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試題 代號:27670 全一頁
類 科:視聽製作
科 目:紀錄片企畫與編導
考試時間:2小時 座號:
※注意:
禁止使用電子計算器。
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試卷上,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本科目除專門名詞或數理公式外,應使用本國文字作答。
(請接背面)
一、英國紀錄片之父格里爾生(John Grierson)為紀錄片所下的定義-「對真實事物做一
種創意性的處理」(a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長久以來在西方電影學術界一直
是不斷沿用,但仍被不斷詬病的說法,也似乎沒有比它能更讓人接受的定義出現。
2013 年,一位英國紀錄片學者溫斯頓(Brian Winston)提出了一個新的紀錄片定義:
將「被見證過的觀察」的一些層面予以敘事化地記錄下來,並被(觀眾)接收為關
於這個世界的一個故事(the narrativized recorded aspects of witnessed observation
received as being a story about the world)。請說明:
格里爾生為紀錄片所下的定義引起的爭議有那些?(10 分)
你認為溫斯頓提出的新的紀錄片定義,與格里爾生的定義主要的差別有那些?(10 分)
在21 世紀數位電影時代,你認為什麼樣的影片可以被定義為紀錄片,以及紀錄片
與虛構劇情片之間的主要分野在那裡?(15 分)
二、紀錄片中常見對一位受訪者進行深度的訪問,但發問者則未必會現身(或現聲)於
銀幕上。請詳細說明(必要時可以條列式方式回答):
紀錄片使用訪問此種技巧,在調研時期,蒐集材料應注意那些事項?(10 分)
拍攝時期,執行一場有深度且最終可以被使用在完成影片的訪問,應該注意那些
事項?(10 分)
紀錄片使用訪問作為呈現影片對某些議題的評論方式時,在後期剪輯影片時可以
有那些不同的方式?(10 分)
三、齊柏林導演因為執導《看見臺灣》紀錄片,讓社會大眾看見臺灣山川海洋的美麗,
與人為破壞後的哀愁,引起整體臺灣社會很大的震撼與共鳴,也觸發政府部門開始
採取一些行政作為,改善臺灣的環境問題。而今齊柏林導演在宣布開拍《看見臺灣 2》
後不久,即因直升機失事而不幸去世。雖然《看見臺灣 2》未來是否繼續進行製作尚
難預料,但如果由你來企畫這樣一部接續成功的紀錄片,請試擬一份該影片的企畫
書。包括你認為應該包含的所有項目與資訊,以便能讓你籌募到所需的經費,及讓
工作人員了解你想拍什麼、如何拍、以及製作出來的將會是一部什麼樣的紀錄片。
(3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