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團法人雲林縣天主教永年高級中學文教基金會 
101 年永年盃國小學藝競試 國語科試題 
 
桌上編號:          畢業國小:                姓名:           
※說明:本試卷有 3面,共 40 題,每題 3分,均為單選題,請將答案依題號順序劃在電腦答案卡上作答,答錯不倒扣。 
2 
 
16.(      )下列哪一個選項的詞性結構和「細緻的沙粒」不相同?  (A)  強悍的風季  (B)緊緊踹住  (C)精巧的珊瑚   
  (D)人寵人愛的光澤。 
17.(   )「殞落」用來比喻:  (A)東西掉落 (B)從上往下跳 (C)人死亡 (D)下雨天的雨勢。 
18.(   )「丰姿綽約」是指    (A)溫文儒雅的書生 (B)女子體態姣好,風情萬種的樣子 (C)身體笨重的人 (D)風流倜
儻的才子。 
《攀登另一座高峰》 
    有人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為什麼以他的家財萬貫,即使子孫三代都享用不盡,何以還需要這樣孜孜矻矻經營呢?
這無異是在銀行的存款簿上玩填字遊戲,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苦如此?豈知企業家嚴肅的回答:「我不認為我只
是在玩銀行存款的填字遊戲,我認為每一次經營的成功,就是在生命旅程上攀登另一座高峰,你不認為,當我攀登另一
座高峰時,有許多人也因此而獲得登山的機會嗎?你看,有多少人在我的企業體系上做事。我的攀頂成功,往往令我嚮
往另一個高峰,於是永無止境!」 
    的確,有遠見者,總是由一個山峰攀過另一個山峰,山腳下仰望的人只能仰頭驚嘆,卻無從分享人家成功的喜悅,
與攀登的快感。大政治家、大企業家心目中都有另一幅高峰的藍圖,他們精心策畫的就是攀登另一座更高的高峰,即使
是小人物,又何嘗不能有攀登小山頭的願望。 
    如果你心中畏懼於登山的崎嶇難行,那就永遠無法享受峰頂的無限美景,也唯有一輩子徘徊在山腳下,等著人家從
峰頂上帶下多餘的奇岩怪石,而無從享受發掘的喜悅。 
    為了豐富我們的人生,讓我們在面對橫亙於心中的阻難時,立下誓願——攀登另一座高峰! 
19.(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擁有怎樣的胸襟,面對未來的挑戰? (A)遇到挫折就馬上折返 
(B)從不挑戰生命中的高峰 (C)不斷攀登另一座高峰 (D)請別人先挑戰,自己隨後跟上。 
20.(      )哪一種人總是由一座山峰攀過另一座山峰,分享成功的喜悅與攀登的快感? 
(A)橫衝直撞的人 (B)有遠見的人 (C)投機取巧的人 (D)慢條斯理的人。 
21.(      )下列哪一個人不屬於成功企業家的典範之一? (A)郭台銘 (B)張忠謀 (C)王永慶 (D)林書豪。 
22.(      )一個想有攀登另一座高峰的人,不可能擁有哪一種心態? (A)  努力克服面臨的阻難 (B)堅毅不搖的決心 
(C)規畫另一幅高峰的藍圖 (D)享受別人開創後的甜蜜成果。 
因為我有一個更大的理想,就是成立免費的教學網站,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如果只是光用金錢援助是不夠的,因為
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唯有讓所有弱勢學子都有學習知識的機會,他們才會有靠自己力量脫離貧窮的一天。 
23.(      )「『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一句中『幫助』一詞的詞性為何?  (A)  動詞  (B)名詞  (C)形容詞  (D)副詞。 
24.(      )下列文句,何者與本文的寓意相近?  (A)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B)給他魚,不如教會他如何釣魚   
(C)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D)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 
林炳山先生是嘉義市人,原本任職於嘉義市城隍廟,擔任辦事員。他看見社會上有很多因家境問題,連三餐溫飽都
有困難的人,為了表達對社會與窮人的關懷,他結合嘉義地區的善心人士,從民國五十八年開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利用夜間的休息時間一同去修補道路、吊橋。後來又因為不少慈善團體常常缺乏米糧,或是窮人家付不出喪葬費,林炳
山先生再度擴展行善業務,並將觸角延伸至「施米」與「施棺」。 
    林炳山先生個性剛正不阿、是非對錯分明,對於善款的使用格外小心。他始終堅持「現捐現用」的原則,因為僅有
如此才能避免無謂的糾紛產生,而默默行善不愛居功炫耀的個性,讓人們對他更加敬佩。後來是因為聯合報的記者跟蹤,
善行才曝光,不過林炳山先生還是盡可能避開傳媒的渲染。到目前為止,外界對於林炳山先生還是十分的陌生,而已故
的前嘉義市 許世賢市長,曾公開讚許林炳山先生為「難能可貴的慈善家,他的愛心讓不少窮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25.(      )文中的「已故」替換成下列哪一個詞語後意思不變?  (A)頑固  (B)仙逝  (C)顧問  (D)故舊。 
26.(      )下列何者可以用來形容林炳山先生?(A)人往高處爬(B)吉人自有天相(C)三分天才七分學  (D)為善不欲人知。 
  臺南市的白河在三百年前原本是一片荒蕪的曠野。相傳在明末清初,有個名叫吳根的商人,在此地開了一家茶水店,
這間小店成為來往客商的中途休息站,因此也吸引了許多人到此開店做生意,這裡就越來越繁榮。 
    白河境內有一條河環繞,這條小溪的上游穿越了石灰岩地形,有些石灰溶解後流到溪水裡,染白了溪水,這條溪就
被稱做「白水溪」。到了日治時代,政府就將此地更名為「白河」。 
    白河最負盛名的特產是蓮子,全臺灣產量三分之二以上的蓮子都產自於這裡。白河有很多的蓮花田,近幾年,區公
所為了提高地方的經濟收益,推動結合「農業與觀光業」,鼓勵農民除了栽種食用蓮花之外,也培育香水睡蓮、霸王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