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看臺灣出生人數與家庭型態變遷

pdf
347.6 KB
8 頁
penguin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
從龍年看我國出生人數及家庭型態的變遷
今年是聯合國「國際家庭年」訂立 30 周年亦逢生肖紀年龍年,
鑑於家庭是社會組成的重要基礎,本文探討我國家庭型態、生活福
祉、傳統觀念對出生人數的影響及性別分析。
莊文寬(行政院主計總處簡任視察
壹、前
「家庭」在社會結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單位,從胸懷大志者的
「齊家、治國、平天下」到升斗小民的「安居樂業「家」都是一
個出發點。我國已經法制化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
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兒童權利公約」及「身心障礙者權利公
約」等國際人權公約,皆明確揭示家庭為社會組成的基本單元及重
要基礎,聯合國亦 1994 年訂為國際家庭年,每年的 515 日為
國際家庭日,並且每年都會提出一個社會關注的議題,例如在國際
家庭日的元年,聯合國就將主題訂為「家庭:變化世界中的動力與
責任」2021 年的主題為「家庭與新科技」係因 Covid-19 疫情使
(家工
)因此國家需要關注科技如何協助人民面對諸如新冠疫情等嚴峻
的挑戰;今(2024)的主題則為「家庭與氣候變遷」,近來世界各地
因極端氣候造成令人怵目驚心的天災為其濫觴
今年是國際家庭年訂立第 30 周年這幾十年來受到全球化、
高齡化、少子女化、科技化等影響,世界各國的家庭型態均產生極
大的變化,我國亦不例外,本文透過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
報告觀察近 30 年來我國家庭組織型態及生活福祉此外家庭組
織型態的變遷,追本溯源,少子女化是重要因素之一。我國總生育
率已是世界倒數第二,僅略高於南韓。今年亦適逢龍年,本文再透
2
過內政部的人口統計,剖析我國傳統觀念對出生人數有何影響,同
時探討攸關人口發展之嬰兒性別比。
貳、家庭組織型態與生活福祉之變
一、家庭組織型態的變遷
由於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自民國 83 年起始有家庭組織型態(1)
統計爰藉以觀察 83 年至 111 年間我國家庭類型之發展及其變化趨
勢。 1我國家庭組織型態
類型 定義
1.單人家庭 該戶僅一人居住。
2.夫婦家庭 該戶僅夫婦二人居住。
3.單親家庭 該戶成員為父或母親其中一人(離婚分居或寡居)
以及均未婚子女所組成,不含其他親屬。
4.核心家庭
但可能含有同住之已婚子或其他非直系親屬
5.祖孫家庭 該戶成員為祖父(母)輩及至少一位未婚孫子(女)
且第二代直系親屬(父母輩)不為戶內人
可能含有同住之第二代非直系親屬。
6.三代家庭 該戶成員為祖父(母)(母)輩及至少一位未
婚孫子(女)但可能還含有其他非直系親屬同住
7.其他家庭 凡無法歸於以上型態者均屬之。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依據調查結果(2)30 年來全體家庭平均每戶人數減少逾 3
(-1.23 ),由於戶內人數減少,勢必影響家庭組織型態。從戶數
構來看歷年來雖均以「核心家庭」為最多但其占比由 83 54%
大幅降至 112 31%減少了 23 百分點且隨著少子女化及年輕
人外出工作自組家庭,大家庭數量減少、小家庭增加,原位居第二
「三代家庭」日漸減少(-7 個百分點)已被「夫婦家(21%
+11 個百分點)取代,「單人家庭」占比(15%)亦增加 8個百分點,位
居第三。
3
單位:人,萬戶,%
年別 總計 單人 夫婦 單親 核心 祖孫 其他
83
4.02
1.00
2.00
2.96
4.28
3.42
6.15
3.43
90
3.58
1.00
2.00
2.74
4.08
3.25
5.84
3.02
100
3.29
1.00
2.00
2.53
3.84
3.11
5.43
3.02
112
2.79
1.00
2.00
2.35
3.58
2.86
5.07
2.81
112 vs 83
增減率
(%)
-30.6 - - -20.6 -16.4 -16.4 -17.6 -18.1
83
557
39
56
35
302
5
96
24
90
673
72
88
52
317
8
104
32
100
796
81
136
74
320
10
120
55
112
912
140
196
96
286
8
95
90
83
100
7
10
6
54
1
17
4
90
100
11
13
8
47
1
15
5
100
100
10
17
9
40
1
15
7
112
100
15
21
11
31
1
10
10
112 vs 83
增減百分點
8 11 4 -23 0 -7 6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說明:表中「戶數結構」的
①②③
數字符號係該年之排名。
2 -
每戶人數(人)
戶數(萬戶)
戶數結構(%)
二、家庭成員生活福祉的變遷
衡量生活福祉的方式有許多面向本文採所得面向之「平均每人
可支配所得」即家庭的可支配所得平均分配給戶內成員每個成員
所能享受到的生活福祉。
整體而言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呈增加趨勢就經濟戶長性別觀
察,隨著教育程度提升,女性自主能力增強,兩性經濟戶長家庭的
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無顯著差異(1)
4
40.9
40.6
0
10
20
30
40
萬元
圖1 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按經濟戶長性別分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再就家庭組織型態觀察各類型家庭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均呈
增加趨勢,90 年代因受民國 90 年科技泡沫及 98 年金融海嘯影響,
成長放緩( 0.4%~1.4%)
2.5%~3.7%的幅度成長(3)
單位:元,%
年別 總計 單人 夫婦 單親 核心 祖孫 三代 其他
83 191,481 290,709 249,001 198,611 196,930 137,879 158,562 223,859
90 242,640 371,846 306,224 236,261 248,657 177,126 193,798 271,017
100 275,984 387,056 331,835 268,390 286,908 199,126 218,791 296,087
112 407,422 536,980 453,165 413,142 416,316 294,408 322,433 401,459
83~90 3.4 3.6 3.0 2.5 3.4 3.6 2.9 2.8
90~100 1.3 0.4 0.8 1.3 1.4 1.2 1.2 0.9
100~112 3.3 2.8 2.6 3.7 3.2 3.3 3.3 2.6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3 -
年平均成長率(%)
5
參、傳統觀念對出生人數的影響
一、育齡婦女生得少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估算若長期要維持人口總數不變,
則平均每位育齡婦女的生育數為 2.1 (人口替換水準)我國育齡婦
女生育數在民國 40 年時達 7.04 人,爾後逐漸減少,於 73 年跌破人
口替換水準,111 更降至 0.87 (2)
7.04
5.59
3.71
2.46
2.06
1.72 1.4
1.07 0.87
換水準:2.1
40 50 60 70 73 80 90 100 111
0
2
4
6
8
圖2 我國平均每位育齡婦女總生育
資料來源:內政統計年報。
說明:總生育數係指一個代的育齡婦女,按照目前的年齡別生育水準,在無死亡
的情況下,渡過其生育年齡(我國採 15~49 )以後,一生所生育的嬰兒數。
二、從「戰後嬰兒潮」到「如今嬰兒少」
依據內政部的出生人數統計我國出生人數在民國 52 ()以前
呈增加趨勢,符合國際上「戰後嬰兒潮」(1946~1964 年間)的現象;
爾後反轉成減少趨惟至 73 ()以前都還在 35 萬人以上隨後
則減幅加劇,112 年出生人數只有 13.4 萬人(3)
從圖 3可發現,大約自 65 年起,出生人數在減少的趨勢中存在
週期性的波動,紅色標示的「龍年」出生人數會明顯增加,「虎年」
則會顯著減少至於 65 年以前則無此現象可能原因是戰後嬰兒潮
的現象超過國人喜生龍子的效果。此外,往年出生人數在虎年驟減
6
單位:萬人%
年別
(生肖週期) 平均每年出生人數
(萬人) 增減率
(%)
37~48 37.08
49~60 40.50 9.22
61~72 39.35 -2.84
73~84 32.90 -16.39
85~96 25.63 -22.11
97~108 19.71 -23.08
109~112
14.74
-25.22
資料來源:原始資料來自內政戶政司,作者再依生肖
週期(從鼠至豬年)自行計算每12年平均
4 ()
後的隔年「兔寶寶」數量都會再反彈回升 112 年的兔年卻打破
此慣例,出生人數沒有回升,甚至連今年龍 1~7 月的出生人數比
去年同期還減少 2,621 (-3.4%),以往尚能靠龍年拉升出生率,今
年情況恐不樂觀。
37.3
41.7 42.6
34.3
30.7
23.5
13.4
3
9
5
1
6
3
7
5
8
7
9
9
1
1
1
4
1
5
3
6
5
7
7
8
9
1
0
1
0
10
20
30
40
3
6
3
8
4
0
4
2
4
4
4
6
4
8
5
0
5
2
5
4
5
6
5
8
6
0
6
2
6
4
6
6
6
8
7
0
7
2
7
4
7
6
7
8
8
0
8
2
8
4
8
6
8
8
9
0
9
2
9
4
9
6
9
8
1
0
0
1
0
2
1
0
4
1
0
6
1
0
8
1
1
0
1
1
2
萬人
生肖
圖3 我國出生人數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生肖由作者自行標註。
說明:1.生肖原係以農曆歸屬,惟囿於出生統計採國曆日期,本圖忽略生肖年度與國曆年度之時間落差。
2.62年(含)以前為登記日期且不含金馬地區。
(按發生日期統計)
接著以具體數據來呈現 70 餘年來出
生人數變動之劇烈由於生肖會影響出生
人數,因此依生肖週期(從鼠年至豬年,
12 年為一期)計算各期平均每年出
49-60 37-48 年」增加
9.22%,惟爾後呈減少趨勢且減幅加大,
61-72 -2.84%擴大到109-112
年」的-25.22%(3)
比例( 103~107)
的生物學基礎,人口的健康發展需要以兩性的均衡為基本前提,因
此再就嬰兒性比例觀察,聯合國「2022 世界人口展望」報告指出,
2022 年全世界平均為 105.7,另依據各國官方資料,日本 105.3
南韓為 104.7,我國為 107.6(4)
7
就歷史趨勢觀察,日本長期均在正常值範圍內,我國與南韓則
都曾因「重男輕女」的觀念並透過測定胎兒性別及選擇性墮胎,使
得嬰兒性比例在 1980~2000 年代嚴重偏高。南韓 1990 年雖曾高達
116.5,但隨著政府禁止對胎兒性別篩選及宣導性別平等觀念,已於
2007 年起降至正常值範圍;我國嬰兒性比例在 1990 年、1991 年、
2003 年及 2004 年均高達 110 以上,前行政院衛生署爰分別於 2003
年及 2004 年頒訂及修正「遺傳性疾病檢驗機構平核要點」,規定不
得施行胎兒性別鑑定,爾後才逐漸下降,但大多仍未在正常值範圍
10 年在 107~108 之間起伏2023 年又升 107.8韓能,
我們為何不能?值得政府及國人深思。
105.1
116.5
105.1
110.7
107.8
100
102
104
106
108
110
112
114
116
118
圖4 主要國家嬰兒性比例(女=100)
資料來源:日本、南韓國家統計局、我國內政部。
說明WHO 認為在沒有性別歧視或干預的情況生時的預期性別比為 103~107(
中黃色區域)。
肆、結
面對社會、經濟、人權、人口發展、氣候變遷等問題,聯合國
強調家庭的重要性,希望能加強家庭力量使之發揮健全功能,並促
使各國能提出具體改善政策,以協助家庭因應各種挑戰,此亦即聯
合國訂定國際家庭日的目的。
生育率下降是許多先進國家的現象,我國育齡婦女總生育數更
是全球倒數第二,少子女化已是國安危機。出生人數減少,影響家
8
庭型態是其效應之一,雖然各類型家庭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仍呈
增長趨勢,看似生活福祉不受影響,但 111 年每位育齡婦女的生育
數僅 0.87 人,使得許多人沒有兄弟姊妹,下一代也就沒有叔叔、伯
伯、姑媽、阿姨、舅舅,而這些親屬在家庭支援功能中扮演著重要
的角色,或許不是金錢(可支配所得)所能替代的
南韓由於生育數在全球墊底,今年第 1季出生率只有 0.76%
且人口自然減少已持續 53 個月,總統尹錫悅在今年 619 日宣布
進入國家人口緊急狀態,並啟動全國全面應對系統。生育數全球倒
數第二的我國截至今年 8人口自然減少也已持續 44 個月(
將持續)政府及全體人民也應一起努就讓我們學學螽斯吧~「螽
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