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共4頁
高雄市立大樹國民中學 108 學年度第一學期地理科二年級第三次段考試題卷
____年____班 座號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一、單選題(1-30 題,每題 3分)
( )1. 以工業發展條件而言,中國 13 億的人口為此提供哪些優勢?(甲)原料(乙)市場(丙)動力(丁)勞工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 )2. 臺畜公司打算到中國開發肉品市場,特地派了致遠探勘中國各地找尋適合的牧場,他從內蒙古東側一路經過內蒙
古西側及新疆地區,最後到達西藏,發覺一路走來各地的畜牧方式都不同。依照致遠的路線,他所觀察到的變化
順序為何?(甲)游牧;(乙)放牧;(丙)山牧季移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甲→乙
( )3. 「山牧季移」是高山草原盛行的游牧方式,牧民在哪個季節驅趕牛羊上山?
(A)夏末秋初 (B)春末夏初 (C)冬末春初 (D)春初秋末
( )4. 在傳統的觀念裡,中國南方是稻米生產重鎮。然而根據中國官方所公布的統計資料發現,黑龍江省的稻米產量已
經擠進全國前十大。造成這種轉變的原因為何?
(A)耕作技術的改善 (B)作物改良 (C)氣候變遷 (D)市場需求
( )5. 附圖為中國某牧場購製的設備,從圖中可以看出此牧場經營發展的方向為
何?
(A)企業化經營,提高產量,擴大生產規模 (B)開發休閒牧場,推廣生態教
育 (C)維持傳統畜牧方式,避免傳統文化失傳 (D)發展生物科技產業,研
發最新生技產品
( )6. 近年來,中國農作物的生產轉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下列哪項不是影響它轉變的因素?
(A)氣候變化 (B)市場經濟 (C)交通建設 (D)科技進步
( )7. 中國俗語「南人食米,北人食麥。」此處所謂的「南」與「北」大致以附圖中哪座山脈
為分界線?
(A)甲 (B)乙 (C)丙 (D)丁
( )8. 中國西部地區的畜牧方式有游牧和定居放牧的差別。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為何?
(A)牧草生長茂盛與否 (B)勞力來源有異 (C)牲畜種類有別 (D)交通工具不同
( )9. 中國沿海地帶及內陸地區的發展程度不同,為了平衡發展,則必須劃分區域以便管理。若要比較中國區域經濟發
展程度,下列哪張地圖較為合適?
(A) (B) (C) (D)
( )10. 中國實施經濟改革開放,一開始的經濟策略是設立經濟特區,接著陸續開放沿海城市。企圖透過沿海地區的發展,
帶動內陸地區的開發。中國經濟特區的工業特性,與臺灣的工業有哪項共同點?
(A)以精密機械、高科技工業為主 (B)產品主要外銷海外市場 (C)都設立於四面環海的離島 (D)均以農產品為
主要工業原料
( )11. 下列何者是中國經濟特區集中於東部沿海地區的原因?
(A)地形平坦 (B)華僑眾多 (C)礦產豐富 (D)勞力充沛
( )12. 中國三大經濟帶中的東、西兩個經濟帶,將其差異整理如附表,其中哪項錯誤?
(A)A (B)B (C)C (D)D
( )13. 在中國的經濟特區當中,其工業發展優勢多為「密集的勞工」。若以此發展工業,則最可能出現哪種產業?
(A)鋼鐵業 (B)石化業 (C)造船業 (D)紡織業
( )14. 為了讓學生更了解中國沙塵暴,閔誌老師請同學們蒐集相關資料,並利用自修課輪流上臺發表。下列哪位學生所
分享的內容有誤?
(A)威廉:「發源於中國新疆、內蒙古等地區。」 (B)毛弟:「發源地年降水量都在 500mm 以下,有強烈的地面風。」
(C)敖犬:「地表性質皆土質鬆軟、乾燥,沒有植被及積雪覆蓋。」 (D)阿本:「春末夏季為主要的發生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