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儀式:文化目標為負面,因應手段為正面,如官僚主義的官員
4.退卻:文化目標與因應手段均為負面,如埋名隱沒的隱士
5.反叛:文化目標與因應手段均難以界定,如不惜一戰的革命份子
而對於結構緊張論最大的批判在於難以解釋哪些行為是屬於合乎規範?哪些行為是屬於不合乎規
範?另外也無法解讀不同人在面對相似的情況時為什麼會採取相異的應變手段,這仍應去探究每個
人的生長背景以及身處的社會情境去解讀會更為清楚。
四
1.種族隔離為一種歧視行為,指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不同種族將人群分割開來,使得各種族不能同
時使用公共空間或者服務,其可能是法律規定的,也可能是無法律規定但事實存在的,出現的原因
可能是基於種族中心主義,優勢族群以本身的文化為標準來評判他人文化,輕視任何他人的文化,
將對其餘種族文化的偏見擴大到歧視行為的出現。
2.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為庫里(Charles Cooley)解讀的社會化的過程,其認為我們藉著想像他
人的反應方式以評價「自我」,這種過程就是社會化,因此自我是一種社會的產物,其中鏡中自我
的三階段為:
(1)我們想像別人眼中的自己
(2)我們想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知覺他人對此形象的批評)。
(3)我們如何反應別人的看法(個人對此知覺的反應)。
3.隱藏課程為教育過程中的潛在或不明文的「課程」,如學校文化、價值氣氛、或結構特徵、組織
型態等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功用。相較於正式的課程,隱藏課程對學生的影響亦非常重要,學生在學
習的過程一樣會依照隱藏課程所傳遞的知識進行社會化。
4.主幹家庭(折衷家庭)是介於核心家庭與擴大家庭間的另一種家庭形式,主要是由已婚的相連兩代
所組成的家庭,如包含祖父母、父母及子女的三代直系親屬家庭。它的優點是能充分發揮養老育幼
功能,缺點則是家庭權威與人際互動的運作比較困難。在台灣,這是一種普遍的家庭形態。
5.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的人口論有兩個重要前提:一是食物是人類維持生存所必須;二
是兩性之間的情愛無法避免,此乃常惰,將來也不會有多大的改變。在此兩個前提下,馬氏認為人
口的生殖力遠超過土地的生產力,人口成長如不給予限制,將以幾何級數數率增加,但是生活所需
的糧食僅以算術級數的數值增加。也就是說,生殖力係人之本能,具有無限制發展的潛力,但是糧
食卻受到土地報酬遞減率的限制,而無法無限地增加。因此,造成人口過剩,糧食卻不足的現象;
而當人口成長超過糧食供給時,飢荒、瘟疫與戰爭等災難即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