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學年度上學期數學領域觀課教案
單元名稱 | 第3單元 量長度 | 節數 | 共1節,40分鐘 | ||||
設計依據 | |||||||
學習 重點 | 學習 表現 | n-I-7理解長度及其常用單位,並做 實測、估測與計算。 | 領域核心素養 | 數-E-A1 具備喜歡數學、對數學世界好奇、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並能將數學語言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數-E-B1 具備日常語言與數字及算術符號之間的轉換能力,並能熟練操作日常使用之度量衡及時間,認識日常經驗中的幾何形體,並能以符號表示公式。 數-E-C2 樂於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並尊重不同的問題解決想法。 | |||
學習 內容 | N-2-11長度:「公分」、「公尺」。實測、量感、估測與計算。單位換算。 S-2-33直尺操作:測量長度。報讀公分數。指定長度之線段作圖。 | ||||||
核心素養 呼應說明 | 透過對長度的認識,能使用直尺測量生活中的物件,且可以以身體部位估測物件長度。 | ||||||
議題 融入 | 實質 內涵 | 多元文化教育/跨文化的能力:多E6 了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 |||||
所融入之學習重點 | 透過扉頁故事情境,讓學生認識各國發展長度的單位歷史,進而知道公制單位的重要及便利性。 | ||||||
與其他領域/ 科目的連結 | 生活2上第六主題 米粒魔術師 | ||||||
學習目標 | 1.能理解用不同個別單位測量同一長度時,其測量結果的單位數不同,並能說明原因。 2.認識公分,並使用公分刻度尺測量長度。 3.透過實測培養長度的量感,並進行估測。 4.能使用直尺處理與線段有關的問題。 5.能解決以公分為單位的長度加減法問題。 | ||||||
教材來源 | 康軒版數學2上課本第2單元 | ||||||
教學設備/資源 | 扉頁故事影片、小白板、白板筆、數學附件、學具用品 | ||||||
教學活動設計 | ||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 時間 | 備註 |
壹、準備活動 1.講述古人量長度的故事。 2.教師提問: (2)我們可以怎樣量長度? 貳、發展活動 1.教師布題:請小朋友上台量量看,黑板的長度和你的幾個手臂一樣長?(可以選兩個身高差距大的孩子分別上台量量看。) 教師提問:(1)為什麼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2)還可以用什麼樣的物品量更好呢? 2.教師布題:這一根筷子有多長?用迴紋針量量看。 教師提問:測量的時候要注意什麼?(要對齊筷子、每 個迴紋針要接好) 3.承上題,先用大迴紋針量量看,再用小迴紋針量量看。 教師提問:用哪一種迴紋針量的數量比較多?為什麼? 4.教師布題:妙妙和奇奇量公布欄的長。妙妙用綠緞帶量了6次,奇奇用紅緞帶量了8次,哪一個顏色的緞帶比較長?為什麼? (短的東西要量比較多次,長的東西量比較少次。) 參、綜合活動 教師歸納:1.用同樣的東西來測量不同的物品,物品的 長度越長,量的次數就越多,物品的長度 越短,量的次數就越少。 2.用不同的東西來測量同一個物品,基準物 的長度愈長,量的次數就越少;基準物的 長度越短,量的次數就越多。 *本節結束* | 5分鐘 30分鐘 5分鐘 | 口頭回答 實作評量 課堂問答 實作評量 課堂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