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學習單
設計者:高雄市立新莊高中 陳俊坊
壹.認識寓言
一、「寓言」是什麼?
1.《莊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王先謙認為《莊子》中的寓言佔十分之九,以假借他人的言談或另一事件來表達所欲寄託的事理。
2.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寓言,以淺近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表達某種哲理或隱含訓誨教育作用的文體。」
※綜合以上所論,中國寓言的特色為:假託【 外物 】以寄託【 哲理】。
3.莊子寓言中有一則寫道:「有一個喜打鳥的人,用非常珍貴的隨侯珠作彈丸,去射飛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隻麻雀。人們看了,都嘲笑他。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昂貴,而得到的東西太輕微。」(《莊子·讓王》)
※莊子藉由「外物──【 隨侯珠】」來告訴我們「哲理──做任何事一定要考慮【 成本、代價】」,也就是成語【 隨侯彈珠 】的寓意。
二、先秦寓言發展
寓言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最初的寓言是民間的口頭創作,是適應人們總結、交流生活經驗的需要而產生的。從表現形式看,遠古的神話、殷周之際的比喻性詞語,都帶有寓言的意味。寓言,就是繼承了它們的形式特徵和表現特點,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學樣式。 到了戰國時代,諸子橫議,百家爭鳴,很需要講究說話的技巧。為了把話說得更動聽,道理講的更透闢,以便君主們樂於接受,諸子們有意識有目的的收集、加工、創作寓言,用它來形象具體地說明自己的哲學、政治觀點。這樣,寓言變成了那個時代很興盛的一種說理方式。節選自〈中國寓言的高峰在先秦,寓言之最在諸子〉 |
思考:根據上文,先秦寓言得以興盛發展的重要背景條件是:
答案:諸子為了讓自己道理更容易為君王所接受並採用,有意識地蒐集並且加工,形象化地具體說明自己的論點。
三、莊子寓言成語
1.《莊子》的寓言中出現了相當多的動物,請同學們想一想下列成語中各是哪些動物:
群【蟻】附蟺
【螳】臂擋車
害群之【馬】
目無全【牛】
莊周夢【蝶】
偃【鼠】飲河
【鵬】程萬里
沉【魚】落【雁】
【蝸】角之爭
枯【魚】之肆
井底之【蛙】
呆若木【雞】
2.本課也有成語金句,請參考右欄說明,並完成左列表格
1迎 | 1是說善為其事,勝任愉快 2比喻事情容易解決 3喻技術高超,或指能掌事物規則,做事便能得心應手。 參考選項:庖丁解牛、迎刃而解、游刃有餘 | |||||
2游 | 刃 | 有 | 餘 | |||
而 | ||||||
3庖 | 丁 | 解 | 牛 |
貳.認識莊子
一、莊子基本資料
本名 | 莊【 周】 | 時代 | 【 戰國】中期與【 孟】子(儒家)同時 |
字號 | 道教稱號【 南華真人】 | 籍貫 | 【 宋】國【 蒙】邑 |
學派 | 【 道】家 | 好友 | 惠施屬於【 名】家,莊子曾以【 學富五車 】形容他的學識豐富 |
職業 | 只做過【 漆園吏】,沒有做過其它官 | ||
家境 | 由莊周貸粟,可以推知他的家境: □富裕 □小康 □貧困 | ||
著作 | 《莊子》又稱【 南華真經 】,分〈 內〉篇、〈 外〉篇〈 雜〉篇三篇 〈內七篇〉為莊子作:【 逍遙遊 】、【 齊物論 】、【 養生主 】、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 | ||
思想 | □名實相符 □生死齊一 □心齋坐忘 □順應自然 □反璞歸真 □小國寡民 □物我齊一 □逍遙自適 |
二、莊子終身不仕
(1)據《外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為楚國宰相,莊子說:「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表示寧為泥中嬉戲的活烏龜,也不願意為廟堂用以卜卦之龜殼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也就是成語「泥中之龜」與【 曳尾塗中】的由來,用以表示不仕與追求精神的自由。
(2)《外篇·秋水》還有一個故事:惠施在梁國擔任宰相時,莊子前往拜訪他,有人對惠施說:「莊子前來,是要取代你的相位的!」惠施很害怕,就在城裡搜捕莊子三天三夜,後來莊子自行前往見惠施,對他說:「南方有鳥,其名爲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用【 鴟嚇鵷鶵 】的故事,說明了自己對於相位的不屑。
(3)據《雜篇·列禦寇》記載,宋國的曹商出使秦國得到豐厚的賞賜,回來曾向莊子炫耀過,但被莊子以:「秦王有病召醫。破癕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以【 吮癰舐痔 】的比喻給羞辱了一番,表示他對以無恥手段換來的富貴的人深惡痛絕。
※根據以上三則故事內容,分析莊子寓言的寫作特色,下列符合的敘述有:(多選)
□想像豐富 □譬喻生動 □詞藻華麗 □語言誇張 □文筆奔放
參.課文探究
一、庖丁的「技」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文惠君所見的「技」為何?請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填入。並回答下列問題:
眼見 | 耳聞 |
手之所【 觸】 | 【 砉然】響然 |
肩之所倚 | |
足之所履 | 奏刀【 騞然 】 |
膝之所【 踦】 | |
合於【 桑林】之舞 | 乃中 經首之會 |
(1)莊子透過哪些感官來摹寫庖丁解牛的技巧?
□視覺 □聽覺 □嗅覺 □味覺 □觸覺
(2)莊子特寫庖丁解牛時,所使用的手、肩、足、膝等動作的目的是強調:
□庖丁的手法 □庖丁的專注 □解牛的難度 □解牛的豪邁
(3)承上題,這段文字主要描寫庖丁解牛時的:(多選)
□血腥的場面 □動作的熟練 □畫面的優美 □技藝的高超 □運刀的謹慎
二、庖丁的「道」
1.「道」和「技」的分別
庖丁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自敘解牛經歷過三個階段,請就課文所敘填入下列表格。
歷程 | 始解牛時 | 三年之後 | 方今之時 | |
處世 | 所見無非牛者 | 【 未嘗見全牛也】 | 以 神遇 不以 目視 【 官知】止而【 神欲】行 | |
層次 | □技 □道 | □技 □道 |
(1)上文描寫解牛悟道的三個境界:(甲)目無全牛(乙)無非全牛(丙)官止神行,請由淺到深依序排列是:
(2)庖丁解牛貴在能由「技」提升至「道」的境界,此「道」為:
□熟能生巧之道 □人定勝天之道 □順應自然之道 □死生如一之道
2.庖丁解牛之道
庖丁自敘解牛的方法有哪些步驟?請依課文所敘完成下表。並回答下列問題:
順 | 避 | 慎 / 族 | 解 |
依乎【 天理】 | 【 技經肯綮 】 | 怵然為戒 | 【 謋然已解 】 |
批大卻 | 【 視為止】 | 如土委地 | |
導大窾 | 【 大軱 】 | 【 行為遲】 | 為之四顧 |
因其【 固然 】 | 動刀甚微 | 善刀而藏之 |
(1) 庖丁的哪些手法是順利解牛的「秘訣」?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怵然為戒 □動刀甚微 □為之四顧
(2) 面臨到牛體難解的地方時,庖丁如何應對?
答案:先【 避 】再【 慎 】。
3.「庖」的區別
庖丁說「庖」可以分成三種,因為「解牛」方法的不同,「更刀」的時間也不一樣,請依課文所敘完成下表。並回答下列問題:
族庖 | 良庖 | 庖丁 | |
更刀時間 | 【 月 】 更刀 | 【 歲】 更刀 | 【 十九年 】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
解牛方法 | 【 折】也 | 【 割】也 |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以【 無厚入有間】 , 恢恢乎其於【 游刃必有餘地 】矣 |
養生的關係 | 遇事蠻幹,身心易受損 | 較會處世,能避小凶,仍不免受損 | 遇事懂得順應自然,處世圓融,不為事所累 |
(1) 族庖和良庖的區別為何?
答案:解牛的方法而影響了更刀的時間
(2) 庖丁可以十九年不更刀的原因為何?
□未嘗見全牛 □合桑林之舞 □無厚入有間 □善刀而藏之
(3) 承上題,庖丁以此方法來解牛,比喻處世應當如何?(多選)
□以小搏大 □順應自然 □避重就輕 □和光同塵 □避實就虛
三、解牛與養生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莊子正是刻意透過庖丁解牛過程說明養生的方法。
1.對應關係:
以解牛來喻養生,故事中所出現的人、事、物分別可以代表養生關係中的何者?
解牛 | 養生(人在社會中生存之道) |
庖丁 | 比喻【 善於待人處世的人 】 |
刀 | 比喻【 個人的身心靈 】 |
牛 | |
牛體中的「郤」、「窾」、「節」、「間」 | 比喻【 處世的各種難關 】 |
2.養生的方法
庖丁解牛的步驟正是養生的方法,依前面所填過的解牛步驟來看,分別可以代表養生的什麼方法?
參考選項:韜光養晦、阻礙矛盾、適應社會、志得意滿、順應自然、 謹慎處理、迎刃而解
順 | 避 | 慎 | 解 |
依乎天理 批大卻 導大窾 因其固然 | 技經肯綮 大軱 | 族 | 謋然已解 【 適應社會】 |
【 阻礙矛盾】 | 如土委地 【 迎刃而解】 | ||
【 順應自然】 | 怵然為戒 視為止 行為遲 動刀甚微 | 為之四顧 【 志得意滿】 | |
【 謹慎處理】 | 善刀而藏 【 韜光養晦 】 |
3.「庖」的差別
庖丁所說的三種「庖」,代表了三種不同養生態度的人,試著完成下列表格。
【 族庖】 | 【 良庖】 | 庖 丁 |
違背養生之人 | 不善養生之人 | 善於養生之人 |
肆、延伸閱讀:
有意思的是,依照合理的行文脈絡,「良庖」、「族庖」、「庖丁」三個層級,依照正常的順序排列,應是「族庖(最末)」、「良庖(其次)」、「庖丁(最高)」,而文中的次序卻是「良庖→族庖→庖丁」。 很顯然的,這裡並非層遞描述,解讀上應是無論良庖也好,族庖也好,跟庖丁畢竟是兩個不同境界的表現。 因著這個解讀,我們可以追問庖丁與一般的廚師的差異究竟在哪裡? 或者這樣說吧。一般的廚師要由「族庖」成為「良庖」,勢必要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積累。 經驗越是豐富,對於牛的肌肉骨骼自然越了解,所謂熟能生巧,廚師沒有經過幾百千頭牛的試煉,畢竟難以成就這些。 但經驗再老到的廚師,極限就是「良庖」,並沒有辦法成為庖丁。 庖丁後面有一段話,很值得思索: 「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這是庖丁自己描述他在解牛時的情況。他說即便如此,他每次動刀到「族」的地方時,依然會「見其難為,怵然為戒」。 「族」是肌肉聚集、糾結之處,庖丁走刀至此,並不貿然劃過,反而是非常戒懼謹慎的。他的目光停止了,動作更緩慢了,動刀的距離非常細微,最後牛終於被肢解開,如泥土般攤在地上。 我們可以試著想,一個經驗豐富的廚師,是否也會如庖丁這般在每個肌肉糾結處讓刀子慢下來。 還是說,憑藉過往的經驗,這刀當然也可以動,畢竟每頭牛的結構大同小異,就算是最難走刀之處,憑藉著熟練的技巧、經驗,依然可以輕易通過。 我想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經驗」能養成好的廚師,卻也容易成為新的限制。這個限制不會是顯而易見的,很多時候,這些經驗能幫助廚師輕易肢解每一頭牛。 但也正因為這些過於順利的動作帶來的自信,每一頭牛身上細微的差別,每一次動刀些許的不同,正默默磨損著刀刃。 (節選自「地表選強國文課沒有之一」〈如刀〉) |
根據文本,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廚師的養成訓練是靠長時間的累積,才能從族庖、良庖再到達庖丁
□經驗豐富的廚師能憑藉著過往的經驗,充分的掌握結構而不傷結構
□廚師的經驗越是豐富越是需要謹慎與專注,以面對複雜矛盾與差異
□經驗帶來信心也成為新的限制,正是區分族庖、良庖與庖丁的不同
2.請思考:作者認為「經驗再老到的廚師,極限就是『良庖』,並沒有辦法成為庖丁。」其原因為何?
答 案:「經驗」容易成為新的限制。良庖憑既有的經驗肢解每一頭牛,可能忽略了每一頭牛的細微不同之處,因此仍默默磨損著刀刃,無法成為保養刀刃的庖丁。