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柑者言〉學習單
設計者:國立北門農工 王秀珠
壹、課前學習單──文體理解
一、進入「寓言」
(一)創作特點:以下為寓言創作介紹,請根據此三篇的說明,進行表格勾選:
寓
言,是由故事體和寓意構成,二者缺一不可。故事情節或為完全虛構,或為部分虛構;寓意可以於篇末直接點明,亦可以直接由情節、對話中呈示。(顏瑞芳《劉基、宋濂寓言研究》)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隱含寓意或教訓之作品。「寓」,寄託;「言」,議論。寓言的創作運用類比思維,以譬喻技巧和生動描摹,將哲理或勸諫、諷諭寄託在編造的故事中。借古喻今,借遠喻近,借物喻人。
寓言的故事情節雖是虛構的,但無論內容是譏嘲謬誤的反諷或引譬事理的正諷,都應影射現實人生,才能予人理性的教益,所以它的內容須源自於聞見所及的生活經驗,描繪出事物的本質特徵,才能類比、暗示現實事件而引起讀者的認同感
寓言 (以下子題有□者則以勾選回答) | |
定 義 | 「寓」意指:□住宿寄居 ■寄託寄寓 「言」意指:■議論(事理) □抒情(歌詠) |
結 構 | 由「 ■故事+寓意 □人物+對話 □人物+事件 」結合而成。其中「 ■故事 □評論 □動物 」是必備要素,其形象具體鮮明,讀者可從不同觀點加以解釋、開掘寓意,極具啟發性。而「 □故事 ■寓意 」在寓言呈現上可出現也可不出現。 |
故事情節 | □絕不可虛構造假 ■多少有些虛構性 |
故事主題與現實的關連性 | ■貼近現實,隱含作者對人生的觀察及體驗 □無關現實,呈現作者天馬行空的豐富想像 |
創作手法 | □對偶 ■類比 ■象徵 ■譬喻 |
(二)體會故事背後的「寓意」
《伊索寓言》被譽為西方寓言始祖,內容多為擬人化的動物寓言,文字凝練。至於中國寓言於先秦前便有發展,歷經朝代變化亦呈現豐富面。然無論東、西方,寓言背後所闡述的人生哲理均有其共通性。請閱讀以下參考選項的寓言:
參考選項:中國寓言篇 |
(甲)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節錄《戰國策.燕策二》) (乙)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尨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噉,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節錄柳宗元〈黔之驢〉) 【翻譯】黔這地方本沒有驢,有個多事的人用船運來一頭驢,運到後卻覺得驢子沒有什麼用處,就把它放生到山下。老虎看了牠是個龐然大物,以為是神,躲在林裡偷偷看牠。漸漸走出來小心靠近牠,猜不透牠是什麼。有天驢子叫了一聲,老虎十分害怕,遠遠逃走,以為牠要來吃自己,非常害怕。但老虎來來回回觀察牠,覺得牠並沒有什麼特殊本領。漸漸熟悉驢子叫聲,又前前後後地靠近它,但始終不與牠搏鬥。之後老虎態度更加親切、不莊重,碰倚靠撞冒犯驢,驢生氣地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高興心想:「牠的本領不過這樣罷了。」於是跳起來狠狠咬斷牠的咽喉,吃盡牠的肉,就走了。 (丙)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節錄柳宗元〈蝜蝂傳〉) 【翻譯】蝜蝂是種善於背東西的小蟲。牠在爬行中遇到東西,常常就抓取過來,仰起頭揹着它們。揹負東西越來越重,即使疲乏勞累牠也不停止。牠的背很粗糙,因而物體再堆積也不會散落,最終被壓倒到爬不起來。有時人們可憐它,替牠除去背上物體,可是如果牠還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樣抓取物體。牠又有個習性是喜歡往高處爬,用盡力氣爬高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而摔死。 |
參考選項:伊索寓言篇 |
(A)管家房間裡有一罐蜂蜜被打翻了,黏乎乎的蜜糖流到桌上。蜂蜜的香甜氣味吸引一大群蒼蠅。「嗯!好甜啊,真是太好吃了。」蒼蠅們你一口我一口,全都聚集蜂蜜上頭。很快,蒼蠅們從頭到腳都裹上蜂蜜,當牠們吃飽想離開時,才發現自己的腳緊緊地讓蜂蜜給黏住,最終牠們為了誘人的蜂蜜而獻出自己生命。 (B)「獅子和熊為了爭奪一隻幼鹿,雙方打了起來。他們打得不可開交,最後直累 得頭昏眼花,半死不活的躺在地上。狐狸經過此地,見他們躺在那裡,中間還有頭幼鹿,便叼起幼鹿離開了。獅子和熊爬不起身來,只說道:『真蠢!折騰了半天,讓狐狸撈了去。』」 (C)冬天,橄欖樹譏笑無花果樹說:「我一年四季常青,永遠漂亮,而你的樹葉到冬天就會凋落,僅在夏天美麗。」正當他誇誇其談時,天突然下起大雪,雪花飄飄而來。雪花全都壓在枝繁葉茂的橄欖樹上,一會兒就把他壓垮,美麗也隨之消失。而光禿禿的無花果樹,一點也沒被雪傷害。 |
※請閱讀以下參考選項的寓言,分別將故事選填至對應的寓意空格中。
寓意 | 中國寓言篇 | 伊索寓言篇 |
諷刺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最終會原形畢露 | 乙 | C |
諷刺若貪財好利而不知節制,將自取滅亡 | 丙 | A |
喻兩相爭執互不相讓,將導致兩敗俱傷,由第三者得利 | 甲 | B |
二、作者介紹──劉基《郁離子》創作背景
※請閱讀以下文章後,完成表格:
※以上文章是敘述劉基創作《郁離子》背景、書名及內容旨趣,請根據上文進行勾選與原文回答。
劉基介紹(勾選) | (引用原文) | |
為政志向(多選) | □光宗耀祖 ■竭忠治民 □改善家境 ■安邦平亂 | 1.有志於(尊主庇民) 2.南北繹騷,公慨然有(澄清之志) |
當朝環境(多選) | □適才任用 ■用人不公 ■優劣不分 ■沿襲慣例 □不問出身 □嚴格篩選 | 不以天下繁念慮,官不擇人,例以常格處之,噤不能有為 |
歸隱動機 (多選) | □政敵陷害,因流言而免職 ■君主沿續舊習,不求改進 ■求用受阻,才志不得伸展 □年紀老邁,歸鄉以享天年 | 當國者(樂因循而悅苟且),(抑而不行) |
《郁離子》一書介紹(勾選) | (引用原文) | |
著書時間 | □元初出仕青田之作 □明末出仕青田之作 ■元末歸隱青田之作 □明末歸隱青田之作 | 1.劉公在(元季)時所著之書 2.公遂(棄官)去,屏居(青田)山中,發憤著書 |
書名解釋(多選) | □香氣濃烈 □草木茂盛 □黑暗 ■光明 ■文采豐盛 □遠離朝政 ■開創盛世 | 離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 |
內容要旨(多選) | ■闡述仁義之道 □主張嚴刑治國 ■陳述警世哲理 □自述隱居之樂 □總述讀書心得 ■抨擊時局之弊 | 本乎仁義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禍福之幾,審乎(古今成敗得失之跡),大概(矯元室之弊) |
文字特點(多選) | ■內容豐富、無所不包 □奇幻瑰麗,文辭艱深 ■想像奇詭,善於設喻 ■說理明確,盡釋群疑 | 牢籠萬彙,洞釋群疑,辨博奇詭,巧於比喻,而不失乎正 |
2.有關劉基的介紹,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身處明末清初之際,為躲避混亂朝局,終身不仕
■身處元末明初之時,因朝局黑暗混亂,退隱青田
□平定天下有功,故朝廷賜之以「郁離子」的封號
3.針對《郁離子》一書,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為作者劉基於貶謫之際,創作本書以表自身忠誠之志
■著書用意在於針砭時弊,以寄託政治主張及處世觀點
□期待當朝國君採用本書理念,藉此改造明末動盪之局
貳、課文內容
第一段:記敘賣柑者所賣柑橘虛有其表,作者責其詐騙。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置於市,賈十倍,人爭鬻之。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乾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為欺也!」 |
1.作者至市場買了顆柑橘,請問這柑橘有何特點?
柑橘 | 勾選 | 引用原文 | |
外表果皮 | 光澤質地 | □色澤黯淡 ■溫潤亮麗 | 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 |
市場反應 | 定價 | □符合一般市價 ■比市價貴十倍 | (賈十倍 ) |
銷售度 | ■熱賣 □滯銷 □普通 | (人爭鬻之 ) | |
內在果肉 | 氣味 | ■煙氣逼人 □果香瀰漫 □沒有氣味 | 如有煙撲口鼻 |
品質 | □鮮嫩 ■乾癟 □多汁 | 視其中,(乾若敗絮 ) |
2.下列文句何者可點明柑已酸敗、品質不佳:
□玉質而金色 □出之燁然 □涉寒暑而不潰 ■剖之,如有煙撲口鼻
3.作者向賣柑者反映柑橘情況:
向賣柑者反應內容 | 語氣 | 總結賣柑者作為 (引用原文) | 關鍵字 |
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為欺也! | ■質問 □詢問 | 甚矣哉為欺也 | ■欺 □為 |
4.作者言「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指的是:
□若是販賣水果的,難道只是會把水果擺放好看,好來吸引賓客上門嗎?
□如是我買水果來,難道只是拿來放上盤子,好祭拜供奉、招待賓客嗎?
■你賣給人的柑,是準備讓人拿來放在盤子,供奉祭祀、招待賓客的嗎?
第二段:賣柑者指稱世多騙子,當朝文武無非欺世盜名之輩,以此嘲笑作者見小不見大
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
1.賣柑者的自我辯解:(引用原文)
從業經驗 | 顧客反映情況 | 質疑作者大驚小怪 | 點出社會普遍現象 |
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吾軀) | 人取之,未嘗有言 | (獨不足子所乎 ) | (世之為欺者不寡矣 ) |
2.賣柑者自言:「吾業是有年矣」,所指是:
□我這個行業已經存在很久了 □做我這行的大都是老年人了 ■我做這行生意已經很多年了
3.對當朝官員的責難:(引用原文)
文官 | 武將 | ||||
外貌 | 具體形象 | 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 | 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 | ||
旁人觀感 | |||||
實力 | 對比古人,提出質疑 | 果能建伊、皋之業耶? | 果能授孫、吳之略耶? | ||
具體作為 | 盜起而不知禦,民困而不知救,吏姦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表示(國家問題頗多,但官員坐領薪資而毫無作為,可謂不知羞恥 ) | ||||
總結:虛有其表 |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
4.文中「廟堂之器」,所指是:
□廟宇住持 □祭祀禮器 ■朝廷賢才 □朝廷貢品
5.「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意謂:
□朝中文臣看起來十分威風莊嚴,但真能建立起治國功業嗎?
■朝廷武將威武得像是捍衛國家的良才,但真能策劃兵法謀略嗎?
□各地諸侯掌管兵符、鎮守四方,但果真願意為保衛朝廷而出兵嗎?
6.文中言「法斁而不知理」意謂:
□法令推行甚久,人民卻置之不理
□法令嚴苛,而不切合情理民情
■法令敗壞,卻不知道整頓
7.從賣柑者整段說詞中判斷,你認為本段一開始賣柑者所「笑」之意為何?
答:
帶著鄙夷、嘲弄的笑,相較於賣柑之小欺,高官顯貴之大欺或更堂皇而荒謬。後面一大段對於文臣武將尸位素餐的指控,正由此引出。
8.賣柑者評論當朝官員時,也提及孫、吳、伊、皋(孫武、吳起、伊尹、皋陶)等幾位古人,請問如此書寫,對塑造當時官員形象有什麼作用?
答:
孫武、吳起、伊尹、皋陶均是顯赫一時、真正具備統兵、治國才能的古代名臣,賣柑者藉由「反襯」(對比)出當朝官員的無能。
9.面對作者質疑賣柑者欺騙消費者,賣柑者點出當朝官員行徑,最後說出「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用意是:
□指控人們欺善怕惡,不懂得聲張正義,反倒欺負善良百姓
□譏諷人們荒謬絕倫,不追究背後指使主謀,反倒苛責幫兇
■譏諷人們捨本逐末,不追究欺世之輩,反倒苛責欺人行徑
10.從賣柑者言談中,我們可推知在作者的時代中存在著哪些亟待官員解決的社會問題?而面對這些問題,官員的處事態度為何?
答:
從「盜起而不知禦,民困而不知救,吏姦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可知當時社會上存有:盜賊出沒、人民生活窮困、官員貪污、法制敗壞(法律制度不合時宜)等問題,而官員態度卻是全然「不知」、坐領乾薪,點出其庸碌無能。
第三段:賣柑者指作者默無以應,退思其言,以賣柑者類似東方朔之流,寄寓諷諭之旨。
予默默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託於柑以諷耶? |
1.作者把賣柑者類比為東方朔,東方朔又是什麼樣的人呢?請閱讀以下簡介,並回答問題:
東方朔,西漢辭賦家。漢武帝即位,徵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爲郎。他能言善辯、言辭流利,常在武帝前談笑取樂,「然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漢書·東方朔傳》)。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東方朔直言進諫,認爲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棄成功,就敗事」(《漢書·東方朔傳》)。他曾言政治得失,陳農戰強國之計,但武帝始終把他當俳優看待,沒有得到重用,在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中載有他的諷諫事蹟。 |
※從上文可知東方朔,此人的特質是:
□阿諛諂媚,取樂君王 □言詞犀利,善於反駁 ■敏捷機智、詼諧切諫
2.作者陳述「予默默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意在:
□否定賣柑者之言,認為屬無稽之談,只得自認倒霉,不想計較
■對賣柑者說辭認同而難以言對,認為其有諷諫之意,只能感慨
□同意賣柑者之說法,期許賣柑者向東方朔學習,增進幽默技巧
□表達因誤會賣柑者的深切內疚而無言以對,只能暗自記取教訓
3.總結前兩段描寫,作者面對賣柑者的說辭(第二段)之前、後態度有何不同?
答:
(1)之前發現賣柑者所賣之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時是驚訝的,且責怪賣柑者欺騙顧客
(2)聽完賣柑者話後無言以對,默認了賣柑者所抨擊的現象句句屬實,認為賣柑者是假託柑橘來諷刺世俗,同時這透露了作者心中之沉痛及無力感。
4.本文蘊含作者諷諫之意,請問下列可點出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
■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託於柑以諷耶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5.總觀全文,推測作者寫作動機,以下闡述正確的是:
□藉賣柑者人生智慧,啟迪世人不應招搖撞騙,需彰顯公平誠實
□託賣柑者之言,警告世人不要再自欺欺人,寄託作者生命哲學
■託賣柑者之言,諷刺當朝文武官員的無能,寄託作者政治理想
□藉賣柑者的奸商行為,點出黑心商品到處充斥,消費者得警覺
參、全文統整
1.〈賣柑者言〉的對比手法:
本文多處運用對比,以凸顯主題「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請依參考選項,將各對比內容填入下方表格中:
【參考選項】 (D)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乾若敗絮。(E)果能建伊臯之業耶?(F)果能授孫吳之略耶? (G)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H)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
題材 | 作法—對比 | |||||||||
事(賣柑) | 物 | 柑橘 | 內 在 實 質 | (D) | 外 部 形 象 | (G) | ||||
理(論政) | 人 | 武將 | 虛筆(提出質疑) | (F) | 實筆(真實情況) | (H) | ||||
文臣 | 虛筆(提出質疑) | (E) | 實筆(真實情況) | (C) | ||||||
詐欺情況 | 騙子: 賣柑者 | 欺騙行為、對象:(A) | 騙子: 文武百官 | 欺騙行為、對象:(B) |
2.〈賣柑者言〉的設問手法:
本文多處使用問句,引領讀者情緒,一同揣測、思考,也讓整個故事更富餘韻、發人深省。請問以下文句以設辭問答的形式,其提問者及其問題背後作用有:
段落 | 原文文句 | 提問者 | 問題作用 |
一 | 予怪而問之曰:「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將衒外以惑愚瞽也? | 作者 | 語氣(氣憤質問) 責怪賣柑者(欺騙消費者) |
二 | 1.吾售之,人取之,未聞有言,而獨不足於子乎? 2.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 | 賣柑者 | (激問詰問)語氣 指責作者(大驚小怪) 點出(世上騙子甚多) |
3.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 (激問詰問)語氣 點出當朝文臣武將(昏庸無能、更是欺世盜名)之輩 | ||
三 | 豈其憤世嫉邪者耶?而託於柑以諷耶? | 作者 | (提出疑問)語氣 推測賣柑者(有諷諫)之意 |
針對〈賣柑者言〉一文,後代學者有以下評論,請根據內容及上述分析,回答以下問題:
|
〈賣柑者言〉文體及筆法認識 | |
文體性質 | ■散文(寓言)【設計賣柑者自辯之言,寄託論政、憤世之意】 □韻文(辭賦)【透過與賣柑者的相遇及對話,留下深刻省思】 |
內容重點 | ■論說【針砭時政】 □記敘【賣柑者傳記】 |
寫作筆法 (多選) | ■藉事言理 □因物生情 ■以小(柑)喻大(官員) ■對話問答■多處對比 ■虛設人物,實抒己意 |
2.據維基百科所述:
寓言是象徵式的語言藝術,一可寄寓抽象事理,二可明哲保身,因此寓言在戰國時蓬勃發展。戰國時代諸子以著書立說、拜訪遊說,以干諸侯,雖然可以高談闊論,但卻需要非常謹慎,因為遊說的對象都是王侯、公卿,如果出語不慎,很可能會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要保全自身,又要排難解紛,使君主有所省悟,設寓說理或勸諫便是最好的方式。 |
由以上所述,請推論劉基採用用寓言體來嘲諷元末腐敗朝政的原因是:
答:
(1)因當時言論不自由,只好運用以小見大的影射方式。
(2)以寓言體諷諭成文,讀者在讀故事過程中,可領略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叁、延伸閱讀
※請閱讀以下文章後,回答問題:
1.工之僑、國工各自以何種方式判斷該琴音質:
■工之僑藉由彈奏來論斷;國工透過目測外表去評價
□工之僑以木材價格判斷;國工透過市售價格去斷定
□工之僑以木頭質地推論;國工藉由貴人推銷來肯定
2.以下何者並非屬於將琴「仿古加工」的步驟:
■斷而為琴,弦而鼓之
□諸諸漆工,作斷紋焉
□謀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諸土
3.何以朝中樂官傳視該琴後,都斷定為「希世之珍」:
□憑藉這把琴市價昂貴,因此推測為良琴
□接受富商賄賂,因此謊稱該琴音質上等
■因工之僑加工仿古,讓琴具備古琴表相
4.工之僑最後為何決定隱遁宕冥山中:
□看破紅塵官場恩怨,故獨善其身
□怕仿古造假被人揭發、畏罪潛逃
■自身不願與朝廷、社會同流合汙
5.工之僑嘆言:「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請問工之僑的嘆息是因為:
□無奈該琴遭國家沒收,感嘆朝中盡是貪官汙吏
□無奈該琴雖受國家肯定,感嘆自己仍懷才不遇
■藉琴前後不同遭遇,感嘆世道昏昧,只看外在
6.針對本文寫法,以下分析有誤的選項是:
■以工之僑前後處境作對比,凸顯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主題
□本文以琴喻人,真正在諷諭當朝不辨好壞,賢士有志難伸的現況
□以琴的前後處境對比,凸顯世人多重外表、不重真實內涵的事實
□安排「貴人」獻琴後,該琴即受重視,反映朝中趨炎附勢的風氣
7.以下新聞標題,最為切合本文描述內容的是:( C )
(A) | 良琴好壞常人難判 國工眼尖識破假貨 | (B) | 樂官接受貴人不當行賄 採購劣質樂器魚目混珠 |
(C) | 高尚士看透世間虛偽 工之僑毅然遁隱山中 | (D) | 古董贗品充斥市面 貴人坦言被騙百金 |
8.整合劉基〈賣柑者言〉、〈良桐〉兩文,請問以下比較正確的是:
□兩篇均為批判當朝官員的寓言:〈賣柑者言〉、〈良桐〉各透過柑橘、琴的表裡不一,點出官員們外表看似忠厚樸實,內在卻是卑劣貪污、虛有其表的真相
□兩篇均為揭露詐欺手法的論述:〈賣柑者言〉中的賣柑者以外表好看的水果來欺騙客人;〈良桐〉中則是由工之僑仿古造假來欺騙貴人買琴
■兩篇均為討論當朝用人的寓言:在〈賣柑者言〉透過賣柑者批判當今官員們徒具表象卻毫無作為;〈良桐〉利用工之僑發表感嘆,點出當朝用人只看出身背景、忽略真實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