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領域第三冊(2上) 第3單元 量長度
單元名稱 | 第3單元 量長度 | 總節數 | 共7節,280分鐘 | ||||
設計依據 | |||||||
學習 重點 | 學習 表現 | n-I-7理解長度及其常用單位,並做 實測、估測與計算。 | 領域核心素養 | 數-E-A1 具備喜歡數學、對數學世界好奇、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並能將數學語言運用於日常生活中。 數-E-B1 具備日常語言與數字及算術符號之間的轉換能力,並能熟練操作日常使用之度量衡及時間,認識日常經驗中的幾何形體,並能以符號表示公式。 數-E-C2 樂於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並尊重不同的問題解決想法。 | |||
學習 內容 | N-2-11長度:「公分」、「公尺」。實測、量感、估測與計算。單位換算。 S-2-33直尺操作:測量長度。報讀公分數。指定長度之線段作圖。 | ||||||
核心素養 呼應說明 | 透過對長度的認識,能使用直尺測量生活中的物件,且可以以身體部位估測物件長度。 | ||||||
議題 融入 | 實質 內涵 | 多元文化教育/跨文化的能力:多E6 了解各文化間的多樣性與差異性。 | |||||
所融入之學習重點 | 透過扉頁故事情境,讓學生認識各國發展長度的單位歷史,進而知道公制單位的重要及便利性。 | ||||||
與其他領域/ 科目的連結 | 生活2上第六主題 米粒魔術師 | ||||||
學習目標 | 1.能理解用不同個別單位測量同一長度時,其測量結果的單位數不同,並能說明原因。 2.認識公分,並使用公分刻度尺測量長度。 3.透過實測培養長度的量感,並進行估測。 4.能使用直尺處理與線段有關的問題。 5.能解決以公分為單位的長度加減法問題。 | ||||||
教材來源 | 康軒版數學2上課本第2單元 | ||||||
教學設備/資源 | 學具用品 | ||||||
第5節
教學活動設計 | ||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 時間 | 備註 |
【活動四】長度的加減 ‧能解決以公分為單位的長度加法問題,並做算式紀錄。 發展活動一 習作的邊有多長 1.教師布題 T:拿尺量量看,習作的這一邊有多長?(比較短的) 師生討論、解題、發表 T:15公分的尺夠量嗎?尺如果不夠長,要怎麼量? S:將尺上的0對齊一端,量到哪裡,先做記號,再量剩下的地方。 T:分段量的話,各量了多少公分? S:量了一次15公分,一次6公分。 T:合起來是幾公分? S:合起來是21公分。 T:可以用算式記成15+6=21 S:是第一次量的15公分,也是15個1公分,6是第二次量的6公分,也是6個1公分,15個1公分和6個1公分合起來是21個1公分,也是21公分。 2.以自己的手掌寬和腳掌的長為練習題,在課堂上書寫並立即討論。 總結活動 T:上完這堂課你學到什麼? S1:如果一個東西的長度我的尺不夠量,那就做記號分段量。 S2:可以用算式紀錄把長度合起來。 | 37分鐘 37分鐘 | ‧評量方式: 實作評量 發表評量 分組報告 參與討論 課堂問答 ‧學習輔助教材: 直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