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引力相同 (B) 若將人造衛星移至距離地表 3R 處,則地球
對人造衛星的萬有引力將變為 1/9F(C)因為質量大小的差
異,所以地球對太陽的萬有引力小於太陽對地球的萬有引力
(D)兩物體間的萬有引力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17.如附圖所示,有一顆球分別以甲(鉛直向上)、乙(水
平)、丙(鉛直向下)三種不同的方式,由同一高度、相同速
率拋出,若不計空氣阻力,則球落地時,重力對球所作的
功,下列何者正確?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丙>乙
18.電器行中的抽水馬達有 1000 瓦特、800 瓦特、500 瓦
特三種規格。關於此三種馬達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馬達瓦特數越大,所作的功必定越多 (B)將相同體積的
水抽至相同高度,1000 瓦特馬達所需的電能較其他兩者少
(C)將相同體積的水抽至相同高度,1000 瓦特馬達所需的時
間較其他兩者少 (D)相同時間內,將 100 公升的水抽到高
處,則 500 瓦特馬達所抽的高度最高。
19.君翔揮棒將棒球打擊出去,若他給予 150 公克的棒球
100 焦耳的動能,且過程中有 75%的能量轉換為位能,則棒
球的最大飛行高度為多少公尺?(重力加速度=10 m/s2)
(A)25 (B)50 (C)75 (D)100。
20.甲與乙兩人欲分別將質量 50 公斤的重物自地面移至同一
高度。甲沿光滑斜面施力推動重物,乙利用定滑輪使重物垂
直上升,重物均等速移動如下圖所示,假設定滑輪與繩子均
無摩擦力,則下列關於施力與作功情形敘述何者正確?
(A)甲較省力,甲作功較乙小 (B)甲較省力,甲作功與乙相
等 (C)甲、乙一樣費力,甲作功較乙小 (D)甲、乙一樣費
力,甲作功與乙相等。
21.如下圖所示,一輛靜止的小車由 A處滑下到達 D處,假
設過程中無摩擦力存在,則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小車在各處所具有的重力位能大小順序為 A>B>C>D
(B)小車在各處所具有的動能大小順序為 D>B>C>A (C)
小車在各處所具有的重力位能與動能的和均相等 (D)小車
在A處時,只有重力位能,而其動能為零。
22.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施力於物體時,此作用力不
一定對物體作功 (B)物體往上拋,重力對物體作負功(C)外
力要大於物體重量,才能推動此物體 (D)運動時用手舉起
啞鈴,是手對啞鈴作功,增加其重力位能。
23.關於圓周運動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轉動越快,
所需向心力越大 (B) 圓周運動為等加速度運動 (C)是一種
等速度運動 (D)是一運動方向固定的運動。
24.如附圖所示,甲、乙兩物體以細繩連接,跨過粗糙斜面
上之定滑輪(不計繩與滑輪之間的摩擦力)。已知甲質量為
12 公斤、乙質量為 8公斤,且無外力時,乙物體將等速下
降至地面,試問下列敘述何者錯誤?(設
g
=9.8 m/s2) (A)
甲位能增加,乙位能減少 (B)乙減少位能為 8×9.8×10 焦耳
(C)甲與斜面間的摩擦力大小等於乙的重量 (D)乙的重量對
甲作的功與摩擦力對甲作的功總和不為零。
25. 打者使用球棒以正確的姿勢將球擊出安打,在此過程
中,球棒屬於省力或是費力的工具?施力點、支點與抗力
點,何者在中間? (A)費力;施力點在中間 (B)費力;支點
在中間 (C)省力;支點在中間 (C)省力;抗力點在中間。
26.關於固體地球的分層,由外向內依序為何? (A)地核、
地函、地殼 (B)地殼、地函、地核 (C)地函、地核、地殼
(D)地殼、地核、地函。
27.地球內部的分層構造中,何者主要是由鐵和鎳金屬所構
成? (A)地殼 (B)地函 (C)地核 (D)岩石圈。
28.假設要在陸地上鑽一口井直到軟流圈,則 下列敘述何者
正確? (A)往下挖 10 公里就可見到軟流圈 (B)往下挖穿
岩石圈就可見到軟流圈 (C) 往下挖穿地殼就可見到軟流圈
(D)要挖到地核才可見到軟流圈。
29.大陸漂移學說無法解釋下列哪一個問題? (A)大陸漂移
的動力來源來自何處 (B)南極大陸發現煤層的原因 (C)全
球的陸地可以拼合成一塊完整的大陸 (D)地表化石和山脈
分布。
30.中洋脊湧出之岩漿冷卻凝固後會形成何種岩石? (A)
安山岩 (B)花岡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31.「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海洋地殼會往兩側移動,而實際
上海洋地殼不可能無限制的擴張,試問古老的海洋地殼會由
何處沒入地函? (A)海溝 (B)中洋脊 (C)海陸交界處
(D)國與國交界處。
32.大陸地殼與海洋地殼的板塊交界處容易產生海溝地形的
主要因素為何? (A)海洋地殼較厚 (B)大陸地殼較厚
(C)海洋地殼的板塊會向下隱沒到地函內 (D)陸地地殼的板
塊會向下隱沒到地函內。
33.褶皺地形和下列何者的成因最為相似? (A) 裂谷 (B)
大理岩 (C)玄武岩 (D)中洋脊。
34.附圖為地層剖面分析圖,圖中甲、乙兩處為何種地質構
造? (A)甲為正斷層、乙為向斜 (B)甲為正斷層、乙為背
斜 (C)甲為逆斷層、乙為向斜 (D)甲為逆斷層、乙為背
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