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號:50170
頁次:4
-
2
 
 
6 根據 Dunn(2012)主張的公共政策分析,下列何者不是其政策分析方法(policy-analytic methods): 
問題建構(problem structuring) 探索(Exploring) 
預測(forecasting)  評估(evaluation) 
7 下列有關於警察政策形成(Policy Formation)的敘述,何者錯誤? 
警察政策形成泛指自警察問題的發生、設計規劃替選方案、將選定方案合法化,而產生政策的
整個過程 
有組織的團體會將多元文化與多元意見帶進政府決策之中,團體之間的競爭在政策形成中扮演
著重要的角色 
政策鐵三角理論認為警察政策是由國會、警察行政部門與特殊利益團體三者之間的緊密聯盟所
決定 
利益團體、公私組織與一般民眾會針對包括治安政策在內的特定議題結合起來,形成自發性的
政策次級單位(autonomous policy subunits),發揮影響力,他們的穩定性(stability)與獨立
性(autonomy)均高於政策鐵三角 
8 為有效解決問題,決策的選擇必須兼顧多項目標的達成,決策者要在不同的價值目標之間做出取
捨。當我們了解民眾最在意的犯罪問題是詐欺和竊盜時,因此而將警察組織的資源優先配置在這
些問題上。此種情況,指的是下列那個步驟? 
確認問題 確定目標 擬定方案 評估方案 
9 下列何者不是第三造警政(Third-party policing)合作的對象: 
大樓管理委員會 房東 企業負責人 加害者本人 
10 下列何者不是警察人員的政策分析專家倫理: 
警察人員在規劃政策時,要避免政策分析受到個人私利影響 
警察人員在規劃政策時,應以事實為依據 
警察人員在擬定政策時,若涉及價值的取捨時,應說明其取捨之理由 
警察人員在擬定政策過程,應以專家意見為主,以提升警察工作的可行性 
11 有關警察行為課責(accountability)機制,下列何者不是 Bayley(1998)主張的內在顯性控制機
制(Internal-inclusive): 
層級(指揮系統)的監督 組織內的紀律程序 
公會監督  同儕監督 
12 進行政策可行性分析時,必須顧及各相關層面。在臺灣,若是將警察組織提升到部會的層級,便
會讓一般民眾或媒體有警察「擴權」的聯想,因而造成可行性的阻礙。針對此一現象,下列那一
個描述最適當? 
法律可行性(legal feasibility)較低 
行政可行性(administrative feasibility)較低 
技術可行性(technical feasibility)較低 
政治可行性(political feasibility)較低 
13 下列何者不是「犯罪轉移理論」(Crime Displacement)主張的犯罪轉移: 
地理上的犯罪轉移(geographical displacement) 
時間上的犯罪轉移(temporal displacement) 
犯罪行為人的轉移(criminal displacement) 
犯罪類型的轉移(crime type displac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