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建置計畫

格式
docx
大小
36.5 KB
頁數
5
上傳者
Ly-yun Chang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0-11-20,离现在 24 34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主持人:張苙雲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在中央研究院、國科會和教育部共同支持下,「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簡稱TEPS)的建置工作將在2001年初正式展開。規劃中的這個教育資料庫定位於為教育基礎研究提供資料。資料收集對象是以學生為核心,對同一批學生進行多次追蹤訪問。除了學生之外,訪問的對象亦包括學生的家長、老師和學校。綜合而言,這是個全國代表性樣本的大型資料庫,採取允許個人、班級和學校等多層次分析的研究設計,為研究者提供長期追蹤、多面向的資料。由於近年來教育制度的更迭,這個資料庫建置的時機,可以讓未來的分析有準實驗設計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這個資料庫在第一梯次的資料收集和整理完成後,隨即會對外公開,成為學界和政策制定部門的共同資產。


在台灣,建置全國性大型長期追蹤資料庫的經驗是相當有限的。這個資料庫之能完成,不僅需要研究團隊全力以赴,更需要學生、家長、老師和學校的合作與參與,以及學界同仁的指教和協助。前期作業進行了一年多下來,我們想利用簡訊的一些篇幅,公開說明規劃中TEPS的內容,以及田野調查工作的設計。期待學界同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共同促成TEPS的出現。


一、資料庫的基本架構和時間表


規劃中的TEPS進行的時間有六個學年。預定在2001年後半年對國一學生,即國一上學期,開始第一梯次的資料收集。2003年對已經是國三的學生,進行第二梯次的資料收集。經過追蹤和加重抽樣後,部份國中樣本會被追蹤至高中/高職三年級。這些國中樣本,在他們進入高中/高職後,考慮到有些學校高二才分組,班級的改變使得未來評估班級效應上,出現偏誤,經過高中/高職的抽樣後,在高二上學期(即2005年)和高三下學期(2007年)分別進行第三和第四梯次的資料收集。簡單的說,「國中樣本」部份,會有三類樣本,第一類樣本只有國一和國三的資料;第二類樣本則只有高中/高職二和高中/高職三資料;第三類樣本則有國一到高中/高職三,共有四梯次的資料。


由於2000年是經過高中聯考的最後一屆學生,在2001年下半年時已升上高中/高職二。針對這批經過高中聯考洗禮的學生,我們將會在他們高中/高職二上學期(即2001年下半年)和高中/高職三下學期(2003年上半年)進行兩個梯次的資料收集。這個樣本我們將之稱為「高中樣本」。


由國中樣本的基本架構,我們可以得到學生學習二至四年的變遷資料。而高中樣本的規劃則在時機上有個優點:高中年次的學生樣本是經過高中聯考的最後一屆學生,而國中年次樣本是不需要高中聯考的學生。因此所蒐集之資料將可對國中階段完成後之多元入學方案、2001年開始分段實施之「國小到國中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影響,提供經驗上的論證。也就是說,這個資料庫可以允許研究者做高中入學制度變革前後之學生學習的比較分析。


二、資料收集的對象與內容


為了兼顧國內的特性和國際比較,在規劃調查內容的事務上,我們一方面詳細回顧國內相關的教育研究和行政院「教育改革諮議報告書」中所提及的議題,另一方面外也參考美國「國家教育長期追蹤研究」(National Educ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簡稱NELS)資料庫1988-1996年的調查報告。彙整之後,經過多次專家諮詢會議的討論來決定增刪及時程。值得一提的四個特色是:


  1. 除了國際相關資料庫含蓋的內容外,尚且包括了國內特有的議題,例如補習、重考、聯考、多元入學之影響等。

  2. 這個資料庫將用各種題材去測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偏重認知方面的分析推理,例如語文的閱讀理解題和數學題。也就是說,能力測驗的部份定位為非學科測驗,注重的是解決問題能力,而不是考學生學到了多少課程的材料。這個資料庫對解決問題能力的非學科測驗的重視,與OECD各國為探討終身教育,在32個國家推動的定期資料收集計劃(PISA:2000)的重點不謀而合。

  3. 這個資料庫除了會收集學生的行為以及他們過去的學習經驗外,尚且包括不常有的資料,如學生的身體狀況、心理健康、情緒困擾、以及時間分配等,是為學生學習的基本條件。

  4. 由於是多面向的收集資料,使得有些題項可以同時問不同的研究對象,例如學生和他們的任課老師;學生和家長;學生、家長和學校;或老師和學校。這樣的設計可以掌握不同位置的個人對同一現象之詮釋之異同。


茲將測驗以外的,有關老師、學生、家長和學校調查訪問之內容簡要列表說明如下:


TEPS計劃問卷調查對象及內容

對象

老師

家長

學生

學校

內 容

一、學生表現評量

() 一般行為表現:1.正向特質

2.心智障礙

3. 生理障礙

4.情緒障礙

5. 偏差行為

()學科表現

()班級影響力

1.背景資訊

2.學生學科程度

3.班級學習氣氛?

二、老師評量

()導師影響力

()科任教師影響力

1. 教材

2. 教法

()教師特質

()教師工作負擔

三、學校評量

()學校影響力

1.校風

2.學校氣氛



一、 教育政策

對目前台灣教育政策的認知程度與意見

二、個人背景資料

1.教育程度

2.婚姻關係

3.家庭經濟

4.住家環境

三、子女教養與家庭氣氛

1.家庭觀念

2.對子女教育的觀念

3.與子女的關係

四、家庭與學校關係

1.與學校互動情形

2.與老師互動情形

五、課業督導

1.輔導孩子課業

2.與子女朋友的熟識度

3.對孩子形成的壓力程度

4.對孩子未來的期望

六、財務狀況

1.子女學習費用的分配

2.家庭的金錢觀

3.子女的金錢觀

一、我~我~我

1.基本資料

2.日常生活作息

3.個人擁有的資源

4.自我成長

5.與同儕之關係

6.別人眼中的我

二、家庭生活

1.家庭背景

2.與父母的關係

3.在家作息時間

4.父母參與學校事物的程度

三、學校生活

1.學科學習興趣及能力

2.課業表現

3.學習態度

4.對學校、班級、老師的評價

四、校外生活

1.課業補習情形

2.其他才能的培養

3.打工情形

4.休閒活動

五、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程度

2.自我印象/接受

3.行為自評

六、許自己一個未來

1.自我期許與實現

2.自評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期望

一、學校特色

1.學校性質

2.高二主要課程

二、學生特性

1.學生家庭背景

2.參與特殊技藝班之比例

3.中輟生的比例

三、師資特色

教師人數、學歷與經驗

四、學校政策與實行

1.學生入學標準

2.獎勵措施

3.影響入學評量的項目與程度(在學成績、性向測驗、面談等)

4.學業成績與學校其他活動的要求

五、成績/測驗狀況

1.選課的影響來源

2.學生家人收到成績單的頻率

3.學生留級的因素(哪些科目沒過)

六、學校課程

1.各科目的時間分配

2.資優生的評定標準及教學設計

七、校風

1.是否有各項校內通行、輔導、服裝限制

2.違紀事件的頻率及處置方式



三、取樣方法的思考


抽樣架構的設定上,除了一般抽樣統計原則考量以外,還有三個重要的因素,影響樣本大小和抽樣方式的選擇。首先,這是一個為期至少六個學年、多面向的資料庫。于資料庫的設計,目的不止是為了敘述統計的呈現和統計推論的需要,而且要能做進一步的因果機制的分析。一般而言,因果分析愈深入,需要的樣本數就愈高,甚至必要是高出一般描述性統計樣本的數倍。


第二,長期追蹤是這個資料庫的重點,而長期追蹤最常見的困擾就是樣本流失,因此,一般的做法都是在一開始時要刻意加大樣本數。以美國NELS88為例,基本調查年有25,000名學生(1,000所學校),到第二波追蹤時,只找到21,000名學生,流失率16%。TEPS資料庫為了事先做適當的準備,以20%左右的流失率估計第一波的樣本數。


第三,規劃中的資料庫,內容包括不同層次的分析單位。除學生個人層次的分析外,也包含班級和學校等層次的分析。換言之,此資料庫同時牽涉三個類屬層次(nested groups)的設計(即學生、班級與學校),而每一個層次將進行多元因果分析,這是本研究設計之關鍵所在。因此,除了學校數要足夠外,每所學校要有足夠的班級數。為了區分(a)學校之間(differences between schools)與(b)同一學校中班級間(differences within school)學習結果的差異,每所學校至少需有兩班,但為避免因個人資料之缺漏造成班級資料之不完整,從而導致班級數降至兩班以下,我們在每一間學校內平均抽取三班。至於每一班抽取人數,我們參考Gamoran (1992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的一項突破性研究的做法。在對數學和語文能力的多層分析中,他為了確保一定程度的統計穩定性,學生數少於10人(含)的學校,即排除在分析之外。所以,這個資料庫每班至少需要有12位學生,加上流失率的考量,第一波調查至少每班15人。

考量前述因果分析的目的、追蹤流失率以及多層次分析單位的需要,必須要有足夠的學校數、班級數和學生數,我們將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進行抽樣。城鄉分佈、公立/私立、以及高中/高職為分層時之首要考慮因素,先抽出學校,再抽出班級,每班級內再隨機抽出15名學生。因經費預算的限制,原則上國一與高二各抽出250-300所學校,1,000班,每班15人,則國一與高二(含高職)各抽出15,000名學生作為調查樣本。老師部份則是每班的導師和三位科任老師,包括國文和數學,約會訪問4,000位老師。綜合而言,國一與高二樣本分別會有15,000位學生,15,000位學生家長,4,000位老師和250-300所學校。國中樣本到了高中時,會有另外15,000位學生受訪,其中部份是國中已進行資料收集的學生。


國中生將來升高中或相同等級之學校時,以至少2,000位學生為目標,追蹤部份學生,以提供六個學年或更長期的學習資料。這些學生的高中/高職同班同學會是新一梯次樣本的主要來源。


簡單的說,這個資料庫取樣設計上具有以下優點:

1)兼顧城鄉的分配,樣本具有全國代表性。

2)由於取樣以班級為單位,在分析上可以瞭解教育過程中的學校與班級因素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所造成的影響。

3)樣本長期追蹤之難度與成本有適度的平衡,成本低而維持一定數目之長期追蹤樣本。

4)兩個年次的樣本可以提供制度改革前後學生學習之比較。


四、結語


建立台灣的長期教育資料庫是必要的,這是從事教育基礎研究的中外學者的共識。過去十多年,台灣的教育學者嘗試規劃和推動類似的教育資料庫,但因種種緣故而未能實現。研究團隊在1999年初評估推動資料庫之可行性時,即廣泛地參考國內外相關之資訊。由於資料庫建置的難度和工作量,必須要有足夠的研究人員長時間的投入,始能畢其功,所以這個資料庫的主要研究團隊包括六位中研院全職研究人員大量時間的投入,以及多位師大、政大、台東師院、和中正大學相關領域之同仁積極參與。我們認識到慎始的重要性以及時機的急迫性,因而在中央研究院和國科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經費支持下,開始為期一年多的前期作業計劃。前置作業的工作重點包括能力測驗的工具發展和預試,每組均有四份問卷的設計和預試、抽樣的規劃、田野過程的預演等。


每一項工作都是個艱巨的挑戰。以問卷為例,需要針對國中、高中和高職三組對象,同時發展學生、家長、老師和學校問卷。其中,家長問卷包括自填和電話訪問;老師問卷包括導師和科任老師;學校問卷則有學校整體的和校長填答。各別問卷的發展固然是重要,對於這個資料庫,同樣重要的是不同問卷之間的關連設計,特別注意問卷間的對話關係。


至於非學科能力測驗部份,為了確認題目的跨年級區辨能力,為國一學生設計的非學科測驗則需要同時對國中三個年級的學生進行;同樣的,為高中/高職二學生設計的測驗需要同時對三個年級的學生進行預試。預試的人數分別為1,500位學生。高中部份的預試樣本,則因為高中聯考的介入,學校間的差異需要特別考量,尤其是區域間、高中/高職,公立/私立、和日間部/夜間部。相對而言,國中部份就單純很多。


田野調查工作的規模也是少見的。具體而言,每一梯次的調查,包括250-300所學校、4,000位老師、15,000位學生和15,000位家長。包括學生、家長、老師和學校的問卷和學生能力測驗的發放、回收、檢查、鍵入、資料清理等工作,都有必要做詳細的規劃。然而,考量它的規模以及不同於其他調查的流程設計,我們決定利用預試的機會,擴大預試的功能,在四所學校,請學校聯絡人、和資料鍵入的廠商共同參與做全面流程的演練。也就是說,預試,不只是針對問卷,而是含蓋整個田野工作的流程。而這四所預試學校也考量到地區別,公私立和高中/職。


最後,需要再強調的是,建置TEPS資料庫的目的是激發更多的教育基礎研究,而不是為了教改或特定的教育政策。當然,從教育基礎研究的角度出發,就學生努力程度、學習機會和學習能力的等等因素,如何影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牽涉到的議題還是十分廣泛。就資料庫的內容而言,自然是儘量含蓋各式各樣的主題,最為理想。然而,考慮到資源的有限,以及這是一個全新的資料庫,因而,在規劃內容時,參考國外著名的長期追蹤資料庫和國內現況,必須以教育基礎研究的角度,做策略性的篩選,為台灣建立一個至少兩個梯次的追蹤資料。我們認為,資料的品質是累積而來的,不做,沒有開始,就不可能有改進,也就不可能有較豐富的資料內容。美國國家教育長期研究(National Education Longitudinal Study, NELS),其資料的品質和豐富,素為各國教育研究學者所稱道。它之所以為人稱道,是因為它們累積了二十多年的經驗,且經過多次的增刪修改。我們期待「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之建置,不僅能做為台灣教育研究的里程碑,也是經驗累積的開始,而且能根植在長久性的組織基礎上。做為公共資產的「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我們期待未來國家層級的教育研究院能承擔起這份工作。



5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