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8
第6章 力與壓力
教材發展地位
國中本章概念
6-1力與平衡
學習內容
Eb -Ⅳ-1 力能引發物體的移動或轉動。
1-1由實驗或資料,推測力的屬性。適當的引入生活中常見的力,例如:摩擦力、空氣阻力、彈力、浮力等。
Eb -Ⅳ-3 平衡的物體所受合力為零、合力矩為零。
3-1可利用蹺蹺板平衡或天花板吊燈等生活實例說明。
6-2摩擦力
實驗6-1 影響摩擦力的因素
學習內容
Eb-IV-4 摩擦力可分靜摩擦力與動摩擦力。
4-1經由實驗了解影響摩擦力的因素,知道靜摩擦力和動摩擦力不同。
學習表現
ti-IV-1、tr-IV-1、po-IV-2、pe-IV-2、pc-IV-2、ai-IV-1、ai-IV-3、an-IV-1
核心素養
自-J-A1、自-J-B2、自-J-C2
學習表現
ti-IV-1、tr-IV-1、po-IV-2、pe-IV-1、pc-IV-1、ai-IV-1、ai-IV-3、an-IV-1
核心素養
自-J-A1、自-J-B2、自-J-C2
國小先備能力
INa-Ⅱ-2 在地球上,物質具有重量,占有體積。
INb-Ⅱ-3 虹吸現象可用來將容器中的水吸出;連通管可測水平。
INc-Ⅱ-3 力的表示法,包括大小、方向與作用點等。
INd-Ⅱ-8 力有各種不同的形式。
P169
6-3壓力
學習內容
Eb-IV-5 壓力的定義與帕斯卡原理。
5-1介紹壓力和受力面積及垂直受力面積方向的力有關。
5-2察覺壓力差能產生流體的運動。
Ec-IV-1 大氣壓力是因為大氣層中空氣的重量所造成。
1-1以實驗演示大氣壓力的存在。
1-2介紹大氣壓力大約的數值,以及大氣壓力是大氣層中空氣的重量造成的。
Ec-IV-2 定溫下定量氣體在密閉容器內,其壓力與體積的定性關係。
2-1以簡單的演示連結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觀察二者之間的關係,不涉及微觀粒子的解釋,不涉及計算。
Mb-IV-2 科學史上重要發現的過程,以及不同性別、背景、族群者於其中的貢獻。
2-1擇例簡介物理科學家之貢獻與研究歷程,並兼顧不同族群、性別與背景。此內容應融入相關章節,不必另成一個單元。
6-4浮力
實驗6-2 浮力的大小
學習內容
Eb-IV-6 物體在靜止液體中所受浮力,等於排開液體的重量。
6-1由實驗操作可知道浮力是排開液體的重量不涉及複雜計算。
Mb-IV-2 科學史上重要發現的過程,以及不同性別、背景、族群者於其中的貢獻。
2-1擇例簡介物理科學家之貢獻與研究歷程,並兼顧不同族群、性別與背景。此內容應融入相關章節,不必另成一個單元。
學習表現
tr-IV-1、tc-IV-1、po-IV-1、pa-IV-1、ai-IV-2、ah-IV-1
核心素養
自-J-A1、自-J-A2、自-J-C2
學習表現
tr-IV-1、pe-IV-2、pc-IV-2、ai-IV-3、an-IV-1、an-IV-3
核心素養
自-J-A1、自-J-B2、自-J-C2
高中未來發展
PEb-Vc-5 摩擦力、正向力、彈力等常見的作用力。
PKb-Va- 1 萬有引力定律的說明。
PKb-Va-2 地球表面的重力與重力加速度。
PKb-Va-3 行星與人造衛星的運動。
PKb-Va-4 以圓周運動為例說明如何由萬有引力定律推論出克卜勒定律。
註:此內容主要以高一必修課程為主,其餘加深加廣的選修內容不在此列。
P170
棒球甜蜜點(1:47)
初中科學趣味實驗-太空之旅-非接觸力-磁性的鈔票(0:42)
初中科學趣味實驗-太空之旅-非接觸力-磁性的鈔票(1:43)
百步穿楊的奧祕弓箭大解密-民視新聞(3:11)
測量力的大小(3:46)
滑動摩擦力(1:23)
【中央大學】普通物理實驗-摩擦力(6:32)
摩擦力(friction
experiment)小實驗(2:00)
南投新聞賞雪交通狀況百出(2:37)
20131215 穿雪鞋跑步比賽(0:47)
黑部立山~黑部水壩~洩洪影片(1:24)
01大氣壓力三部曲西苑高中洪菁穗100學年佳作(2:58)
浮力教學影片-七股鹽滷池(4:09)
浮力的妙用(0:30)
手錶也能救命!救生衣翻版瞬間打開如氣囊(1:48)
《伸縮自如的∼咕溜咕溜!!!》│酷酷兄弟生活大爆炸(13:23)
P171
教學Q&A
Q1:學生對力的疑惑?
A:學生常會對力有所誤解,如力必須要接觸之後才能傳送出去,或物體的位置移動、改變,就表示有受力。因此教師須幫助學生釐清,力的形式有兩種,包含接觸力與超距力;而力的效應也有兩種,一為形狀改變,一為運動狀態改變。特別是運動狀態改變,即速度的改變,而非位置的改變,使學生延續至三上力與運動的課程,觀念比較不會混淆。
Q2:質量與力的單位有何不同?
A:此章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力,老師需要多花點時間釐清學生的概念,例如:力的單位以彈簧的變形量訂出為公斤重(kgw)或公克重(gw),與所掛的砝碼(質量)相關,和三上以運動定律所訂出之力單位──牛頓(N)有所不同。
Q3:為何課程中沒有提到虎克定律?
A:國中課綱的學習內容並未提及虎克定律,相關條目僅出現在高中課綱故虎克定律並未編入此次教材中,避免課程超綱。但課文中仍以文字配合圖片的方式,使學生學習彈簧的伸長量與施力的關係,了解改變量是有規律的,便可知道為何可以使用彈簧秤測量力,無需再延伸,避免造成學生負擔。相關補充內容可參考本書第360頁。
Q4:6-2節中,是否需要提及「正向力」一詞?
A:編撰團隊認為物理概念的引入,應先由生活經驗出發,並循序漸進,最後再慢慢地精緻化。在國中課程中無需強調「正向力」這個名詞,只需讓學生有約略的概念即可,下方的內容,可留待高中再說明清楚即可。
(
1) 物體與表面接觸的緊密程度,反映出兩物體間電磁交互作用的大小,是決定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與物體的重量、接觸面的性質等有關,與接觸面積大小無關。若稍微將物體垂直向上提起,並令上提力為F,則物體的最大靜摩擦力將會變小,而不與物體重量(W)成正比,如圖,此時物體與表面接觸的緊密程度可寫成N=W-F,因力的方向與表面垂直,故又可稱為正向力(normalforce),正向力是作用在物體的質心上,而非作用在接觸面上。
(2) 正向力在處理斜面上物體所受的摩擦力時,更反映出其功用,如圖所示,此時物體與斜面的緊密程度,是與Wcosθ成正比,非與物體重量W成正比,而正向力的方向與斜面垂直,此即為正向力的含義。
Q5:為何沒有提到液壓公式?
A:課綱中與液壓相關的內容,主要著重於壓力差能產生流體運動,以及帕斯卡原理,反而不注重液壓的計算,歷年大考也僅測驗液壓與水深的關係,因此不宜交代P=h×d或P=ρgh,僅需指出「愈深的地方,水壓愈大」即可。
P172
解探究提問
若想溜得快,應選擇穿著緊身褲溜不鏽鋼溜滑梯,兩者皆較為平滑,故摩擦力最小,溜得也最快。
P174
6-1力與平衡
詳見本書171 頁
Q1 學生對力的疑惑?
解科學tell me why
因為敵隊也施一個大小相同的反方向力,抵銷了阿翰出的力,所以繩子不會移動。
1力的效應
力學(mechanics)所探討的是:一個物體的運動如何受到周遭環境中其他物體的影響。在概念上,力可視為兩物體間,互相影響對方運動狀態的要素;也就是說,力為衡量兩物體運動狀態相互影響程度的指標。
物體受力的作用會產生兩種效應,一種為物體形狀發生改變;另一種為物體運動的狀態發生改變,大致可分為三種:
1. 物體本身靜止,施力後,物體開始運動,例如:手推車、風車轉動。
2. 物體本身運動,施力後,物體靜止,例如:煞車、抓住球。
3. 物體本身運動,施力後,物體依然運動,但方向改變,例如:打球、車轉彎。
就物體受力後所產生的效應而言,即使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兩個力,也不能把它們看成是一樣的,因此要完整的描述一個力時,必須同時指明力的大小及方向。
P175
2接觸力
為一施力體與受力體直接接觸才能作用的力,又稱機械力,例如:摩擦力、彈力、液體的浮力等。以手推桌子,手需直接與桌子施力,而地板會對桌子的移動產生摩擦力;以手擊球,手需直接與球接觸,使球向上或向前運動;將物體放入水中,水會與物體接觸,則力會使球浮起。
3非接觸力(超距力)
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不需直接接觸,就能產生作用的力,又稱超距力或場力,例如:重力、靜電力、磁力和萬有引力等。
4重力
任何物體由高處往下掉落,皆是受到重力的影響。重力又稱為萬有引力,由牛頓所發現。平常我們所說的重量,就是物體所受到的重力,重力使物體有重量,也使空氣能聚在地球表面,形成大氣壓力。
解例題6-1
下列生活現象中,若造成現象的作用力為超距力,在前方空格中填入「○」。
1.【○】丟出飛盤 2.【○】燒杯沒拿穩向下掉落
3.【○】磁針的指針指向北方 4.【○】燒杯摔破
5.【○】拉動桌椅 6.【○】摩擦後的墊板使頭髮豎起
7.【○】滾動的球緩緩停下 8.【○】漂浮在水面上的樹葉
丟出飛盤、拉動桌椅、燒杯摔破、滾動的球緩緩停下、漂浮在水面上的樹葉,為接觸力;燒杯沒拿穩向下掉落、磁針的指針指向北方、摩擦後的墊板使頭髮豎起,為超距力。故於第2.、3.、6.項打○。
P176
詳見本書171 頁
Q2質量與力的單位有何不同?
Q3為何課程中沒有提到虎克定律?
補充課程
P.B-13 虎克定律
1形變與彈性限度
對一個完全彈性物體而言,一旦除去外力,它就會回復原來的形狀或位置,稱為彈性行為;但先決條件是,此外力不能過大,否則就會產生永久形變,不會恢復原狀,甚至破裂,此為非彈性行為;而不致使物體發生永久形變的最大外力,稱為「彈性限度(elasticlimit)」。
形變的量通常以「應變(strain)」來表示,簡單的說,應變就是物體大小或形狀上增減的量,除以變化前的值。應變是物體受應力(stress)的結果,應力可分為三種:拉伸應力、切應力、流體應力。
解探究提問
12公克重的砝碼於月球上質量仍為12公克,但重量變為2公克重。
2圖6-2
彈簧懸掛砝碼會變形,代表彈簧受到砝碼所提供的「力」作用。彈簧向下伸長,表示它受到砝碼向下的力作用,砝碼質量愈大,彈簧形變愈大,代表質量愈大的砝碼,可產生向下的力愈大。
3力的單位
1. 重力單位
(1) 公克重:一公克物質的物體在北緯45度海平面上所受的重力。
(2) 公斤重:一公斤物質的物體在北緯45度海平面上所受的重力。
2. 絕對單位:
(1) 達因(C.G.S制):作用在一公克質量的物體產生1(厘米/秒2)加速度的力。
(2) 牛頓(M.K.S制):作用在一公斤質量的物體產生1(米/秒2)加速度的力。
3. 單位換算:
(1) 一公克重=980達因。
(2) 一千克重=9.8牛頓。
(3) 一牛頓=100000達因。
P176
影影片:探討活動6-1
4力的圖示
力的三要素為: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所以力為向量。我們常利用「有向線段」加以表示,線段的長度代表力量的量值,有向線段的方向代表力的方向,有向線段的起點,即為受力點。
解探討活動6-1想一想
右手應增加相同的力,不論哪一隻手改變施力的大小,另外一隻手皆要施相同大小的力,才能使鋼圈維持在原本的位置。
解探究提問
P142
精選會考題
P.A-26 第1 題
1兩力平衡
靜止物體受到兩力的作用,若此兩力的合力不為零,物體就會沿著合力的方向移動;如果合力為零,靜止的物體就會保持靜止,不會移動。兩力平衡的條件為:
1. 大小相等。
2. 方向相反。
3. 作用於同一直線上。
解例題6-2
補力的平衡實例
1. 掛在彈簧秤下端的砝碼靜止不動時,「彈簧向上的拉力」和「地球向下的引力」成兩力平衡。
2. 書桌上的書本置於桌上靜止不動時,「書桌向上作用於書的力」和「地球向下作用於書的引力」成兩力平衡。
3. 懸掛的電燈靜止不動時,「電燈吊線向上的拉力」和「地球的向下引力」成兩力平衡。
4. 拔河比賽勢均力敵時,繩子靜止不動。此時兩隊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於同一直線上,構成兩力平衡。
P179
2合力
靜止物體受到兩力的作用,若此二力的合力不為零,物體就會沿著合力的方向移動;如果合力為零,靜止的物體就會保持靜止,不會移動。
3力的合成實例
1. 多人向同一方向推動或拉動一重物,較容易使重物移動。
2. 多人向不同方向推動或拉動一重物,則力被互相抵消,使物體不容易移動。
3. 拔河比賽時,兩隊的拉力方向相反,且作用於同一直線上,則繩子向拉力大的一方移動。
P180
6-2摩擦力
影影片:實驗6-1
詳見本書171頁
Q4 6-2節中,是否需要提及「正向力」一詞?
解科學tell me why
因為阿翰家裡的地板摩擦力很大,沒有辦法順利的滑動。
1摩擦力
任何物體的表面,都不可能完全光滑。當兩物體接觸,要移動其中一者時,則必須克服其表面的阻力,也就是摩擦力。
注實驗6-1注意事項
一、摩擦力與重量的關係
1. 此實驗之控制變因為:接觸面的材質與接觸面積;操作變因為:木塊的質量。
2. 實驗結果由學生討論、歸納後得到結論,教師透過引導、提示,讓每組學生說出實驗歸納的依據與結果。
二、摩擦力與接觸面性質的關係
1. 彈簧秤須先檢視是否適用,避免超過其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
2. 接觸面的材質儘量差異大一點,例如:砂紙可使用顆粒較粗的,而玻璃上可再灑一層滑石粉,使摩擦力差異較大,易於比較。
3. 以手拉動木塊時,要慢慢加強拉力,以便於觀察彈簧秤上的讀數。
4. 此實驗之控制變因為:木塊的質量與擺放方式;操作變因為:接觸面的材質。
5. 實驗結果由學生討論、歸納後得到結論,教師透過引導、提示,讓每組學生說出實驗歸納的依據與結果。
三、摩擦力與接觸面積的關係
1. 此實驗之控制變因為:接觸面的材質與木塊的質量;操作變因為:接觸面積。
2. 實驗結果由學生討論、歸納後得到結論,教師透過引導、提示,讓每組學生說出實驗歸納的依據與結果。
P181
解探究小提問
實驗一步驟1:避免單次測量的誤差,為求準確而測三次再求平均值。
實驗二步驟2:依據實際狀況回答。
解實驗6-1問題與討論
1.根據實驗紀錄,木塊、木塊+50g砝碼、木塊+100g砝碼被拉動瞬間的彈簧秤讀數大小比較為木塊+100g砝碼>木塊+50g砝碼>木塊。可以得知,木塊上的砝碼愈重,拉動木塊所需要的力愈大。重量愈重,最大靜摩擦力愈大;重量愈輕,最大靜摩擦力愈小。
2. 隨著施力大小增加,彈簧秤讀數也會隨之增加。
3. 在桌面、砂紙、玻璃板、泡棉、透明軟桌墊上拉動木塊,可以發現木塊開始移動時,施力大小為:砂紙>桌面>透明軟桌墊>泡棉>玻璃板。
這五種不同的接觸面,摸起來砂紙最粗糙,玻璃板最光滑。可以得知,接觸面愈粗糙,最大靜摩擦力愈大;接觸面愈光滑,最大靜摩擦力愈小。
解探究提問
1.木塊與桌面的接觸面積愈 大 ,摩擦力會愈 大 。
2. 實驗目的:摩擦力是否會因為改變接觸面積大小,而受到影響?
操作變因 | 控制變因 | 應變變因 |
木塊與桌面的接觸面積 | 木塊 | 彈簧秤讀數 |
3. 實驗前增加一個步驟,先測量木塊的長寬高,確認不同面的面積。
調整實驗一步驟2,不增加砝碼重量,改成調整木塊放置的方向重複步驟1。
4. 依據實際狀況回答。
5. 從結果可以發現,無論以哪一側拖動皆不會有差異,由此可知接觸面積並不會影響摩擦力。
P182
精選會考題
P.A-26 第2題
1影響靜摩擦力的因素
1.「兩物體接觸面的性質」會影響靜摩擦力的大小:接觸面愈粗糙,靜摩擦力愈大,因此接觸面愈粗糙者,須施以愈大的力,才能使物體移動。
2.「物體的重量」會影響靜摩擦力的大小:物體愈重,靜摩擦力愈大,因此質量愈大,須施以愈大的力,才能使物體移動。
3.兩物體的「接觸面積」與施力大小無關。
P183
2靜摩擦力與動摩擦力
物體處於靜止狀態時的摩擦力,稱為靜摩擦力,物體開始運動前那一剎那所受的靜摩擦力,稱為最大靜摩擦力。靜摩擦力是物體靜止時,受到外力所產生的,其值隨作用力大小而改變。
當外力克服最大靜摩擦力並使物體產生運動時,摩擦力仍然會對物體作用,此時的摩擦力稱為動摩擦力。動摩擦力是物體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不論運動速度快慢皆為定值。通常動摩擦力會小於最大靜摩擦力。
而最大靜摩擦力與動摩擦力的性質相似,兩者皆與接觸面的性質、條件及狀況有關,並均與物體在接觸面所受的垂直力大小(正向力)成正比,且與接觸面積大小無關。
P184
解探究提問
如果沒有摩擦力的話,會造成許多困擾,我們將難以拿起物品或是寸步難行,使生活中許多熟悉的動作都變得難以達成。
解例題6-3
(1)當外力為6kgw時,此外力小於最大靜摩擦力與動摩擦力,因此物體為靜止狀態。
(2)欲推動此物體,則最少要施10kgw的外力,才可使物體開始移動。
(3)物體若處於運動狀態,則受到的動摩擦力為定值,則此物體受到的合力為3kgw。
P185
1摩擦力的運用實例
1. 人行走,須藉由地面摩擦力的幫助。
2. 車輪上的煞車器和車輪、車輪與地面之間,都是利用摩擦力的原理,使車子停住。
3. 若車輪與路面沒有摩擦,車輪只能在原地轉動,無法前進,所以車輛輪胎上,需要加製凹凸的胎紋,以增加摩擦。
4. 運動鞋的鞋底有釘鞋的設計,是為了增加摩擦力,避免跑步時滑倒,並增加向前衝的效果。
2摩擦力的缺點
摩擦力的存在,有時候也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例如:推動重物時,須施以較大的外力,才能克服地面與物體間的摩擦力,使物體移動。機械齒輪會因摩擦產生損耗,減少機械使用壽命。減少摩擦力之方法有:
1. 增加接觸面的光滑程度,如添加潤滑油。
2. 降低接觸面的緊密程度。
3. 以滾動代替滑動。
補輪胎上的胎紋
我們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中,例如:自行車、機車、汽車及公共汽車等,都是使用橡膠輪胎,輪胎上刻有各式不同的花紋,又稱為胎紋。胎紋是為了增加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而設計的,使車輛在行駛中不易打滑而能穩定的前進。除了增加摩擦力之外,不同的胎紋設計還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公共汽車所使用的輪胎,胎紋為鋸齒紋,可以減少車輛的噪音;農業用的曳引機所使用的輪胎,胎紋為斜牙紋,可以減少泥土和泥漿的沾染。相同的設計也出現在鞋子的底部,例如:運動鞋的鞋底就有類似胎紋的設計,這也是為了增加鞋底和地面的摩擦力,可以避免運動時滑倒的意外。
P186
6-3壓力
影影片:探討活動6-2
解科學tell me why
因為杯子內的壓力比杯子外小,因此杯子會凹陷變形。
解探討活動6-2想一想
1.寶特瓶正立擺放時,海綿凹陷較淺;寶特瓶倒立擺放時,海綿凹陷較深。
2.寶特瓶中的水全滿時,海綿凹陷較深;寶特瓶中的水倒掉一半時,海綿凹陷較淺。
1壓力
1.壓力並非力的形式,而是力的現象。
2.物體每單位面積上所受的作用力稱為壓力。
2圖6-13
右邊與中間的瓶子,對海綿的施力面積較大,海綿凹陷較淺;左邊倒立的飲料對海綿的施力面積較小,海綿凹陷較深。因此可以發現,施以同樣的作用力時,受力面積愈大,壓力愈小;受力面積愈小,壓力愈大。
左邊與中間的瓶子,對海綿的施力較大,海綿凹陷較深;右邊的瓶子,對海綿的施力較小,海綿凹陷較淺。因此可以發現,受力面積相同時,施的作用力愈大時,壓力愈大;施的作用力愈小時,壓力愈小。
P187
解例題6-4
作用力Fa=Fb,又受力面積Aa<Ab。故壓力Pa>Pb。
3壓力與受力面積
想要減少物體所承受的壓力,可增加受力的面積,例如:加寬手提袋的提把,可以感覺手掌承受的壓力較小,減少提重物留下的痕跡;行走時為避免腳陷入泥濘,可在地面上鋪木板來改善。但若需要增加壓力來達成效果,則需要減少施力面積,例如:將工地中的木樁削成尖狀,較容易插入地面。
P188
1圖6-15
針的形狀細長,一端成尖銳狀,針尖的面積非常小,因此施力時,作用力集中於這小小的面積上,依據P=F/A,針尖的壓力會非常大,因此可以輕易地刺進物體中。
銳利的刀子能輕易的切割物體,是因為刀鋒的面積非常小,可藉由縮小作用的面積增加壓力的強度。刀子長久使用後會變鈍,這時可以磨刀石均勻摩擦刀鋒的兩側,以恢復其銳利。
2圖6-16
滑雪板面積較大,因此可以在雪上滑行而不會沉入雪中,亦即增加了總受力面積,而使得壓力減小的緣故。
P189
詳見本書171頁
Q5為何沒有提到液壓公式?
3圖6-17
橡皮薄膜會凹陷是因為水對橡皮膜的作用,而橡皮膜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作用力,就是水的壓力。
當水壓觀測器橫放時,在同一深度下,橡皮膜凹陷的程度相同,表示其所受的水壓相同。當水壓觀測器由橫放逐漸斜立到直立,下端橡皮膜凹陷的程度,會明顯大於上端橡皮膜凹陷的程度,表示上端橡皮膜所受的水壓小於下端,可知水的壓力會隨水的深度而有所改變。
4圖6-18
在同一水深下,無論水壓觀測器擺放的方向為何,橡皮膜凹陷的程度會相同,表示在同一深度,無論哪個方向,水提供給橡皮膜的壓力是相等的。因此觀測液體壓力時,只需注意水的深度即可。
補水壓的計算
容
器裡的液體在某一深度h時,取一液柱截面積A(如圖)上所承受的液體重量為W,則液體的壓力如下式。通常以d代表單位體積的液體重量,h(height)是液面下的深度。
P= |
P190
解例題6-5
(1)(A)
(2)(A)
補下寬上窄的河堤
河水橫向的壓力強度和河水的深度成正比;也就是說,河堤底部受到河水的壓力,要比上部大得多。把河堤築得下寬上窄,正是適應河水壓力的變化,且又節省了建築材料。由於河堤的重力是直向的,它與浪潮橫向的推力會產生出斜向的合力。如果合力越出河堤的底部,河堤就會傾倒;把河堤築得下寬上窄,合力就不致越出河堤的底部,就可以使河堤站得更穩。
此外把河堤築成坡度,也能防止泥土倒坍下來。做得下寬上窄,使河堤底地基單位面積承載的重量比較小,減輕了河堤底部的負擔,堤壩就能站得更牢固。
1水壩設計
依水壩的受力情況分為:
重力壩:用混凝土或砌石所建造的水壩,利用壩體自身的重量來抵抗上游水往下沖流的水
平壓力並保持自身穩定,不需其他壩身的支撐。
拱壩:是一種建築在峽谷中的拱形水壩,藉助拱的作用將部分或全部水流壓力傳到河谷兩
岸的基岩上。穩定性主要依靠兩岸拱端的反作用力,不需依靠壩體自身的重量維持。
支墩壩:迎水面壩體依靠背水面的支墩支撐,壩體將水流壓力傳導至支墩、基座乃至地面,藉以抵抗水壓。
P191
解探究提問
公園所見到的噴水池也是利用連通管原理,若水位愈高,所能噴出的水柱也愈高。
2連通管原理
將數種不同的容器底部,以導管相通的容器,稱為連通管。將液體從連通管的任一開口注入,當液體靜止時,可以發現連通管內,各容器的液面高度,必在同一水平面上,此現象稱為連通管原理。連通管內的液面高度,與容器的形狀大小、開口孔徑無關。
P192
1帕斯卡原理
巴斯•帕斯卡小時候就非常的聰明,12歲時即自修幾何學,並發現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
帕斯卡研究了液體靜力學和空氣的重力等各種效應,綜合成論液體的平衡和空氣的重力一書,提出了著名的帕斯卡定律(或稱帕斯卡原理),即:加在密閉液體任何一部分上的壓力,必然按照其原來的大小由液體向各個方向傳遞。
帕斯卡在此書中詳細討論了液體壓力問題,以實驗證明,任何水柱,不論直立或傾斜,也不論其截面積的大小,只要豎直高度相同,則施加於水柱底部的某一已知面積的活塞上的力也相同,這個力實際上是液體所受的重力。書中並詳細敘述了密閉容器中的流體能傳遞壓力。
帕斯卡利用一個充水的容器,它有兩個圓筒形的出口,除此之外,其他部分都封閉,兩個出口的截面積相差100倍,在每個出口的圓筒中放入一個大小剛好適合的活塞,則小活塞上一個人施加的推力等於大活塞上100人所施加的推力,因而可以勝過大活塞上99個人施加的推力,不管這兩個出口大小的比例如何,只要施加於兩個活塞上的力和兩個出口的大小成比例,則水的平衡就可以實現。
193
影影片:探討活動6-3
2圖6-24
若是想花較小的力舉起較重的東西,可利用液壓系統。液壓原理被使用在千斤頂,機械工程起重車,液壓式煞車系統等省力的機械裝置。
解例題6-6
對小活塞施力造成的壓力傳遞到面積較大的活塞上,可產生較大的上舉力,故若想舉起較重的物體,則應該把重物放在較大的活塞上。
解探討活動6-3想一想
當玻璃杯倒轉時,塑膠片並不會掉落,水也不會流出來。
P194
精選會考題
P.A-27 第3題
P.A-27 第4題
P.A-28 第5題
1圖6-25
將杯子倒轉後或將杯口朝不同方向時,塑膠片均不會掉落,這是因為大氣壓力沒有特定的方向性,所以杯口不論朝向何方,皆有大氣壓力所造成的力垂直頂住塑膠片,而使其不會掉落。
2大氣壓力
大氣是在地球上部的一層空氣,愈向外愈稀薄,沒有一定的界線。其總質量的99%都集中在距地表30公里以內的空中,而距地表6公里以內的空氣則占大氣的50%。
大氣有重量,在海平面1平方吋的重力(壓力)是14.7磅/平方吋或1kgw/cm2、1.01325bar、1atm,氣壓隨高度遞減。站在海平面同高的地方,所受的壓力,就是從太空到海平面,所有空氣加起來的重量,也就是所謂的一大氣壓力,亦等於76公分水銀柱。
大氣壓力隨高度增加而減少,以水平面為基準,高度增加100m,大氣壓力約減少0.8cm-Hg。
補托里切利實驗
西元1654年,義大利伽利略的學生托里切利認為地球被大氣層包圍。由於大氣層有重量,會向下對井水面施加壓力,這種壓力可支持井水在泵筒中的水柱高約10.34公尺,因此托里切利認為水柱高度1033.6公分的最大值,不過是反映了大氣對井水面所施的總壓力。
雖然不可能直接檢驗和觀察來決定這說法是否正確,但托里切利間接的驗證了它。托里切利推論︰如果這猜測正確,那麼也可以支持比較短的水銀柱,水銀的密度是水的13.6倍,支持水銀高度應該是76公分。結果他用一端封口的130公分玻璃管裝滿水銀,並用大拇指緊緊掩蓋住開口一端,然後將它顛倒過來,開口一端沒入水銀井中,接著放開拇指,於是水銀一直下降到約76公分處停止─正如托里切利假說所預言的,這就是有名的托里切利實驗。
帕斯卡注意到這假說,他推論:如果托里切利的水銀柱是靠在開口水銀井上面的大氣壓力取得平衡,那麼水銀柱的長度會隨著離地面高度增加而減少,因為空氣重量在上面變得更小。結果檢驗證實山頂上水銀柱確實比山腳下水銀柱短了一些。
P195
3呼吸運動
人體利用胸腔的擴大及縮小,完成吸氣及呼氣的動作。吐氣時,橫膈膜上升,使胸腔體積縮小、壓力增大,即可將氣吐出;而吸氣時橫膈膜下降,使胸腔體積增大,因而壓力降低,使空氣得以進入肺部。
P196
6-4浮力
解科學tell me why
人體的密度略小於水,因此只有小部分的體積露在水外,若以直立姿勢在水中,則是頭頂浮在水面外,會無法呼吸;若以躺姿漂在水上,則鼻孔會露在水面上,就可以順利呼吸。
補浮力的計算
當一個物體在水面下,因水分子的運動在物體的各處產生壓力,此壓力的大小和物體在水中深度成正比(P=hd),我們以一個正立方體為例,當這個正立方體邊長為L公分,置入水中後,距離水面h公分處,與水接觸的地方產生與物體表面垂直的壓力如右圖,其側面所受的壓力互相抵消。
1
. 由上圖得知上壓力大於下壓力:
上壓力=(h+L)×d
下壓力=h×d
2. 正方體受到一個向上的壓力差:
壓力差=上壓力-下壓力
P=(h+L)×d-h×d=L×d
3. 又從壓力的定義P=
,及面積A=L2,
得知
=L×d,
所以F=L3×d=L3×1=L3
由
上式了解到「向上施於物體的力」即為「物體在水中與物體同體積的水重量」,即為浮力。由於浮力抵消部分正方體重量,故正方體在水中的重量比在空氣中輕,物在水中同時受到浮力和地球引力作用。
如圖所示,當物體的密度小於水的密度,物體在水中會上浮,這時物體在水中的重量為零,物體所受的浮力等於物體的重量,也等於物體在水面下同體積之水的重量。
P197
影影片:實驗6-2
解探究小提問
步驟5:金屬塊進入水的瞬間仍會因為重力而向下,但若是木塊進入水中,會感受因浮力而難以下沉。
注實驗6-2注意事項
1. 彈簧秤須先檢視是否適用,避免超過其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
2. 提示學生此實驗需觀察的項目為:金屬在空氣中、一半浸入水中、整個浸入水中的質量,以及物體沉入水中,排開的液重。
3. 實驗結果由學生討論、歸納後得到結論,教師透過引導、提示,讓每組學生說出實驗歸納的依據與結果。
解實驗6-2問題與討論
1.根據紀錄1,在金屬塊浸入水面的過程中,浸入的體積愈多,彈簧秤的讀數愈小,量筒內的水位也愈高。
2.根據紀錄1,當金屬塊完全沒入水中與沉入更深時,彈簧秤讀數不變,量筒讀數不變。
3.根據紀錄2,金屬塊在水中排開的水量愈多,減輕的重量愈多。
4.木塊的密度比水小,無法完全沉入水中,會浮在水面上,浸入過程彈簧秤讀數會逐漸減小,最後變為0。
5.從上升水位中可發現,排開的水重與木塊重相等,由此可知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物體所受的浮力等於物體重量,亦等於被物體排開的水重。
解探究提問
操作變因為:封閉空心金屬塊,控制變因為:彈簧秤、量筒。
P198
精選會考題
P.A-29 第8題
解例題6-7
(1)由關係圖可知當圓柱體還沒進入水中時,重量為500gw。
(2)由關係圖可知彈簧秤讀數在圓柱體浸入4公分後就沒有改變,可知圓柱體在4公分時完全沒入。
(3)浮力為在水中減輕的重量,500-300=200gw。
P199
精選會考題
P.A-28 第6題
P.A-28 第7題
P.A-29 第9題
解例題6-8
因甲沉於水中,故其受浮力小於其重量,而乙浮於水上,故其所受浮力等於其重量,可知W=B乙>B甲。
P200
影影片:探討活動6-4
解探討提問
因為兩者的密度不同,鍋鏟密度較大,故會沉入水中;鋼碗的密度較小,故會浮於水上。
解探討活動6-4想一想
1.在清水中,雞蛋會下沉;在未飽和食鹽水中,雞蛋會些微漂浮;而在飽和食鹽水中,雞蛋會明顯上浮。可以透過雞蛋於水中漂浮的情形,判斷三杯水溶液分別為何。
2.在飽和食鹽水中浮出液面的程度最明顯,因為濃度愈高的食鹽水,液體密度大於雞蛋密度,而使雞蛋上浮。
P201
解理化in my life
1.若要提供500公斤重的浮力,那必須排開這麼重的水,因此並不可能。
2.於深海海底所受到的水壓較大,因此所提供的浮力與淺水時並不同。
解例題6-9
在海中所受的浮力與在水面下的體積有關,跟體重無關。故答案為(A)。
P207
解科學大事記
1.(B)
2.(B)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