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充資料:與試題無關,考完試再看!
龍岡米干節由來
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國雲南省有一支不願投降共產黨
的部隊流亡進入了緬甸異鄉,成為「異域孤軍」。
1953~1954 年異域孤軍撤回台灣,移居在桃園市龍岡地區
,因此處位於中壢-平鎮-八德的交界處,加上獨特滇緬文化
(『滇』是雲南省的簡稱),因此有「魅力金三角」之稱。(
傳統的異域金三角指的是滇緬孤軍在緬甸、泰國、寮國交
界)
桃園市政府自 2011 年起辦理米干節活動,推廣在地獨
特滇緬文化及美食;2014 年結合潑水節,以「水花火舞」
雙慶聯歡之主題辦理,並挑戰金氏世界紀錄,締造世界之
最3000 碗的「米干長龍」;2015 年以雲南傳統長街宴做為
開幕亮點,結合在地米干店家推出特色料理聯合宣傳米干
美食;2016 年邀請國際貴賓參加火把晚會活動,將龍岡米
干節推向國際;2017 年擴大長街宴規模,開放民眾報名參
加,2018 年首度移師龍岡大操場舉辦,並加入雲南特有「
跳菜」元素,2019 年首度辦理「目腦縱歌狂歡節」,更將
活動延長為三周,同時更推出「七彩米干」、「長街宴」
、「雲南普洱茶席」三大在地美食饗宴。
目瑙縱歌是景頗族的一種傳統舞蹈。景頗支系稱「目瑙」
,載瓦支系稱「縱歌」,漢語將其合稱「目瑙縱歌」。跳
舞時,人群排成長龍,由「瑙雙」帶領,在目瑙縱歌場中
圍著「示棟」起舞。
哈尼族習俗的「長街宴」是龍岡米干節的文化亮點,類似
台灣民間的〝辦桌〞,以獨特的飲食文化「跳菜舞」為開
場。
火把節是源自中國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
、佤族、納西族、基諾族、普米族、阿昌族等西南地區少
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尤其以彝族為主,視其為新年。
潑水節也稱宋干節,是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最盛大的傳
統節日,當日,泰國、寮國、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
國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共同慶祝這個節日。宋干其實是梵文
,代表春天太陽的換位,就是我們的春分,代表新的一年
的開端。
「 潑 水 節 」代 表 祈 福 及 消 除厄 運 , 「 長 街 宴」 則 代 表
分享以及好客,「火把節」代表驅逐黑暗,迎向光明
,中國雲南省不同少數民族的節慶文化,共同在龍岡
米 干 節 展 出。
因為地形複雜,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少數民
族有 25 個,各民族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其中雲
南的世居民族有 15 個: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
祜族、佤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
、怒族、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等。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lpamz5z.html
除了米線,雲南人還鍾愛一種叫做「米干」的米製品
,特別在普洱、西雙版納等傣族聚集地,大街小巷都會隱
藏著幾家極有特色的米干店鋪。
「米干」的做法如下:選用在來米,要先泡然後煮成熟米,
接著熟米與生米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後再放至磨米機磨,
磨成米漿,然後均勻的分布放到圓的鐵盤上,再拿到蒸爐
去大火蒸,再折於竹竿上晾,切割成型。
由於剛成型的米片很軟容易破裂,聰明的傣族人便想
到,將米片晾曬在杆子上,以達到迅速冷卻的效果。正因
為有這一過程,米片才成為了真正的米干(杆)。當然,
要將米片晾曬在杆子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製
作米干的原材料一定要是上乘,其次,製作出的米漿不能
太稀,恰到好處的比例才能使米片勁道滑膩,宜於晾曬。
經過晾曬後的米片,晶瑩剔透,質地 Q彈,用快刀切成細
絲,入口軟滑勁道,滋味妙不可言。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od/9o8jel.html
2019 龍岡米干節於 2019 年4月13 日–4月28 日的週六週
日於龍岡大操場舉行,為期三週,共六天。活動共分三項
文化體驗:潑水節、火把節與狂歡節。
2020 龍岡米干節 十週年 2020 因為疫情的關係,將每年
4月辦的米干節延後到 9月辦。
9/18-9/20 潑水祈福 9/25-9/26 火把饗宴 9/27 火舞晚會
2021 龍岡米干節因乾旱與疫情的關係,未定辦理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