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物質的水溶液特性
摘要
摘要內文: 中重度身障生的自然科學領域教學,存在著兩個難以解決的課題。一是混齡教學,二是教學歷程的調整。前者肇因於集中式特教班先天上的條件,後者則受限於身心障礙學生的認知特質以及學科知識的授課方式。談及混齡教學,又容易涉及到差異化教學之困難。本教學設計嘗試藉由兼顧班上三、五年級學生,合併其自然科學領域同性質單元,例如三年級的「廚房裡的科學」以及五年級的「水溶液」,統整為全新單元「常見物質的水溶液特性」。使混齡教學與差異化教學之難度降低,且操作上更為自然而不做作。 另外,自然科學領域常使用的教學法為探究本位教學法(inquiry-based instruction),但已被多篇文獻證實,雖可適用在中重度身障生,但須進行某部分調整或搭配其他教學策略,例如工作分析、時間延宕、提示系統、同儕中介等。本教學設計嘗試融入精確教學法(explicit instruction)於探究本位教學法之中,使其成為一種更有系統化、效率化的探究本位精確教學法,以期能更適用於中重度身障生。 關鍵字:水溶液、自然科學領域、探究本位教學法、精確教學法 |
教學活動設計架構圖
![]() 單元1—認識溶解現象(3節課) 單元1-1—常見物質的溶解現象(2節課) 利用廚房常見的物質:糖、鹽、胡椒、小蘇打粉等物質,再加水後產生的溶解現象,讓學生了解有些物質屬於可溶解物質,有些物質無法溶解。 單元1-2—溫度對溶解現象的影響(1節課) 透過熱水和冰水的差異性,讓學生了解溫度對於物質的溶解現象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可以因為溫度的差異,影響到物質的溶解程度。 單元2—認識水溶液的酸鹼值 除了廚房物質外,再加上更多的常見物質,例如小蘇打粉、汽水、漂白水等,產生多種水溶液。讓學生藉由石蕊試紙的測試,可以分出水溶液的酸鹼度。 常見物質的水溶液特性 單元3—溶解現象與酸鹼值的統整應用 藉由洗愛玉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活用前三單元所學。運用溶解現象洗愛玉,利用增加溫度來調製糖水,利用石蕊試紙來測試愛玉、糖水和檸檬的酸鹼度。 |
教學活動設計表
教學設計名稱 | 常見物質的水溶液特性 | 教學設計者 | 戴宏志 | |||||||||||||||||||||
適用階段 | □國小低 ■國小中 ■國小高 □國中 | 教學時間 | 280分鐘 (7節) | |||||||||||||||||||||
主題 | □特教宣導活動 ■(自然科學)領域課程調整 □特殊需求領域( )課程 □跨領域教學課程 | |||||||||||||||||||||||
適用對象 (學生能力 分析) | □普通學生 □學習功能優異學生 □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 ■學習功能嚴重缺損學生
| |||||||||||||||||||||||
設計理念 | 本教學設計嘗試藉由兼顧班上三、五年級學生,合併其自然領域同性質單元,例如三年級的「廚房裡的科學」以及五年級的「水溶液」,統整為全新單元「常見物質的水溶液特性」。其中原本屬於三年級的單元「廚房裡的科學」以及五年級的單元「水溶液」,調整為「單元1—認識溶解現象」、「單元2-認識水溶液的酸鹼值」以及「單元3-溶解現象與酸鹼值的統整應用」。全體學生雖接受同樣的課程,但應注意使其達到各自學習階段的學習目標。希冀藉此設計,使混齡教學與差異化教學之難度降低,且操作上更為自然而不做作。 另外,自然領域常使用的教學法為探究本位教學法(inquiry-based instruction),但已被多篇文獻證實,雖可適用在中重度身障生,但須進行某部分調整或搭配其他教學策略,例如工作分析、時間延宕、提示系統、同儕中介等。本教學設計嘗試融入精確教學法(explicit instruction)於探究本位教學法之中,使其成為一種更有系統化、效率化的「探究本位精確教學法」,以期能更適用於中重度身障生。其教學步驟簡略說明如下: 一、複習舊經驗:教師複習學生先前已經學會的舊經驗或先備知識。 二、引發假設:教師呈現新奇的事物,詢問學生反應,引起猜測與假設。 三、教師示範探討關係:教師示範如何操作物品,探究與驗證關係。 四、學生練習探討實作: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練習嘗試操作物品驗證假設。 五、報告、回饋與總結:學生回報結果,教師給予回饋並進行總結。 希望學生藉由上述五步驟,能夠達成學習目標。 | |||||||||||||||||||||||
核心素養面向 | 核心素養項目 | 學習目標 | ||||||||||||||||||||||
A自主行動 B溝通互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具備身心健全發展的素質,擁有合宜的人性觀與自我觀,同時透過選擇、分析與運用新知,有效規劃生涯發展,探尋生命意義,並不斷自我精進,追求至善。 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具備問題理解、思辨分析、推理批判的系統思考與後設思考素養,並能行動與反思,以有效處理及解決生活、生命問題。 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具備規劃及執行計畫的能力,並試探與發展多元專業知能、充實生活經驗,發揮創新精神,以因應社會變遷、增進個人的彈性適應力。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具備理解及使用語言、文字、數理、肢體及藝術等各種符號進行表達、溝通及互動,並能了解與同理他人,應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上。 | 目標向度以五年級為完整版,三年級只需要達到部分目標即可。 三年級 1.了解常見物質的溶解現象,包含物質是 否溶於水中,以及溫度對溶解度的影 響。 2.正確安全操作實驗器材,進行簡單的記錄與分類。 3.能透過各項科學活動的進行,感受科 學學習的樂趣。 4.了解科學知識的基礎是來自於生活中 的經驗。 五年級 1.了解常見物質的溶解現象,包含物質是否溶於水中,以及溫度對溶解度的影響。 2.能判斷常見酸鹼物質的特性,包含利 用氣味、觸覺、味覺進行簡單區分。 3.正確安全操作實驗試紙,進行簡單的記錄與分類。 4.了解水溶液的酸鹼性質及其生活上的 運用。 5.能透過各項科學活動的進行,感受科學 學習的樂趣。 6.了解科學知識的基礎是來自於生活中 的經驗和科學證據。並且藉此解決生活 中的部分問題。 | ||||||||||||||||||||||
參考資料 | 書籍:康軒三上自然科學領域課本、康軒五上自然科學領域課本。 教材與學習單:教師自編。 期刊: Apanasionok, M. M., Hastings, R. P., Grindle, C. F., Watkins, R. C. & Paris.(2019).Teaching science skills and knowledge to stud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56, 847–880 Courtade, G. R., Browder, D. M., Spooner, F., & DiBiase, W. (2010). Training teachers to use an inquiry-based task analysis to teach science to stud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45, 378-399. Taylor, J. C., Rizzo, K. L., Hwang , J., & Doris, H.(2020).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cience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120, 116-125. |
教學活動
具體目標 (三:三年級 五:五年級) | 教學活動 | 時間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與標準 |
1-1能認識各式常見粉末(三、五) 1-2能知道某些粉末入水攪拌後會消失於水中(三、五) 1-3能夠形成水對粉末的溶解現象的假設(三、五) 1-2能知道某些粉末入水攪拌後會消失於水中(三、五) 1-4能實際進行溶解現象的實作。(三、五) 5-1能透過溶解現象的科學活動的進行,感受科學學習的樂趣。(三、五) 1-5能夠報告各粉末的溶解結果(三、五) 1-6能夠驗證溶解現象的假設 (三、五) | 【單元1-1—常見物質的溶解現象】 【準備活動】 一、教師事先備妥廚房常見的物質:糖、鹽、胡椒、小蘇打粉等物質,並且準備4個透明玻璃杯以及攪拌棒。備妥A3白紙以及色紙以供教學。 二、複習舊經驗—粉末大挑戰: 教師依序呈現先前低年級生活領域學習過的課程,認識廚房常見的物質:糖、鹽、胡椒、小蘇打粉等物質,詢問學生這些為何物?摸起來、看起來或是聞起來的感覺如何? 三、引發假設—粉末不見了: 教師呈現糖粉、盛滿50毫升開水的玻璃杯與攪拌棒。先讓學生運用摸、聞、看等觀察法,針對糖粉進行觀察。之後要學生猜一猜,糖粉入水攪拌後會如何? 之後,將半量匙(平匙)的糖粉放入50毫升的水中,先不攪拌,讓學生看見糖粉在水中的樣子。之後進行攪拌,形成糖水水溶液後,再讓學生觀察,並且詢問學生,糖粉是否還在?糖粉為什麼不見了?糖粉去哪裡了?要求學生回答。並且形成假設: 粉末入水攪拌後會消失。 【發展活動】 一、教師示範探討關係—水溶液的製作 教師運用A3白紙與色紙,分格呈現常見的物質:糖、鹽、胡椒粒、小蘇打粉等物質。之後,呈現半量匙(平匙)的鹽粉、盛滿50毫升水的玻璃杯與攪拌棒,要學生猜一猜,鹽粉入水攪拌後會如何?之後,將糖粉放入水中,先不攪拌,讓學生看見鹽粉在水中的樣子。之後進行攪拌,形成鹽水水溶液後,再讓學生觀察,並且詢問學生,鹽粉去哪裡了? 二、學生練習探討實作—水溶液的製作 提供各半量匙(平匙)的糖、鹽、胡椒粒、小蘇打粉等物質,並給予每人一個盛滿50毫升水的玻璃杯與攪拌棒。學生先運用摸、聞、看等觀察法,猜一猜自己前面的粉末,以半量匙的份量入水後的結果。之後讓學生進行攪拌,形成各種物質的水溶液後,再讓學生觀察,並且詢問學生,那些粉末粉去哪裡了?是不是每一杯粉末都不見了? 【綜合活動】 一、報告、回饋與總結—溶解現象的說明 教師先詢問學生自己負責的粉末入水後的結果,並且要求學生依序報告,並且說明粉末是否消失。獲得小結如下: 1.糖水水溶液—糖粉消失不見。 2.鹽水水溶液—鹽粉消失不見。 3.小蘇打粉水溶液—小蘇打粉消失不見。 4.胡椒粒水溶液—胡椒粒仍然殘留在水中。 。 教師說明假設驗證結果,粉末在水中經過攪拌後消失的現象,叫做「溶解現象」。並且驗證假設:有些物質可以溶解於水中,但是有些物質無法溶解於水中。 | 10分鐘 10分鐘 15分鐘 15分鐘 15分鐘 15分鐘 | 各式粉末 糖粉末、玻璃杯與攪拌棒 各式粉末、玻璃杯與攪拌棒 各式粉末、玻璃杯與攪拌棒 各式粉末、玻璃杯與攪拌棒 | 全部的學生均能摸、看、聞進行觀察 全部的學生均能口語回應 全部的學生均能口語回應 全部的學生均能觀察,並口語回應 全部的學生均能實作,並口語回應 全部的學生均能樂於參與。 全部的學生均能口語報告各自的結果 全部的學生均能口語報告結果 |
1-4能夠報告各粉末的溶解結果(三、五) 1-7能能夠形成溫度較高的水可提高溶解量的假設(三、五) 5-1能透過溶解現象的科學活動的進行,感受科學學習的樂趣。(三、五) 1-8能實際進行不同溫度的水對於溶解量的實作。(三、五) 1-9能夠報告各不同溫度鹽水水溶液的溶解量結果(三、五) 1-10能夠驗證溫度較高的水可提高溶解量的假設(三、五) | 【單元1-2—溫度對溶解現象的影響】 【準備活動】 一、教師事先備妥鹽粉,因其對水的溶解力較低,容易有殘留,並且準備3個透明玻璃杯以及攪拌棒;另備妥熱水、冰水以及常溫冷水、A3白紙以及相關字卡。 二、複習舊經驗—粉末大挑戰: 教師依序呈現先前教過的物質:糖、鹽、胡椒粒、並且詢問該物質在常溫冷水中溶解現象的結果。詢問學生哪些物質可以溶解,哪些物質無法溶解。 三、引發假設—溫水的溶解量 教師呈現鹽粉、1杯盛滿20毫升溫開水的玻璃杯與攪拌棒。先告訴學生,先前溶解的都是半量匙的鹽粉粉末,如果現在放入一量匙的鹽粉粉末,要學生猜一猜,鹽粉入水攪拌後會如何?會完全溶解嗎? 之後,將一量匙鹽粉放入20毫升溫開水中,先不攪拌,讓學生看見鹽粉在水中的樣子。之後進行攪拌,形成鹽水水溶液後,再讓學生觀察,並且詢問學生,一量匙的鹽粉是否完全溶解了。並且形成假設:溫度較高的水可以溶解比較多的鹽粉粉末。 【發展活動】 一、教師示範探討關係—常溫冷水的溶解量 教師呈現一份4量匙的鹽粉粉末,拿出盛滿20毫升冷水的玻璃杯與攪拌棒,要學生猜一猜,鹽粉入水攪拌後會如何?之後,將4量匙鹽粉放入水中,先不攪拌,讓學生看見鹽粉在水中的樣子。接著進行攪拌,形成鹽水溶液後,再讓學生觀察,是否有剩下鹽粉粉末。 二、學生練習探討實作—冷熱大不同的溶解量 提供3杯分別盛滿20毫升冷水、熱水、冰水的玻璃杯與攪拌棒,並且備妥3份4量匙的鹽粉。以每杯4量匙的份量入水後的結果讓學生進行攪拌,形成不同溫度的鹽水水溶液。靜置一會兒等待沉澱後,再讓學生觀察,並且詢問學生,那些粉末粉去哪裡了?是不是每一杯粉末都不見了。? 【綜合活動】 一、報告、回饋與總結—溫度對溶解現象的影響 教師先詢問學生自己負責的鹽粉倒入不同溫度水溶液的結果,並且要求學生依序報告,說明粉末是否消失?獲得小結如下: 1.熱水鹽水水溶液—鹽粉消失不見。 2.常溫冷水鹽水水溶液—大部分鹽粉消失不見,但仍有殘留。 3.冰水鹽水水溶液—鹽粉幾乎都未溶解。 教師說明假設驗證結果,鹽粉在不同溫度的水中的溶解量不同,是受到溫度的影響。同樣分量的鹽粉,在溫度越高的水中越容易溶解;相反的,在溫度越低的水中,越不容易溶解。 | 5分鐘 5分鐘 5分鐘 5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 各式粉末 鹽粉粉末、玻璃杯與攪拌棒 、溫水 鹽粉粉末、玻璃杯與攪拌棒、冷水 鹽粉粉末、玻璃杯與攪拌棒 、冷水、熱水、冰水 鹽粉粉末、玻璃杯與攪拌棒 、冷水、熱水、冰水 | 全部的學生均能口語報告結果 全部的學生均能觀察,並口語回應 全部的學生均能口語報告結果 全部的學生均能實作,並口語回應 全部的學生均能口語報告各自的結果 全部的學生均能口語報告結果 |
2-1能判斷常見物質中的酸性物質 (三、五) 3-1能正確安全操作實驗試紙,並且進行簡單的記錄(三、五) 4-1了解水溶液的酸鹼性質。(五) 3-3能形成水溶液會讓石蕊試紙變色的假設。(五) 3-1能正確安全操作實驗試紙,並且進行簡單的記錄(三、五) 4-1了解水溶液的酸鹼性質(五) 。 5-2能透過酸鹼測試現象的科學活動的進行,感受科學學習的樂趣。(三、五) 3-2能正確安全操作實驗試紙,並且進行簡單的分類。(三、五) 3-4能夠驗證水溶液會讓石蕊試紙變色的假設。(五) 4-2能藉由石蕊試紙的測試結果了解水溶液的酸鹼性質(五) | 【單元2—認識水溶液的酸鹼值】 【準備活動】 一、教師事先備妥各項水溶液原料:鹽粉、糖粉、汽水、醋、肥皂水、小蘇打粉,其中肥皂水須先以熱水進浸泡肥皂產生。準備6個透明玻璃杯、攪拌棒、並備妥紅色以及藍色的石蕊試紙、A3白紙以及相關字卡。 二、複習舊經驗—酸性物質: 教師依序呈現先前教過的物質:糖、鹽、汽水、醋、肥皂水、小蘇打粉等物質,並且詢問哪一些物質可以吃?哪一些物質不能吃?並且詢問學生哪一些物質吃起來是酸的? 三、引發假設—酸性溶液大挑戰 教師呈現由醋所成製作的水溶液,並且呈現紅色與藍色石蕊試紙,先告訴學生,這是測試酸鹼性的試紙。教師告訴學生,如果是酸性的水溶液,紅色的會維持不變,藍色的會變紅色;如果是鹼性,藍色的會維持不變,紅色的會變藍色。要學生猜一猜,兩種試紙用吸管滴上醋以後,會變成何種顏色? 以吸管吸起一滴醋,分別滴在藍色和紅色的石蕊試紙,之後讓學生觀察石蕊試紙的變色情況,並且記錄在學習單。形成假設:所有的水溶液遇到紅色和藍色石蕊試紙,至少有一張會變色的假設。(此時不用特別強調酸鹼性,和依照變色結果判讀酸鹼,只要能夠藉由變色引起學生動機即可。) 【發展活動】 一、教師示範探討關係—鹼性溶液大挑戰 教師呈現由小蘇打粉所製作的水溶液,並且呈現紅色與藍色石蕊試紙,先告訴學生,這是測試酸鹼性的試紙。教師告訴學生,如果是酸性的水溶液,紅色的會維持不變,藍色的會變紅色;如果是鹼性,藍色的會維持不變,紅色的會變藍色。要學生猜一猜,兩種試紙用吸管滴上小蘇打粉水溶液以後,會變成何種顏色? 以吸管吸起一滴小蘇打粉水溶液,分別滴在藍色和紅色的石蕊試紙,之後讓學生觀察石蕊試紙的變色情況,接著讓學生判讀變色情形,並且記錄在學習單。 二、學生練習探討實作—酸鹼大亂鬥 提供由糖、鹽、汽水、肥皂水4杯水溶液,要學生猜一猜,兩種試紙用吸管將各種水溶液滴在石蕊試紙以後,會變成何種顏色? 之後,分配學生每人一杯水溶液,以吸管吸起一滴水溶液,分別滴在藍色和紅色的石蕊試紙,之後讓學生觀察石蕊試紙的變色情況,接著讓學生判讀變色情形,並且記錄在學習單。 【綜合活動】 一、報告、回饋與總結—酸鹼小測驗 教師先詢問學生自己負責的水溶液滴在石蕊試紙後的結果,並且要求學生依序報告,說明試紙是否變色。獲得小結如下: 1.糖水—兩種試紙都不變色。 2.鹽水—兩種試紙都不變色。 3.小蘇打水—紅色變藍色,藍色不變。 4.醋—藍色變紅色,紅色不變。 5.汽水—藍色變紅色,紅色不變。 6.肥皂水——紅色變藍色,藍色不變。 教師說明假設驗證結果,兩種都不變的叫做中性。接下來不要強調變色,忽略變色,直接要學生報讀兩張紙的最後末端顏色,兩張都是紅色的就是酸,兩張都是藍色的就是鹼性,一張藍色一張紅色就是中性。 二、報告、回饋與總結—酸鹼大考驗 教師呈現石蕊試紙結果照片做成的學習單,讓學生學習判讀石蕊試紙。不要強調變色,忽略變色,直接要學生報讀兩張紙的最後末端顏色:兩張都是紅色的就是酸性,兩張都是藍色的就是鹼性,一張藍色一張紅色就是中性。要求學生依序判讀並作答完成,最後由教師檢討。 | 5分鐘 15分鐘 15分鐘 15分鐘 15分鐘 15分鐘 | 各式粉末 醋、玻璃杯、石蕊試紙、學習單 小蘇打粉水溶液、玻璃杯、石蕊試紙、學習單 糖水、鹽水、肥皂水、汽水、玻璃杯、石蕊試紙、學習單 測試後的石蕊試紙、A3白紙、字卡、學習單 學習單 | 學生均能口語報告結果 全部的學生均能實作並且完成簡單紀錄 五年級的學生能知道80%水溶液的性質 五年級的的學生能形成假設 全部的學生均能觀察與紀錄 五年級學生能知道80%水溶液的性質 全部的學生均能實作,並且觀察與紀錄 全部的學生均能觀察與分類 五年級的的學生能報告 五年級的學生能答對80%的題目學習單 |
2-1能判斷常見物質中的酸性物質 (五) 3-5能形成愛玉子水溶液會讓石蕊試紙變色的假設。 (五) 3-1能正確安全操作實驗試紙,並且進行簡單的記錄 (三、五) 4-1了解水溶液的酸鹼性質(五) 。 5-2能透過酸鹼測試現象的科學活動的進行,感受科學學習的樂趣。 (五) 6-1了解科學知識的基礎是來自於生活中的經驗和科學證據。(三、五) 3-6能夠驗證愛玉子會讓石蕊試紙變色的假設。(五) 6-2藉由科學知識的基礎解決生活中的部分問題。(三、五) | 【單元3—溶解現象與酸鹼值的統整應用】 【準備活動】 一、教師事先備妥愛玉子、棉布袋、鍋子、檸檬、糖粉、石蕊試紙。 二、複習舊經驗—你有吃過愛玉嗎? 教師於電腦投影螢幕上呈現愛玉圖片,並詢問學生是否有吃過愛玉?請問愛玉的味道吃起來如何?是甜的還是酸的?請問有加檸檬嗎? 三、引發假設—愛玉酸鹼值大猜測戰 教師呈現事先製作好的愛玉子甜湯,說明愛玉是由種子搓揉出的水溶液,並且加入糖水水溶液,再配上檸檬汁水溶液,請學生猜一猜味道是甜的還是酸的?之後另外也要學生猜測,愛玉子甜湯是酸性或鹼性?教師引導學生形成假設:愛玉子甜湯至少有3種水溶液混合起來,至少有一張石蕊試紙會變色。 【發展活動】 一、教師示範探討關係—愛玉子水溶液製作 教師運用棉布袋套裝好愛玉子,並以1:50的愛玉子和礦泉水的比例,在鍋中搓洗15分鐘,讓整鍋水充滿愛玉的果膠。 以吸管吸起一滴愛玉水溶液,分別滴在藍色和紅色的石蕊試紙,讓學生觀察石蕊試紙的變色情況,接著讓學生判讀變色情形。之後將整鍋愛玉子水溶液在冰箱靜置15分鐘。 二、學生練習探討實作—愛玉子配料水溶液 提供糖粉、檸檬等材料,並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運用糖粉和開水調製一鍋糖水水溶液,一組運用新鮮檸檬和一小杯開水製作檸檬水溶液。 再來,讓每組負責學生,以吸管吸起一滴自己組別的水溶液,分別滴在藍色和紅色的石蕊試紙,讓學生觀察石蕊試紙的變色情況,接著讓學生判讀變色情形。並將糖水煮沸後冰鎮。 【綜合活動】 一、報告、回饋與總結—愛玉子甜湯的酸鹼值 教師先詢問學生自己負責的水溶液滴在石蕊試紙的結果,並且要求學生依序報告。最後,將冰箱的愛玉取出切塊,和一鍋糖水水溶液、一杯檸檬水溶液三者混合在一起,說明試紙是否變色。獲得小結如下: 1.糖水—兩種試紙都不變色。 2.檸檬水—藍色變紅色,紅色不變。 3.愛玉水溶液—藍色變紅色,紅色不變。 4.整鍋愛玉子甜湯——藍色變紅色,紅色不變。 教師說明假設驗證結果,證實整鍋愛玉子甜湯是酸性的,至少會讓一張石蕊試紙變色。 二、報告、回饋與總結—親口測試酸鹼值。 請每位師生備妥碗、湯匙,親自嘗試自己製作的愛玉子甜湯是何種酸鹼值。 | 3分鐘 7分鐘 25 25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 愛玉子甜湯 愛玉子、棉布袋、鍋子、 石蕊試紙 糖粉、檸檬、石蕊試紙 愛玉子水溶液、糖水水溶液、檸檬水溶液、石蕊試紙 餐具 | 五年級的學生能口語回應 五年級的學生能口語回應 全部的學生均能認真觀察 五年級的學生能知道80%水溶液的性質 五年級的學生能實作,並能觀察與回應 全部的學生均能實觀察與回應 五年級的學生能實作,並能觀察與回應 全部的學生均能實作,並認真感受 |
教學省思
自九年一貫課綱以降,至現今的十二年國教課綱,對集中式特教班教師最大的衝擊莫過於自然科學領域;而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教學中最為人詬病的莫過於,大多數教師仍停留在傳統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時,社會適應領域中的認識植物與認識動物,外加種個蔬菜合併職業生活領域,可謂一舉數得。個人自103學年度教授自然與科技領域課程開始,雖然常被課程調整弄得七葷八素,甚至也質疑自己為啥要教授中重度身障生蒸發與融化。但坦誠而言,在新課綱底下,面對普通班自然科學領域課綱的調整,著實拓展了我的教學生涯。 中重度身障生的自然科學領域教學,存在著兩個難以解決的課題。一是混齡教學,二是教學歷程的調整。前者肇因於集中式特教班先天上的條件,後者則受限於身心障礙學生的認知特質以及學科知識的授課方式。談及混齡教學,又容易涉及到差異化教學之困難,特別是身障生又有障礙程度高低和年級程度並不一致的現象,例如A生是三年級智障輕度,但他事實上程度遠勝於五年級智障中度的B生。即便本教學設計嘗試藉由兼顧班上三、五年級學生,合併其自然領域同性質單元,希冀藉此設計,使混齡教學與差異化教學之難度降低,且操作上更為自然而不做作。但是對於A生和B生而言,程度和年級因著智力高低的影響,可達學習目標可能是相反對調的,這永遠是我力有未逮的教學困境。 另外,自然領域常使用的教學法為探究本位教學法(inquiry-based instruction),和特教常用的精確教學法(explicit instruction),本質上是互斥的。前者為學生導向,教師只是引導者。後者則是教師是極有效率的控制者。應當選擇學科知識的主流教學法,或是遵從符合身障特質的教學歷程,著實讓人兩難。但是整套課程實際教學下來,兩者二合一的探究本位精確教學法,著實在我的中重度身障生自然教學歷程中,發揮了一定的成效。 |
伍、附件:教學相關資料
嘉義縣大林國小特教班「常見物質的水溶液特性」單元學習單 姓名
請根據石蕊試紙尾巴顏色勾選測試結果。
1. 1. | 2. |
( )2張都紅色 ( )2張都藍色 ( )1張紅色、1張藍色 | ( )2張都紅色 ( )2張都藍色 ( )1張紅色、1張藍色 |
3. | 4. |
( )2張都紅色 ( )2張都藍色 ( )1張紅色、1張藍色 | ( )2張都紅色 ( )2張都藍色 ( )1張紅色、1張藍色 |
5. | 6. |
( )2張都紅色 ( )2張都藍色 ( )1張紅色、1張藍色 | ( )2張都紅色 ( )2張都藍色 ( )1張紅色、1張藍色 |
請根據石蕊試紙結果勾選酸鹼性。
(注意看試紙尾巴,兩張都是紅色的就是酸性,兩張都是藍色的就是鹼性,一張藍色一張紅色就是中性。)
1. | 2. |
酸性( ) 中性( ) 鹼性( ) | 酸性( ) 中性( ) 鹼性( ) |
3. | 4. |
酸性( ) 中性( ) 鹼性( ) | 酸性( ) 中性( ) 鹼性( ) |
5. | 6. |
酸性( ) 中性( ) 鹼性( ) | 酸性( ) 中性( ) 鹼性( ) |
具體目標 (三:三年級、五:五年級) | 評量標準 | 檢核 | 備註 | |
達到 | 未達到 | |||
1-1能認識各式常見粉末。(三、五) | 全部的學生均能摸、看、聞進行觀察。 | |||
1-2能知道某些粉末入水攪拌後會 消失於水中。(三、五) | 全部的學生均能口語回應。 | |||
1-3能夠形成水對粉末的溶解現象 的假設。(三、五) | 全部的學生均能口語回應。 | |||
1-4能實際進行溶解現象的實作。 (三、五) | 全部的學生均能實作,並口語回應。 | |||
1-5能夠報告各粉末的溶解結果。 (三、五) | 全部的學生均能口語報告各自的結果。 | |||
1-6能夠驗證溶解現象的假設。 (三、五) | 全部的學生均能口語報告結果。 | |||
1-7能夠形成溫度較高的水可提高 溶解量的假設。(三、五) | 全部的學生均能觀察,並口語回應。 | |||
1-8能實際進行不同溫度的水對於 溶解量的實作。(三、五) | 全部學生均能實作,並口語回應。 | |||
1-9能夠報告各不同溫度鹽水水溶 液的溶解量結果。(三、五) | 全部的學生均能口語報告各自的結果。 | |||
1-10能夠驗證溫度較高的水可提 高溶解量的假設。(三、五) | 全部的學生均能口語報告結果。 | |||
2-1能判斷常見物質中的酸性物 質。(五) | 五年級的學生能口語回應。 | |||
3-1能正確安全操作實驗試紙,並且 進行簡單的記錄。(三、五) | 全部的學生均能觀察與紀錄。 | |||
3-2能正確安全操作實驗試紙,並且 進行簡單的分類。(三、五) | 全部的學生均能觀察與分類。 | |||
3-3能形成水溶液會讓石蕊試紙變 色的假設。 (五) | 五年級的學生能形成假設。 | |||
3-4能夠驗證水溶液會讓石蕊試紙 變色的假設。(五) | 五年級的學生能口語報告。 | |||
3-5能形成愛玉子水溶液會讓石蕊 試紙變色的假設。(五) | 五年級的學生能口語回應。 | |||
3-6能夠驗證愛玉子會讓石蕊試紙 變色的假設。(五) | 五年級的學生能實作,並能觀察與回應。 | |||
4-1了解水溶液的酸鹼性質。(五) | 五年級的學生能知道80%水溶液的性質。 | |||
4-2能藉由石蕊試紙的測試結果了 解水溶液的酸鹼性質。(五) | 五年級的學生能答對80%的題目學習單。 | |||
5-1能透過溶解現象的科學活動的 進行,感受科學學習的樂趣。 (三、五) | 全部的學生均能樂於參與。 | |||
5-2能透過酸鹼測試現象的科學活 動的進行,感受科學學習的樂 趣。(五) | 五年級的學生能實作,並能觀察與回應。 | |||
6-1了解科學知識的基礎是來自於 生活中的經驗和科學證據。 (三、五) | 全部的學生均能觀察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