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屈原放逐時的代表作,也是最卓越的詩篇,全詩 373 行,2490 個字,成為中國
古代最雄偉的長詩。
2、在〈離騷〉裡屈原傾吐自己的歷史,融合古老的神話傳說通過綺麗絢爛的文采,
營造神秘浪漫的氣氛,表達自己的愛國懷鄉、憤世嫉俗之情,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
異采。
(參見「本國文學概論講義」〈文學史歸納整理〉p.23)
(二) 柳宗元〈永州八記記〉
1、 柳宗元仕途失意,貶永州司馬,又遷柳州刺史,卒死於柳州。這種悲苦的際遇,
使得他深入民間,反映民生疾苦,文章文章雄深雅健,意寓深遠。
2、 柳宗元把自己的際遇和悲憤之情,寄託在山水之中,使得山水也感染作者的情感,
同他其他散文的思想內容一致。他在山水的描寫上,有細微的觀察與深切的體驗,
以精鍊的文筆、清麗的語言,刻畫山水的美麗形象成為山水散文的傑作,是繼酈
道元之後,又一位山水大家。代表作:〈永州八記〉。
(參見「本國文學概論講義」〈文學史歸納整理〉p.28)
(三) 蘇軾〈前後赤壁賦〉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任密州、徐州、湖
州知州。神宗元豐二年,以「烏臺詩案」被誣下獄,幾至於死,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黃州五年軾之人格日臻成熟。〈前後赤壁賦〉正是此時期的代表作,文辭優美,表現
對宇宙人生的深刻哲思。
(參見「本國文學概論講義」〈文學史歸納整理〉p.28)
(四) 評論:
1、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
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
2、韓愈〈荊潭唱和詩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讙愉之辭難工,而
窮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恆發於羈旅草野」
3、歐陽修:「文窮而後工」
4、日本文學家廚村白川:「文學是苦悶的象徵」。
5、文學是作者的情感與人生際遇的的交織與抒發,人生際遇的困頓,更能激發作者
對人生的深刻體會,於是屈原將忠君憂國之情,抒發為美麗的詩篇;柳宗元將滿腔悲
憤之感,化而為優美的山水遊記;蘇軾則將人生的困厄,化入對宇宙悠遠的哲思,此
正是所謂「聖賢發憤之所為」,「文窮而後工」的道理,只有對生命的體會越深刻,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