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非題:每題1分,共18分。
1.( )仕駿在研究有關鄭芝龍的事蹟,他從歷史資料中得知鄭芝龍以前是個農夫。
2.( )荷蘭人於西元
1624
年來到臺灣後,在基隆建立熱蘭遮城作為統治中心,又在淡水建立普羅
民遮城發展貿易。
3.( )十七世紀時,荷蘭人最終被西班牙人逐出臺灣,位於淡水的城堡也由西班牙人改建。
4.( )臺南的新營、下營等地區,地名由來與明
鄭時期的軍隊開墾有關。
5.( )臺南著名的古蹟─孔子廟,在明
鄭時期所附設的學校,課程是以傳授基督教的思想為主。
6.( )宏翔正在研讀有關明
鄭時期的歷史,他發現當時輔佐鄭經建設臺灣的大功臣是陳永華。
7.( )臺灣被納入清朝版圖後,清朝政府一開始便採取一連串的良善治理,積極鼓勵、大量遷移
人民來臺開發。
8.( )清朝時期,臺灣土地的開墾方向是由南部往中、北部延伸擴大。
9.( )清朝政府畫分漢人與原住民族居住的地區,隨著漢人愈來愈多,界線也不斷的重畫,原住
民族的居住區愈來愈靠近「海邊」。
10.( )欣霖在課堂中以清朝的「朱一貴事件」和「林爽文事件」為報告主題,認為他們的衝突
是屬於官逼民反的「民變」事件。
11.( )清朝政府禁止平埔族人使用漢姓,以積極保護平埔族原有的傳統文化。
12.( )臺灣各地常見的「大眾爺廟」、「萬善爺廟」,供奉著清朝時期因械鬥而喪生的人們等,尤
其以漳
泉之間和閩
粵之間最常發生械鬥。
13.( )原住民族因為生活環境艱辛,因此發展出許多互助與分享的生活方式,這種「有福同享
,有難同當」的分享文化,成為穩定部落與凝聚力量的方式。
14.( )布農族的「打耳祭」又稱「射耳祭」,除了祭祀祖靈之外,也象徵傳承打獵的精神和技藝
。
15.( )魯凱族人會將具有勞動力的男子組成「漁團」,共同造船、捕魚、平分漁獲,還會舉行大
船下水的典禮。
16.( )閎荏每天的早餐是三明治和奶茶,學校裡有國語課、回家功課要寫國語作業,每逢初一
、十五還會跟爺爺、奶奶到廟裡上香,這些平淡無奇的生活內容,其實都是人類文化的
一部分。
17.( )新北市
三峽區的祖師廟每到祖師爺的生日時,便會舉辦盛大慶典,例如:神豬競賽、
酬神戲的演出等,這是三峽的先民們為了感念神明的庇佑所表示的謝意。
18.( )俗語說:「行過黑水溝,六死三留一回頭」,先民為了保佑渡海來臺過程平安,信奉保佑
出海順利的媽祖,也把媽祖信仰帶到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