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與屈原:清與濁的對立與處世哲思

格式
docx
大小
1.82 MB
頁數
11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7-06-26,离现在 8 121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漁父 學習單

中正高中劉濬維


  1. 課文文意初探

  1. 課文第一段中對屈原有著外在形象的描繪,請從下欄圈出正確的語詞: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憔悴瘦削 自信 從容 猶疑

煥發 亮麗 黯然 健壯 悲戚

面黃肌 氣宇非風流倜儻 面容 生氣盎然

  1. 整體而言,屈原被放逐之後有什麼舉止和形象的特色?請根據表格中的引導,從課文第一段找出相關敘述,填入適當的原文:


描寫屈原放逐後的形容舉止

行為舉止

游於江潭,行吟澤畔

外在形貌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和屈原第一次問答(針對屈原的身份地位)

漁父提問

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回答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三、屈原自言被放逐的原因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請問當

中的濁、清;醉、醒,各代表什麼意涵,以及有何對比性?

表面

意涵

濁—混濁

表面

意涵

清—清廉

深層

解釋

指世人的貪鄙行徑,同流合污,在人品上是不潔的,行事作為並不光明磊落。

深層

解釋

指屈原自身的志行高潔,清廉自守,光明潔淨,不與世浮沉,隨波逐流。

表面

意涵

醉—

表面

意涵

醒—清醒

深層

解釋

指世人醉生夢死,渾噩噩,無法清楚辨認是非對錯,選擇一起沈迷。

深層

解釋

指屈原能夠明辨是非,識見遠大,不與人一起消沈頹喪,而有清楚的判斷。

世人和屈原的對比

世人與我(屈原)的對比

舉世皆濁/眾人皆醉

我獨清/我獨醒

象徵意涵

「世人濁醉」

此為(現實的境況

「唯我清醒」

此為(自我理想的堅持



  1. 漁父順著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說法,給予什麼樣的建議,代表何種處世之道?

屈原

堅持

我獨清

我獨醒

堅持

原因

在眾人都因為追求利益而同流合污之時,只有我仍然是我,仍然堅持理想,不願背離初衷。

在眾人都因為貪求慾望的滿足而昏聵不振之時,只有我仍然是我,清醒知道自己的目標為何,持續邁進,不願意沈淪。

現實

情況

世人皆濁

眾人皆醉

建議

作法

「淈其泥而揚其波」:攪動污泥,揚起水波,和眾人一起混濁髒污。

「餔其糟而歠其醨」:吃酒糟,喝薄酒,與眾人同醉。

處世

之道

隨俗方圓,進對應變,屬於(道家)的處世哲學










  1. 屈原引用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來回應漁父的規勸,用意何在?請先將以下關鍵的敘述相連,並回答問題:




試問:屈原以「新沐者」、「新浴者」來比喻的用意何在?

屈原以新沐者、新浴者來代表潔淨清廉之人,認為必須彈冠、振衣來去除身上的灰塵,代表了處事應該要潔身自愛,讓自己避免受到外界的髒污污染,才能明辨是非,堅持自己的正道與理想。


  1. 課文進階深探

  1. 從文章第一段中可知,漁父在江邊邂逅屈原,他對屈原的疑問為何?請根據表格提示,填入正確的答案。


原文

表層釋義

漁父的疑問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後,漫無目標地走在江畔,且邊走邊吟,神色黯淡,一副槁木死灰的狀態

士人應該要有相對亮麗的外在形象,但看到的卻是形容枯槁,毫無生氣的樣貌,怎麼會這樣呢?

(漁父問)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這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來到這裡了?

身為顯貴的三閭大夫,怎麼沒有在朝廷盡忠,而把自己弄成這個模樣?


推論總結:

  1. 屈原不在朝廷盡忠,而在如此偏遠之地徬徨游走,與他的身份地位不合

  2. 「何故至於斯?」是個有趣的問題,漁父之疑,會不會是想知道「屈原為何把自己變成這麼失魂落魄」,從而提醒他「明哲保身」呢?只是屈原聽成了「『何故』至於斯?」一味地解釋「被貶至此地的原因」,因而造成兩人後來雞同鴨講,各有各的想法,最後不合而散。


  1. 漁父問屈原: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請問漁父不明白屈原的地方為何?(請以勾選的方式作答)


原文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表面涵義

當世態混濁,為何你(屈原)不跟著大家一起攪渾污泥?當眾人皆醉,為何你(屈原)不吃些酒糟喝點濁酒?

推知:看出漁父對屈原的做法有疑義,不懂他的地方在於:

堅持與眾不同

特別憤世嫉俗

屈原妄自菲薄

深層涵義

你仍然可以做自己,但只是「稍微地」攪渾泥水,「稍微地」吃些酒糟喝些酒,難道也不行嗎?

推知:漁父並沒有要屈原和世人同濁同醉,不是要他污濁不堪或是失態而醉,只是建議他:

潔身自持

鬆綁原則

及時行樂



  1. 漁父曾對屈原說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從這句話來看,他對屈原的遭遇有什麼看法?

原文

表層釋義

漁父的立場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我(漁父)認為面對這世界最好的處事法則是……

向那些懂得隨世俗應變的人看齊,懂得順應,就不會拘泥;懂得應變,就不會執著。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啊,世界沒有你想的困難與複雜,你和世界格格不入的原因是……

行為不合乎世俗,思慮過於周密,想太多,想太細。

因此,屈原你被放逐的原因是……

全然是自己導致的,而非受到誣陷。


  1. 漁父最後唱起〈滄浪歌〉,莞爾離去的原因為何?請根據文章第三段,依提示依序填入適當的答案。

原文

表層釋義

漁父的立場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滄浪歌〉這首歌是指:無論滄浪的水清澈或者污濁,都能夠為我所用。

這首歌是用來比喻:無論這世界是污濁抑或澄澈,我們…..

都能夠自由選擇對應的方式,因應世俗變化。

遂去,不復與言。

最後我(漁父)只有莞爾一笑便划著小船離開,不願再與你(屈原)爭辯。

每個人價值觀都有所不同,不必強求認同彼此。


  1. 文章最末漁父的「笑」蘊藏了什麼想法?

原文

表層釋義

漁父的立場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

漁父笑著離去。

我(漁父)用笑來取代說更多的話,不再與你(屈原)辯論。

漁父要再次強調自己堅持的價值觀是:

與世推移,隨俗方圓。


  1. 解析完漁父和屈原的對話後,請利用下述表格將兩人做比較:

人物

出世

入世

思想類型

處世態度

主張(原文說法)

選擇

對話

結果

屈原

入世

1.堅持理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2.從社會著眼,目的在於濟世。

1.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2.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

道不同,不相為謀

漁父

出世

1.隨俗浮沉,明哲保身。

2.從( 自身 )出發,意圖在於保全自己。

1.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2.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避世隱身,釣魚江濱。


  1. 本文形式特色:整理完本文中漁父和屈原的問答,發現整篇文章的架構是用( 問答 )成文的方式來書寫,蘇軾的〈赤壁賦〉也與本篇有相似的用法,主或客感覺上是不同立場的兩者,但其實都可以視為作者的心聲,用這種方式顯得較為客觀,語氣也較為活潑。


  1. 綜合討論

  1. 漁父曾經提及:「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儒家也有多次提到「聖人」的記載,請閱讀以下資料,並回答儒家聖人以及本文中所提及之「聖人」意義上有何不同?

    1. 《論語˙述而篇》曾有這樣的記載:「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孔子認為,自己現在已見不到聖人,但倘若能遇見讀聖賢書、守仁義的上位者,那就好了。不難發現,儒家所言的「聖人」有著崇高的仁義道德與入世情懷。

    2. 孟子曾稱讚孔子為「聖之時者」,認為孔子是聖人之中最合時宜的,聖德與智慧配合,集聖人的大成,就像演奏音樂有始有終一般。開始時奏出旋律節奏,要靠智慧;最後奏出旋律節奏,要靠聖德。智慧有如技巧,聖德有如力氣。就像在百步以外射箭,射到目標區,是靠你的力氣;射中目標,就不是靠你的力氣了。

儒家所言之「聖人」具有強烈的入世情懷,並且有博施濟眾的仁愛胸襟,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持,實踐正道的勇敢和毅然決然。而孟子稱讚孔子為「聖之時者」,因為孔子的儒道實踐,必須倚靠智慧與德性才能完成;〈漁父〉中也出現「聖人」一詞,在漁父回應屈原時所言:「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帶有明顯的道家色彩,和光同塵,與世推移,隨俗方圓,不堅持己見,也不拘泥在自我設限的固執中。














  1. 星星知我心:屈原在應答漁父的提問,沒有絲毫的動搖,仍表現其堅決。下圖為曾流行於網路的「十二星座人生比例圖」,你(妳)覺得屈原應該是什麼星座?為什麼?(輕鬆一下!但須連結本文學到的概念來回答)

圖片來源:「澤誼的官方說法」網站(https://goo.gl/K0F5La


我覺得他是天秤座,因為屈原面對漁父的疑問,除了堅定地表述自己的立場,更是沒有因為漁父的建議而動搖心志。上圖中只有天秤座有「爭辯」和「覺得不公平」兩項特質,我覺得此星座特色符合屈原。(學生可以自由發揮)




  1. 思索:為何本文為何題目命為「漁父」?

  1. 請先思索下述詩文中亦出現的漁人形象,判斷其人物特質:

    作者題目

    詩文

    人物特質

    莊子

    《莊子˙秋水篇》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竟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

    語譯:莊子在濮水旁邊釣魚,楚威王派了兩個大夫來傳達旨意,要把楚國的政事交代給他。莊子拿著釣竿,連頭都不回。

    避世之亂,不願出仕。

    張志和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語譯:西塞山前白鷺鳥自由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泅泳,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豔而飽滿。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綠色的蓑衣,冒着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垂釣著,他被美麗的春景迷住了,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閒適自在,安然自得。

    白樸

    〈沈醉東風・漁父詞〉

    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

    點秋江白鷺沙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

    語譯:黃蘆長在岸邊,白蘋漫漫生渡口;綠色楊柳輕拂堤岸,粉紅蓼花遮蓋灘頭。雖然沒有捨命的至交,但卻不乏忘機的朋友;看秋來碧綠的江上,斑斑點點白鷺與沙鷗。煙波江上不識一字的釣魚老翁,傲氣十足地鄙視人間的萬戶侯!

    潔白清高,悠遊自在。

  2. 上述三篇詩文出現的「漁人」形象,跟本文所學到的「漁父」有何異同?請回答表格中的問題:

相同處


釋義

推論

莊子

寧願拿著釣竿釣魚,也不理會出仕的請求

由「垂釣」、「不理會」、「不被打擾」、「不在乎」、「自在」等詞可知:

同是在江邊,同樣垂釣,都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嚮往自由自在的生命情態

張志和

老翁悠然垂釣,即使斜風細雨也不會打擾雅興


白樸

不識字的釣翁悠然自得,不在乎人間富貴名利

漁父

江邊垂釣,濯纓濯足,全真養生,自由自在

相異點


釋義

側重點

莊子

避世而不願意出仕

秉持自我尊崇的自然之道,凸顯「不出仕」的抉擇

張志和

均表達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調

均側重閒適自在

白樸

漁父

「與世推移」、「濯纓濯足」具有因應生命發展而做的選擇與改變

側重在保全自我,明哲保身


  1. 「漁父」形象走迷宮:「是」請走實線,「否」請走虛線
















  1. 承上題,請將正確的路徑排列出來,描繪漁父形象:

漁父不具有強烈的入世情懷

漁父與世推移

漁父不執著名利

漁父明哲保身

  1. 何以本文題目訂為「漁父」?

本文主角是屈原自身,漁父相對而言是配角,命題卻是「漁父」,可以發現

命題上的巧思:屈原藉由漁父這樣的想像角色,其實是投影出另一個自己,藉由兩個自己的對話,來突顯堅持自我的立場,以及不與世浮沉的選擇。


  1. 延伸閱讀99年指考非選試題)

甲、

(漁父)睡了一覺,下午的日光還是一樣白。

他一身汗,濕津津的,恍惚夢中看到一個人。

一個瘦長的男人吧,奇怪得很,削削瘦瘦像一根枯掉的樹,臉上露著石塊一樣的骨骼。眉毛是往上挑的,像一把劍,鬢角的髮直往上梳,高高在腦頂綰了一個髻,最有趣的是他一頭插滿了各種的野花。

杜若香極了,被夏天的暑氣蒸發,四野都是香味。這男子,怎麼會在頭上簪了一排的杜若呢?

漁父仔細嗅了一下,還不只杜若呢!這瘦削的男子,除了頭髮上插滿了各種香花,連衣襟、衣裾都佩著花,有蘼蕪,有芷草,有鮮血一樣的杜鵑,有桃花,柳枝。漁父在這汨羅江邊長大,各種花的氣味都熟,桂花很淡,辛夷花是悠長的一種香氣,好像秋天的江水......

「你一身都是花,做什麼啊?」

漁父好像問了一句,糊裡糊塗又睡著了。

(蔣勳〈關於屈原的最後一天〉)


乙、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屈原〈漁父〉)

試比較這兩篇文章:

  1. 屈原的形象在兩篇文章的描述有何異同?

屈原的形象在〈漁父〉中出現在第一段,主要是針對屈原的外在來描繪,

文中言:「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寫屈原在被放逐之後的黯然失色,毫無生氣,對於世界是絕望而消沈的;〈關於屈原的最後一天〉中則是更為細膩的描繪屈原的面容,除了瘦削,更有臉上突出的顴骨以及上挑的眉毛,都代表了屈原擁有正義感的面容,堅定毅然,不願屈就;頭上綰了一個高高的髻,代表他不願流俗,在眾人之中特立突出,昂然挺拔。最有趣的是頭上插滿了香花香草,具有清白自持,志行高潔,人品芬芳的象徵。

  1. 蔣勳〈關於屈原的最後一天〉一文與〈漁父〉一大差異是,加上了周遭「植物」的描繪,用意為何?

本文中描述了杜若、蘼蕪、芷草、杜鵑、桃花、柳枝等,共同特點就是香

花香草類的植物,不然就是美好的花草,這些植物成為屈原身上的配飾,正所謂人如衣裝,屈原的形象和這些美好的香花香草呼應,代表了其人品的高潔與芬芳。這部分是〈漁父〉一文中所沒有描繪的,蔣勳在寫作上運用巧思,利用中國文學傳統意象,也時常出現在楚辭中的香花香草來突出屈原的品德。

  1. 蔣勳〈關於屈原的最後一天〉一文的最後,安排漁父問屈原:「你一身都是花,做什麼啊?」,然後就「糊裡糊塗又睡著了」,這樣的安排有什麼用意,與〈漁父〉又有什麼差異?

蔣勳的文章中,漁父與屈原的互動並不多,只有問屈原為何身上都是花,

代表他並不明瞭香花香草之於屈原的意義,所以提出疑問。但文中並未藉由屈原之口來回答,而是以漁父的睡去作結。漁父代表與世浮沉的一般大眾,未能尋得答案,正如漁父無法體會屈原的抉擇與立場。而在〈漁父〉中,漁父和屈原在一問一答中,交代了兩方價值觀的差異,也藉此討論屈原和世俗抉擇的分別,而漁父代表一般人,仍是無法理解屈原的觀點,所以最後只好笑著離開。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