之,中央與
方在有些業務上是平等而非隸屬,中央不得任意干涉地方事務。
均權式府際關係:
融合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事務之劃分依性質因地制宜地方本身為自治團體有時也受中央委託為代理人
其事權之劃分有三種標準:
以事務本質或程度做為劃分標準。
以利益所及的範圍做為標準。
以地方的能力、財力或人力、技術做為標準
地方政府的橫向關係:地方政府間府際關係
地方政府間的府際關係從體制觀點所呈現出行動者之間權力分享(sharing power的意涵。就此一概念而言,
地方政府間的運作上有必要引入合夥關係及跨域管理的機制,以改造地方政府與地方政府間的水平互動關係
甚至還可與私部門組織志願團體共同建構公私部門的合夥協力關係致力建立彼此之間合作與競爭的誘因結
構,使其合夥協力關係更為堅實
當代地方政府管理趨勢:地方治理:
地方治理是以當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為基礎,而發展出新的橫向多元治理,以達成地方政府間的分權治理
20 世紀九○年代西方國家興起地方治理之革命性運動以西方民主運作價值為基準的政治運作推動了地方
治理的實質體現,形成一種新的『權力分配運作模式』。是故,地方治理具備下列特質:
地方政府是全球化趨勢中的在地行動者,尤其作為國家與世界互動的過程中,更扮演『聯結』與『落實』的
角色。
地方政府應去除『向中央對抗以突顯自我』的政治思維,透過城市的自我動力為其量能,積極透過政策網絡
結合地方自身的發展目標,才是地方治理成功的關鍵。
地方政府兼負國家的在地行動者與政策的執行者,故其思維需將地方與國家永續發展結合。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