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教育教學活動設計
單元名稱:閱讀海洋的力與美
組別:國小組
教學主題:海洋文化
摘要:
以閱讀與大海主題相關的文學作品,作一系列海洋與生命價值的探索。課程中所閱讀的篇章或書籍包括有:《希望的海──船長詩人林福蔭的生命詩篇》(選讀其中部分)、《代號:小魷魚》、《我愛綠蠵龜》、《海上小勇士》等。進行的方式則有:全班共讀討論、各組發展相關的探討主題、各種遊戲活動,發表及分享學習成果及作品等。
出生於基隆的林福蔭船長,是2007年「全球生命文學創作獎」的得主,素有「船長詩人」的美譽,透過林福蔭先生的事蹟,及導讀他的作品中三首以基隆山及海洋為主題的新詩,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鄉土及海洋之美。
林滿秋所著《代號:小魷魚》是一本以兒童的眼光來看船長爸爸,以及漁村生活百態的寫實兒童小說,書中探討的面向很廣,有助於學生對於漁業生活的了解,並學習書中人物克服逆境的精神。
姜子安所著《我愛綠蠵龜》,也是一本兒童小說,故事以個性迥異的兩個男孩子的友情與成長為主軸,同時也將澎湖的綠蠵龜保育、鄉土習俗及海洋風光納入其中。
曾獲紐伯瑞金牌獎的《海上小勇士》,是阿姆斯壯.斯佩里(Armstrong Sperry)半個世紀前的作品,敘述波里尼西亞男孩,從畏懼海洋到獨自冒險,完成「成年禮」考驗的海上冒險故事。
本教案設計期待透過以上文本的閱讀與探討,啟發學生對於大海的熱情,並向大海學習成為一名生命的勇者。
基隆市98年度海洋教育課程設計甄選活動課程設計表
組別:國小組
作品名稱:閱讀大海的力與美
學習領域 | 語文領域-本國語文 社會領域 | 適用年級 | 四年級 | |||
領域能力指標 | 本國語文 E-2-8 能共同討論閱讀的內容,並分享心得 B-2-3 能聽出對方說話的表達技巧 C-3-4 能自然從容發表、討論和演說 E-2-9 能結合電腦科技,提高語文與資訊互動學習和應用能力 E-2-8 能共同討論閱讀的內容,並分享心得 F-2-10 能發揮想像力,嘗試創作,並欣賞自己的作品 社會 1-2-1 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 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 海洋教育能力指標 | 3-2-3 感受海洋文學作品中的意涵。 3-2-4 表達對海洋的想像與感受。 3-2-6 在寫作中藉由觀察欣賞海洋的變化,激發想像力及創造力。 | |||
教學方法 | 結合文本與多媒體導讀與討論 | 教學時間 | 400分鐘(10節課) | |||
活動方式 | 閱讀、討論與分享、遊戲、小組與個人研究與創作 | |||||
學習目標 | (一)認知領域: 閱讀以海洋為主題不同類型的文本,認識海洋與人類生活的不同面貌, 讓學生能將學習的內容內化成個人知識系統的一部分,進而發展出關心海洋、愛護家鄉環境,培養追求成長與彼此尊重的生命態度。 (二)情意領域: 藉由閱讀及相關活動的進行,增進學生對海洋環境的了解與欣賞,使學生培養關心海洋及尊重生命的態度,進而實踐在日常生活之中。 (三)技能領域: 透過資料蒐集、分析、整理等方法,探討所選訂的主題,培養深入探討、組織、解決問題的能力。 |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 教學時間 | |||
活動一:假如我是船長 假如我是船長,我要做哪些事呢?我將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呢? *各組預先收集關於船長職業的資料 上台發表,可以演戲或口頭報告,形式不拘。 活動二:基隆的老船長──林福蔭的故事 閱讀介紹林福蔭先生的文章。 老師以簡報補充介紹林福蔭其人其事。 *討論: (1)假如你是一個船長,你還可以同時發揮什麼專長呢?(畫家、星象家、音樂家、攝影家、作家……) (2)林船長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什麼? 活動三:詩的海洋 欣賞、導讀與朗讀林福蔭詩三首。 <初航>、<夏夜歸航>、<雞籠山.基隆山> *討論: (1)三首詩所描寫的事件、景色各有何不同? (2)你最喜歡哪一首詩?為什麼? *10分鐘創作時間: 分組將詩的意境表現出來(立體或平面創作均可) ---第1,2節結束--- 活動四:小魷魚呼叫○○魚 分組遊戲,各組為自己的小組取一種魚作為隊名,進行競賽遊戲。 活動五:《代號:小魷魚》討論會 學生在家預讀,課堂討論。 在教室放置海洋生物類書籍及百科全書,方便學生隨時查找資料。 *討論問題: (1)在「小魷魚」的眼中,每個人都是一種魚,想一想,你覺得你最像哪一種魚?為什麼?你的好朋友又像什麼魚呢?為什麼? (2)如果你像小魷魚一樣,有一個討厭愛找你麻煩的表哥(或是同輩的兄弟姐妹),你會怎麼做? (3)你有遇過在學校裡有找你麻煩的人嗎?你願意說說是什麼事嗎?如果你是小魷魚,你會怎麼做? (4)你最害怕的事是什麼?你願意去克服它嗎?你怎麼做? (6)本書提到的漁村問題有哪些?你去過漁村嗎?分享一下你的漁村見聞。 (7)這本書中最讓你感動的片段是哪一段?為什麼? (8)學唱歌曲:<大海啊故鄉> (9)完成學習單並彼此分享觀摩。 ──第3,4節結束── 活動六:我們是○○魚 預先選出代表小組的魚,並利用課餘時間完成介紹該種魚的資料收集,完成海報及小隊徽章(全組的成員每人都要有一枚)及隊呼。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及隊呼、隊徽。 ──第5節結束── 活動七:尋訪龜踪 預先在教室內安放海龜型狀的問題小卡,讓全班學生5分鐘尋寶。 找到卡片的學生可以自己回答問題,或由同組同學回答。各組比賽積分,最高者可以得到小獎品。 活動八:《我愛綠蠵龜》討論會 學生在家預讀,課堂討論。 在教室放置海洋生物類書籍及百科全書,方便學生隨時查找資料。
──第6,7節結束── 活動九:海洋勇士大冒險 各組派一名負責比手畫腳的同學(不可以出聲及說話),輪流將所接收到的海洋狀況傳給全班,各組組員接獲消息後,要針對狀況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提出技援。最快又正確的小隊得分,遊戲結束最高分可得獎勵品。 活動十:《海上小勇士》討論會 學生在家預讀,課堂討論。 在教室放置海洋生物類書籍及百科全書,方便學生隨時查找資料。
──第8,9節結束── 活動十一:海洋紀念品大展 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海洋閱讀活動,相信小朋友都對於海洋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情感,請各組利用課餘時間籌設一個海洋紀念品攤位,攤位內容要包括: (1)文學類作品:新詩創作或文章至少兩篇 (2)藝術類作品:各式藝品創作均可,舉凡海洋小書、書籤、杯墊、風鈴、各種船模型、紀念T恤設計等,至少三件不同類型作品 (3)體能遊戲類作品:設計和海洋有關的體操或遊戲,可以小組一起活動為主。 (4)現場表演類作品:可以合唱海洋歌曲或合奏海洋音樂或表演海洋劇等,作為加分項目。 全班欣賞各組的創意及表演並票選「最佳人氣攤位」、「最佳海洋風攤位」、「創意滿點攤位」、「最有笑果攤位」及「最佳演出攤位」、「最有家鄉位攤位」等。 ──第10節結束── | 學習單 林福蔭資料 簡報資料、電腦、單槍投影機 有海潮聲的音樂演奏CD 簡報資料、電腦、單槍投影機 書面紙等美勞創作材料。 小白板、學習單、海洋類百科全書等參考資料。 海洋音樂 歌曲:<大海啊故鄉>音樂 完成小隊徽需要的美勞材料及海報紙 海龜型問題小卡 小白板、海洋類百科全書等參考資料。 海洋音樂 台灣地圖學習單、閱讀學習單 電腦教室 比手畫腳題目 計分板 世界地圖 小白板、海洋類百科全書等參考資料。 海洋音樂 製作書籤的材料和工具 大型活動教室 各組所需設備 音響設備 投票工具 | 分組發表 口頭發表 分組創作 小組討論 小組報告 個人學習單 小組研究成果海報 分組發表 口頭回答 分組發表 學習單 分組討論、 學習單 書籤作品 分組展示成果 | 30分鐘 15分鐘 35分鐘 8分鐘 72分鐘 40分鐘 30分鐘 50分鐘 20分 60分 40分鐘 | |||
參考資料
林福蔭,《希望的海—船長詩人林福蔭的生命詩篇》,周大觀基金會, 2007年09月。
林滿秋,《代號:小魷魚》,小魯文化 , 2007年03月。
姜子安,《我愛綠蠵龜》,九歌出版社, 2008年07月。
戴昌鳳等撰,《潛浮海洋探家園》,大地地理, 2001年09月。
阿姆斯壯.斯佩里(Armstrong Sperry),《海上小勇士》,智茂文化, 1995年09月。
基隆市海洋教育資源中心http://ocean.kl.edu.tw/
基隆市海洋教育兒童網站http://oceankid.kl.edu.tw/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兒童網站http://kids.nmmba.gov.tw/
教學反省與建議
「閱讀海洋力與美」的統整課程設計,是為了讓學生能更瞭解基隆的海洋文學,同時,也引領學生接觸以海洋為主題的兒童文學作品,從而體會大海的浩瀚與美感,也從人與海洋的互動中,學習成長所應備的勇氣與智慧。
從同儕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也能了解自己與他人對同一件事情看法的差異,了解包容不同意見的重要。而文本中,故事主人翁對於生命及海洋的熱情,從學生在發表及回答學習單時,也能看見學生在閱讀時與文本產生了共鳴,感受到海洋的生命力。
由於學校的位於市中心,孩子很少是來自從事漁業工作的家庭,因此他們雖住在基隆,卻對於基隆的海洋與漁業感受並不是那麼深刻,透過這次的閱讀課程,很高興看到學生更了解及認同自己的家鄉特色。
活動的部分,有些地方尚有改進空間,日後也會針對不同班級特質,作一些微調,甚至視實際狀況延長上課時數,以期讓課程進行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