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第一次段考重點:地球誕生與生命起源

格式
pdf
大小
643.88 KB
頁數
8
作者
FreshXP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5-09-13,离现在 10 41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第一次段考生物種點整理 

1 

七年級生物    第一次段考複習重點整理 

1-1 地球的誕生與生命的起源 

1.

地球起源約 46 億年。 

形成初期太空中的小岩塊受地球引力作用而撞擊地球,使地表產生高溫,到處是熾熱的岩
漿海。 

2.

氣體的演變: 

原始氣體:氫氣、氦氣、氨氣、甲烷。 
火山噴發:水蒸氣、二氧化碳、氮氣。 
綠色植物:氧氣。 
現今氣體:氮氣、氧氣。 
原始的地球必定沒有氧氣。 

3.

生命的誕生: 

小岩塊撞擊次數減少,地表溫度下降,水蒸氣凝結成水,形成河流、湖泊、海洋。 
閃電和紫外線的強烈作用下,海洋中產生簡單的有機物質,終於形成原始的生命。 
因此:生命來自於海洋;最早的生物可能是由無生物演變而成的。 

4.

米勒實驗: 

米勒在實驗室中,模擬原始的大氣成分,在強大的能量作用及強烈的紫外線照射下,合成
了簡單的有機物質(胺基酸)。 
由於米勒的發現,科學家同意『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可能是來自於海洋中自然發生的。』 

5.

生命現象: 

生物能表現出營養(代謝)、生長、感應、生殖等生命現象的稱為生物。 
動物體內的消化是代謝作用。 
體內養分的分解和合成稱為代謝,目的在提供細胞內呼吸作用所需要的能量。 
植物的開花結果是屬於生殖的現象;種子的萌芽是屬於生長的現象。 
對環境刺激所產生的反應稱為感應。 
飛蛾撲火、植物向光、望梅止渴是感應現象。 

6.

生物圈: 

地球上生物和環境所依存的範圍,稱為生物圈。 
生物圈包含生物和無生物的共同組合體。 
生物圈是可能變動的,更高更深的地方發現生物,生物圈的範圍便可能擴大。 
生物喜歡生活在溫暖潮濕的地方。生物圈的範圍是海平面上下各 10000 公尺,各約 10 公
里,共 20000 公尺(20 公里)。 
地球半徑約 6000 公里,生物圈佔地球半徑的 1/300。 
若地球比喻成一顆蘋果,生物圈的範圍便是蘋果的果皮。 

 

background image

第一次段考生物種點整理 

2 

7.

生物存在的條件: 

生物存在的條件為陽光、空氣、水,才能維持生命。 
如果沒有陽光,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會死亡。 
深海的魚類、洞穴裡的動物,雖然不需要陽光,但是他們的食物來源還是直接或間接需要
陽光,因此沒有陽光便沒有生物。 
真空的地方,不會有生物的存在;真空管內沒有生物的蹤跡。 
人可以 7 天不吃飯,但是不能 3 天不喝水; 
水是體內進行各種化學反應的必須物質。代謝、循環、排泄等生理作用都需要水分。 

8.

各式各樣的生物: 

仙人掌:葉退化成針狀(減少水分散失)

、莖部肥厚(儲水)、根系分佈淺且廣。 

螢火蟲發光、青蛙的鳴囊是為了求偶。 
海面下 300 公尺內才有綠色植物,是因為陽光的因素。 
仙人掌的葉退化成針狀,是因為水分的緣故。 
高山上不容易發現生物的蹤跡,是因為山上空氣稀薄、氣壓低、溫度低。 
深海不容易發現生物的蹤跡,是因為缺乏陽光、溫度低、壓力大。 
黑暗洞穴缺乏綠色植物,是因為缺乏陽光。 
極地(低溫)

、溫泉(高溫)

、深海海溝(高壓)

、聖母峰(低壓)還是有生物存在。 

9.

地球是太陽系內唯一生物存在的星球: 

離太陽太近,溫度太高;離太陽太遠,溫度太低;只有地球遠近適中,有液態水,適合生

物生存。 
月球上沒有空氣,生物無法生存。 
火星溫度太低,生物無法生存。 

 

1-2 發現生命 

1.

細胞的命名: 

西元 1665 年英國科學家虎克以自製的顯微鏡觀察軟木塞,看到蜂窩狀的小格子,稱之為
細胞;實際上所見到的是植物體上死細胞的細胞壁。 
許旺、許來登提出細胞學說: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所組成,細胞是構成生物體構造及生理
機能的基本單位。 

2.

複式顯微鏡的構造: 

目鏡、物鏡的倍數相乘,是顯微鏡的放大倍率,記得去除相同的倍數。 
目鏡愈長倍數愈低,物鏡愈長倍數愈高。 
光圈、反光鏡和亮度有關;光圈開大會變亮,光圈縮小會變暗;光線較亮時反光鏡使用平
面鏡,光線較暗時,反光鏡使用凹面鏡,能幫助聚光。 
視野內的光線太亮時太亮時要縮小光圈;太暗時要加大光圈。 
視野內一邊暗一邊亮時,要調整反光鏡的反射角度。 

background image

第一次段考生物種點整理 

3 

粗、細調節輪和影像清晰度有關,低倍鏡先粗後細,高倍鏡直接調整細調節輪。 
使用低倍鏡,影像小、視野範圍大、較亮、觀察數目多。 
使用高倍鏡,影像大、使也範圍小、較暗、觀察數目少。 
複式顯微鏡影像上下顛倒、左右相反,影像較平面,觀察倍數大; 
擦拭顯微鏡需使用拭鏡紙。 

3.

標本製作: 

植物細胞(植物的下表皮): 
載玻片擦拭乾淨

先在載玻片上滴水將下表皮細胞放在載玻片上蓋玻片 45 度較輕輕

放置

從蓋玻片邊緣處滴染色劑多餘的水分以吸水紙吸乾輕壓蓋玻片擠出氣泡。 

動物細胞: 
載玻片擦拭乾鏡

滴染色劑以牙籤刮取口腔皮膜細胞將皮膜細胞放在載玻片上蓋

玻片 45 度較輕輕放置多餘的水分以吸水紙吸乾輕壓蓋玻片擠出氣泡。 

4.

解剖顯微鏡的觀察: 

解剖顯微鏡的倍數較低;雙眼觀察;影像和原物相同,不會顛倒。 
適合使用解剖顯微鏡的時機:植物子房內的胚珠、蒼蠅的觸角、蝴蝶的口器、蕨類植物的

孢子囊。 

5.

目鏡與物鏡: 

如圖,甲乙丙是目鏡;PQR 是物鏡,則: 
甲最長,倍數最低;R 最長,倍數最高。 
甲和 P 所得到的影像倍數最低,視野範圍最大,最亮; 
丙和 R 所得到的影像倍數最高,視野範圍最小,最暗。 

6.

細胞數目: 

甲的視野範圍最大,細胞數目最多,亮度最亮; 
乙的視野範圍最小;細胞數目最少,亮度最暗; 
相同的目鏡時,物鏡最長的是乙;最短的是甲。 
顯微鏡放大倍數 40 倍變成 80 倍時,放大倍數變為

2 倍,面積變為 4 倍,細胞數目為原有的 1/4。 

 

1-3 探究自然的方法 

1. 

科學方法的步驟: 

觀察

參考文獻資料形成可測試的假說設計實驗測試假說整理並分析數據解釋

數據

提出學說。 

科學方法的第一個步驟是觀察。 
假說是解釋觀察的一段敘述,不一定成立,需要實驗來驗證。 
『可能是

…』『應該是…』和假說有關。 

有關科學方法中最困難但卻最重要的是設計實驗。 

background image

第一次段考生物種點整理 

4 

2. 『義大利醫生雷廸進行腐肉中蠅蛆生長情形實驗,發現密封盒內沒有蠅蛆的生長,但在沒

有密封的盒內有蠅蛆的生長。』

: 

「腐肉中的蠅蛆生長」是進行實驗。 
「發現密封盒內沒有蠅蛆的生長,但沒有密封的盒內有蠅蛆的生長。」是整理並分析數據。 
「認為蠅蛆的生長是由蠅所產生,不是由無生物自然發生。」是屬於解釋數據。 

3. 「昆蟲蟲卵孵化所需要的日數和溫度關係」

: 

溫度會影響昆蟲孵化所需的天數。 
溫度 30 度左右,孵化所需要的日數最短, 
溫度太高或太低所需要的日數會增長。 

10 度以下昆蟲孵化所需要的日數最日數最常長。 

4. 調查數據在科學方法中,屬於『觀察』的步驟。從觀察結果發現: 

檳榔吃愈多,得口腔癌的比例愈高;但不是一定會
得口腔癌;不吃檳榔,還是有部分的人會得到口腔

癌,表示口腔癌還有其他引發的原因。 
針對觀察結果,可以提出可測試的假設:

『口腔癌的罹病率和吃檳榔數目有關係。』 

假說是指『解釋觀察結果的一段敘述』

,可以經由設計實驗及收集數據等方式來加以檢測。 

 

2-1 細胞的構造 

1. 

原生質: 

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合稱為原生質,為大多數細胞具有的共同構造。 
細胞膜主要由脂質構成,能控制物質的進出,具有選擇性,稱為『細胞的門戶』

。 

細胞質是流動的膠狀物質,內含各種胞器,有膜包圍,能進行各種不同的化學反應。細胞
核含遺傳物質(DNA),可以控制細胞各種的生理機能及生殖,經亞甲藍或碘液染色,顏色
特別明顯;大部分的細胞含有一個細胞核,紅血球細胞沒有細胞核。 

DNA 的鑑定,須利用細胞核;DNA 屬於核酸的構造,不是蛋白質。 

植物能屹立不搖是由於有細胞壁的存在,所有的植物都有細胞壁,主要成分纖維素,功能
為支持與保護作用,使植物細胞維持一定的形狀。 
綠色植物的保衛細胞和葉肉有葉綠體,內含葉綠素,為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消耗二氧化
碳產生葡萄糖和氧氣。 
粒線體是動物和植物在細胞內進行呼吸作用的場所,吸入氧氣,消耗葡萄糖,產生能量及
二氧化碳,為細胞的發電廠。 
所有的生物都有液胞,植物的液胞大,動物的液胞小,內含大量的水,使細胞維持一定的
形狀。 

2. 

單細胞與多細胞生物: 

草履蟲、變形蟲、眼蟲為單細胞動物,新月藻、矽藻為單細胞植物。 
單細胞一個細胞是一個個體,沒有明顯的細胞分工,細胞能同時進行各種生理機能,細胞
的獨立性大、依賴性小。 

患者數  3 

15 

20 

檳榔數  0  <10  10~20  20~30 

background image

第一次段考生物種點整理 

5 

多細胞生物因不同機能,產生不同形狀的細胞,細胞的種類多,有明顯的分工現象,細胞
獨立性小,依賴性大,單一細胞無法獨立生存。 
不論單細胞或多細胞生物,每個細胞內的構造均負責特定的機能。 
神經纖維細胞主要負責傳遞訊息;肌肉細胞負責收縮及活動的功能;紅血球細胞擔任氣體
輸送的功能。 

3. 

生物的組成層次: 

動物:細胞

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植物:細胞

組織器官個體。(植物沒有系統) 

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莖、葉(營養器官)

、花、果實、種子(生殖器官)

。 

芭樂、蘋果、芒果是果實(器官);紅豆、綠豆、花生、豌豆是種子(器官)。 
開花還沒結果的芒果樹

有根、莖、葉、花等 4 種器官。 

開花結果的芒果樹

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 6 種器官。 

未受精的雞蛋是細胞;紅血球、白血球是細胞;血液有各種血球和血漿,是組織;心臟、
血管是循環器官。 
一個表皮細胞是細胞;很多表皮細胞是組織;皮膚有表皮、真皮等組織,所以皮膚是器官。 
鼻、氣管、肺屬於呼吸器官,聯合成呼吸系統;呼吸道是系統 
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是消化器官,聯合成消化系統;消化道是系統。 
植物的下表皮含有較多的表皮細胞及保衛細胞,是組織的層次。 
植物的維管束、葉脈,負責輸送水份和養分的細胞,排列呈長管狀,是組織的層次。 

4. 口腔皮膜細胞有細胞膜等原生質,扁平不規則形狀,排列較疏鬆; 

植物下表皮細胞多了細胞壁,但是沒有葉綠體; 
植物的保衛細胞多了細胞壁和葉綠體,可以行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儲存能量。 
保衛細胞呈半月形,兩兩成對,可以控制氣孔的開閉。 
植物的氣孔由保衛細胞控制,保衛細胞膨脹時,氣孔打開,保衛細胞萎縮時,氣孔關閉。 
以牙籤輕刮口腔內的皮膜取得皮膜組織; 
陸生植物的下表皮氣孔較多,可以同時觀察表皮細胞及保衛細胞。 

 

2-2 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1.

擴散作用: 

控制物質進出的門戶是細胞膜。 
物質由高濃度移到低濃度的現象,稱為擴散作用。 
『一家烤肉萬家香』是擴散;

『灑香水,隨後芳香四溢』是擴散;滴一滴紅墨水,最後整

杯水都是紅色,是擴散作用。 
較小的物質(氧氣、二氧化碳)可以用擴散的方式進出細胞,不需消耗能量;但移動較慢。 
葡萄糖、胺基酸、脂肪酸等小分子不能自由進出細胞,但可藉由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質進
出細胞,但需要消耗能量。 
蛋白質、澱粉等大分子不能進入細胞,必須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作用,分解成小分子,
才能借助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質進入細胞。 

background image

第一次段考生物種點整理 

6 

水分子可以直接進出細胞(不消耗能量,但較慢);或藉由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質進入細胞
(需要消耗能量);水分子的擴散作用,稱為滲透。 

2.

紅血球在不同溶液中的滲透: 

在清水中

細胞外的水進入細胞內,紅血球會脹破。 

在酒精溶液中

細胞外的酒精進入細胞內,紅血球會脹破。 

在生理食鹽水中

和身體成分濃度相同,紅血球形狀不變。 

在濃食鹽水或濃糖中

細胞內的水分會滲透出細胞外,使細胞萎縮。 

3.

植物細胞在不同溶液中: 

在清水中

水滲入細胞中,細胞略為膨脹飽滿,細胞壁支撐使得細胞維持形狀不變。 

在濃食鹽水中

細胞內的水滲出細胞外,使水分向外流失,細胞膜與細胞壁分離,細胞壁

支撐,使細胞的形狀維持不變。 

4.醃漬小黃瓜或泡菜等食物,是利用高濃度的鹽水,將食物內水分滲出,使細胞保持乾燥。 

注射點滴,以生理食鹽水,避免破壞細胞的形狀及機能。 
氧氣進入細胞內、二氧化碳排出細胞外是氣體的直接擴散; 
養分進入細胞內、廢物排出細胞外,是藉助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質,仍是屬於擴散作用。 
喝海水愈喝愈渴,是身體內細胞的水分滲出,使細胞大量缺水造成。 

重要表格與比較: 

1.  複式顯微鏡與姐剖顯微鏡比較: 

比較項目 

影像 

pbdq 

成像結果 

放大 
倍率 

標本 

觀察方式 

複式 

顯微鏡 

平面 

上下顛倒, 

左右相反 

bpqd 

較大 

可透光的薄片 

兩眼張開, 

一眼觀察 

解剖 

顯微鏡 

立體 

與實物方向相同 

pbdq 

較小 

厚度不拘, 

可觀察立體表面 

兩眼 

同時觀看 

 

2.  動物與植物細胞的形狀及功能比較: 

細胞 

形狀 

功能 

植物 

表皮細胞 

扁平不規則,排列較緊密 

保護作用 

保衛細胞 

半月形,兩兩成對 

控制氣孔開閉 

輸送水份細胞 

細長管狀,排列成束 

幫助水分輸送 

動物 

口腔皮膜細胞 

扁平不規則,排列較疏鬆 

保護作用 

紅血球細胞 

雙凹圓盤狀 

輸送氧氣 

肌肉細胞 

細長,紡錘形 

運動及收縮功能 

神經細胞 

許多突起 

傳遞訊息及感應 

 

background image

第一次段考生物種點整理 

7 

3.複式顯微鏡的調節: 

區分 

種類 

細胞 

視野 

光線調節 

鏡頭長度 

調節輪 

大小  數目  範圍  亮度 

光圈 

反光鏡 

目鏡 

物鏡 

低倍鏡 

小 

多 

較廣  較亮 

縮小 

平面鏡 

長 

短 

先粗後細 

高倍鏡 

大 

少 

窄小  較暗 

張大 

凹面鏡 

短 

長 

細調節輪 

 

 

4.單細胞生物與多細胞生物: 

比較項目 

細胞 
數目 

細胞 
分工 

細胞 

依賴性 

細胞 

獨立性 

單一細胞 
生理機能 

實例 

單細胞生物  一個 

無 

低 

大 

複雜 

草履蟲、變形蟲、眼蟲 

細菌、矽藻、新月藻 

多細胞生物  多個 

有 

高 

小 

簡單 

動物、植物、香菇 

 

 

5.口腔皮膜細胞、表皮細胞、保衛細胞的比較: 

 

細胞壁  細胞膜  細胞質  細胞核  葉綠體 

形狀 

功能 

口腔皮膜細胞 

× 

○ 

○ 

○ 

× 

扁平不規則 

保護 

表皮細胞 

○ 

○ 

○ 

○ 

× 

扁平不規則 

保護 

保衛細胞 

○ 

○ 

○ 

○ 

○ 

半月形 

控制氣孔 

 

 

6.殊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 

生物 

生長環境 

適應方式 

仙人掌 

乾旱缺水的沙漠 

葉成針狀、莖部肥厚、根系淺且廣 

捕蟲植物  貧脊缺氮元素的土壤 

毛氈苔、豬籠草捕食昆蟲,獲得氮元素 

水筆仔 

缺氧、高鹽分的沼澤河口  以胎生苗吸取母樹上養分,成熟才落至土壤中 

深海魚 

黑暗深海 

以淺海生物屍體沉至海底為食物來源 

蝙蝠 

黑暗的洞穴 

以口發出超音波,耳朵接收,辨別四周環境 

穿山甲 

危險的外敵 

皮膚特化成鱗片,遇危險身體捲縮成球狀 

螢火蟲 

夜間 

發出螢光作為求偶訊號 

北極熊 

寒冷的極地 

體內有肥厚的脂肪層,可以禦寒 

 

 

background image

第一次段考生物種點整理 

8 

7.物質的擴散作用比較 

比較項目 

運輸物質 

移動方向 

(濃度因素) 

細胞膜上特殊構造  消耗能量 

擴散 
作用 

直接擴散 

氧氣、二氧化碳 

低 

不需要(較慢) 

不需要 

特殊構造 

葡萄糖、胺基酸、 

脂肪酸、礦物質離子 

低 

需要(較快) 

需要 

滲透作用 

水分子 

低 

需要(較快) 

需要 

 

 

8.單細胞生物與多細胞生物: 

比較項目 

獨立性 

細胞分工 

生命現象 

細胞內結構 

單細胞 

生物 

一個細胞 

是一個個體 

沒有明顯的 

細胞分工 

一個細胞表現 

多樣的生命現象 

細胞內各項構造 

有特定的機能 

多細胞 

生物 

單獨細胞 

無法獨立存活 

有明顯的 
細胞分工 

一個細胞能表現 
的生命現象較少 

細胞內各項構造 

有特定的機能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